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聲影專題】路邊攤計畫

最熱門的蝸居、最奇葩的裝潢:台灣租屋市場的第一線觀察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租屋族,在台灣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租屋政策跟社會潛規則之下,誰成為那群租不到房子的人、創造了藏在都市邊緣的「熱門蝸居」?

我們專訪擁有10萬粉絲的Facebook專頁「奇葩裝潢分享中心」,透過它收到的網友投稿,看見租屋市場奇觀;同時,我們也專訪擁有十餘年經驗的崔媽媽基金會弱勢個案租屋輔導社工,看見租屋市場裡的弱勢:單親父母、長者、慢性病患、未成年者⋯⋯;聽見社工們的提醒,我們其實有辦法守護自己的權益。

在馬桶旁邊煮飯、在陽台上洗澡,或跟另一個陌生房客分租上下鋪⋯⋯這是擁有10萬粉絲的Facebook專頁「奇葩
奇葩原意為優異出衆、獨一無二者,後遭網路用語引申為貶義詞,意指古怪的事物。
裝潢分享中心」,從每天十幾封網友捎來的投稿中,所看見的台灣租屋市場現實。

報導者在今(2021)年5月的《求租.囚租:一道不自由的選擇題》專題中,分析全台最大租屋網站「591房屋交易網」2010年與2019年的14萬筆數據,發現過去10年,雙北各捷運站點1公里內的套房租金平均上漲30%,最高甚至達5成;但勞動部的統計數字也揭露殘酷現實,這10年間,青年平均起薪增加幅度只有16%。為了找到一個租得起的地方,再奇葩的空間,許多人也只能含淚承租。

「正常」的不正常:上千張租屋奇觀裡的跨國觀察

《路邊攤計畫》獨家專訪奇葩裝潢分享中心發起人Hikaru,聽她從來自香港、台灣、新加坡、日本的投稿,看見各國「住得像個人」的不同標準。

Fill 1
蝸居、裝潢、租屋
圖片取自/奇葩裝潢分享中心
Fill 1
蝸居、裝潢、租屋
圖片取自/奇葩裝潢分享中心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110
圖片取自/奇葩裝潢分享中心

與奇葩裝潢分享中心的訪談,笑著、笑著,就想哭了。原來也曾是室內設計背景的版主Hikaru,接連住過英國、新加坡、台灣,如今又擁有來自香港、日本的粉絲們不定期投稿,她看見台灣人眼中的空間笑話,竟是香港人租屋時認定的「日常」;而新加坡人把防空洞改成的空間留給移工,在日本,同樣的空間大小卻能裝潢成豪華套房。

一個以樂趣開始的粉絲頁,卻成了跨國美學、人權意識、歧視的血淋淋線上展示館,卻也因此喚起巨大共鳴,成立半年就累積10萬粉絲,立委、品牌商、明星、不同國籍的房仲、房東,都是留言粉絲。

危宅蝸居為何有人搶著住?第一線社工目睹的底層現實

粉絲頁上的跨國比較再血淋淋,可能都不比崔媽媽基金會的弱勢個案租屋輔導社工更貼近現實。現實是殘酷的,在台灣的租屋市場裡,你我離弱勢兩字,可能都不遠。

生了孩子、未成年、慢性病、年紀大、聽障⋯⋯等,服務了十餘年的崔媽媽基金會的弱勢居住扶助部馮麗芳主任、和社工方雅宜,在訪談中告訴我們租屋市場裡的潛規則,和他們身處房東和房客之間所體會的酸甜苦辣。

意外地,那些「甜」的故事仍存在於租屋市場中,有年紀超過80歲的房東,將房子交給崔媽媽基金會代管2、30年,讓弱勢們有個地方棲身;也有聽障者透過筆談,與社工一起奮鬥尋找家園。

馮麗芳在訪談中說,從租屋出發的他們仍是社工,處理的雖是居住議題,但其實照顧的是弱勢者的心理、生理狀態。她分享了一個服務個案的故事,對方是名行動不便的長者,但因為聽到有機會找到居住空間、能有個安養院之外自己的家,用盡全力復健,整個人也更有朝氣。

在專訪中馮麗芳提醒,其實從新型態的契約到法律專線、友善房東,這十餘年來租屋市場有了轉變,有新工具能夠保護房客權益,「大家千萬不要放棄!」

Fill 1
蝸居、裝潢、租屋
典型「蝸居」代表、每個貨櫃以木板隔成1.7坪房的「南港貨櫃屋」存在近十年,今年因政府取締而人去樓空。被租屋市場排擠的底層者,仍在我們看不見的那些地方尋找安身之處。(攝影/林彥廷)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