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傳真〉

曾原信/如何在瑠公圳旁安養天年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我的願望就只有讓阿嬤在此安享天年。」百歲的罔市阿嬤在瑠公圳旁住了70餘年,到老面對著說不清的歷史和利益層層糾葛、「違占戶」拆遷案關關審判⋯⋯陪在她身旁的外孫女握著阿嬤的手,說無論如何,還是要抱持希望啊。

瑠公圳最早開發用來灌溉今天台北市東側地區的農田,從清代乾隆時期跨越到日治、國民政府,後來大台北地區人口聚集,房屋需求劇增,不少圳道周邊農地都變成建地,原始圳道只剩少數幾段留存。

其中,新店碧潭的瑠公圳道源頭段是最知名的,它見證了國民政府以來最劇烈的地貌改變:萬新鐵路、台汽客運到捷運新店線,傳統平房到高樓大廈。2010年時圳道270週年,當時的台北縣政府還重新整治並且舉辦慶祝活動,回顧這一段70餘年的歷史,住在圳旁的百歲人瑞陳罔市是最有感的參與者。

70餘年前,陳罔巿的先生蔡金木與當時的地主、農田水利組合口頭約定,在圳邊搭設房屋,成為此一禁伐、禁居地段中唯一「住戶」,但他也擔起照顧林木、養護瑠公圳邊坡的重任。其屋前是瑠公圳、屋後是萬新鐵路,一直到民國45年才陸續有鄰居遷入。先生過世、兒女成家後,罔市阿嬤與未出嫁的外孫女賴碧珍一直同住至今。然而這間充滿圳道記憶的平房,現在極可能因建商的開發,而不復存在。

前陣子罔市阿嬤生病住院,在醫院照顧的賴碧珍,看著窗外密密麻麻的房屋感嘆:「到底哪裡會是我們的居身之所?」

時間回到2012年,賴碧珍一下子接到2張拆屋還地的訴狀,阿嬤的房屋雖然合法,但沒有地權,被認定成違占戶,在未經協商、預警下,建商隨即提告。阿嬤擔心會被人趕走、屋子會被拆掉,在其中一案敗訴後大受打擊,變得沉默寡言、現已失智。賴碧珍為了替阿嬤保住家,堅決繼續打官司守護家園。現在地號137、138一案的二審宣判在即,另外一案仍在審理,賴碧珍除了要照顧阿嬤,解決生活上的問題,還苦惱著該如何突破窘境,盼法院判決能幫她守下家園。

「我的願望就只有讓阿嬤在此安享天年。」罔市阿嬤起居現在全靠賴碧珍與幫傭Damisi,隨著阿嬤身體狀況陸續出現問題,每一次幫阿嬤進食、餵藥及翻身拍背,都是一次又一次活下去的抗爭。

現今瑠公圳道源頭段早已不像以往,周邊高樓林立,270週年整治的圳道也淤積許多,當初的歷史和榮耀逐漸被掩蓋。賴碧珍看著木造老屋中的點點滴滴,握著罔市阿嬤歷經歲月的手,她不確定到底台灣的法律能不能保障弱勢,能不能保存歷史,能不能有居住正義,但最後不管如何,「還是要抱持希望,為了阿嬤的晚年撐下去。」

Fill 1
陳罔市、賴碧珍、瑠公圳
今年母親節許多人到老屋來看百歲人瑞陳罔市阿嬤。(攝影/曾原信)
Fill 1
陳罔市、賴碧珍、瑠公圳
(攝影/曾原信)
Fill 1
陳罔市、賴碧珍、瑠公圳
(攝影/曾原信)
Fill 1
陳罔市、賴碧珍、瑠公圳
(攝影/曾原信)
Fill 1
陳罔市、賴碧珍、瑠公圳
(攝影/曾原信)
Fill 1
陳罔市、賴碧珍、瑠公圳
(攝影/曾原信)
Fill 1
陳罔市、賴碧珍、瑠公圳
(攝影/曾原信)
Fill 1
陳罔市、賴碧珍、瑠公圳
(攝影/曾原信)
Fill 1
賴碧珍、瑠公圳
照顧陳罔市的孫女賴碧珍。(攝影/曾原信)
Fill 1
賴碧珍、瑠公圳
(攝影/曾原信)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