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潛行攝影計畫
李岳凌、〈戰祭〉團隊、楊錦煌、林文強/跨越山河族群的祭典仰望
〈伏流〉,西港。(攝影/李岳凌)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潛行攝影計畫為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的「影計畫」,以「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為主題,透過長期蹲點的流域拍攝行動,扎根、關懷、省思土地和流域,以及人類社群關係,從鏡頭裡窺探曾文溪流域歷史轉折與時代變遷的多元樣貌。以公路攝影類型延展與轉向,​沿著河流向上溯源、向下流動,帶領大家一起看見曾文溪沿岸的人文地景、河道流域、宗教祭典、以及人物肖像,​集體書寫出潛行於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

李岳凌〈伏流〉
Fill 1
李岳凌、林軒朗、楊錦煌、林文強、山河、族群、祭典
〈伏流〉,新化。(攝影/李岳凌)

曾文溪,溫柔地蜿蜒於嘉南平原。

炙熱豔陽下,王船揚帆,航行於信眾的汗水之上。那是條無形卻緊緊相連的精神血脈伏流。遙想數百年前,這條「青瞑蛇」曾數度改道。先民們面對著生死存亡的無助,祈望與背後的無常達成和解。這些殘酷且溫柔的記憶和感受,化為信仰的痕跡,沉積為堅毅與從容,並持續流淌於人們心底。

於是我讓嘉南平原的風、光線、空氣中的柚花香氣,引領著我在此晃蕩,感受這伏流的脈搏,欲召喚出世代間錯落而重疊的、屬於台灣人的共感和記憶。

Fill 1
李岳凌、林軒朗、楊錦煌、林文強、山河、族群、祭典
〈伏流〉,永康。(攝影/李岳凌)
Fill 1
李岳凌、林軒朗、楊錦煌、林文強、山河、族群、祭典
〈伏流〉,蘇厝。(攝影/李岳凌)
Fill 1
李岳凌、林軒朗、楊錦煌、林文強、山河、族群、祭典
〈伏流〉,後營。(攝影/李岳凌)
李岳凌

1976年生於台灣台北,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碩士畢業,並取得法國高等裝飾藝術學院ENSAD,取得後學位研究(Etudes Specialisees de POST-DIPLÔME)。自2001年起投身聲音藝術創作,2011年開始自學攝影並專職創作。他將攝影視為趨近自我原始感知的練習,重新意識原有的慣性觀看方式,並試圖超越之。首本攝影集《Raw Soul》 由日本出版社「赤々舎」出版。

其攝影與聲音藝術作品,曾於歐洲、北美、亞洲展演。個展包含:京都 (2018)、東京(2017)、英國(2014)。並受邀參與聯展:香港國際攝影節(2021)、高雄攝影節(2018),連州國際攝影年展(2016),台北國際攝影節(2012)。所獲得的獎項包含:台北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Young Art Taipei)專家面對面首獎 (2016), 國立美術館全國美展入選(2013)、TIVAC評審獎(2012),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數位藝術獎聲音部門入選(2005),台灣異響聲音藝術獎入選(2005、2003)。

林軒朗、黃煌智、張景泓、謝佩穎〈戰祭〉
Fill 1
李岳凌、林軒朗、楊錦煌、林文強、山河、族群、祭典
〈戰祭〉。(攝影/林軒朗)

在現今,戰祭在鄒族的文化裡,仍是被高度重視的傳統祭典之一。過去,戰祭所象徵的,是族人征戰前的祝福以及勝利的慶祝;現在,則是以傳承精神,還有族人團聚為主要目的。

本次的拍攝計畫中,主要記錄了位於阿里山的特富野部落,在2021及2022年兩次戰祭時的風景,試圖從中找尋視覺與紀實兼併的時刻,重新拼組這古老的祭典在當代的面貌。

Fill 1
李岳凌、戰祭、楊錦煌、林文強、山河、族群、祭典
〈戰祭〉。(攝影/黃煌智)
Fill 1
李岳凌、戰祭、楊錦煌、林文強、山河、族群、祭典
〈戰祭〉。(攝影/張景泓)
Fill 1
李岳凌、戰祭、楊錦煌、林文強、山河、族群、祭典
〈戰祭〉。(攝影/謝佩穎)
楊錦煌〈王船/刈香──水火交、天人會〉
Fill 1
李岳凌、林軒朗、楊錦煌、林文強、山河、族群、祭典
〈王船/刈香──水火交、天人會〉,金唐殿送王,佳里。(攝影/楊錦煌)

