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韓國《EBS》紀錄片《完美的一天》製作人蔡螺多

2023年,蔡螺多(Rada Chae)與《韓國教育放送公社》(EBS)團隊前往韓國一間安寧療護醫院擔任志工5個月,也拍攝人們在生命盡頭的沉默、掙扎與想活下去的盼望。陪伴多位長者臨終,讓蔡螺多重新思索自身對於生、死的選擇:如果不可能恢復健康,無法自理日常生活,如何面對必須仰賴他人協助的自己?
「2025世界公視大展精選──碎片的轟鳴」影展播映系列紀錄片首集《完美的一天》,蔡螺多來台參與台中場映後座談,並在映前接受《報導者》專訪,分享鏡頭背後的故事。
究竟重病後要選擇在他人協助下活著,還是乾脆結束生命?
蔡螺多的祖母生前住在護理之家7年,期間仰賴儀器維生,直到蔡螺多大學時,祖母過世。從此,好死與歹活的問題在她心中盤旋,從20多歲至40多歲。
紀錄片《完美的一天》的拍攝起點,也是生與死的辯證。
比起長壽與健康,蔡螺多更想將鏡頭對準老衰與死亡:「我想知道,為什麼我們不能夠更認真地談論死亡?為什麼晚年失能之後、死亡之前,人往往沒被當人好好對待,活得像個人?」
團隊最後決定踏進生死接壤的所在,找尋答案:韓國京畿道龍仁市一間規模40床的安寧療護醫院。

這間安寧療護醫院由跨專業團隊組成,包含護理師、醫師、心理師,也有病房志工陪伴患者與家屬。院方許可製作團隊以志工身分進入安寧病房,但他們起初不抱太大希望:「我們覺得根本不可能找到願意被拍的病人。」
如同其他的病房志工,蔡螺多和攝影師學習如何替患者按摩、洗澡,也幫他們帶喜歡的食物,在病房一起吃飯、聊天,慢慢建立關係。蔡螺多說,「食物有打開心扉的力量。」比如紀錄片開場哼著歌的金賢辰,特別喜歡米釀。
直到某天,金賢辰主動表示願意參與拍攝,讓團隊才終於覺得計畫似乎可行。「我們非常感謝他,」蔡螺多說。
第一場訪談在病房進行,起初未告知他的妻子李賢玉。「我們訪了一個多小時後,金太太突然回來病房,那時我緊張得要命,趕緊把攝影機藏起來,但已經來不及了!」
她記得,當時金賢辰先在旁邊看好戲,停頓一陣才開口解釋想被拍攝的初衷。金太太理解丈夫的心意後,團隊順利繼續訪談,最後拍了兩個多小時。
原來,金賢辰曾罹患3種不同癌症,退休前是韓國知名汽車公司的高階主管。他想和有類似處境的癌友分享自身經歷──從積極接受化療,到最終選擇入住安寧病房。
蔡螺多解釋,「因為很多韓國人很仰賴大型綜合醫院,積極治療直到最後一刻,但他們往往沒有時間、心力為臨終時刻做準備。」

不過,近年來,韓國社會對安寧緩和醫療的接受度逐漸上升。
根據韓國國立延命醫療管理機關的最新統計,2025年8月簽屬「放棄延命治療同意書」的人數突破300萬、占韓國成年人口6.8%。2018年《延命醫療決定法》剛上路時簽署人數僅10,529人,2024年增至2,701,997人,反映韓國社會對善終的渴求。
但是,像金賢辰一樣接受安寧照護的末期重症患者並不多。
以住院型安寧服務而言,韓國中央臨終關懷中心的統計顯示,2024年底韓國各醫療院所僅有1,815張安寧床位。為提升安寧病床量能,韓國保健福祉部宣布2024年8月起新設300床以上的綜合醫院、療養醫院必須另設1間以上臨終關懷病房,既有醫院也必須在2025年8月後完成設置。
至於紀錄片所拍攝的場所屬於安寧療護醫院,則因營運資金短缺、難以增聘更多人力、增設床位的困境,設有60天的住院上限。

初次拜訪這間安寧專科醫院時,一位醫師告訴蔡螺多:「安寧病房不是提供面對死亡的單一正確答案的所在。每個人生命的最後時刻都獨一無二,因此,安寧病房提供的是數百種可能,醫師與患者持續辯證生命與死亡的意義。」
紀錄片捕捉無數個辯證的時刻,其中一段是這樣的:醫師李貞愛巡房時發現一位93歲罹患攝護腺癌的老先生生理數值好轉。
老先生:「進步很多的話,癌症會好嗎?」 李貞愛:「可能沒辦法。」 老先生:「會不會我就痊癒了?」 李貞愛:「目前沒有痊癒的可能。我也很希望伯父能完全康復,但那是不可能的。很抱歉必須說這些。」 老先生:「我連作夢都不能嗎?」 李貞愛:「是。但至少你今天狀況很好,是吧?」
李貞愛回家後忍不住思考,老先生當下該有多沮喪?不過,她也告訴蔡螺多與紀錄片團隊:「我們費盡心思協助病人接受自己的命運。當醫療團隊、患者、家屬都必須明白疾病沒有完全治好的可能,才有辦法開始療護。」
目睹無數生死辯證之後,蔡螺多說:「一開始,我以為必須把安寧病房拍片的『工作』和自己的生活切割開來,保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但我後來發現,這根本無法分開,安寧病房的日子,也是我人生的一部分。而這段經歷教我如何面對死亡。」
原來,正式開拍後,為了盡可能捕捉畫面,團隊直接搬到安寧療護醫院旁的出租公寓,僅休假日回家。5個月的拍攝過程中,團隊陪伴一位又一位受訪者走向人生終點。
令蔡螺多難以忘懷的是位熱愛釣魚的老先生。那位老先生個性開朗,深受大家喜愛。他與女兒感情深厚,總是帶著女兒送他的絨毛玩偶串門子。某個星期天,蔡螺多和夥伴離開安寧病房休息,週一回到病房時,老先生已經過世了。
「我們沒有機會和他說再見。我們非常錯愕,也覺得非常遺憾,」蔡螺多回憶,事發後團隊陷入低潮,停拍了整整4天。由於太過悲傷,團隊後來也決定不把他的素材剪入正片。
那次事件後,他們決定每天都前往安寧病房。「我們連星期天都不敢休息,每天在病房拍12個小時。我們不想再錯過我們朋友的最後時刻了。」
蔡螺多坦言,拍攝這部作品之前從未陪伴任何人走過臨終階段。過去觀賞多部韓國紀錄片時,對於片中強調「道愛、道別」的重要性,她總是想:「那真的很重要嗎?」直到那次錯過,她才明白:好好道別確實重要。

