兒童國際新聞專題:君主政治、文化和媒體生態
女王登基70週年狂歡節:英國如何慶祝史上第一次「白金禧年」?
2022年6月2日,在白金禧年大慶的閱兵典禮期間,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出現在白金漢宮的陽台上。(攝影/Getty Images/WPA Pool/Jonathan Brady)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2022年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登基70週年,英國自6月2日起連辦4天的「白金禧年大慶」(Platinum Jubilee),英女王的溫莎王朝,更是英國歷史上首個白金禧年,為此英國特別以4天連假歡慶。

除了王室的一系列活動外,民眾也將舉辦街頭派對和午宴。白金禧年到底是什麼?英國人都這麼嗨嗎?慶典之外還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今年的白金禧年大慶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因為現年96歲的伊麗莎白二世不僅是第一位能慶祝白金禧年的英國君王,也是史上在位最久的英國君王,再過兩年就能刷新紀錄,超過在位72年的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Louis XIV),成為人類歷史有記載以來在位最久的君王。

溫莎王朝的歷史,從1917年開始,由伊麗莎白女王的爺爺喬治五世(George V)開啟,同一王朝的白金禧年,未來也可能很難重現。

新聞充電器:慶祝君王統治與國民生活的「禧年」

禧年(Jubilee)一字出自《舊約聖經》,與土地、奴隸制有關,每7年休耕一次,七輪休耕後、第50年是謂禧年,後來漸漸被賦予更重大的宗教意涵。1300年起,羅馬天主教會開始慶祝禧年,將禧年視為寬恕與和解的一年,又稱「聖年」,而現今的天主教會每25年就會慶祝一次禧年,偶爾也有「非經常性禧年」。

與天主教禧年不同,王室禧年是慶祝君主統治與國民生活。君主在位25週年是銀禧年,50週年是金禧年,60週年是鑽石禧年,70週年是白金禧年。伊麗莎白女王已成功「集點」這4次禧年,但古時候很少有英國君王在位長達50年以上,因此就連金禧年都非常罕見,只有喬治三世(George III)和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曾分別在1809年和1887年歡度金禧年。但也有人指出喬治三世有「偷跑」之嫌,按照登基日期來算,他當時才統治了49年又一天。

有趣的是,英國300年來常常為了重大的王室事件發行紀念品,其中以硬幣、郵票和瓷器最受歡迎,而且隨著製造技術革新,一般人也買得起紀念品了。目前所知最早的紀念品可追溯至1660年查理二世(Charles II)復辟。維多利亞女王的金禧年則第一次出現紀念硬幣,禧年版郵票則是到了1935年才誕生,也就是喬治五世的銀禧年。

英女王勢力:15國的「女王」,但沒有實權
Fill 1
伊麗莎白二世在1952年繼位,隔年6月2日在倫敦的西敏寺進行加冕典禮,並首次透過電視播放。(攝影/Getty Images/Topical Press Agency)
伊麗莎白二世在1952年繼位,隔年6月2日在倫敦的西敏寺進行加冕典禮,並首次透過電視播放。(攝影/Getty Images/Topical Press Agency)
伊麗莎白二世的一生經歷大風大浪,仍是公主時就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年僅14歲的她透過廣播發表首次公開演說以穩定民心。1952年2月6日,由於父王喬治六世(George VI)因病駕崩,伊麗莎白二世26歲繼承王位,隔年6月2日
但這不是白金禧年大慶在6月2日至5日舉辦的原因,英國單純只是考量天氣和觀光潮。
舉行加冕典禮。

雖然女王繼承的仍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但二戰後長期的經濟衰弱,讓英國一直無法恢復過往實力,而變成動盪不安的燙手山芋。過去那個強盛的「日不落帝國」正在分崩離析,許多殖民地紛紛獨立,很多人甚至認為英國的君王制也快完蛋了,但她化危機為轉機,慢慢協助「大英帝國」(British Empire)渡過現代化的浪潮,從殖民足跡遍布全球的霸權,轉型為與各國平等合作的「大英國協」(Commonwealth of Nations),而她也以國協首長之姿重新奠定威望。大英國協中有15個實施立憲君主制、奉英國女王為元首的國家,則稱為「大英國協王國」(Commonwealth realms)

Fill 1
(設計/王家琛)
(設計/王家琛)

大英國協王國的君主沒有實質權力,政治決定是由民選國會做成並由總理執行。換句話說,英國女王是這些國家的元首(head of state),但不是政府的首長(head of government),並未實際治理這些國家。依據各國憲法,女王仍擁有一些職權,大至批准新政府或法案,小至任命官員或授予榮譽。

由於女王身在英國,針對海外的14個大英國協王國僅會任命一名總督代行職務。例如2021年,加拿大前外交官瑪麗.西蒙(Mary Simon)在總理杜魯道(Justin Trudeau)推薦下,獲英國女王任命為第30任加拿大總督;由於她是史上第一位有原住民血統的加拿大總督,這樁人事任命備受外界矚目。

新聞充電器:大英國協與大英國協王國,不一樣喔!

