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大
習近平野心將實現或破局?「二十大」黑箱人事與武嚇台灣的兩大焦點
2022年9月4日,民眾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內觀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各式照片。在不久後的中共「二十大」會議,將是習近平是否「破例連任」的歷史時刻。(攝影/AFP/Noel Celis)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在10月16日即將召開的中共「二十大」會議中,69歲的習近平將全力護航自己的「破例連任」。習近平的連任幾成定局,但二十大中,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與政治局常委會的高層權力核心,將面臨重大人事洗牌──結果將預告習近平是「只再連任5年」?還是有計畫要無限期掌權,將自己聖格化成比肩毛澤東的「偉大領袖」?

習近平在會議開幕首日,也將發表左右中共未來5年國策綱領的《二十大報告》。在台灣得到愈來愈強的國際支持、台海軍事對峙又不斷升溫之際,習近平會老調重彈5年前講的「兩岸一家親」?還是進一步升高武力犯台的威脅?

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是中國每5年一度的重大政治事件。而本屆全稱為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二十大」,之所以影響中國未來、引發國際極度矚目,主要集中在兩大關鍵:

  1. 中共國家領導人將發表《二十大報告》,定調中國未來5年、包括對台灣的政治綱領;
  2. 公布新一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的7人名單(也可能增加為9人或減少為5人),也就是未來5年掌握中共最高權力的領導班底。

諷刺的是,二十大在形式上,雖是中國9,000萬共產黨員對於國家執政團隊的選舉參與,實際上卻以極不透明且充滿鬥爭算計的「高層黑箱政治」,決定誰能擠進極窄權力核心的終極舞台。

二十大長達一週,最敏感焦點全集中在頭尾兩日
Fill 1
2022年8月,北京一處施工中的大樓圍牆上,張貼著「喜迎二十大 奮進新征程」等政治標語的大型海報。(攝影/AP Photo/Andy Wong/達志影像)
2022年8月,北京一處施工中的大樓圍牆上,張貼著「喜迎二十大 奮進新征程」等政治標語的大型海報。(攝影/AP Photo/Andy Wong/達志影像)

儘管過往全國代表大會議程多維持一個星期,但真正具有影響力的「重要大日」,被安排在第一天與最後一天:

16日開幕首日,習近平將發表直接涉及台灣、中美對抗、與中國防疫清零政策是否鬆綁的《二十大報告》;而重大政治敏感問題──包括誰來接手李克強任期屆滿的總理大位?中央政治局裡,會有多少「習派人馬」上位?以及會否出現「年紀夠輕」的中共指定接班人?這些影響中國政治布局的重要訊息最快得等到23日,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名單公布後,才會分曉。

一般所說的「二十大」,其實是中共連續7天的兩場重大會議──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二十大)與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二十屆一中全會)──的合併簡稱,也是中共黨國體制展示權力的終極舞台。

根據中共的官方說明,截至2021年底,全中國已有9,671萬名共產黨員。這些共產黨員憑所屬轄區劃分,總共推派2,296名全國大會代表。被派出的全大代表們10月陸續上京,集結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裡,等待10月16日的正式開幕。

之後,10月22日也就是全國代表大會預計的最後一天,會場的2,296名代表則將再次投票,推選出新一屆、將近400個席次的「中共中央委員」。自此,全國大會將宣布落幕,但被選出的新屆中央委員會將原地繼續,並在翌日──預計10月23日──直接舉行二十屆一中全會,選出新一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與其中權力位階最高的7位政治局常委。

不過中央委員會名單,是共產黨內部指定的得勢權貴,從中層層「選出」的最後政治局委員名單,也多被視為「高層事先協調內定的結果」。換言之,黨內選舉只是走過場的表面形式,結果則是中共高層在政治鬥爭後各自瓜分的「權勢版圖」。

習近平連任早成定局,根本不給接班人機會
Fill 1
2019年9月,在北京一處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的展示廳內,民眾對歷任中國國家領導人的肖像拍照。(攝影/AFP/Wang Zhao)
2019年9月,在北京一處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的展示廳內,民眾對歷任中國國家領導人的肖像拍照。(攝影/AFP/Wang Zhao)