台灣的王船信仰隨著各地流域分布發展,其中,所屬南台灣的嘉義、台南、高雄、屏東等地更是信仰匯聚的重鎮。而位居台南地區曾文溪流域下游的王船醮典,更是信仰中最具歷史代表性及蘊含淵源的重要節點,可從中透過文化的面向,理解流域及土地上的庶民生活。

2008年起迄今,走遍台灣南、北、中、東各個鄉鎮的14年間,我跟隨著王船的腳步,從文化信仰中認識台灣的歷史脈絡,並透過王船製造、遶境、刈香、陣頭、科儀、民眾信仰等旁枝中爬梳、體驗其發展,感受王船信仰所帶來的溫潤、蓬勃與多樣面貌。

Fill 1
李岳凌、林軒朗、楊錦煌、林文強、山河、族群、祭典
〈王船/刈香──水火交、天人會〉,溪埔寮安溪宮蜈蚣陣,大天后宮。(攝影/楊錦煌)
Fill 1
李岳凌、林軒朗、楊錦煌、林文強、山河、族群、祭典
〈王船/刈香──水火交、天人會〉,朝天宮八美人圖,青鯤鯓。(攝影/楊錦煌)
Fill 1
李岳凌、林軒朗、楊錦煌、林文強、山河、族群、祭典
〈王船/刈香──水火交、天人會〉,東興宮送王,北門。(攝影/楊錦煌)
楊錦煌

1960年生於台北,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廣電系。曾任職《自立》早、晚報攝影中心主任,《新台灣新聞周刊》攝影組長。2008年移居台南,於台南市、新營、永康、南關社區大學擔任攝影講師,並持續著手記錄台灣文化影像。

2008~2020年間,以台灣王船及廟會文化作為主題,於新營文化中心、台南市文化中心、台灣歷史博物館、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中研院等地舉辦〈台灣王船映像〉攝影展及聯展,隨後出版相關攝影集。此外,亦曾參與後壁鄉菁寮在地居民影像記錄計畫駐地藝術家。

林文強〈靈感 流動 西拉雅〉
Fill 1
李岳凌、林軒朗、楊錦煌、林文強、山河、族群、祭典
〈靈感 流動 西拉雅〉,北頭洋。(攝影/林文強)

西拉雅,Siraya,是「人」的意思。

這個簡單卻深刻的意義是2015年我旅居台南時,開始前往夜祭所感受到的最大因子。一直以來,長途行腳的創作方法,就是為了在不斷地行走中,把自我忘卻、消融,達到與事物融合,並從中感受所發生的一切。而這樣的創作特性,正好與以「人」為基本生命主體的西拉雅有著相似的狀態。

早在漢人來台前,西拉雅就與台灣這塊土地有著深刻並久遠的連結,他們與土地、祖先的靈魂、各種動植物都有著共存共榮、尊重、永續的關係,也正因為他們以自然人的生活哲學,生活在這塊大地上。因此當我身處現場時,也試圖放下書本上的知識、生活中積累的偏見,以自然人的心境來感受,以及看待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們、祭典與一切狀態。

Fill 1
李岳凌、林軒朗、楊錦煌、林文強、山河、族群、祭典
〈靈感 流動 西拉雅〉,吉貝耍。(攝影/林文強)
Fill 1
李岳凌、林軒朗、楊錦煌、林文強、山河、族群、祭典
〈靈感 流動 西拉雅〉,北頭洋。(攝影/林文強)
Fill 1
李岳凌、林軒朗、楊錦煌、林文強、山河、族群、祭典
〈靈感 流動 西拉雅〉,頭社。(攝影/林文強)
林文強

1985年生,內湖人,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畢業,具街舞舞者身分並自營餐飲業至今年初,現為自由創作者。2012年開始攝影創作,關注生命陰陽、生死模糊之間的混沌狀態及生命能量的轉換與動能。並以個體生命作為載體,與世間萬物感應交集。主要作品有〈人間裂縫〉、〈新樂園〉、〈The Wanderings〉、〈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等等。

2017至2019年曾在台北、高雄等地舉辦個展,並於日本清里攝影美術館、台北國際攝影節、國立台灣美術館聯合展出。2016至2018年間,作品陸續在日本清里攝影美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收藏。作品曾出版於《觀點:台灣現代攝影家觀看的刺點》、《ACT藝術觀點61》、《新活水》、《拱廓街》等 。

索引
李岳凌〈伏流〉
林軒朗、黃煌智、張景泓、謝佩穎〈戰祭〉
楊錦煌〈王船/刈香──水火交、天人會〉
林文強〈靈感 流動 西拉雅〉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