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大選觀察
在地人情超越黨派、大族老面孔占優勢──深入部落現場,看​原住民鐵票倉如何煉成
花蓮縣政府在7月舉辦原住民族聯合豐年節,立委與地方民代坐在第一排,縣境內各個部落頭目獲邀出席,盛裝在政治人物後方觀禮。(攝影/陳曉威)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金馬獎得獎電影《哈勇家》生動呈現原住民選舉文化,現實上,原住民選舉長年被視為泛藍陣營鐵票區,即使民進黨已兩度中央執政、投入大量執政資源,仍無法大幅撼動原住民選舉結構,就連2020年總統大選蔡英文大勝韓國瑜時,在55個原住民投票區中蔡依舊輸了53個。

「原住民鐵票」究竟如何煉成的?《報導者》深入部落、田野訪問後發現,賄選文化雖存在,但原鄉部落投票行為最重視的依舊是人情網絡,而不是黨派色彩;加上原鄉基層民代大多數屬泛藍陣營,民進黨的執政資源到了基層仍難以發揮作用。而在「投給自己族群」的族群認同下,選舉人數最多的阿美族、泛泰雅族與排灣族這三大族群候選人也更占有鐵票優勢。

每逢選舉,共有16族、總人口約58.6萬(2020年山地、平地原住民立委
具備原住民身分者,分成山地或平地原住民,各選出3席立法委員,全國都是選區,依照得票多寡,最高票的前三名當選。
選舉人數合計41萬4,948人)的原住民選票,往往被視為泛藍陣營鐵票區。明年(2024)總統、立委大選是否依舊如此?
2020年大選,民進黨籍總統候選人蔡英文拿下817萬票,創下自1996年總統直選以來最高得票紀錄,22縣市中拿下16縣市,比第二名的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韓國瑜多出264萬票。但是,在全國55個原住民族區域(又稱原鄉)
行政院核定的原住民地區包括30個山地鄉(其中6個在直轄市已經改為區)以及25個平地鄉鎮市,共55個。
中,蔡英文只在南投魚池鄉、屏東滿州鄉這兩區獲勝,其餘53區都是國民黨的天下,也印證原住民確實是國民黨鐵票區。

針對6席山地、平地原住民立委選舉,民進黨之前僅依賴從國民黨「帶槍投靠」的前台東縣長陳建年支持,才能由陳建年的女兒陳瑩攻下平地原住民立委席次,並且直到2020年才由擔任過原鄉國小校長的伍麗華突圍攻下山地原住民立委席次。但在原住民基層選舉中,大多數基層民代仍由泛藍軍掌握。

★更多關於原住民選制釋疑,請見〈一次看懂原住民立委選舉制度:6席立委如何產生?為何分山地平地?蘭嶼是山原選區?〉

「情感羈絆」才是重要投票動力

為什麼已經兩次中央執政的民進黨,在掌握大量資源的執政優勢下,仍然難以攻破原住民鐵票區?

去年(2022)參選光復鄉代表的阿美族青年Lisin Haluwey(理新.哈魯蔚)剛剛結束紀錄片拍攝工作,匆匆忙忙在花蓮光復車站與《報導者》記者會合。她帶著我們到馬錫山上往下觀察馬太鞍部落(阿美語:Fata’an),一路上聊著去年底的那場九合一選戰:她僅花一個月的時間,獲得198票支持,僅差50票就能當選鄉代表,是漢人口中的「落選頭」。

Fill 1
Lisin Haluwey(理新.哈魯蔚)去年九合一選舉落選後,留在部落拍攝紀錄片。這天開車到馬錫山上眺望馬太鞍部落時,忍不住又拿出器材拍攝紀錄片素材。(攝影/陳曉威)
Lisin Haluwey(理新.哈魯蔚)去年九合一選舉落選後,留在部落拍攝紀錄片。這天開車到馬錫山上眺望馬太鞍部落時,忍不住又拿出器材拍攝紀錄片素材。(攝影/陳曉威)

1984年次的Lisin從大學開始接觸社會運動,擔任過Pangcah阿美族守護聯盟總幹事、反卜蜂養雞場鳳林自救會副會長,從反美麗灣到反卜蜂運動都有她的身影。Lisin在意的是阿美族的文化復振,以年輕一輩身分出來挑戰馬太鞍的舊政治生態。

