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展覽

《城市密碼.台北賦格》:從商旅到神龕、「打鐵街」到文青咖啡店的都會身影
《巷長們》是日本攝影師水島貴大為《城市密碼.台北賦格》街區藝術展所創作的作品,畫面中結合了人物攝影與繪畫。(攝影/水島貴大)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城市密碼.台北賦格》是由台灣攝影家沈昭良策展,集結來自台灣、法國、日本、馬來西亞等4國、共9位攝影師的街區影像展,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外部、捷運中山站至雙連站周邊街廓展出;不同創作者以各自觀點切入中山區的都市生活,捕捉新舊元素混雜、拼貼著居住、商業、文化與公共交通等多重空間的街道紋理。

距離達蓋爾(Louis Daguerre)於1838年,從巴黎市區建物的窗戶所拍攝,歷史上最早有人物入鏡的都市景觀攝影〈聖殿大道〉(Boulevard du Temple),迄今也有185年歷史。

這項當年受限於機具、材料的攝影發明,相對於現今攝影科技的快速演進,影像生成/取得的多樣路徑,雖顯得樸素單調,卻穩定提示了在作品詮釋過程中,難以迴避的歷史進程與技術困境,也使得這件作品在日後所自然連動、多元蓬勃的城市攝影書寫,在演進的外擴與深化意義上更顯珍貴。

回顧攝影類型的更迭與發展,城市/街廓內外的景觀、空間、局部、生命樣態與人類活動,一直是吸引世界各地攝影創作者積極投入的書寫對象;拍攝實務也在宏觀/微觀的距離調控,日夜/晨昏的選定,觀點/視角的鞏固,隨機/定著的切換,以及跨域複媒的展呈中,來去自由靈活揮灑。

舉凡都市景觀、空間、巷弄、特定時間場域、人物肖像、城市肌理、隨機街拍等等類型,逐漸在世界各地的相關攝影作品中,被精緻體現與廣泛熟知。

本次展覽集結9組攝影作品,包括水島貴大結合肖像攝影與繪畫的《巷長們》,鄧毅駿觀察巷弄轉角的《三角窗》,李雅姸解構重組打鐵街區的《悠遊赤峰》,何鴻志四處深夜梭巡的《暗訪》,陳彥呈微觀建物展現肌理的《都市.鐵花》,林軒朗隨機游走拾取的《心中山 Fusion》,黃郁修尋訪神龕在工商場域中的《商神》,令余白往返流連的傳統空間《室內之城》,以及陳淑貞在相對框限的老爺商旅客房內,所翻轉拆解,繽紛層疊的《老爺狂想》等(註)
以下各段作品介紹文字為創作者自述。

這些以老爺商旅、捷運中山站到雙連站間為創作標的的《城市密碼.台北賦格》街區藝術展,即是回應前述的工作方法與類型特徵,在有限的資源與條件下,所開展一系列新攝,由內而外,由遠而近,由具體而抽象,兼具迂迴與直視,純粹與型變的攝影實踐。

林軒朗〈心中山 Fusion〉
Fill 1
〈心中山 Fusion〉。(攝影/林軒朗)
〈心中山 Fusion〉。(攝影/林軒朗)

「心中山 Fusion」 是2023年4月至8月,以捷運中山站至雙連站的「心中山線形公園」為中心擴散,在中山北路、忠孝東路、承德路、錦⻄街的範圍內遊走漫步拍攝而成。在這小小區域內有火車站、醫院、百貨公司、傳統市場和廟宇,巷弄裡汽車五金材料、維修行和新進駐老宅的各式餐飲和服飾商店林立,造就不同世代、族群和節奏的人們在此聚集、交會,穿梭生活著。身在其中如同聽一首Fusion Jazz,融合了不同風格的音樂元素,展現出自己獨特的魅力。

Fill 1
〈心中山 Fusion〉。(攝影/林軒朗)
〈心中山 Fusion〉。(攝影/林軒朗)
Fill 1
〈心中山 Fusion〉。(攝影/林軒朗)
〈心中山 Fusion〉。(攝影/林軒朗)
Fill 1
〈心中山 Fusion〉。(攝影/林軒朗)
〈心中山 Fusion〉。(攝影/林軒朗)
林軒朗

1987年生於台北,畢業於Visual Arts Osaka專門學校寫真學科,現為自由攝影師, 創作以街拍、靜物和地景為手段,大部份取材自生活周遭。工作內容則以活動、劇場、雜誌與商品攝影為主,為台北金馬影展長期合作攝影師。

