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故事〉

曹雨昕/作為抵抗和記憶的象徵──基輔的刺青馬拉松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自由攝影師曹雨昕今年6月底從柏林進入華沙,記錄烏波關口及難民後續的生活情況,在華沙(Warsaw)透過烏克蘭朋友的協助下取得入境簽證,便搭客運從利維夫(Lviv)一路向基輔(Kyiv)前進,並試著進入其他城市,在3個月的時間裡記錄了烏克蘭戰火下的日常面貌,提出自己第一手的觀察。

Fill 1
曹雨昕、抵抗、記憶、基輔、刺青馬拉松

抵抗的⽅式有許多種,在基輔,有⼀群刺青藝術家⽤他們的⽅式對抗俄羅斯,並⽀持在前線的⾎和火。這個被稱為「刺青⾺拉松」的活動,⼈們只要捐款給前線的軍⼈,就能得到免費的刺青,⽽這長跑已經持續了將近4個⽉。

今年34歲的Sasha,來⾃克⾥米亞(Crimea),談起如何當起⼀名刺青藝術家,他笑了。

「我喜歡畫畫,那時我想要⼀個刺青,但因為太貴了,於是我就決定⾃⼰來。」從此他開始了10多年的刺青經歷。

「其實,這個活動最早是希望讓朋友們有⼀個可以聚在⼀起的理由,」

在戰爭剛開始時,所有⼈都不能出⾨,⼈們24⼩時都只能待在家裡,那時Sasha單純想要組織⼀個活動,可以和朋友們聚聚並做點什麼,於是在⼀個多⽉後禁令較為鬆綁時,他和⼀群好友舉辦了第⼀次的刺青⾺拉松,那天是4⽉4⽇。

「我們緊緊擁抱,朋友們說這是這陣⼦以來他們第⼀次踏出家⾨。」
Fill 1
曹雨昕、抵抗、記憶、基輔、刺青馬拉松
Fill 1
曹雨昕、抵抗、記憶、基輔、刺青馬拉松
Fill 1
曹雨昕、抵抗、記憶、基輔、刺青馬拉松
Fill 1
曹雨昕、抵抗、記憶、基輔、刺青馬拉松

聊起活動中第⼀個刺青,Sasha表⽰是⼀個女⽣在⼿臂上刺下了 “Russian warship, go fuck yourself(俄羅斯軍艦,去你媽的)”,⽽這也是2⽉24⽇的「蛇島戰役」(Snake Island campaign)中,駐守的羅曼.赫⾥博夫(Roman Hrybov)對俄羅斯軍艦招降的回應。

在持續宣傳下愈來愈多⼈前來刺青,活動每週六舉辦,場地的部分是非固定,有些是場地免費提供,有些則是需要付費,但租⾦也不會太⾼。每次有約15-20名藝術家參與,他們來⾃不同城市,有些甚⾄來⾃前線,當情勢緊張時他們就會來到基輔,等待較緩和後再回去。直到現在,他們已經完成了超過500個刺青。

Fill 1
曹雨昕、抵抗、記憶、基輔、刺青馬拉松
來自克里米亞,目前在基輔生活的刺青藝術家Sasha。
Fill 1
曹雨昕、抵抗、記憶、基輔、刺青馬拉松
Fill 1
曹雨昕、抵抗、記憶、基輔、刺青馬拉松

為了確保款項的流向,他們選擇請⼤家直接捐款到指定的基⾦會,像是活著回來(Come Back Alive) 、Serhiy Prytula Charity Foundation,或是烏克蘭國防部的捐款帳⼾等。當⼈們前來刺青時,只要出⽰捐款的截圖即可,所有的⼯具和耗材都會由刺青藝術家們負擔,⽽捐款的⾦額則由來刺青的⼈決定。

通常⼈們要求的圖案⼤部分都與烏克蘭和戰爭有關,包含汽油彈、坦克、三叉戟、代表不同城市的圖案,以及⼀些咒罵俄羅斯的字句,還有⼈刺上戰爭開始的⽇期。但也有些⼈則是選擇與戰爭無關的圖案,像是抽象的圖騰或是動物們,藉此稍微沖淡戰爭帶來的憤怒與哀傷。

除了這些,有些⼈則只是想捐款,並沒有特別想刺的圖案,他們會請藝術家設計或挑選,單純地記錄這個時刻。

「我相信刺青會反映出你是什麼樣的⼈,或是你想成為什麼樣的⼈。」Sasha說著,邊展⽰了他那代表克⾥米亞的刺青。

提到最有印象的,Sasha說是⼀個從胸⼝到⼀路到腹部,佔據整個上半⾝的巨⼤三叉戟,那個刺青動⽤了兩個⼈,花費了快兩個⼩時合⼒完成。

「因為宵禁,其實當時只完成了輪廓,原本想等他回來上⾊的,但⼀直沒等到他。」

從第一場「馬拉松」開始至今,他們已經募到了超過60萬赫⾥夫納(約48萬台幣),⽽只要有需要,他們就會繼續下去。

Fill 1
曹雨昕、抵抗、記憶、基輔、刺青馬拉松
Fill 1
曹雨昕、抵抗、記憶、基輔、刺青馬拉松
Fill 1
曹雨昕、抵抗、記憶、基輔、刺青馬拉松

在基輔居住6年多的Sasha,已經將這裡當成⾃⼰的家。從第⼀天⾶彈落下,整個天空都被染成鮮紅,到現在的稍稍安定,短短幾個⽉對Sasha來說就像是數年之久,他表⽰在戰爭開始後,⼈們的愛國情緒被激起,⼤家彼此幫助、彼此照顧,在抵抗的同時慢慢團結在⼀起。

「我們終將會獲得勝利。」

每個⼈來到這裡,留下了對前線的⽀持,帶走了對此刻的記憶。每⼀個刺青都是反抗,也是連結,如同路標般,不論過去多久,都能指向這⼀個不僅僅是個⼈的時刻。

Fill 1
曹雨昕、抵抗、記憶、基輔、刺青馬拉松
【歡迎影像專題投稿及提案】 請來信[email protected],若經採用將給予稿費或專案執行費。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