「要在部落參選,跟我同一個年齡階級
阿美族的階級制度,馬太鞍部落以5年為一階,這個年齡區間的小孩從16歲入階,彼此互相以兄弟姊妹相稱,肩負起部落的工作,像是結婚時當你的工作人員,過世時幫你抬棺材,這輩子都分不開;6階以上才會成為長老階級,長老再經過4階才能成為耆老階級。
的哥哥,幫我選舉時還穿著黃復興黨部
黃復興黨部被視為是國民黨中最忠貞的鐵票部隊。
的背心,我還勸他先把背心脫下來啦!這立場跟我差很多耶!哥哥帶著我跑遍部落每一個角落,才知道原來還有從來沒見過面的族人住在部落周圍。」

這段參選經歷讓Lisin明白,在阿美族人眼中,投票最重要的是人際關聯性,同一個年齡階級代表著非常緊密的關係;即使過往對於政治及政黨的立場完全不同,但同一個年齡階級的妹妹要出來選,哥哥一定力挺到底,熱心地帶她走遍部落。Lisin說:「不誇張,真的全部是用走的,在馬太鞍這才是有誠意與決心的證明。」

Lisin強調,這就是「情感上的羈絆」──原鄉部落的政治,情感高於一切。很多族人親戚都知道她以前「很愛抗議」,雖然她從來沒加入過政黨,但在老人家眼中,愛抗議、愛唱反調就是民進黨;但支持國民黨的哥哥卻二話不說主動幫忙,依照國民黨組織動員方式帶著她認識選民。所以雖然只花一個月時間選舉,但她卻出乎長輩們意料之外,在4,000多人的馬太鞍部落中拿到近200票,而第一高票也才533票而已。

「我跟你認不認識?是誰家的孩子?與我中間有沒有各種血緣關係?找到關係後這票就確定,政黨顏色只是沒有上述關係時的其次選項。」

在Lisin的實際參選經驗中,人際網絡、勤走拜票才能真正掌握鐵票。她甚至用「情緒勒索」來形容原住民投票意向,家族內部對於投票意向的整合更是如此,「比比看誰的情感羈絆比較深。」

Fill 1
Lisin原本想用非傳統方式打選戰,但仍不敵長輩強烈要求,花錢印製部分的文宣品。(攝影/陳曉威)
Lisin原本想用非傳統方式打選戰,但仍不敵長輩強烈要求,花錢印製部分的文宣品。(攝影/陳曉威)
家族會議的強大風向施壓

場景回到都會,與在台北工作的布農族Bali Nangavulan/金浩誠及泰雅族Yawi Yukex(亞威・諾給赫)碰面,他們聊到,每次選舉都是一場天人交戰,愈基層的選舉,愈是「情緒勒索」的主戰場。Bali說:

「我們是山地原住民,每次要選立法委員時,布農族要不要推派一位候選人就是部落之間討論熱門話題;選舉前更要全體回到部落參加家族會議,決定這次選舉我們要支持誰。」

Bali描述有一年返鄉投票,跟家人一起到投票所看開票,當開票結果出爐,有幾票跟大家不一樣時,身旁的大伯就用懷疑的眼神問他:「是不是沒有按照家族會議決定投票?」雖然當下直接否認,但這個過程其實對長期在外的原住民來說是一股無形的壓力。

他強調,事前決定投票意向的家族會議,也只是家族中年紀最大的長輩單向宣布支持哪一位候選人,並非共同討論的過程。所以很多在外念書或工作的原住民不願意回家投票,甚至還聽說有原住民青年在投票日回家,但故意睡過頭沒去投票,一部分原因也跟家族會議的「情緒勒索」有關。

至於家族會議的支持對象,則往往會視「選民服務」而定。例如部落族人的水塔壞掉了,某位民代幫忙修補或更新,這個家族就會動員選票支持;或是家中長輩長期臥床,有些民代會送尿布協助,家族也會以投票回報恩情。

學者研究:原住民投票行為3大特點
Fill 1
花蓮縣原住民族聯合豐年節,是政治人物露臉的場合。圖中參與演出原住民等待政治人物繞場。(攝影/陳曉威)
花蓮縣原住民族聯合豐年節,是政治人物露臉的場合。圖中參與演出原住民等待政治人物繞場。(攝影/陳曉威)

從中選會委託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教授莊文忠進行的《選舉人性別投票統計改良之研究》,則可看出原住民投票意向的幾個特性。該研究是以2016年立委選舉中以大樣本抽樣選舉名冊,並把原住民的投票率特別統計。

8月起至中正大學政治學系任教的莊文忠接受《報導者》訪問時分析,從研究中可以歸納原住民投票的3個特點:

