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詐騙時代來襲
「為什麼是我?」拆解交友詐騙的PUA獵豔術和心理陷阱
(攝影/林彥廷)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對交友型而被詐財的受害者來說,這無疑是最大的諷刺:原以為進入了一段理想的戀愛關係、與對的人攜手投資美好未來,最終卻失去金錢和情感關係,而在察覺受騙後陷入自責和憂鬱,甚而出現嚴重身心症狀。當外界不友善的評論向他們撲去,當事人也迴避不了內心深處的叩問:為什麼是我?

在網路交友盛行、人人瘋投資的今日,誰是詐騙集團眼中的待宰羔羊?這幾年熱門討論的PUA(Pick-Up Artists)如何從獵豔技巧,進化成為不法分子行騙的關鍵手法?《報導者》採訪協助受害者的臨床心理師及精神科醫師,從人類的共通認知出發,一步步揭開交友和假投資中埋設的心理陷阱​​──只要情境遇上巧合,任何人都可能成為受害者。隨著犯罪案件逐年攀升,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今年4月,Cathy(化名)同時歷經兩場詐騙。先是「老師」主動上門「教投資」,讓她成為投資詐騙的受害者。被騙低潮中,遇上網友貼心呵護,沒想到是一場交友詐騙,騙走她8,000美元(約新台幣22.4萬元)。回憶當初,她感覺是一場止不住下墜的噩夢,「難怪人家叫我們『殺豬盤』,我們就是裡面的豬,詐騙集團趁你沒有理智的時候去下那個棋,所以很容易中圈套,回想起來都覺得,怎麼當初會相信他們。」

同樣在剛分手的脆弱低谷被騙子盯上,30歲的Kevin(化名)遇上的是年紀稍長、看似「投資專家」的網戀對象。受害之後,Kevin不斷想著是自己太弱小,身為照護他者的醫療人員,卻不知該如何幫助自己。「一段時間了,被騙還是走不出來,我花很多時間跟自己對話,好像都沒辦法。」

「為什麼是我?」無論是Cathy或是Kevin,心裡都曾浮現同樣疑問。曾協助形形色色詐騙受害者的松德精神科診所臨床心理師黃華妮說,這是被害人們最大的疑問,此提問背後,是焦慮、懷疑、自我否定,自責的情緒會引發質疑,是自己太笨嗎?這些自我批評有可能引發憂鬱跟身心症狀。

我們訪談心理相關專業者,並分析犯罪話術文本,試圖洞悉詐騙者設下的心理陷阱,是利用人們什麼樣的心理狀態,完成施詐。

當網路逐漸取代實體交友,處於哪些狀態的人較易成為詐騙獵物?
Fill 1
交友詐騙、交友軟體、設計畫面、手機螢幕
社群網站和交友軟體已成為投資詐騙的培養皿,加害者運用假造的照片和身分步步引誘,缺乏實體互動的「分隔化」更容易塑造落單的獵物。(攝影/林彥廷)

交友詐騙案件的攀升的大前提,是網路交友的普及化。如今,「網友」已不像十多年前給人不安全或別有所圖的印象,年輕世代在網路上的互動恐怕還大過實體社交,但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曾任台大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的王浩威提醒,網路交友有「區隔化」(compartmentalization)的特性,「如果是實體交友,你可能知道他是在哪裡工作,你可能認識他公司的人,不是只有認識他,你還認識他周邊的幾個人,但網路交友被分隔的狀況比實體嚴重,更容易進行一對一的操作。」

王浩威解釋,由於缺乏實體互動的參考經驗來對照,詐騙者更傾向鎖定寂寞的人類,正所謂敵暗我明,「詐騙集團一定有一套測試的方式,幾個問句就可以知道這個人怎麼樣,很容易設計的,再來就是慢慢讓對方覺得被接受的,因為對方孤單,到了一個程度,對在真實和網路世界沒有深入的朋友的人來說,就容易陷入。」

Kevin被騙時,就處在與外界封閉的狀態,「那時候都獨來獨往,因為他抓準我剛分手,也沒有想要講太多事情給外人知道,更不想跟家人溝通。」在網路世界,他想著既然沒見面,多吐露心事也無妨。沒想到,自我揭露的資訊就成了對方迎合認同的絲線,逐步為他量身訂做成一張綿密的網。