正因中共全國大會的「黑箱特徵」與鬥爭傳統,每逢全大會議前,總會傳出現許多無法驗證的地下傳言,例如習近平遭遇黨內逼宮、習近平遭到共產黨出手軟禁、習近平即將下台等聳動「傳説」。但這些誇張說法的背後,一方面反映了中國政治長期缺乏透明度與信任感的結構性問題,二方面也是因為習近平掌權已超過兩任10年──按照鄧小平留下的規矩,習近平本該在二十大交出最高領導人的職位

但實際上,無論中國本土的官媒操作,還是國際智庫的觀察分析,大多認為:習近平的「破格連任」將不受挑戰的順利通過。其中最關鍵的判斷因素,即是過去5年來,中共高層領導團隊裡,並沒有出現明顯的「繼承人選」。

中共政治的默契與例外:「集體領導」、「隔代接班」與「七上八下」年齡門檻

二十大的政治分析中,時常出現許多專指中共高層政治默契的專用名詞,其中尤以「集體領導」、「隔代接班」與「七上八下」最為重要。

1949年中共建國以後,共產黨長期以毛澤東一人獨裁統治,但卻因此引發了大躍進大饑荒文化大革命等災難性結果。因此當毛澤東死去後,從1978年開始接掌政權的鄧小平,才開始調整共產黨的政治結構,並為避免「再有人想成為『毛主席』」,從此確立以黨內長老為主、平衡制衡的「集體領導制」。

集體領導制的主要決策者們,主要以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常務委員會為主,而常委中排名第一的必是作為黨中央最高領導的中共總書記。鄧小平也透過1985年的修憲,確認中國國家主席只能連任一次,兩任期限最多10年。之後更在1992年破格提拔只有49歲的胡錦濤進入政治局常委會,「隔代」欽點他成為江澤民未來的接班人。

江澤民掌權後,為了避免黨內領導地位遭同為政治局常委的同輩威脅,遂於1997年的十五大提出「七十劃線」,意即70歲以上不得尋求政治局常委連任的默契共識。之後江澤民又在2002年的十六大,進一步將年齡下修為「七上八下」,也就是67歲者仍可入常,但超過68歲則失去擔任常委的資格──這也是目前二十大的敏感爭議,因為正全力準備連任的習近平現年已經69歲,按照江澤民留下的「默契規矩」早該宣示交棒下台。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七十劃線還是七上八下,都僅是中共黨內「不成文的默契」,也曾隨當權者轉彎。像是為年齡劃線約束的江澤民,當年就特別強調「正在領導國家的自己例外」,因此仍能以71歲之齡續任政治局首席常委,直到2002年。

若循鄧小平時期的中共接班「隔代接班」傳統,2012年掌權的習近平本該在第二任期的開始、也就是2017年的十九大時,安排由上一代領導人胡錦濤所屬意的接班人
一般判斷,胡錦濤屬意的隔代接班人,是同為共青團出身(團派)的現任政治局委員、副總理胡春華。
,進入政治局常委會「訓練接班」。但當時就傳出習近平有意打破慣例,欲在兩個5年任期後,無限期延長自己的領導人地位,因此當屆的政治局常委名單裡,最後並沒有出現足夠年輕的潛在接班者。

美國保守派智庫「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的報告指出,綜觀胡錦濤與習近平接班過程,都可見到一定的軌跡──例如兩人都是在50歲左右被提拔進入政治局常委會,而在被確認為接班人後,沒有軍事背景的胡錦濤與習近平,也都特別被送上了中央軍委副主席的重要位置,以培養掌權必備的軍系人脈。

但在十九大之後的5年,習近平卻完全沒有任何指示,共產黨高層亦完全無法對其施壓。因此最後的結果也就演變成隔代接班斷尾、完全沒有人能接棒習近平的狀態。就算最後習近平在二十大中提拔了接班人選,中共換代的固定節奏也將會被嚴重擾亂。

傳統基金會認為,中共高層在接班人選與領導階層的政治安排上,極少出現「臨場意外」。包括指定接班人,中央委員會名單、政治局名單、各大黨職與政府要職的分配,大多會在全國代表大會之前就已敲定,而不會等到真正開會時再來臨場對陣,以避免對外界釋出不團結、不穩定的統治危機訊號,因此十九大沒有提出「可用接班人」、並連續擱置5年不動作的結果,也就暗示著中共高層在二十大中,對於習近平破例連任的沉默支持。