  1. 山地原住民的投票率高於平地原住民
  2. 女性投票率明顯高於男性
  3. 年齡愈低、投票率愈低

莊文忠認為,由於原住民立委關注的焦點仍以部落為主,每次選出來的立委又都是人數有優勢的原住民族,對於在都市工作、但設籍原鄉的年輕原住民來說,要不要花幾千元回部落投票,似乎就沒有這麼強的動機,除非地方選舉催票與動員力道加強,才有可能提高投票率。

《哈勇家》電影演的都是真的

在金馬獎拿下最佳導演與最佳女配角的《哈勇家》在片中描述部落的賄選文化依舊盛行,劇情中有一段是殺山豬宴客引起村民議論,還有族人在夜裡敲門買票。「電影裡演的都是真的,只是手法沒有這麼粗糙,宴客殺山豬都是跟著祭典或活動,原住民也知道直接當造勢場合會涉及賄選。」不只一位原住民這樣告訴《報導者》。

不願具名的部落原住民透露,賄選買票的手法早已進階,譬如事前說好免費幫你家「打田」,要記得家裡的票都投給特定候選人;或選舉時特別製作小點心分送給固定的選民等等。有原住民青年私下透露,聽聞「在田裡藏錢,等到下田工作時自然會挖到」的招數,「而且選上一個地方基層民代只要幾百票,花多少錢?買多少人?這些成本都是可以被估算的。」多位原住民受訪者都指出:

「賄選文化在部落裡面不是祕密,而且買票的對象都是固定,他們知道要跟誰賄選才不會跑票,所以部落年輕人不見得會收到。這是依靠部落長期人際網絡。」

所以Lisin當時決定要出來參選時,家族長輩立刻跳出來反對,「我們又沒有錢,難道妳要賣地嗎?」老人家根深蒂固認為,選舉就是賄選文化還有各種競選消耗品的「花大錢」。

Lisin笑說,「每天走路拜票已經夠累,回家還要被這樣的言語疲勞轟炸。」她這一個年齡階級的兄弟姊妹就是先募款12萬元,加上借來的5萬元保證金,就這樣節省選完一場選舉,最後還能把5萬元保證金拿回來,證明不花幾百萬元也可以選得不錯。

她強調,部落接受外面資訊速度慢,老人家的觀念很難改,只能靠著實際行動做過一次,對陳舊的觀念帶來一點改變的刺激,這也是她要代表年輕一代出來參選的原因之一。

高金、傅徐的「祕訣」:活動從頭坐到尾,抓住原住民的心
Fill 1
花蓮縣長徐榛蔚與立委傅崐萁夫婦檔,進入花蓮聯合豐年節的會場時,受到原住民鄉親熱烈歡迎。(攝影/陳曉威)
花蓮縣長徐榛蔚與立委傅崐萁夫婦檔,進入花蓮聯合豐年節的會場時,受到原住民鄉親熱烈歡迎。(攝影/陳曉威)
已經六連任的山地無黨籍原住民立委高金素梅,在2020年選舉中拿到5萬501票,得票率高達34.89%(山地原住民選舉人數為21萬5,115人)。今年加入山地原住民立委競爭的布農族青年Savungaz Valincinan
Savungaz長期倡議使用族語拼音,現行戶政仍要求漢字音譯:撒丰安・瓦林及那。
觀察,除了幫原鄉爭取資源外,高金參加活動時,不特別宣傳自己的政績,而是在活動中從頭坐到尾,並親切熱情與長輩們互動,「原住民就吃這一套,這一票就跑不掉了。」

獨立參選的Savungaz沒有政黨奧援與現任資源 ,一台車全台灣跑透透,暑假期間剛好是豐年祭的時刻,就經常接到支持者或朋友來訊息關心,「怎麼沒有來參加我們的活動,我要介紹妳給族人認識都沒機會?」Savungaz描述,這些話代表的意義是「就算不是布農族的活動妳也要到啊!」尤其是大型活動,原住民選民們正用放大鏡檢視著每一位有意參選的候選人,到底是蜻蜓點水還是從頭參與到尾,再決定要動員族人們支持哪一位候選人。

走出只能投給原住民候選人的立委選票,在所有人都能投票的縣市長選舉,長期被視為擁有原住民鐵票的,是有「花蓮王」之稱的國民黨立委傅崐萁與他的太太、花蓮縣長徐榛蔚。從過去傅崐萁擔任花蓮縣長至今,他和徐榛蔚大量舉辦原住民活動,光是今年7月下旬,就在花蓮縣立體育場旁大草坪舉辦聯合豐年祭,並且一口氣連辦3天,傅崐萁與徐榛蔚全程參與。