2016年以〈V.F.行星系──蔬果之宇宙異想〉一系列蔬果靜物照獲得「TIVAC攝影獎」評審獎,同年《台北再會》街拍作品獲得「日本清里寫真美術館 Young Portfolio Acquisitions」(YP16)永久收藏。2017年,參與鳳甲美術 館「翻轉地景:北投在地影像採集計畫」展出,2018年,參與國立台灣美術館「起始.永遠──日本清里攝影美術館典藏精選展」,2020年舉辦「台北再會」個展,同年度以《台北再會》入圍台北國際影像藝術節Photo ONE 2020專家面對面「最佳作品獎」決選。

黃郁修〈商神〉
Fill 1
〈商神〉。(攝影/黃郁修)
〈商神〉。(攝影/黃郁修)

商業空間中的神壇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並且凝聚著傳統信仰與現代商業的契合。神壇作為商業空間的一部分,將宗教信仰和商業環境巧妙結合。它既是一種宗教場所,也是一種心靈寄託的象徵,這些神明的存在,不僅凝聚了傳統信仰與現代商業的結合,更豐富了商業場所的人文氛圍,為人們在繁忙的商業世界中帶來一絲身心寧靜與意義。

現代城市中聚集了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他們對於宗教信仰有著不同的需求,神壇在商業環境中的存在,不僅是一種信仰的表達,更是文化多樣性的展現。

Fill 1
〈商神〉。(攝影/黃郁修)
〈商神〉。(攝影/黃郁修)
Fill 1
〈商神〉。(攝影/黃郁修)
〈商神〉。(攝影/黃郁修)
黃郁修

1994年生於台北。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曾擔任雜誌社攝影記者,現為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影音創作與媒體產業研究所研究生,創作以空間、人像、地景為主。


《囤積者》作品曾於2018年為日本清里寫真美術館永久典藏。2019年,獲頒台北國際影像藝術節Photo ONE 2019專家面對面「評審特別獎」、參與2020年京都國際攝影節,並在當年度獲得KG+副賞SIGMA Prize。2021年舉辦「囤積者──黃郁修攝影個展」,2022年參與「Mattauw大地藝術季──潛行攝影計畫」。

李雅姸〈悠遊赤峰〉
Fill 1
〈悠遊赤峰〉。(攝影/李雅姸)
〈悠遊赤峰〉。(攝影/李雅姸)

赤峰街,過去曾是土洋雜處的街道(「土」即是台灣老式平房;「洋」指的是二層樓的洋樓),至今依然保有相當的特色。日治時期曾因拆船業興盛,造就承德路、赤峰街周邊許多以打鐵營生的店家,赤峰街因此又名「打鐵街」,雖因時空變遷,現在打鐵店幾乎凋零,取而代之的是汽車零件材料行與印刷廠,近幾年又慢慢加入有特色的獨立書店、復古風格髮廊、風味餐館、服飾店、藝文館、懷舊咖啡廳等。

在這些巷弄之間穿梭漫步,有幸透過當地老住戶的指引,發現二層樓高的舊建築就外觀設計上是每兩棟為一共同樣式結構(明顯表現在二樓陽台護欄樣式的對稱設計)。隨時間流逝,因翻新維修後增添新舊交替或並存的痕跡,因此透過攝影將目前的新舊混成現況作為影像保留,作為歷史階段性紀錄。為了不呆板的展呈,蓄意重組巷弄街道上的偶發片斷,作為視覺的延伸與結構趣味。

Fill 1
〈悠遊赤峰〉。(攝影/李雅姸)
〈悠遊赤峰〉。(攝影/李雅姸)
Fill 1
〈悠遊赤峰〉。(攝影/李雅姸)
〈悠遊赤峰〉。(攝影/李雅姸)
李雅姸

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學士暨西洋藝術史碩士。目前多以攝影作為創作手法,表達自身對周遭環境影像的關注,透過移動過程,直觀捕捉拍攝的瞬間與當下狀態,讓自身的感受與周圍人、事、物做直接的連動回應。


主要以細膩的街頭攝影,輔以群化展示作為主要藝術形式。作品曾受邀於2016連州國際攝影節「再凝望──台灣當代攝影的新視野」,2018年參與天水攝影雙年展及台北鳳甲美術館「 隱藏 的時間」聯展,2020年《遇見過去的未來》 系列作品獲台北國際影像藝術節「Photo ONE」最佳作品獎(The Best Portfolio Review Award),2023年參與Mattauw大地藝術季「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聯展。

陳彥呈〈都市・鐵花〉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14
〈都市・鐵花〉。(攝影/陳彥呈)