「大英國協」(Commonwealth of Nations)和「大英國協王國」(Commonwealth realms)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有54個國家,後者只有15個國家,為什麼呢?

16世紀起,英國靠著強大的海軍建立無數的海外殖民地,版圖橫跨歐洲、亞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獲得「日不落帝國」的威名。但到了20世紀,英國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的消耗,失去了以往的榮景,殖民地也紛紛獨立。為了加強與其有特殊歷史淵源國家的關係,英國在1931年成立「大英國協」,由英國女王擔任國協「元首」,具有團結、協調及合作的象徵性作用。

大英國協目前有54個會員國,雖然大部分都曾是英國屬地或殖民地,但如今都是主權國家,彼此享有平等地位。其中,包括英國在內的15個會員國實施立憲君主制、奉英國女王為元首,這15個國家就是所謂的「大英國協王國」。

說到現代化,女王也經歷了媒體革命,但她並未抗拒改變,反而運用新科技,讓王室變得更加親民。例如她的加冕典禮破天荒地開放電視直播;王室每年與民眾互動最重要的《英王耶誕文告》,也是由伊麗莎白二世開始影像轉播;她甚至比孫子、孫女都更早開設社群媒體帳號。2020年COVID-19疫情爆發後,女王更特地發表電視演說,呼籲國民要團結、堅強,甚至帶頭以自己90多歲高齡為例,鼓勵長者積極接種疫苗。

女王作為虛位元首,雖未掌握政治實權,但仍要處理繁重的公務及慈善工作、協助國家團結與穩定,並在國民選出新政府後給予正式任命、在國會開議時致詞演講。女王也要對法案行使「皇家同意」,這是英國立法程序的最後一關,理論上她可以拒絕批准法案,但上次有英國君王實際動用這項權力是1708年。

王室愛與恨:有人尊崇、有人認為應該走入歷史
Fill 1
2022年6月2日,白金漢宮前的大道上滿是參與白金禧年大慶的人群。(攝影/PA Images via Getty Images/Dominic Lipinski)
2022年6月2日,白金漢宮前的大道上滿是參與白金禧年大慶的人群。(攝影/PA Images via Getty Images/Dominic Lipinski)
民調
2021年11月,YouGov公司在英格蘭、蘇格蘭及威爾斯地區(GB)抽取1,730人進行調查,發現有83%的人對女王有正面評價。
顯示女王普遍受英國國民喜愛。在英國中央政府部門服務的丹普斯特.馬普爾(Dempster Marples)接受《報導者》採訪時表示,王室是英國歷史重要的一部分:
「對英國人而言,女王代表的是整個國家、不是個人,在她擔任君主的70年期間,世界經歷大幅的變動,但她總是恰如其分扮演好的元首角色。」

馬普爾清楚記得1977年慶祝女王登基25週年的銀禧年,全國舉辦街頭派對,非常歡樂。他很期待今年慶祝女王登基70週年的白金禧年,因為這是英國近千年來,同一個家族王朝的第一個白金禧年,現在全球彌漫令人憂心的事件,這是一個大家可以群聚,做些開心正面的事,暫時忘記煩憂的好機會。

也有英國人認為,「王室是過時的制度,應該走入歷史。」

在劍橋大學從事生物化學研究工作的安迪(Andy)就對王室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雖然女王登基70週年具有歷史意義,但是英國有其他很值得表揚與慶祝的人,例如「國民保健服務(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的醫護人員,「他們對社會的貢獻,更應該被肯定。」

安迪坦承,王室為英國帶來不少的觀光收入,但王室代表的是殖民主義、階級制度,是過時的社會產物,英國必須打破不健康的階級制度,不該讓少數權貴掌握資源,雖然要改革這些個制度並不容易,但「英國社會應該向前看,等女王過世,就是王室劃下句點很好的時機。」