習派會過半嗎?政治局常委名單仍有變數
Fill 1
2017年的「十九大」會議期間,中國新一屆政治局常委習近平、李克強、栗戰書、汪洋、王滬寧、趙樂際、韓正(由左至右)依序步入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中外記者。(攝影/REUTERS/Jason Lee/達志影像)
2017年的「十九大」會議期間,中國新一屆政治局常委習近平、李克強、栗戰書、汪洋、王滬寧、趙樂際、韓正(由左至右)依序步入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中外記者。(攝影/REUTERS/Jason Lee/達志影像)

沒有接班人的待用,雖然是「習近平連任」的最大暗示,但中共高層仍需競爭中央政治局(25名委員)與政治局常委會(7名常委)的席次,因為不同派系的人數消長,將直接影響總書記的發言份量與權力方向。

中共現任的十九屆政治局常委會,是以共產黨總書記習近平為首的人組成,依官方排名的順序分別是:第一的習近平(69歲)、第二的總理李克強(67歲)、第三的栗戰書(70歲)、第四的汪洋(67歲)、第五的王滬寧(67歲)、第六的趙樂際(65歲)與第七的韓正(68歲)。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21世紀中國研究所(21st Century China Center)的中國菁英政治專家史宗瀚(Victor Shih)認為,習近平雖然基本會續留政治局常委會,但為了拔擢手下的習家軍,替其他常委打破「七上八下」(68歲退出)默契規則的機會並不大。

在七上八下的規則下,習近平派
也被稱為「之江新軍」或「習派」。
的栗戰書與江澤民派
也被稱為「上海幫」或「江派」。
的韓正必須退出常委會。但史宗瀚卻不排除這個可能:
「習近平有可能學江澤民的手段,進一步下修入常年齡門檻至『六上七下』(66歲留任,67歲退出)。」

下修常委年齡一歲的情況,現任政治局常委只有習近平與自己的親信趙樂際可以留任,其他多出來的5個空缺,至少一半會補上習派人馬──包括習近平的核心幕僚丁薛祥(60歲)、上一屆就已期待入常的重慶省委書記陳敏爾(62歲)、因防疫封城聲望受挫的上海市書記李強(63歲)、甚至北京市委書記蔡奇(66歲)等人,都有機會被拔擢入常。

如果習近平在黨內的控制力不如想像中強大,政治局常委的布局就會更為保守地只換兩人,維持七上八下的傳統默契,但「習獨強」的現勢並不會變;若黨內反習派聲量更大,在極難預見的狀態下,甚至有可能憑空出現兩名60歲以下的「意外人選」入常──就像當年胡錦濤與習近平突然被拔擢、升為「中共儲君」一樣。

政治局常委名單,反射著習近平在黨內的自信與權威度,但另一個問題──總理人選安排──卻也同樣敏感。

李克強之後是誰?4個總理人選釋放不同政治信號
Fill 1
2021年3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閉幕後,北京街頭的大型螢幕上播送總理李克強在新聞發布會上的講話。(攝影/The Yomiuri Shimbun via AFP/Koki Kataoka)
2021年3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閉幕後,北京街頭的大型螢幕上播送總理李克強在新聞發布會上的講話。(攝影/The Yomiuri Shimbun via AFP/Koki Kataoka)

67歲的現任總理李克強與習近平同樣即將「任滿兩屆」,但中共在2018年修改《中國憲法》時,卻只刪除了「國家主席的限制」,總理最多兩任的法定門檻則維持不變。因此在經濟與內政問題上,不斷與習近平有些緊張的李克強,早在2021年就已確認:將在二十大後卸任總理。

但中共高層與國務院卻有另一不成文規定──除了開國總理周恩來以外,歷代中國總理不僅要加入政治局常委會,更無一例外地必須要有「副總理經驗」──美國溫和派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的中國中心主任李成(Li Cheng)分析,接棒李克強的新任總理只可能來自於以下4人:團派
親胡錦濤派系或與胡錦濤為一樣是共青團官僚出身者的「共青團派」,簡稱團派。
背景的現任副總理兼政治局委員胡春華(59歲)、江派的現任常委韓正(68歲)、習派的現任副總理兼政治局委員劉鶴(70歲),與團派的現任政治局常委汪洋(67歲)。這4個不同人選,各自代表習近平對外釋出的政治信號:

「如果選擇韓正接任總理,基本示從防疫、經濟、外交與美國戰略問題上,未來5年將『延續現況』;如果選擇胡春華,則表示當前黨內亟需營造『大團結』的政治宣示;如果選擇國際聲望頗高、且與美國互動密切的劉鶴,可能暗示中國準備軟化戰狼姿態,與歐美積極和解;如果選擇汪洋,則象徵著相當劇烈的政策鬆綁,特別是在經濟政策上更朝市場自由主義前進。」

李成認為,相較劉鶴與汪洋,胡春華和韓正才是最有機會成為總理的現實人選,但其中的胡春華卻更有爭議──59歲的胡春華不僅相對年輕,長期以來也被中共政壇視為胡錦濤力推、用來取代習近平的「隔代接班人選」。因此在過去,中共政壇與國際研究學界裡,多有習近平長期阻止胡春華入常,以避免「儲君現身」威脅自己的權力布局。

不過史宗瀚則判斷,在習近平連任幾成定局的狀態下,重用非習系且有年輕聲望的胡春華,反而可以起到安撫其他派系、特別是同為團派的李克強等人之作用,「更何況團隊裡面,還是要有一個『替死鬼人物』,國家施政如果真的出了什麼問題,都可以推給他背鍋負責。」

習近平團隊對胡春華的敏感提防,也同樣反映在二十屆的政治局常委名單上。史宗瀚分析認為,雖然團派的李克強將卸任總理,但仍有一定機會被強勢挽留在常委會,作為拖延封堵胡春華以「團派席次」交接的名義入常:

「預計胡春華與李克強兩人,習近平只會允許一人入常。」

考慮中國目前頭痛的清零防疫、封城、經濟停滯、房地產瀕臨泡沫化與人口負成長等嚴峻問題,再加上來年可能更加惡化的國際景氣,都讓總理一職成為危機重重的地雷職缺,比起威脅習近平的領導權威,接任者的民間聲望與政治能量反更可能因此被吞噬、消耗。

習近平會連任多久?對台灣武統恫嚇也將進一步升級
Fill 1
2019年9月26日,在北京一處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的展示廳內,民眾拍攝解放軍第一艘航母遼寧號的浮雕和海報。(攝影/AFP/Wang Zhao)
2019年9月26日,在北京一處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的展示廳內,民眾拍攝解放軍第一艘航母遼寧號的浮雕和海報。(攝影/AFP/Wang Zhao)

美國傳統基金會分析,中共與習近平在二十大的「政治表演」,將帶給國際社會3個值得密切觀察的重大提問:

  1. 習近平的連任已成定局,但政治局常委會的名單與整個政治局派系的組成,將預告習近平是只再連任一屆(5年)或兩屆(10年)?還是已經有計畫要無限期掌權,將自己聖格化、超脫於選舉之外?
  2. 習近平會不會更大膽地測試自己對黨與國家的權威地位與控制力?例如在不公開宣示打破規矩的狀況下,在政治局常委會強行留下已經70歲的親信栗戰書,卻同時排除其他屆齡常委。
  3. 習近平在二十大首日發表的《二十大報告》,將成為中國政府未來5年國策規劃的「照辦聖旨」。因此內容如何針對台灣、香港以及美國對中包圍網,將引發國際高度關注;習近平又要如何敘述「COVID-19防疫」與「清零政策」的現況問題,亦將左右中國的疫情封控強度,對中國經濟與社會帶來最直接的衝擊。

所謂的《二十大報告》,是習近平以中國共產黨總書記的身分,就過去5年任期內的種種施政成績與未來展望,對全國發表的冗長演說──以2017年的《十九大報告》為例,習近平光是站在人民大會堂的台上朗誦讀稿,就足足耗了3個半小時才能全部念完。

冗長的全國大會報告,絕大部分都是詞不達意的共產黨官話堆疊。例如5年前的演說主題就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而今年則是要強調習近平領導國家以來的種種突破,因此主旨據傳被設定為「新時代10年來
習近平在2012年的十八大上台,執政滿10年。
的偉大變革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的里程碑意義」。

一般來講,中國領導人的全大報告,大多是敘述模糊且缺乏實際細節的「微言大義」,外界在直播演說中,非常難以判讀中共高層的政策想法。這份報告只會作為政府先射箭再畫靶的思想綱要,真正的具體國家政策,預計得在數個月後、大多是翌年春天,政府部門才會各自接棒推出實際的政策方案。

