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2050淨零論壇」系列報導1

環團推民間版淨零模擬路徑,籲官方務實提2030年中期目標
減碳之中首要就是減少初級能源消耗與碳排,無論官方版或民間版,以光電與風電為主力的綠電都是發展重點。圖為位於桃園觀音的風機。(攝影/林彥廷)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3月底,國發會公布的2050年「淨零路徑圖」,但並未擬出2030年中期減碳目標。雖有2050年綠電占比達6~7成的方向,但同樣也沒有中期的目標規劃。此外,對於2050年電力成長需求更分低、中、高三種情境模擬,官方版留下諸多模糊空間。

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共同聯手推出「民間版淨零路徑圖」,在論壇第一場討論中,民間環團公布模擬結果,兩相對照之下,民團呼籲政府應對2050淨零目標有更積極作為。

【邁向2050淨零論壇】系列報導

今年3月30日,國發會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擬定台灣達到淨零碳排的重大戰略,並預計在2030年前投入9,000億元執行相關計畫。報告中,選定五大項目:運輸、建築、工業、電力以及「負碳技術」,分列減碳目標,牽涉之廣將會全方位地、把每個人捲入台灣未來30年的轉型工程。

4月20日,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地球公民基金會等民間環團共同舉辦「台灣淨零,尋路共行:台灣如何邁向淨零排放」論壇,邀請學者專家與官方代表,共同開啟淨零路徑的公民社會對話。

論壇中針對國發會計畫盲點、淨零轉型挑戰以及未來勢必發生不同利益團體間的折衝對話框架,都有不少具體建議。《報導者》將以4篇系列文章,完整呈現當日論壇重點,為淨零歷史留下一份紀錄。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魏揚發表民間版淨零路徑「2050模擬台灣」,與行政院所提出的路徑相互對比。魏揚表示,此民間版模擬路徑由綠盟、台大風險中心、美國西北太平洋實驗室聯手,運用「GCAM(Global Change Assessment Model)
由美國西北太平洋實驗室與馬里蘭大學共同開發,是一套能源情境模擬工具,目前也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每年發布氣候情境報告所用的模型。
」能源情境模型工具,來估算台灣若要達成「2050淨零碳排」目標,過程中必須做什麼。
2050怎麼達成淨零進程?官方分期目標模糊,民間版預估挑戰高

GCAM模型假設前提,人口使用國發會所預估的2050年時人口2,069萬人、經濟規模則設定為2020至2030年的GDP是2.48%,與國發會委託台綜院所估的2016 至2035年2.44%相近,但與去年(2021)暴增的6%以上成長狀況有落差。

魏揚指出,此模型顯示若要達成2050淨零排放,必須要在2025年減排26%、2030年39%、2040年65%(註)
相對基準年為2005年,碳排放267.79 MtCO2e(百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且負碳排技術要在2050年順利上線,提供14.7 MtCO2e(百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減碳貢獻。

官方版路徑圖並未公布2030年減碳目標,不過根據2015年修訂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中,行政院原本規劃的減量20%目標,顯然民間版的「2030減碳39%」更為挑戰,而去年格拉斯哥氣候協議已要求各國應在2030年減碳45%。

減碳展綠:煤與天然氣應接力退場,光電擴展需有更積極作為
Fill 1
環團、民間版、淨零、模擬路徑
雲林麥寮工業區週邊景觀。(攝影/馬雨辰)

在所有減碳項目中,首要目標就是減少初級能源消費量,初級能源消費雖以發電需要的燃料為大宗,但還包括如:汽機車的燃油、企業使用的瓦斯、石油⋯⋯等其他能源消耗。

在能源消費占比上,民間版認為應從2020年燃煤占23.8%、天然氣占22.5%、再生能源7.1%,走到2050年再生能源占53.1%,燃煤與天然氣分別降到2%與11%。

如圖一所示,再生能源的消費量需在2030年前與燃煤黃金交叉,再在2035年後超越天然氣。傳統燃煤在2040年至2045年間需退場到僅存2%。而天然氣消費將在2030達到高峰,占比約是41.8%,之後就應下降,也就是呈現「展綠、減煤、天然氣過渡」。另「碳捕捉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技術需從2025年開始應用,才能在2050年時涵蓋所有剩餘火力發電。

GCAM模型也估出台灣發電占比的路徑,以光電與風電為主力的綠電,合計貢獻應是2030年達33%、2050年達82%,比官方版預估2050年綠電佔6~7成高出不少。

魏揚認為,政府目前提出光電的目標值偏低,反映近年光電發展的困境與消極。他建議,光電要從官方2050路徑預估值低標的40GW(百萬瓩)成長到民間版建議的160GW,需有更積極作為,包括2025年起就強制新屋頂設置,地面則在運用長期休耕地、道路邊坡裝設光電板、交通場所屋頂加裝光電板等外,漁電、農電等共生發電也從覆蓋率提升及再多撥付5萬公頃農漁業土地來增加貢獻,水面則從漁電、近海岸與海上離岸型再設法增加,並期待更多整合道路、鐵路等交通設施等新應用。

用電低成長分兩階段,民間建議2040年禁售燃油車
Fill 1
環團、民間版、淨零、模擬路徑
除了再生能源發電,運具的電動化也是淨零排放轉型重點。圖為設置於嘉義火車站旁的電動汽車充電站。(攝影/馬雨辰)

