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現場

何榮幸/用一千天看見台灣的石化傷痕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編按:本文為《煙囪之島:我們與石化共存的兩萬個日子》部份序文。)

過去3年多,每一次跟南台灣石化工廠附近的人們告別,心裡總有股難以言喻的淡淡哀傷。這片土地已經與石化工廠整整共存了近兩萬個日子,我們能做的,就是用一千多個日子見證這片土地承受的哀傷,以及發現在絕望中奮起的公民力量。

沒有這一千多個日子的南北穿梭,我們不會深刻看見這樣的對比與荒謬:

當大台北都會區為了興建深澳電廠而掀起滿城風雨,最後終於迫使燃煤電廠提前胎死腹中──在雲林六輕營運20年之後,與六輕僅有一水之隔的彰化大城鄉台西村,卻因為罹癌人數與日俱增而坐實了「癌症村」之名,而雲林台西鄉的74位受害居民,已經集體對六輕提出汙染傷害訴訟。

當各界關注距離六輕僅900公尺的橋頭國小許厝分校學童是否遷校,導致學童在短短幾年內從分校到本校數度來回遷移──來到高雄南北石化工業區,許多居民與中油石化廠根本只有一牆之隔,他們在此世世代代與煙囟之毒共存,就算高雄氣爆後地下石化管線開始遷離市區,也遷不走住在石化工廠旁的環境難民們。

而當政府被迫於25年後兌現承諾,北高雄的高雄煉油廠(五輕)終於走入歷史,南高雄的中油新三輕卻早已取代五輕往前衝──北高雄堅持抗爭的後勁居民終於不再受苦,周遭房價開始應聲而漲,南高雄的大林蒲林園等工業區居民卻依舊水深火熱,大風吹輪流成為石化汙染的受害者。

在這座空汙籠罩的煙囪之島,沒有人會是局外人。

1968年中油一輕完工投產至今,石化業一度是台灣經濟起飛的火車頭,直到2013年產值仍高達1.92兆元,佔整體製造業產值13.8%,間接帶動其他產業產值7.29兆元,從業總人數更超過30萬人。然而,2010年六輕大火震驚台灣社會,2014年高雄氣爆後石化業形象更跌至谷底,變成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殘酷的事實是:我們曾經有過選擇的機會。

1980年代初期,如果台灣走向當時行政院長孫運璿規畫的「不興建五輕,朝高值化
根據經濟部工業局定義,附加價值率達到30%以上的產品,稱為「高值化產品」。
轉型」之路,就不會有日後的諸多石化抗爭推擋,高汙染、高耗能的石化業不會持續擴張而嚴重影響土地、水、能源等重要資源分配,並且成為空汙重大固定汙染源。孫運璿中風後台灣走上另一條路,40年後的今天,政府喊出的「新四輕從長計議,高值化非做不可」似曾相識,這片土地卻已滿身傷痕,令人不勝唏噓。

這段與石化工廠共存的漫長歲月,台灣究竟犧牲了什麼?我們是否在歷次重大事故中得到了足夠教訓?我們又該如何監督石化業與政府,並且積極發揮公民力量走向未來?這些,就是過去一千多個日子我們想要提出與回答的問題。

民間公共媒體的使命
Fill 1
報導者、五輕
自創立以來,《報導者》持續追蹤報導台灣石化產業與社會的關係。(攝影/余志偉)

回到2015年秋天,《報導者》宣布成立後,我和同事們積極準備年底上線時推出的各項深度報導。當時我決定自己帶隊投入的議題,就是從五輕關廠出發的土地調查。   

我是從2004年開始投入調查報導領域,自此記者生涯發生重要轉變,努力以調查報導為職志,並以環境、土地議題做為關懷焦點。在《中國時報》時期完成了〈休耕啟示錄〉、〈體檢公共建設〉等調查報導,並在2010年六輕大火後推出〈六輕燒出人民怒火 地方帶頭反彈〉專題;2012年底擔任《天下雜誌》總主筆後,又陸續完成了〈我買了國家公園?!〉、〈雙北市違法住宅現形記〉、〈台灣離島SOS〉等與環境價值、土地正義相關的調查報導。

政府長期崇尚開發主義,但環境與健康被破壞之後皆不可逆。在這樣的脈絡下,我期待《報導者》能夠秉持非營利媒體的公共性格,以關懷這片土地的永續發展為使命,因此鎖定2015年底將正式關廠的五輕做為調查報導起點,並且提前向同事們宣告:五輕專題之後,我們繼續來檢視六輕。因為五輕即將走入歷史,六輕卻仍日正當中。

沒想到,這條路一走就是整整3年。《報導者》先在2015年12月刊登〈五輕關廠後:高雄不可承受之「輕」〉系列報導,繼而在2018年1月推出〈六輕營運20年:科學戰爭下的環境難民〉專題,同年7月推出〈六輕營運20年〉報導二部曲,揭發台塑集團「系統性造假」及進行六輕營運20年總體檢。我們的腳步並沒有在體檢六輕後喊停,因為高雄石化地帶持續劇烈變動,召喚我們在2019年1月起刊登〈高雄環境難民大風吹〉系列報導。