(延伸閱讀:〈行內操盤手和仲介的自白:被詐騙的人,在我們眼中只是一串獲利數字〉

黃華妮坦言,許多詐騙者就是利用被害者的心理特質來犯罪,「比如說比較容易相信別人,可能心地很善良,很容易跟別人建立關係,對人是很信任的,一時不察就會掉入陷阱。」

黃華妮進一步提到,詐騙者有時也利用傳統性別角色的分工,「有些男生可能會覺得說要照顧別人,用這種方式(付出金錢)可以證明自己是有男子氣概的。」30歲出頭的受害者Hardt(化名),正是例子之一。還在念書的他,一邊被家人要求趕緊結婚,一邊又有經濟和求職的壓力,怎麼變成一個社會認可的「男人」、在交友市場中勝出,成為他內在不斷逼迫自己的壓力。

當Hardt在交友軟體Tinder上遇見「白富美」、自稱是金融理財專員的Claire,對方竟然表達對Hardt學術追求的全力支持,並稱將一肩扛起投資賺錢的責任,Hardt感覺遇到了難得的理想對象。對外表比較沒有自信、相對缺乏戀愛經驗的他,也沒想過跟對方視訊以確認身分,只惦記著該負起男性的責任,聽女方的「協助」,一步步梭哈所有存款,為彼此的將來努力,卻沒料到是一場騙局。

事實上,渴求情感關係或正處於低潮者,都容易成為交友詐騙加害者趁虛而入的獵物。王浩威指出,特別是社交和戀愛的經驗值愈少的群體,愈難在虛擬的網路世界辨別善惡,也相對可能願意不計成本維繫關係的存續。當有人提出透過高報酬的投資,一起走向未來,美好的想望讓一切變得更具說服力。

設計詐騙過程的心理學遊戲,你能解題嗎?

合著《你今天被騙了嗎?》協助被害者走出心理創傷的初色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林昱萱認為,正是一個一個「不幸」巧合的重疊,決定了誰是受害者。「有個意外的『起司理論』,它其實就是很多的巧合,詐騙集團做網路詐騙撒網的成本很低,也許你身邊剛好沒有穩定交往的對象,那一陣子心理需求比較匱乏,覺得比較孤單、寂寞、沒有歸屬感和安全感,(被騙的過程中)又剛好沒有人發現這件事情,你也沒跟朋友提到,很多漏洞之下,就這樣剛好穿過去了。」

Fill 1
曾出書分析詐騙的心理手段,初色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林昱萱指出,騙子巧妙應用人們的思考誤區來施詐。(攝影/林彥廷)
曾出書分析詐騙的心理手段,初色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林昱萱指出,騙子巧妙應用人們的思考誤區來施詐。(攝影/林彥廷)

除了大環境跟網路交友的特性,林昱萱分析,交友詐騙者在過程中「善用」幾種人類心理上的共有特性,在詐騙過程堆疊眾多心理技巧的應用,讓受騙者在每一個階段遇上心理學中的難題。

1.「正向錯覺」
當你在網路上初次相遇一個陌生人,她/他容貌姣好、身材出眾,你會不會覺得自己被眷顧了?

林昱萱指出,人們其實很容易陷入一種「美就是好」的刻板印象裡。當一個人主動找上你,又長得特別好看時,大家會覺得他是比較好的、聰明的、社會化的、成熟的,或是比較有能力的。當對方談起投資,他就是特別有一把刷子,這樣的印象會在建立親密關係時將錯覺最大化,形成一種「正向錯覺」。

林昱萱舉例,假設另一半告訴你有個很好的投資機會,很少人會第一時間往詐騙方向去想,因為你喜歡這一份關係、信賴這一份關係,相信對方比自己了解。當你猶豫了,愧疚感油然而生,正向錯覺會提醒你,投注資金是為了雙方的關係著想;就算對方生氣地指責你不把錢拿出來,你也會傾向認為是自己能力不足。