但在今年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將如何對「台灣問題」發表演說,卻是史無前例地引發國際關注。以2017年的《十九大報告》為例,習近平當時雖老套重申對台「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九二共識」、「反對台獨」與「兩岸一家親」,卻也拋出了意外的統戰優惠、宣稱將授予在中國的台灣公民「與大陸同胞對等的國民待遇」。但5年之後,兩岸氣氛不僅沒有明顯改善,卻更隨中國鎮壓香港民主運動、美中貿易戰擴大、 COVID-19全球疫情,以及美國主導的「中國政經科技包圍網」而關係加倍惡化。

特別是在2022年8月,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問台灣後,中國政府的對台態度更是極為強硬,除了大動作試射飛彈、軍演封鎖台海,同期公布的《台灣問題白皮書》也撤回了過去「統一後不駐軍台灣、不對台空降行政官員」的柔性促統承諾。因此,在國際情勢急遽惡化之際,習近平會藉由二十大對台提出多強硬的文攻武嚇?他的報告發言又會被中國政府解讀成怎樣的具體政策?也成為國際社會對二十大最不安的顧慮之一。

「對習近平來說,台灣既是中國的國家安全問題,也是中共的政權安全問題。」針對中國的二十大展望,華府權威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也提出了總結分析,認為習近平治理下,中國過去10年的對台政策,正變得更加強橫和威壓升級:

「台灣一直是中國國家安全的引爆點,習近平過去一直視『統一台灣』為自己的重要任務,二十大後他也只會加重對此一目標的壓力。這是因為習近平視『統一台灣』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一部分,因此對台的進度停滯,將愈來愈被視為『民族復興缺乏進展』──在此狀態下,儘管習近平可能更樂見利用政治與經濟手段促進統一,但武力攻台正成為誘人的選項。因此未來數個月、甚至數年間,台海兩岸的關係,必然更加惡化且不穩定。」

CSIS報告認為,儘管習近平的個性已被證明是強勢、極願意為了權力目標而豪賭冒險(risk taker),但在中共內部政治仍暗潮洶湧,同時還得面對社會失衡、經濟衰退等多重壓力之際,將台灣視為頭號對外問題擴大施壓以轉移內部焦點,也成為極為危險的可能選項。

Fill 1
2017年10月24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十九大」閉幕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及全體代表以舉手進行表決。(攝影/REUTERS/Thomas Peter/達志影像)
2017年10月24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十九大」閉幕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及全體代表以舉手進行表決。(攝影/REUTERS/Thomas Peter/達志影像)

流亡美國的前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蔡霞認為,習近平很可能被困在各種政策失靈與黨內反擊的惡性循環中絕望地尋求救贖,「他甚至可能會採納災難性的鋌而走險建議,如攻擊台灣。習近平很可能會毀掉中國過去40年所獲得的成績──穩定的具有領導力的良好國際聲譽。事實上,他已經這樣做了。」

不過,蔡霞該篇對權威期刊《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的投書結論,提出的解決想法卻在國際社會引發巨大討論與爭議:

「在我看來,中國改變『習路線』的唯一可行方式,是最可怕也是最致命的:在戰爭中屈辱地失敗。」
蔡霞,〈習近平的弱點──狂妄與偏執如何威脅中國的未來〉

蔡霞主張,如果習近平真的選擇武力犯台,台灣很有機會在美國的幫助下「抵擋入侵,並對中國大陸造成嚴重破壞」,屆時,「菁英與大眾將會拋棄習近平,這不僅為習個人垮台鋪平了道路,甚至也可能為中共垮台鋪平了道路」──畢竟皇帝並不真的能夠萬歲、萬歲、萬萬歲。

台灣問題雖然是中國對外關係的重中之重,但在清零防疫與經濟停滯的極大內政壓力下,國際社會仍頗為質疑習近平對中國種種社會危機的拆彈能力,過去曾視習近平為務實領袖的歐美各國智庫,也不再懷疑習近平領導的中國所代表的戰略威脅。但無論二十大會告訴我們什麼,是繼續清零防疫的代價、加劇台海的緊張、更危險的美中對抗,就像布魯金斯學會線上座談會中,中國政治專家李成說的:「在開會的那幾天,所有的負面趨勢,最後都會變為『國家的偉大勝利』。」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