不過,仍然有許多民眾響應白金禧年大慶,在4天連假裡,街頭派對可以說是遍地開花,數十萬計的英國民眾在自家庭園、社區或街道上喝茶烤肉,共同締造「全國性大型午宴」,也有1萬名英國居民幸運中籤,得以參加白金漢宮的「白金派對」。

白金禧慶祝看點:賽馬會、紀念幣、烘焙大賽、歷史劇
Fill 1
2022年5月13日,伊麗莎白二世在皇家溫莎馬展上觀看馬匹。(攝影/Getty Images/Chris Jackson)
2022年5月13日,伊麗莎白二世在皇家溫莎馬展上觀看馬匹。(攝影/Getty Images/Chris Jackson)

對外國人而言,白金禧慶也是欣賞英國文化的好機會。比方說第一天的閱兵儀式,傳統上是為了慶祝君王誕辰的儀式,而女王的「官方生日」正好落在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此外,英國每逢王室禧年、婚禮和加冕典禮,傳統上都會點燃慶祝聖火,大英國協的每個會員國今年更是在各自的首都比照辦理,形成史無前例的奇景。

大家可能都聽說過英國人愛馬成痴,英式英語也充滿關於馬的諺語。女王本人就是道地的「馬迷」,對於育種和賽馬都非常熱衷,禧慶期間也參加了英國最富盛名的德比賽馬會(The Derby at Epsom Downs)。據《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指出,在英國五大經典賽馬會裡,德比賽馬會是唯一一個女王還沒有以「飼主」身分獲勝的比賽。可惜,在女王所飼養的愛馬裡,最被看好的「奔月」(Reach for the Moon)2021年受傷尚未痊癒,無法參加這次比賽。

白金禧年大慶的高潮則是最後的「白金禧年歷史劇」(Platinum Jubilee Pageant)。「Pageant」在美國指的是選美比賽,但在英式英文
雖然英國也採用這個字形容選美比賽,但常明確表示「beauty pageant」。
裡是「露天演出的歷史劇」或「華麗的表演或儀式」,許多中文新聞報導白金禧年有選美活動,純屬誤譯。白金禧年的「Pageant」其實是一場盛大的歷史劇,回顧70年來女王在位期間的故事,以及不斷變動的英國社會狀況,劇中展示每個年代的流行音樂、舞蹈、時尚和經典車款,也有各色各樣的民間藝術團體大顯身手。

白金禧年大慶聽起來轟轟烈烈,但早在籌辦期間,外界就擔憂女王年事已高,每天「跑攤」會不會太操勞?畢竟她2021年10月就曾住院一天,且因太過虛弱取消一系列公開活動,今年2月更確診COVID-19,3月出席亡夫菲利普親王(HRH Prince Philip, Duke of Edinburgh)的追思禮拜時則拄著拐杖,由旁人協助入座,5月更罕見缺席國會開議典禮,由王儲威爾斯親王(HRH Prince Charles, Prince of Wales)代為致詞。

在英國歷史上,這不是大家第一次為年邁的女王捏把冷汗。《每日電訊報》回顧,1897年是維多利亞女王的鑽石禧年,但時年78歲的她因為髖關節炎而行動不良,主辦人員為了兼顧活動流程和女王顏面簡直想破了頭,最後派出數萬名士兵和幾千匹馬來遊行,讓整整長達10公里的隊伍,緩慢地護送女王前往聖保羅大教堂,排場之浩大,聲勢之浮誇,讓維多利亞女王滿意地在日記中直呼「將永生銘記的一天」、「我深受感動」。但反過來說,這麼盛大的活動也很勞師動眾,背後堆砌的是人民的血汗。

1897年維多利亞女王的鑽石禧年遊行。

所幸伊麗莎白二世的因應措施較為單純:體能不如從前的女王,只是不再乘坐她抱怨過不舒服的「王室金馬車」,改坐王室轎車前往聖保羅大教堂參加感恩儀式。儘管如此,白金禧慶仍所費不貲,除了慶典成本,英國也另外發行紀念貨幣、舉辦烘焙大賽製作「獻給女王的英式布丁」;一向被國民埋怨「全歐洲國定假日最少」的英國政府,更特別為了白金禧慶,額外批准「全國多放假一天」以刺激民眾的慶祝情緒。

但疫情尚未完全過去,花樣百出、只為了女王一人的全國大慶典,究竟是普天同慶?或勞民傷財呢?

