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行攝影計畫」是以廣義概念下的曾文溪為標的,在田調基礎下,親炙土地,融入環境的攝影計畫。在拍攝實務上,則採沿曾文溪向上溯源、向下梳理以及流域外擴,以直接純粹的攝影表現,結合當代語境、展呈與論述,進行跨場域、世代、類型、風格,含括空中、地…
底片攝影過時了嗎?對於當代數位影像除了懷舊還有什麼意義?沈昭良從近年,兩本經過長期研調出版的台灣攝影史書籍指出,不只重現19世紀台灣的模樣,也留下當時政經人文狀況,與帝國、宗教與軍事力量的介入與痕跡。
作品取材多與自身經驗關聯的深瀨昌久,在日本攝影史上有舉足輕重定位。本文試圖透過其生命背景與富有實驗意味的攝影書《鴉》,帶領更多人認識這位日本攝影代表人物。
1968年馬丁路德被暗殺後,羅伯.甘迺迪即時的公開演講,成為美國最經典、撫慰人心的演說之一:「美國需要的不是分裂;不是仇恨;不是暴力和法紀蕩然,而是彼此之間的愛、智慧和同情」。兩個月後,甘迺迪戲劇性地同遭暗殺。6月8日,成千上萬美國人在運送其靈柩…
從媒體記者轉換為專職攝影工作者,從南方澳漁民、舞台車歌手拍到了戒毒村、不義遺址,沈昭良回顧這20年,如何用攝影梳理台灣內部含括殖民、國家認同、族群、冷戰、人權、原住民、生態、環境、能源等等潛在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