「都市・鐵花」是作者在人口密集的都市中被具有多樣魅力的建築外觀吸引,以攝影微觀都市景觀的創作計畫。作者注意到台灣住商混合的街道中,一樓店面與二樓之上的住宅空間有著鮮明的對比,因各樓層不同的使用功能與個人喜好,建築表面充滿複雜多樣的活力,這些樓房表面,將玻璃,鐵器,石塊與植物等元素,組合出獨特的都市美學。

陳彥呈

現居台中,喜歡探索時間的性質,並不斷地讓攝影與自身進行 撞擊,以產生的火光為樂。陳彥呈的創作大多關於時間與存在,常以隱喻的方式將生活經驗擴及社會群體。近期作品除了從自身出發也回到攝影本身,嘗試討論攝影提問的方法。作品曾於國立台灣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國家攝影文化中心,並於日本、新加坡、香港、紐西蘭、中國等多國展出。

鄧毅駿〈三角窗〉
Fill 1
〈三角窗〉。(攝影/鄧毅駿)
〈三角窗〉。(攝影/鄧毅駿)

走在中山捷運站附近,發現許多的「三角窗」住宅/店家的門前或牆邊保留了許多植物,有些看似刻意種植,有的則是自然生⻑蔓延,使店家與植物間產生了連結。我試圖以攝影的形式去拍攝記錄它們的樣貌,同時思索兩者結合後是否會此空間帶來的正面的效益?或只是雜草叢生的街道景觀?

Fill 1
〈三角窗〉。(攝影/鄧毅駿)
〈三角窗〉。(攝影/鄧毅駿)
Fill 1
〈三角窗〉。(攝影/鄧毅駿)
〈三角窗〉。(攝影/鄧毅駿)
鄧毅駿

1993年出生於馬來西亞吉隆坡,現居台灣台北,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廣電所應用媒體藝術組碩士班。於2016年與好友創辦「山上影像工作室」,任職平面攝影及製片。曾參加台南國際攝影節「Photo Go」攝影上桌活動(2018、2019、 2021)、台灣當代一年展(2021)、台北國際影像藝術節「Photo One」專家面對面活動(2020),作品曾在台灣、馬來西亞及英國格林威治大學展出。

水島貴大〈巷⻑們〉
Fill 1
〈巷⻑們〉。(攝影/水島貴大)
〈巷⻑們〉。(攝影/水島貴大)

赤峰街過去是汽車零件產業的地區,因此也被稱為「打鐵街」。時至今日,這裡不僅有代代相傳的商店街,還是台北流行的主要街道之一,赤峰街和旁邊的南京⻄路等地,服裝、咖啡廳、美容院等鱗次櫛比,吸引眾多遊客和年輕人。

這次我透過位於赤峰街上光能里陳靜筠里⻑的介紹下,認識了拍攝計劃中的被攝者。他們是世世代代生活在這個地區,被稱為巷⻑的人或其家人。在赤峰街等眾多巷弄聚集的地方,巷⻑是地區聯絡網,將各種訊息傳達給里⻑,再透過里⻑去協調許多事情。 這次拍攝巷⻑的人像攝影,與街區展覽計劃的題目「城市密碼」相吻合。深深感謝,也希望巷⻑們今後也繼續守護和平溫暖的赤峰街。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14
〈巷⻑們〉。(攝影/水島貴大)
水島貴大

1988年生於東京大田區。2009年畢業於東京視覺藝術學校。


日本新宿TOTEM POLE PHOTO GALLERY成員。2014年入圍第10回《写真1_WALL獎》。2017年憑Long Hug Town系列獲台北Young Art Photo Eye大獎。2018年同系列作品參加在六本木21-21美術館舉辦的由威廉姆克萊因領銜的攝影群展「寫真都市」,受到攝影界和時尚界的矚目。此外,還參加連州國際攝影年展等。

余白〈室內之城〉
Fill 1
〈室內之城〉。(攝影/余白)
〈室內之城〉。(攝影/余白)

每座城市都有其獨特視覺面貌,我們除了從空間的實體環境辨識,其中更能透過各種小吃店內部裝飾、空間動線、廣告、擺設等發現台灣城市的獨特魅力,當我們身處在這些空間裡面,彷彿我們可以再次聆聽到這座城市與人連結的聲音。因此為了保留心中這些微小而細膩的聲音,藝術家透過影像拍攝把它記錄下來,透過漫步、 溝通來進入私領域空間,用攝影再繪製一次城市的商業空間,希望觀者能夠靜心並聆聽這個城市的小故事並展示它的多樣性和演變。

