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李偉文/巨大危機下,公民冷感、社會分崩離析如何解──讀《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圖書館是重要的社會性基礎設施,能扭轉公民社會的失溫與淡漠。圖為卡達國家圖書館新館。(攝影/AFP/Karim Jaafar)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編按】

本文為《沒有人是一座孤島:運用「社會性基礎設施」扭轉公民社會的失溫與淡漠》書評,經臉譜出版社授權刊登,標題經《報導者》編輯改寫。作者李偉文,為牙科醫師、台灣生物學作家、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他將自己的診所打造為社區圖書館,亦是一位積極維繫「社會性基礎設施」的民間實踐者。

我學醫,從學生時代就對生態及演化非常有興趣,深深了解所有生命都會在跟周遭其他生命及環境不斷互動中而改變,這也是我在20多年前跟朋友們成立荒野保護協會的起心動念──只有美好的環境,才能培育美好素質的人,因此我們希望保留與恢復台灣美好的自然環境,讓在此塊土地生存的所有生命,都能自在且健康地成長。

這樣的概念,當年只是源自於自己的生態知識與直覺,但是最近看了一本書──《沒有人是一座孤島:運用社會性基礎設施扭轉公民社會的失溫與淡漠》,書裡有許多最新的研究與例證,說明我們身處的環境,對我們自己以及整體社會的影響。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運用「社會性基礎設施」扭轉公民社會的失溫與淡漠》,艾瑞克.克林南柏格( Eric Klinenberg)著,吳煒聲譯,臉譜出版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運用「社會性基礎設施」扭轉公民社會的失溫與淡漠》,艾瑞克.克林南柏格( Eric Klinenberg)著,吳煒聲譯,臉譜出版

作者所舉的例證,主要集中在社會性基礎設施的影響,比如圖書館、社區公園、街上的咖啡館等等。作者引用學者的研究,說明我們可以經由環境設計預防犯罪:也就是說,某個人在某個環境很可能會犯罪,到了另一個環境就不會想犯罪,換句話說,其實並沒有天生的罪犯,只有會誘人犯罪的環境,只要有合適的環境,人人都可能犯罪、或不犯罪。

因此,從積極面來講,好的環境會塑造良好素質的人;消極面來說,要遏止犯罪,最有效且花最少錢的方法,就是改善社會性基礎設施。

重點在「創造人與人交流的空間」

至於什麼是社會性基礎設施?作者以較寬的方式定義,第一類是公共機構與設施,包括了圖書館、學校、公園,遊樂場、運動場,乃至於可供人行走停留的人行道與街邊的綠色空間;另外就是民間的機構,比如宗教聚會所,或各種公益組織所建構的人際網絡與活動場域;第三類是商業機構,尤其是民眾能夠隨意聚集或停留的場所,比如咖啡館、小餐廳、理髮店或書店、雜貨店等等。

至於我們過去最重視的所謂基礎建設,比如造橋鋪路、營建交通運輸系統,以及提供自來水、電力、天然氣、汙水處理⋯⋯這些雖然都是一個地方得以讓人居住的關鍵基礎建設,但是並不能算是社會性基礎設施,主要是它們不能讓人們在其間停留、互動、彼此交流不同的想法。因此,同樣為運輸系統,公共汽車和火車能促進公民聚集互動,但是高速公路反而會加速社會「原子化」── 一個個割裂的單獨原子,割裂社會關係,導致人際關係的疏離。

正如這些道路、機場或堤防一樣,社會性基礎設施也不可能天然形成,都需要有人去營造,並且必須投入資源持續地維護與管理,作者用許多很有說服力的研究證明,當社會性基礎設施一旦退化、人們的社交網絡就會崩解,犯罪案件會增加,老人、病人等弱勢民眾會逐漸被孤立,而年輕人容易耽溺於毒品,整個社會的公民參與逐漸減少,民眾彼此也會愈來愈不信任。

免費、平等、予人知識和尊嚴:圖書館成為關鍵

在眾多社會性基礎設施裡,作者花了不少篇幅描述圖書館的重要性,我心有戚戚焉,圖書館也可以說是形塑我之所以為我,最重要的因素。就像作者所說的,去那些地方學習了解自己和即將面臨的世界,便會形塑出他們的未來。

20世紀初的大慈善家,鋼鐵大王卡內基(Andrew Carnegie)在全世界捐款興建了2,800座大型圖書館,他稱圖書館為「人民的殿堂」。說得真好,尤其在台灣。以前一般庶民互動的場域是以寺廟為核心的空間,但現今對青壯年而言,大概不會假日或下班沒事就往廟裡跑,這時候社區型的圖書館就可以補足讓社區居民得以參加活動、彼此交流的缺口。

圖書館舉辦的各式各樣的活動,館內各種不同的空間提供了從老人、青少年、照顧孩童的父母親,最適切的活動與空間,最重要的是免費且平等地提供各族群使用。

一個運作良好的圖書館,幾乎可以提供任何年齡層在生活所有層面所需要的學習甚至生活資源,更可以豐富我們的精神與心靈生活,如作者引述某位圖書館長所說的:

「圖書館確實是個殿堂,它讓卑微的人感到高貴。人俯仰一世,需要感到高貴和擁有尊嚴。」
好的基礎設施增加人民幸福感,更能推升「復原力」

當然,除此之外,這個可以自由聚集各種族群在此自由且平等活動的空間,也會扭轉公民社會的失溫與淡漠。像圖書館中這種可讓人際互動開展的實體空間,另外還有一些社區裡的宗教聚會場所,以及推動不同目標與訴求的公益團體的活動場地,在在都因為聚集了人群、人際互動得以發生,而成為民眾感受到幸福感的重要來源。同時,這也是一個社會面臨危機挑戰時,得以恢復的關鍵。

這些危機也許來自於天然災害,如地震、颱風或淹水,也可能是人為的恐怖攻擊或動亂;作者在書中也證明,擁有好的社會性基礎設施,人們在危機中生存或復原的機會大很多。這也是這些年永續發展論述裡所強調的,在不確定的時代中,我們無法避免災難的發生,但是我們可以增加我們的韌性,也就是受傷之後的復原力。

可惜就如同圖書館的重要性總是被政治人物低估一樣,眾多花費很少的社會性基礎設施往往被擁有權力的主政者所忽略。希望大家能找這本書來看看,然後發揮我們公民參與的行動力量,來影響政府的資源分配。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