林昱萱解釋,「正向錯覺」之所以有效,是因為當對方營造出良好形象後,這個形象就不容易被扭轉。無論發生什麼異狀,腦袋都會順著既有形象來修飾各種行為與說法,把對方修飾成一個更好的人。

2.「確認偏誤」

以正向錯覺起頭,人們開始為關係投入時間、情感和金錢,正好踏入施詐者所佈下的陷阱,就算察覺有異,能回頭者少、愈陷愈深者多。為什麼?這是「確認偏誤」惹的禍。

林昱萱解釋,「確認偏誤」是大家傾向去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事情,尤其是當狀況模糊不清的時候,總是期望事情會朝自己想像的地方發展。她曾經觀察到一些詐騙的受害者,在關係裡不是沒有發現異狀,也懷疑自己為何要把積蓄拿出來給一個素未謀面的人做投資,但是仍忍不住這樣想:

「對方願意花時間陪我,聽我講生活中的不如意,錢是我可以付出的東西,避免關係不對等,也許我還是再相信對方一次?」

從受害者的答案裡,她發覺詐騙陷阱裡的情感關係,通常是傾斜的狀態。詐騙集團的問候從早到晚,關心國事、家事和任何與受騙者相關的事,把最幽微的情感情需求都照顧到了,自然是深化了施詐方與受騙方的關係。在這個前提下,那些金錢的需求或是投資的機會雖然可疑,但份量太輕,受騙者因此想要真心的給予更多,來修正關係的傾斜,所以選擇相信到底。

3.「腳在門內」

一旦付出信任,投資作為詐騙的重頭戲,初期的小額獲利會誘使人們跌入更深的深淵裡。Kevin聽信網戀對象的建議,初次投入虛擬貨幣市場,以3千元作為初始資金,短短一個半小時內,獲利達到7千元。當錢真的進了戶頭,他感受到踏實。「那完全突破我的心房,開始覺得有未來的感覺。然後下一次就從3千元變成3萬元,」他回憶道。

有了7千元的經驗,Kevin以為往後將無往不利,隨即啟動下一次的投資。當虛擬貨幣平台裡的獲利數字上升,他開始丟出更多資金,殊不知從此以後再也拿不回任何錢,還被詐騙集團以「保證金」為名義陸續騙取數十萬元,卻只換得一場空。

解析上述作法,林昱萱說,這在心理學上叫做「腳在門內」,今天推銷員要推銷一樣東西,只要先把腳放到對方的門內就已經成功一半了。

那隻放在門內的腳,通常就是第一筆成功的交易。一旦交易完成,你投資賺來的錢就會變成「你的所有物」,但人是非常抗拒損失的動物,如果你得知不再多付一點就要蒙受損失,大部分人放棄抵抗,寧願多花一點錢把「東西」拿回來。

4. 「PUA獵豔術」的變形

在一次次的金錢往返中,施詐方和被害者兩方的關係逐漸萌芽,透過無數的投資機會來建立信任。這也是最危險的時刻,因為被害者容易深陷金錢遊戲裡,為了維持面子,試圖證明自己可以賺錢、可以擁有更好的生活,而不斷在騙術裡沈浮。

事實上,信任的建立,除了要緊抓人們的心理弱點跟特性,接受許多教育訓練跟練習外,詐騙份子大多也透過購買詐騙腳本來行騙。從一份詐騙集團外流的「殺豬祕笈」裡,我們清楚看到PUA(Pick Up Artist)獵豔技巧是如何被實際運用在詐騙上。

PUA(Pick Up Artist)怎麼來的?

PUA(搭訕藝術家)是運用心理學所發展出來的夜店搭訕技巧,它原是為了協助不善溝通的男性建立自信,透過合理打扮自己,向心儀的對象正確表露愛意的一種做法。2005年,由尼爾.史特勞斯(Neil Strauss)所撰寫的《把妹達人》(The Game: Penetrating the Secret Society of Pickup Artists)一書詳實介紹了這種源自美國的獵豔遊戲,作者透過親身進入把妹社群,體驗各種搭訕伎倆的運用。