不具名的花蓮原住民民代就透露,當花蓮縣政府把重要祭典辦得又盛大又熱鬧,對於阿美族頭人來說,這是多有面子的事,支持傅崐萁和徐榛蔚變得理所當然;而掌握部落家族網絡後,傅徐自然在原鄉會有高支持度,縣長選舉時原鄉幾乎都是他們夫妻的鐵票區。

長期研究原住民選舉的淡江大學國際事務學院院長包正豪分析,民進黨在伍麗華當選山地原住民立委以前,每一屆都徵召不同人參選,這代表民進黨落選者在選後沒有留下來繼續深耕;伍麗華是第一位民進黨籍山地原住民立委,而她能當選絕對不是因為黨籍,而是憑藉長期在原鄉教育界的聲望,明年將挑戰連任。

包正豪觀察,原住民的情感連結,除了血緣、家族之外,很重視「看見你」這件事,當泛綠候選人落選後就消失時,自然無法打破早就根深蒂固的傳統政治板塊。

政治板塊難撼動?基層民代泛藍居多,自然形成鐵票區印象
Fill 1
花蓮縣光復鄉藍營鐵票區的田間農舍上飄揚著國旗。(攝影/陳曉威)
花蓮縣光復鄉藍營鐵票區的田間農舍上飄揚著國旗。(攝影/陳曉威)

照理說,只要一樣勤走拜票,一樣活動從頭坐到尾,泛綠候選人也能夠攻下原住民鐵票區才對,但為何現實上總是泛藍候選人席捲原鄉選票?

關注原住民政治的布農族青年Bali認為,這是因為原鄉地區的基層政治人物大多數是泛藍陣營,只要這些部落族人最容易看見的「政治頭人」長期掌握權力,沒有選舉時也是由他們在做選民服務,原鄉政治板塊就不會因此鬆動:

「與其說是被國民黨綁架,還不如說是原鄉自己選擇藍天。」

伍麗華受訪時也提出相同看法,過去戒嚴時期黨國不分時,對族人而言,國民黨民眾服務站的黨工就被視為是政府官員,婚喪喜慶都會參與,即使到現在國民黨已經失去黨產、這些黨工轉到後備軍人系統,但他們依舊深耕基層:

「對部落族人而言,這不是政黨問題,而是這些(國民黨)基層黨工長期關心部落。」

然而,民進黨已經兩度中央執政,也挹注大量資源給原住民,為何仍無法扭轉原住民投票意向?伍麗華認為,中央政策資源都有增加,但當原鄉基層民代都是非民進黨籍時,對族人來說,「這些資源是因為民進黨執政而來的概念很薄弱。」她自己經歷3年任期後,族人才慢慢開始有「選人不選黨」的想法,這也是民進黨在原鄉基層耕耘還要向國民黨學習的地方。

跟高金素梅一樣已連任六屆的國民黨平地原住民立委廖國棟受訪時則指出,雖然全國都是原住民的選區,但他長期在台東深耕,光是台東的得票就足以當選,因此對其他地區的選民比較少關注。這也再度證明,長期在地經營才是原住民鐵票煉成的關鍵因素。

包正豪2015年的《台灣原住民選民投票參與之研究》是國內第一篇以量化實證研究方法,探討原住民投票參與行為的研究,他受訪時分析,研究顯示原住民在政黨認同上,國民黨遠高於民進黨,「但這是呈現的結果而不是原因」,因為原鄉的政治人物傳統上就是偏藍,甚至很多是黨國時期就一直延續至今的家族政治,「當這些人長期給予原鄉資源時,原住民是基於被照顧而支持國民黨,而不是基於政黨傾向」。

另一個深層因素是,原住民的選舉制度長期被孤立於台灣主流政治之外,包正豪說明,山地原住民、平地原住民各3席的保障席次,導致原住民政治長期處於「靜態發展」,選舉結果很少出現意外,即使有新人參選也很難勝出。

政見不管用、新人難出頭,三大族群老面孔享有優勢
Fill 1
今年投入山地原住民立委選舉的布農族青年Savungaz Valincinan,坦言參選後才更理解新人想在選舉中脫穎而出有多難。(攝影/陳曉威)
今年投入山地原住民立委選舉的布農族青年Savungaz Valincinan,坦言參選後才更理解新人想在選舉中脫穎而出有多難。(攝影/陳曉威)

2012年、2016年兩度以無黨籍參選平地原住民立委的紀錄片導演Mayaw Biho(馬躍・比吼),曾被視為年輕一代原住民運動者尋求改變傳統政治的希望,但選舉結果分別拿到4,553票與9,009票,距離當選仍有很大一段差距。