她也在病房裡看見,人生最後階段,生命的光亮與死亡的陰影,始終交錯並存。
「安寧病房裡的病人,有時會經歷劇烈的疼痛,但幾個小時後,他們又能開心地吃著喜歡的食物。」這些日常片段讓蔡螺多意識到,走向人生的終點過程,不只是痛苦與告別,也有溫暖與喜悅。
她還看見,「想多活一點」與「這輩子活夠了」的念頭,同樣交織存在。
第一位答應受訪的金賢辰,開拍第一天時說「不想活太久」,因為這一生過得很好,已經很滿足。但在生命的最後幾天,他又說,還有許多想做的事情,想再多陪孫子孫女玩耍,也想出國探望親友。「他說他不想死,他還想活下去,」蔡螺多回憶。
歷經5個月,2023年秋天紀錄片進入拍攝的最後階段。拍攝最後一天恰好是蔡螺多母親生日。結束工作後,她回到首爾與家人共進晚餐,為母親慶生。當晚,一向健康的母親突發中風,送醫兩週後過世。「但因為在安寧病房的經歷,我不再將死亡視為負面的事,」蔡螺多說。
母親的離世,更讓她體會生與死命題不只存在於病房:「拍這部片以前,死亡這個詞好像不存在我每天的生活裡。可是,即使是像我們這樣健康的人,生與死的狀態始終並存。」
「原本我希望觀眾看完這部片後能正視死亡,但經歷這一切後,我不希望這只是一部悲傷、讓人哭泣的紀錄片。我希望人們看見,在生命的最後階段,生與死的氣息總是並存。而如何面對死亡,從來沒有標準答案。」

紀錄片《完美的一天》中,故事主角多半能和摯愛好好道別,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儘管紀錄片並未涉及安樂死或協助自殺議題,紀錄片剪成短影音上架 YouTube 後,不少留言寫道:「如果你住進療養院,到死才能離開。」、「我不要像他們一樣死在安寧病房!」、「我要去瑞士安樂死!」
韓國社會近年高度關注安樂死議題。2022年6月韓國國會曾提案修正《延命醫療決定法》,草案內容包括允許末期病患在醫師協助下自主決定結束生命(協助自殺),但該提案最終未獲通過。
蔡螺多在留言區看見曾經的自己。
2023年開拍《完美的一天》之前,蔡螺多總是這麼對身邊的朋友說:
「如果有一天,我得了癌症、生了重病,我就要去瑞士尋求協助自殺(I would go to Switzerland for assisted death)!」
那時她想,健健康康地活到人生盡頭當然很好,但她不喜歡衰老與病痛時,那種不得不依賴他人的狀態。
不過,在病房親眼見證生命面臨衰老、失能、臨終,陪伴多位受訪者離世,她漸漸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依賴他人」:
「無論那段時光對於病人與家屬來說,有多麼難熬,我們還是需要那段時間,直到最後一刻。」
系列紀錄片第二集《我將死在家裡》專訪日本女性主義社會學家上野千鶴子,讓她更清楚知道,自身對「衰老」的恐懼意味著什麼:「上野千鶴子教授說,『無論一個人多麼強大、多麼有力,終將走向衰弱與死亡。我希望我們有個能夠彼此照護、共同生活的社會,而非恐懼衰弱。』但我們很抗拒這樣的想法。我們害怕成為弱者。」
想通之後,蔡螺多不再老是和朋友提到瑞士:「我改變心意了,我不會去瑞士了。」她要直面自己有天終將衰弱、依賴他人的那種恐懼。
紀錄片尾,一位醫師比喻:死亡如同每年冬季的初雪,有時久候不至,有時悄然而來,但總是有這麼一天。雖然我們無法預知死亡降臨的時刻,但如何走向死亡,仍有無數種答案。
令蔡螺多感到欣慰的是,紀錄片上映後,安樂死的討論外,也有不少韓國觀眾留言表示:「我們需要更多安寧緩和醫療的資源」、「臨終的人應該得到更好的照顧」。
她再次引用上野千鶴子的觀點作結:人誕生時毫無力量,完全依賴他人;而在生命的終點,也將回到那樣的狀態——脆弱、無力、需要照護。「這就是整個系列紀錄片的核心訊息,」蔡螺多說。
「我們應該努力讓社會上每個人都能順著自己的心意,活到最後一刻,」蔡螺多強調,重點是順著自己的心意,「即使靠近生命的終點,他們依然是完整的人,必須被好好對待。」
深度求真 眾聲同行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今年是《報導者》成立十週年,請支持我們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度過下一個十年的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