帶著跑馬拉松的心情,我們的田野調查、蹲點採訪從北高雄的後勁出發,期間來到雲林麥寮台西彰化大城,最後再回到南高雄的大林蒲林園及北高雄的大社。在這段漫長的日子,台北環保署、經濟部、台塑集團總部、環保團體辦公室、立委辦公室、台大及政大學者研究室;桃園環保署環境檢驗所;台中環保署環境督察總隊、勞動部職安署中區職業安全衛生中心、六輕包商辦公室、興大學者研究室;台南成大學者研究室;高雄第三方檢測公司⋯⋯處處都可看見我們的身影,老實說,3年後我們已疲憊不堪。

疲憊不堪但不敢言累,因為歡喜做、甘願受。創辦台灣民間培育滋養而成的公共媒體,是我們自己選擇的道路,而這一千多個日子的奔波,只是我們的初步實踐而已。

在這層意義上,本書除了見證台灣石化地帶變遷、呈現環境難民處境,也見證了《報導者》從草創至今的艱辛奮鬥歷程。

調查報導的艱難挑戰
Fill 1
報導者、石化
《報導者》採訪團隊到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海洋環境工程系教授沈建全研究室,討論科學數據與報告。(攝影/余志偉)

然而,公共媒體的使命是一回事,調查報導的艱難是另一回事。

本書作者都沒有理工背景,一開始碰觸石化、空汙領域諸多專業技術與科學門檻時,難以進入狀況的困窘可想而知。各項圍繞於「六輕汙染未定論」的科學戰爭,讓我們更加焦慮及苦惱。

但《報導者》容許我們有各種做好功課、密集討論、循線追蹤、深入調查的空間。我自己20多年記者生涯累積的人脈派上用場,許多重要學者專家、環保團體、政府官員的受訪,加上房慧真耗費無數心力的長期蹲點調查與資料整合解讀,林雨佑、蔣宜婷的深入田野採訪,讓我們逐漸培養撥開迷霧的視野與能力。

在累積五輕關廠報導的經驗後,我們在體檢六輕專題中首度嘗試「滾動式調查報導」。在第一階段報導推出時,預告將針對六輕「尚未被揭露的系統性、結構性問題」進行第二階段報導,並歡迎讀者提供各項線索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確接獲若干爆料。甚至有六輕包商匿名向我們指控,六輕在官方入廠檢測汙染時,以各種方式「作弊」讓檢測結果全部正常。坦白說,這樣的指控很容易讓人「見獵心喜」,既然包商指控繪聲繪影,至少可以做為「合理懷疑」來質疑台塑集團作弊。

然而,在我們多方查證,仍然無法證實包商指控的「作弊」行徑存在後,我們毅然放棄這些充滿誘惑的爆料內容,回歸所有能夠查證的法院判決書、官方裁罰紀錄、官員具名指控及受訪,據此質疑台塑集團的空汙數據申報出現「系統性造假」,並且來到台塑集團總部進行長達3個半小時的訪問,讓台塑集團能夠針對各項指控進行完整回應。報導刊登之前,我們更不斷請專家學者反覆核實確保正確性,以及請律師檢視所有內容都基於公共利益與備全證據。

除了查證之艱難,如何讓讀者「有感」也是一大挑戰。六輕戒備森嚴,尋常人等根本無法入內一窺究竟,《報導者》年輕同事組成的多媒體團隊,以「衛星圖看六輕」方式立體呈現「石化帝國是如何煉成的」,並且用心製作六輕汙染動畫短片。這些努力讓本書相關報導除了榮獲卓越新聞獎調查報導獎、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更勇奪重要國際獎項SND(新聞數位設計競賽)銅牌獎。

儘管我們還有很多不足之處,但一直到本書出版前夕,我們仍不斷增補重要訪問及多元內容,讓本書最後得以呈現下列架構:從第一單元「石化地帶:經濟產業與公民運動的崛興」切入,進一步剖析第二單元「環境難民的誕生、科學戰爭與六輕二十年總體檢」,檢視仍在受苦的第三單元「南方,持續犧牲的體系」後,以第四單元「與石化共存的未來:產業轉型與新公民行動」照見前行希望。

向所有環境鬥士致敬

本書出版前夕,高雄林園工業區在2月28日傍晚發生嚴重氣爆火警,台灣石化合成公司正丁烯製程廠房4名員工遭氣爆炸傷,高雄環保局因而對台石化裁罰500萬元。過往種種石化工安意外的陰霾,再度籠罩高雄上空。 

台灣這座「煙囪之島」,在「風險社會」概念下,究竟還要付出多少「犧牲的體系」,則是本書結語提出的反思。

最後,謹以此書向所有為這片土地、環境而奮鬥不懈的人們致敬。

Fill 1
(圖片提供/春山出版)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