除電力供應將以綠電為主力外,用電需求低成長也是必須掌控的項目。GCAM估算,在既有的化石燃料消費退場轉換為較有效率的電力後,台灣2021年至2050年用電預估成長59%。這成長曲線可分兩階段,2035年前因應產業轉型大幅電氣化而有每年2.7%的成長需求,2035年後則趨緩年均成長則是0.3%。

官方路徑則有高中低三情境,分別是每年成長2.5%、2.0%及1.5%,其中低成長情境與民間版在2050年之電力消費,相較於2021年,增幅都達59%,但較呈直線成長。

再者,根據各種能源成本未來的趨勢,以及各部門減少化石燃料,轉為使用電力的需求,GCAM模擬出總能源消費是2050年將比2010年減少23%、能源密集度將下降55%。其中以佔比最高的產業部門來看,當作為燃料的石油、燃煤、燃氣都轉為電力後,將削減29%的能源消費,主要從削減55%的化石燃料依賴並大幅電氣化、與提高24%的能源效率兩途而來。

魏揚解釋,能源密集度愈高,即每賺一塊錢要排的碳就愈高,等於能源效率愈低;反之,若GDP持續成長,代表經濟產能與收益在增加的情況下,卻減少了能源消費,代表我們使用能源、資源的方式更有效率了。

據GCAM模擬,到了2050年,產業部門中用來作為燃料的化石燃料都幾乎退場了,剩下來的石油腦,是作為煉油、製造石化產品的原物料,也減少了27%,代表目前石化業的規模勢必要有所縮減,或開發替代原物料或再生料。魏揚指出,這樣的預測與聯合國氣候變遷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 IPCC)所建議的「物質產量縮減15%、每年增加物質使用效率4%」方向不謀而合。

運具電動化也將成必然趨勢,民間版建議燃油運具在2050年僅能占18%,因此建議最晚在2040年就要開始禁售燃油車。官方版雖提出「2030年市區公車達成全面電動化、2040年所有新售小客車、機車均為電動車」目標,但無具體燃油車退場規劃。

魏揚提醒,官方版雖規劃2040年新售小客車必須是電動車,但大小貨車的排放貢獻加起來也佔將近30%,亦是不能忽略的一項,因此,民間版建議設定貨車2050過半電動化的目標,更建議應該最晚在2040年就要開始禁售燃油車。

對於禁售燃油車的進程,截至目前為止,國發會主委龔明鑫的發言仍表示,政府政策尚無規劃禁售或禁買燃油車的強制手段。

除了運具電動化外,魏揚提醒,私人運具的需求需減少27%,政府政策不能僅止於鼓勵使用者將燃油車換成電動車,如何從政策上壓低民眾私人運具的需求更是課題。

國發會:淨零路徑同步國際,氫能、碳捕捉技術10年內到位

針對民間版的減碳路徑圖,龔明鑫回應指出,民間版模型與政府路徑兩者方向其實契合,也的確有程度上的差異,政府已宣示「淨零轉型也是台灣的目標」但行動也必須與國際同步,若不一致會推動困難,因此多以國際能源總署(IEA)的國際參考值來作。

以再生能源為例,民間團體建議2050年發電占比必須達8、90%,但同時政府6、70%的規劃也已遭部分專家批評,指目前裝置容量還很低,這個目標太過積極恐怕作不到。龔明鑫表示,以過去思考的方法的確很難,但正在努力爭取打破限制,例如過去光電設置與土地利用衝突較多,但技術一直在進步,以前被視為成本效率划不來的,以後有更好的發電效率就可能被視為會划得來的。

龔明鑫也澄清外界對路徑圖中過分期待仍在發展中的「氫能」的批評,指出各國實驗計畫已經陸續上路,IEA路徑亦規劃了2030年全球要有150個百萬噸低碳氫能、850 GW的電解氫能,2045年435個百萬噸低碳氫能、3,000 GW的電解氫能,未來30、40年的發展指日可待,台灣現階段就是要先準備好相關設施的建置。有關碳捕捉的技術也是同樣的態度,碳捕捉後如何進行利用與貯存,台灣也要盡早先做好準備工作,例如碳捕捉可轉化成低碳數烷類甲、乙、丙烷,運用在發電、石化工業使用上,就可取代石油礦。另,離岸風電也可能在技術進步後更往外海的地點設置,深層地能未來也可以是穩定的基載。

龔明鑫表示,2030年將有許多技術開發出來供作運用,在這10年內,除了開發技術,更要極大化既有技術,並儘快做好汰舊換新的準備。尤其是節能與儲能、電網的設置,以增加綠能的穩定性。

成本高於綠能,核電未列入我國淨零選項

「核電不是淨零選項」明顯是民間與官方的共識,魏揚指出,除平均7.3年的興建工期顯然緩不濟急外,即便不談核事故與核廢處置,核電的發電成本正在不斷提高,與成本不斷下降的風、光電無競爭性;再者,千年的核電生命週期中,碳排高達每度78~178克二氧化碳當量,也遠高於離岸風電的6.8~14.8克、屋頂光電的0.8~15.8克。

龔明鑫更強調,面對外界擔憂綠電導致電價上揚,據IEA估算,到了2050年,風力、光電將是成本最低的發電方式,一度約新台幣0.9元。歐洲估算核能的成本僅低於燃煤,而美國將核廢料處理也算進去後,核電成本更是高於燃煤,因此官方版同樣沒有考量核電。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