Mayaw受訪時分析,自己在兩次選戰中憑著一台車跑全台灣,不斷倡議解決原住民傳統領域爭議,但選舉結果是殘忍的;政治新人在原住民傳統選舉下沒有機會,連政黨內的立法委員候選人都是老面孔,除非像是現任民進黨籍平地原住民立委陳瑩這樣的「政二代」,有曾擔任台東縣長的父親陳建年加持,否則新人在原住民選舉中毫無勝算。

已宣布參選2024山地原住民立委超過4個月的Savungaz坦言,光每個月的油錢就非常可觀,現任立委有交通費的補助,新人靠跑行程、談政見,有滿腔的理想希望說給族人聽,卻激不起選民興趣,原住民政治生態真的很難撼動。

長期在台北工作地與原鄉往返的泰雅族青年Yawi認為,原鄉取得外在資訊速度很慢,雖然已經是網路時代,但在原鄉取得訊息的方式仍很仰賴人與人之間的傳播,還有教會所傳遞的訊息,當外在刺激少,固有的投票習慣很難一時之間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就給外界原住民選舉鐵板一塊的感覺。Mayaw指出:

「如果不是循傳統政治的路徑,在原住民現在的選舉制度,選區涵蓋全國,從初試啼聲到當選立委,這幾乎是不可能任務,想要翻轉,我想只能從選制改變開始。」
包正豪則依據研究結果指出,阿美族、泛泰雅族
包正豪2015年的《台灣原住民選民投票參與之研究》中指出,現行原民會認定的原住民族區分,泰雅和賽德克應該被認定為兩個不同族群;但泰雅、賽德克和太魯閣三族原住民,基於語言相似性和紋面文化的關係,傳統上被歸類為泛泰雅族。
與排灣族這3個人數較多的族群,選民去投票的比例高於其他族群,由此可以推論「有當選立委的族群選民會比其他沒有立委的族群選民更熱衷投票」,而這現象在政治學上被稱為「政治賦權」。

當「投給自己族群」變成原住民選舉的常態,包正豪認為,現行原住民立委的產生方式如果不改變,依舊是山地與平地原住民立委最高票的前三名當選時,依據族群區分而導致投票率兩極化的情勢將持續下去 ,現有政治檯面上的老面孔更難被新人挑戰。

推動不在籍投票能否拉高都市原住民參與、注入民主活力?
Fill 1
地方選舉很傳統,難以一夕改變。選舉時常見的漢人習俗賀禮「好采頭」,在原住民候選人落選後也只能尷尬地擺在家中牆邊。(攝影/陳曉威)
地方選舉很傳統,難以一夕改變。選舉時常見的漢人習俗賀禮「好采頭」,在原住民候選人落選後也只能尷尬地擺在家中牆邊。(攝影/陳曉威)

在現行選制下,掌握鐵票區、出身大族群的老將,往往只要「固票」就能勝選,既不需要政見理念與論述,甚至也不必關注都市原住民選票,因為只要靠原鄉部落選票就穩操勝券,學界因而出現以「不在籍投票」注入民主活力的呼籲。

包正豪認為,原住民人數少,在選舉制度上很容易估票,只要掌握願意投票的選舉人,通常選舉結果是八九不離十,但若試辦山地原住民與平地原住民的不在籍投票,只要修改《選舉罷免法》讓原住民投票更加便利,「這變數加進去後,選舉結果就很難估計,而且候選人本身還要對都市原住民投射關注的眼光,甚至提出相關政見吸引他們出來投票,不敢說一定是完全正向改變,但至少是一個改變的契機」。

莊文忠也強調,不在籍投票可以減少原住民投票的不便性,「看看能不能提高投票率,透過制度的改變去攪動靜止的原住民選舉。」當投票母體增加時,現有的原住民立委恐怕就得多花心思在非部落的選票上,甚至連問政型態都有可能改變。

★延伸閱讀:〈逾3千原住民立委投票所陷「被迫亮票」危機!民間籲推「不在籍投票」解套〉

索引
「情感羈絆」才是重要投票動力
學者研究:原住民投票行為3大特點
高金、傅徐的「祕訣」:活動從頭坐到尾,抓住原住民的心
政治板塊難撼動?基層民代泛藍居多,自然形成鐵票區印象
政見不管用、新人難出頭,三大族群老面孔享有優勢
推動不在籍投票能否拉高都市原住民參與、注入民主活力?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