慶典外的意義:能否振興經濟 全球都在看
Fill 1
2022年6月1日,英國溫莎的一家商店展示了各式白金禧年大慶的紀念品。(攝影/In Pictures via Getty Images/Mark Kerrison)
2022年6月1日,英國溫莎的一家商店展示了各式白金禧年大慶的紀念品。(攝影/In Pictures via Getty Images/Mark Kerrison)

白金禧年的放假模式是依循前3次禧年的前例,美其名是「向女王致敬」,但從英國數位、文化、媒體暨體育部(The Department for Digital, Culture, Media & Sport, DCMS)2月發布的經濟衝擊評估報告,也不難看出政策背後「拚經濟」的考量。

報告提到全國多放一天假,可能帶來巨額的觀光收益。這對因為疫情苦了兩年、早就瀕臨大規模失業與倒閉的英國觀光餐飲業來講,絕對是同時「感謝女王」與「感謝疫情退散」的及時雨。英國餐旅業者甚至聯合寫了公開信,呼籲政府不要只有禧年放假,未來每年6月應該都要多放一天「感恩假」。

不過放假停工,也會對英國倚賴的製造業與金融業造成暫時衝擊。前兩次禧年大慶,英國就因為全國慶祝的長假停工,讓當月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出現史上最大降幅──但官方報告也特別強調「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在禧年假期後的復工數據,則證明英國勞工在假期過後,生產效率與獲利又明顯回升。如今,英國經濟結構已走入「去工業化」時代,服務業成為國家經濟的骨幹,因此禧年多放一天假,更應該會利大於弊。

不過,推估白金禧慶可能收益的報告,也提到了不確定因素,像是「天氣」以及「海外旅遊」。因為英國的天氣時常突有陰雨,光是全國同慶的萬人野餐大會,就可能因為一場連日暴雨而泡湯;而因為疫情壓抑已久的國民,也可能丟下女王、趁著連假出國旅遊,反讓英國國內的觀光消費不如預期。

白金禧年大慶究竟能為英國帶來什麼影響?未來數年都可能是經濟學家討論的話題。可以確定的是,在2012年伊麗莎白二世的鑽石禧年大慶與同年的倫敦奧運之後,英國人已經很久沒有「玩這麼大」了──從慶典意義、規模和影響來看,英國歷史上第一次的白金禧年大慶勢必會是一場名留青史的國家級盛宴。

誰幫我們完成了這篇文章?

文字/王立柔 1992年生,曾任記者(2013-2019),現就讀台大翻譯碩士學位學程(2020-),想追求既入世又出世的生活狀態。

文字/黃貞貞 曾經擔任《中央社》倫敦特派員12年,採訪過倫敦地鐵恐怖攻擊、金融危機、倫敦奧運、蘇格蘭獨立公投、英國脫歐、威廉王子大婚、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登基60週年等重要事件。2017年成為獨立媒體人,撰寫英國觀察,成立「透視英國面面觀UK Watch」粉絲專頁和部落格,分享熱愛的英國藝術文化資訊。

設計/王家琛 設計系畢業的插畫及手刺繡工作者,喜歡將生活中的見聞以不同媒材紀錄。理性設計;感性創作。透過雙手把模糊的感知化作具體圖像進行溝通,引導觀者走進故事。

核稿/張鎮宏 以前住過突尼西亞與英國,但最常旅行的城市是巴塞隆納。除了國際新聞的工作外,最喜歡足球──雖然自己已經超過場上球員的黃金年紀,但希望有一天還是能參加世界盃足球賽。

核稿/楊惠君 從沒有手機和電腦的時代開始當記者。記者是挖礦人、是點燈人、是魔術師──要挖掘世界的不堪,為喪志的人點燈,將悲傷的事幻化成美麗的彩虹⋯⋯常常會失敗,但不能放棄去做到。

審閱/黃琛瑜 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關注研究的領域,主要聚焦英國政府與政治的運作,例如英國的立憲君主制、議會內閣制、英國議會的發展與改革等議題。其他有興趣的研究領域,包括歐洲聯盟的組織、政治與政策,以及英國與歐盟之間的歷史及政治經濟關係。

責任編輯/陳韻如 新聞系畢業後,就投入編輯這份工作,非常努力讓每一篇報導都美美的呈現在讀者面前,希望你也喜歡這篇文章。

※想看更多深度兒少新聞報導,請至《少年報導者》官網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