Fill 1
〈室內之城〉。(攝影/余白)
〈室內之城〉。(攝影/余白)
Fill 1
〈室內之城〉。(攝影/余白)
〈室內之城〉。(攝影/余白)
余白(Hubert Kilian)

出生於1972年,2003年來台擔任記者,直到2016年。1996年踏上了攝影之路,渴望捕捉時光流轉與城市光影所帶給他的情緒感受。過去20多年以來,余白一直嘗試以時間與城市的視角來勾勒出它們的形象與流動,並記錄居民與環境的互動關係。他致力於挖掘出在時間洪流 之下那些逝去的存在與留存的基石之間的戲劇張力。


作品曾播出在法國電視國際5台、加拿大TV5電視、Arte電視、Asia Discovery電視、France Culture(法國廣播電台)、台灣藝評、公共電視、世界報(法國)、Vogue台灣、蘋果日報、聯合報、中央廣播電台、中國時報等等。他曾在法國、日本(京都國際攝影節KG+)、印尼和台灣展出。2018年,幸福文化出版社為其出版《台北原味》(絕版),接著2022年大塊文化出版社為其出版《台北之胃》。

陳淑貞〈老爺狂想〉
Fill 1
〈老爺狂想〉。(創作/陳淑貞)
〈老爺狂想〉。(創作/陳淑貞)

《老爺狂想》是一場深度的視覺藝術體驗。作者在老爺商旅駐點三天兩夜,特別將自己局限在老爺商旅的客房內以自拍影像為媒介,透過解構、重組的過程,為觀者帶來前所未有的視覺饗宴。此創作穿越傳統藝術表達的束縛,重新詮釋影像藝術,啟發觀者超越表面,深層進入思考當代意涵。

《老爺狂想》也試圖激發觀眾對於影像的多重詮釋。這個過程不僅打破原始影像的框架,更賦予影像新的結構和深度。觀者將進入一個充滿想像力和迷樣情感的世界,並透過這些重新構成的影像,感受藝術家對於當代議題和情感的審視。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12
〈老爺狂想〉。(創作/陳淑貞)
陳淑貞

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研究所。創作類型除了影像專題,也積極運用不同類型及複合媒材特殊的並置狀態,進行異質空間的思考創作,包括2010~2018年《After》,2010~2013年《Shoot》系列,2013年「南科公共藝術計畫」等。


曾獲得數個攝影類及複媒類國家級奬項,並受邀日本東京藝術大學、IWPA全球巡展、中國麗水國際攝影節、英國貝爾法斯特國際攝影節、連州國際攝影年展、新加坡國際攝影節雙年展、韓國水原、泰國清邁及東歐斯洛維尼亞等國際攝影節展出。目前是一個跨領域藝術工作者、為你設想概念有限公司負責人,居住和工作於新北市。

何鴻志〈暗訪〉
Fill 1
〈暗訪〉。(攝影/何鴻志)
〈暗訪〉。(攝影/何鴻志)

漫步在空無一人的城市之中,於是生命得到救贖。

日間社會體制系統運作之下,城市呈現熱鬧繁華景象,但打烊下班之後,又是如何景象?我刻意避開人群,夜遊於街道巷弄之間,找尋這城市的另一風貌,曲終人散、片刻寧靜。藉由夜訪,和這城市街景進行對話。竄遊於街道巷弄間,被突來的景象所吸引,少了日間喧囂,深夜中的攝影對話更顯輕鬆,也更真實,我凝視著對象傾聽故事聲音,緩緩地架起相機留下身影。

Fill 1
〈暗訪〉。(攝影/何鴻志)
〈暗訪〉。(攝影/何鴻志)
Fill 1
〈暗訪〉。(攝影/何鴻志)
〈暗訪〉。(攝影/何鴻志)
何鴻志

就學於國立藝術學院(現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主修水墨創作,作品曾於台中文化中心、台中市港區藝術中心等處展出。


2014、2015、2019年參加台北國際影像藝術節「Photo ONE」專家面對面攝影計畫,2018年作品《異鄉人》獲全國美展攝影獎入選。曾任教育部美術與藝術生活學科中心課程研發、種子教師,目前擔任高中美術教師,並指導校內學生社團「影像紀錄研究社」進行影像創作。

索引
林軒朗〈心中山 Fusion〉
黃郁修〈商神〉
李雅姸〈悠遊赤峰〉
陳彥呈〈都市・鐵花〉
鄧毅駿〈三角窗〉
水島貴大〈巷⻑們〉
余白〈室內之城〉
陳淑貞〈老爺狂想〉
何鴻志〈暗訪〉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