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影者言

「變遷的居所」是我們這個世代的集體經驗。高速開發與都市更新的腳步,讓許多人被迫告別熟悉的生活場域。居所不再是我們記憶中恆久不變的庇護所,在現實上成為不斷遷移與再定義的過渡空間。攝影,是延遲消失並保留記憶的藝術。當居所的樣貌已然改變,甚至即將被抹除,不論是人間、神界,抑或陰界,我選擇以影像作為對抗遺忘的方式。
第一次踏進桃園航空城的徵收範圍時,強烈衝擊迎面而來。眼前荒謬的景象未曾在腦海浮現,很不真實。但,它現在就在我眼前。整個社區,甚至幾條街,所有房屋一樓門窗都被寫著編號的厚重木板封死。這是拆遷戶搬遷後,必須通報相關單位來勘驗點交。完成程序後,才能領取徵收補助款。點交後,市府會委託承包商將一樓所有門窗都以木板封死,避免成為治安死角。之前拍攝遷葬議題,看到的是原本封閉的墓穴一一開啟;而這裡,永遠為家人開啟的門窗,卻因為經濟發展的需求,被公權力無情地封閉。或許無論生死,在城市開發的大旗之下,都得無力地低頭。





傍晚時分,在昏黃路燈映照下,那些突兀木板更加醒目。似乎是在展示搜刮得來的戰利品,正以勝利者的姿態對你嘲弄和揶揄。漫步在已搬遷區域,除了偶遇的遊蕩犬貓外,剩下的就是寧靜。瞥見遠處一戶尚未搬遷的住家,門窗透出了亮光。對,就是那種感覺。小時候老家在一條沒有路燈的蜿蜒巷底,少數幾間房子也少有人居住,整條巷子一片漆黑是常有的事。如果是天黑後才回家時,總是很不安地快步前行。直到過了最後一個轉角,看見客廳透出的光亮才整個定下心來。
「留一盞燈,給最後回家的人」,不僅僅是一句打動人心的廣告詞,更是家,永遠會給你的溫暖。在外打拚一整天,拖著疲累的身軀,遠遠看見家那熟悉的溫柔光,漫出門窗溫暖心房。不管何時,無論多晚,家永遠是你的寄託。尤其當你心靈微恙或疲憊,需要一個擁抱之時。那盞燈,從來不只是照明,而是家人之間沉默卻深刻的承諾。即使亮光微弱,但眼前昏暗環境下,依然是巨大且強烈的訊號,家就在那裡永遠等著你。
〈家的記憶 那一盞燈〉,是我「變遷的居所」長期創作計畫中,關於人間居所變遷的一章。攝影不只是瞬間的捕捉,更是記憶的召喚與再現,攝影家陳敬寶知名作品《迴返計劃》就是一例。身為小學老師的陳敬寶,收集學生和家長關於校園生活或兒時的記憶,再邀請自願的學生扮演,拍攝成影像。這不僅是單純的編導式攝影,而是一種再現行為,將記憶可見化。
我將兒時記憶,相信也是許多人曾經擁有的感受,搭配桃園航空城搬遷的場景。在日落時分,自然光漸漸隱退,進入曖昧不明的灰暗時刻。使用閃光燈照亮那些封死的門窗,是一種刻意的違和,用它模擬從屋內透出的光。這樣的安排並非為了寫實,而是記憶的呼喚。不是想記錄某一刻的真實,而是想讓觀者感受到「曾經有人居住於此」的痕跡。那光,是假的。但那份關於家的記憶,卻真得不能再真。這樣的操作,除了強化視覺衝擊外,藉由突兀與虛假感的方式,呈現曾經存在,但現在僅存記憶的那道溫柔光。那是一種告別,也是一種再見。是懷念,也是無奈。





配合桃園機場第三跑道擴建、擴充既有產業區,桃園航空城計畫的開發區域主要位於桃園市大園和蘆竹兩區,範圍遼闊,區段徵收面積超過3,000公頃,區域內絕大部分的建物都得拆遷。航空城計畫中有規劃安置宅,採取先建後拆的方式。但為了縮短開發期程,也提供配合加速開發獎勵金,鼓勵住戶提早搬遷。因此,很多區域大多數居民都已搬遷,只剩下少數住戶仍堅守家園直到安置宅完工,但這也產生治安上的疑慮。再加上一些外地好奇遊客的不當行為,讓住戶因不安,而有不友善的眼光和態度。在后厝里拍攝時,有位住戶過來關切。原來是之前有遊客來拍照後放在社群網站,以嬉笑戲謔的方式說這裡是鬼城。這讓他們非常不能接受,「明明是我的家,為何在你們口中是鬼城?」但經過說明來意,分享已拍攝的作品後,多半能獲得諒解。
後來又有一位居民加入聊天,說拍這些破舊房子有什麼好看,要拍就要拍豪宅。此時,那位長者轉頭小聲跟我說,每個人看的不一樣。我所拍攝的不是廢墟,而是我們不願遺忘的心靈歸屬,是在不存在的時間裡重塑情感的場域。當家園的實體空間逐步消失,我選擇用攝影重建。讓那盞燈,不只在回憶裡,也能在影像中,持續發亮。對我來說,那一道閃光照亮的不只是封閉的門板,而是每個人心中遺落的老巷轉角,那裡曾經有盞燈,為我們亮著。
看著長者轉身回家的背影,赤腳踩在她生活80年的土地上,那旺盛生命力必將在新的環境繼續屹立不搖。

彰化出生,落腳新竹的資訊工程師。「圀」音義同「國」,是武則天創造的字。
中年才開始從事攝影創作。初期在街頭及鄉野取景,但卻不是典型的街拍,而是偏向心象攝影。前幾年夾娃娃機盛行,觀察到店家招牌的衝突感,開始記錄因流行文化或消費行為而形成的社會地景。也因家族祖墓遷葬入塔,而關注人文及情感記憶的重置與再現。因而完成包含5個子系列的作品「變遷的居所」。
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美展。2020於台北晗光行參與「附著與穿越」聯展。
個人網站:林肇圀 Chao-Kuo Lin
【歡迎影像專題投稿及提案】 請來信[email protected],若經採用將給予稿費或專案執行費。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