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聲影專題】路邊攤計畫

走進離散港人心裡的房間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香港反修例運動(台灣稱反送中運動)至今兩年,因運動相關罪行被拘捕的港人,超過1萬,有2,608人遭港府正式檢控。港府法網也逼出一波波的流亡、移民潮,不能不走的、為了下一代而走的香港人,如水般流散各地。

我們走進他們的房間,聽他們的故事、看他們房裡的畫面。

你看到的是E(化名)3坪大的房間,2014年來台求學的他,目前在台北上班。四面牆壁貼了從香港到台灣,從街頭到展覽,從市集到網購累積下來的成果。抗爭海報、文宣物、報紙,代表著許多港人過去的兩年。

房間之外的他,依然過著年輕上班族的生活,在辦公室、餐廳、書店之間穿梭,但回到房裡,台北雅房的牆上仍是香港街頭上催淚彈的煙、手足間的信物以及各種黑旗,社群動態牆上是家鄉發生的事,更多的逮捕、更多的限制,連香港電影都有法律「確保愛國」

每天活著房裡、房外兩種生活,離散港人在世界各地如何繼續跟手足一起追尋家鄉的民主自由?

報導者Podcast影像計畫,採訪在台、美、英等地的6位離散港人,除了聽他們怎麼離開、離開後的生活,也進到他們的房間裡,看他們不一定能訴說、不能公開的痛與夢。兩年了,他們透過攝影集、餐廳、社群媒體專頁或是發行雜誌,試圖找路。

  • 《路邊攤計畫》EP09,隨點即聽:

在台灣的K(化名),當初在一個小時之內做了離鄉的決定。一通同伴被捕的電話,讓當時一同上街抗爭的他認知到必須要走,來台之後,他卻意識到在台灣生活的各種難,例如他不能在街上講廣東話、不敢在港人集會現身、不再輕易結交新的朋友。

一年半後,他最終找到的出口,是一個Instagram專頁「海外。流亡。記事」。他想用在台灣的自由,替在港的朋友們說話,也想用匿名的帳號,作為離港、在港的手足間對話的橋樑。

K所經歷的難,聽在年紀比K多上一輪的藝家(化名)耳裡,很是心疼。藝家來台定居近6年,兩年前反修例運動爆發後,他飛回故鄉,用隔熱手套支援前線與催淚彈對抗的青年、出版攝影集,記下香港街頭的畫面。現在,他開餐廳,讓如K一般慌張、焦慮、失落的離散港人,有個落腳或聚會的地點。兩代的離散港人在台灣相遇,用不同方法繼續盡他們的力。

  • 《路邊攤計畫》EP10,隨點即聽:

人在美國的式(化名),彷彿見證了一座香港公民廣場的消失。反修例運動之前,他好幾年在中學、大學校園裡以老師角色帶領學生們討論公共議題,他看到當校園裡還有自由時,學生們對現況的不滿、對未來的期待,不只是踴躍發言,而是急切著要尋找答案。

雨傘運動魚蛋運動到反修例運動,那座可以公開討論社會問題、政治問題,交換想法、想像未來的公共討論空間,不斷下沉消失,式也跟著學生們一同掙扎。訪談中他分享公共討論的過去與現在,他從現場感受到的集體追求與認同感。他說,兩年之後,許多港人仍在努力,努力的背後,是來自反修例運動中的兩股情緒在支撐。

「我希望大家能夠沒有危險、幸福的活下去,那些已經在監獄裡的人,面對危險的人,就很想多做一些事情去幫助他們。另一個是比較負面的情感,是對警察跟政權仇恨,也想報復他們,不會想要他們好過,希望在可以做的事情裡面施一些壓力。」

他與其他的夥伴一同發起雜誌《如水》(Flow HK),作為將能量持續、讓手足離而不散的連結,也是出口。他認為高壓下,每個港人需要為自己創造一個出口,活水就能繼續流動:

「在沒有運動發生時仍能壯大自己、去思考一些事情,例如下一次還有機會的時候我們能做些什麼?」
  • 延伸收聽|為自由流亡,一對赴英的港人情侶如何用香港食譜把「家」找回來:
Fill 1
香港、港人、反送中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