《把妹達人》在中國發行簡中版後掀起風潮,各種PUA教學團體、中國式的把妹達人隨書而起,甚至逐漸演變成系統化的騙財騙色伎倆,並被運用在各種橫跨中、港、台、星、馬等地的跨境詐騙案件上。有玩家就創立「五步陷阱」,開發速成的兩性關係,分別是:「好奇陷阱」、「探索陷阱」、「著迷陷阱」、「自尊摧毀陷阱」與「情感虐待」。先是創造虛假的人設,來引起對方好奇心,再來建立共鳴而引誘對方探索。一但被害者上鉤後,便需要建立契約,也就是向對方索求愛的證明,達到雙方互信;緊接著,是撕毀契約加上不間斷的羞辱和否定,讓對方失去判斷力。最後收網,反覆恩威並施來加緊控制,讓對方產生離不開的錯覺,便可以予取予求。

原來最終是不必負責任的一系列把妹手法,用做詐騙後,就從瞭解客戶(受騙者)開始,條列100多個問題去剖析對象,從年齡、工作、興趣、喜愛電影、運動、書籍等,愈是無所不包,愈可以清楚評估對象值不值得騙?能騙多少?

再來,透過縝密包裝,把施詐者塑造成一個能夠滿足對方感情幻想的對象,可能是旅居外地的華僑、做小生意的老闆、失婚的單親媽媽或是金融背景出身的理專,端看客戶需要什麼角色來滿足其心靈寄託。

建立角色後,該本祕笈指出,下一步需要觀察客戶的生活細節來進行「側面打擊」,目的在於找出兩人的共同話題,再利用感情話語建立共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輔以呵護與關懷,讓客戶「上癮」。進展到此,每天的問候是必備的,任何行動或是保證可以附上照片或影片佐證,提高可信度,並且設定一起生活的目標。

當客戶開始啃食精神鴉片後,祕笈建議可以改用更親密的稱呼來穩固關係,就像戀愛時為對方取得獨特綽號。緊接著,是創造轉折,像是突然减少聊天頻率來引起對方關心;等關係得到確認,便開始「帶入」,像是從送禮物、發張投資獲利截圖、一個投資網站網址,輔以一句「想要許兩個人一個未來」,讓客戶獲知投資機會千載難逢,主動把錢包交出來。

一旦帶入成功,詐騙祕笈還會提醒施詐者要循序漸進,從小額獲利開始博取客戶信任,並與客戶約法三章:任何投資都要經過我,太複雜不要私底下玩,不要影響家庭和工作。後續是一次次的跟進、擴大額度,直到捏造的意外或是違規發生,利用客服和平台等第三方角色來說服客戶吐錢,反覆操作,一殺再殺。

(更多案例請見:〈愛×騙×機器人:走進「交友詐騙」幕前幕後,揭穿以愛之名的養套殺騙局〉

對比PUA的陷阱和詐騙手法,可以發現驚人相似。其中源自於《把妹達人》一書的搭訕技巧更是貫通兩者,如「誘出價值觀(Elicit Value)」,是經由對話找出驅動一個人的深層慾望,「推拉法」則是藉由欲擒故縱來增加吸引力,這些技巧同樣被運用在詐騙上。

Fill 1
交友詐騙、PUA、心理陷阱
原應用在獵豔的PUA技巧,如今已變形滲入詐騙手段中,被情緒勒索、貶低和要脅的受害者在當下不易拒絕,且自尊經常受到嚴重打擊,需要長時間回復。(設計畫面)

遇上自稱香港金融理財專員Claire的受害者Hardt,在被騙之後,開始研究什麼是PUA,才真正理解自己掉入的圈套。

起初交友軟體的互動裡,對方並沒有談及投資議題,而是在「香港反送中事件」上相互對話,Claire甚至會分享她在示威中衝入前線煙霧彈瀰漫的時刻,隨後才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將關係延伸。兩個月內,對方就承諾要飛來台灣確認關係,並願意一起為未來做理財規劃,說服Hardt陸續投資30萬元,但錢最終因為不明原因無法提領。Claire開始搬出一大堆專業術語,要求他再多吐一點保證金,甚至利用自卑感來攻擊:

「身為一個男性拿這些錢出來還要跟父母講,還要去問父母。為什麼沒辦法做決定?如果你連這些事情都沒辦法做決定,以後的未來你可以做決定嗎?」「我很想跟你走下去,可是你現在用這種方式,然後你又不相信我,你的錢也不夠,那我們要怎麼樣走下去?」

Hardt回顧那段不斷被要脅的日子,PUA帶來的後遺症仍在。因為在與Claire對話的過程裡,他是需要被拯救的對象,不斷被攻擊和羞辱,自尊被摧毀。即便意識到狀況不對勁,還是把責任歸咎於自己,因為質疑成功人士只是凸顯沒辦法信任別人的缺點;但加倍付出信任,卻讓自己跌得更深,Hardt的心理狀態始終在反覆質疑中搖搖欲墜。

開口最難:落入圈套後,如何脫身、對外求援?

觀察受害者從一個交友配對通知,到被予取予求的過程,王浩威嘆道,「你如果很孤單,一旦有人每天陪你聊天,突然這個人要你投資,用小小的失蹤來威脅你,或開始貶低你,其實你大概就會就擒。你更沒有自信的時候,就更想討好對方,所以就是予取予求。」

透過玩弄心理伎倆,詐騙集團把受害者當木偶般操弄,PUA陷阱中的5個步驟,又更加深了控制繩索的力道;就算成功脫困,情感詐騙所帶來的巨大創傷,也難在第一時間弭平。

難道落入圈套之後,就真的無法脫身?

專家們提醒,重新聚焦在真實的事物上,將是一大幫助。「透過觸碰、實際相處,來接觸真實的情感。詐騙集團只是在利用你的幻想,你的心理需求,那個情感不是真實的,但錢是真實的。」黃華妮提醒,在交出自己的情感或是存摺前,可以先為自己設下明確的停損點,像是沒有見面前不透露隱私、不談金錢等。

此外她也進一步提到,人們在受騙的過程裡,其實或多或少都會察覺到不尋常的地方。不要忽視真實世界裡陪伴的力量,當自己因為情緒無法自拔,可以暫時停下來,和家人、朋友聊聊,不要害怕去開啟討論,去問看看別人的想法是什麼,也許就能夠避免踏入陷阱。

(延伸閱讀:〈被騙後的人生──他們決定組受害者聯盟,「這是最好的復仇」〉

對受害者來說,開口並不容易。除了前述的心理關卡,另外是開口後,「發現被騙」隨之而來的親友譴責或惡意攻擊。

如何讓開口變得簡單?讓受害者、潛在受害者脫離圈套?心理師在諮商時常用的「換位思考」,對所有人都有幫助。

受害者可以設想,若是自己的朋友被騙了,他是不是也希望朋友能早日開口求援?同理,受害者身邊的友人也能夠想想,如果是自己上當了,會希望友人說些什麼?如何才真正有助於受害者開口?面對當今無所不在的詐騙圈套以及多人分工的詐騙集團,這樣的換位思考與同理練習,也許就能讓我們成為彼此心理脆弱時拉著對方的手。

當親友被騙,有哪些Dos and Don'ts?

Dos:

  • 你可以視自己的時間和能力,陪同報案和參與後續處理流程,陪伴找出可以運用的資源,減低物質傷害。 例如:「有什麼我可以做的?」、「我們可以一起想辦法」、「我們要不要找人幫忙」
  • 你可以鼓勵他把痛苦說出來,但也允許感受難過的時間和空間。必要時,請求專業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的支援。 例如:「我願意聽你分享」、「你想說話的時候,我會在」、「你可以不用忍耐」

Don'ts:

  • 請不要反覆提起損失和傷痛經驗,要求受害者立刻振作。 例如:「你看你已經被騙,所以你應該⋯⋯」
  • 請不要給予後見之明或過度批判。 例如:「你就是不夠小心,才會⋯⋯」、「你怎麼會這麼笨」、「都是你太貪心」、「你當初應該⋯⋯
索引
當網路逐漸取代實體交友,處於哪些狀態的人較易成為詐騙獵物?
設計詐騙過程的心理學遊戲,你能解題嗎?
開口最難:落入圈套後,如何脫身、對外求援?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