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偉棠/滿洲四城記
滿洲里。(攝影/廖偉棠)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滿洲國」在中國已經成為心照不宣的敏感詞,就算小心翼翼地按官方說法堅稱「偽滿洲國」,也會讓對話空氣陷入沉默。這是我在瀋陽鐵西區一家文藝書店向店主問詢得到的答案,事緣前一天我尋找原奉天關東軍司令部,意外發現另一家日本殖民建築風格書店,建於1923年,名曰「歌德」,裡面藏書甚夥,然而關於滿洲國時期的書,只有遲子建那兩大冊小說。

我當然記得,20多年前,遲子建在一本官方文學雜誌發表這部巨作的時候,原題目叫,〈滿洲國〉,當時在香港往北京的夜行列車上,我一夜一日不釋卷將它讀完。62萬字,上百人物穿起短短的14年「國史」,如今思想起,人鬼莫辨。

「戰爭是一場意外事故,它對政治人物而言或許有特殊意義,芸芸眾生只能默默承受。日本占領東三省期間,老百姓還是得按部就班地生活,其中蘊含著歷史的傷痛和人生的悲劇。我的基本態度是,尊重歷史,保持歷史的真實,在保有一個作家應有的良知的同時,對我作品中的人,不管他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都賦予人性的意義。」──遲子建說,小說出版時改名《偽滿洲國》,這段話附在封底,有點孤勇。

然而,就在中國大張旗鼓準備慶祝日本投降80週年前夕,2025年8月,我在偽滿洲國的四大城市走了一圈,無所謂譏諷也無所謂憑弔,只是物哀。這裡有過一個極為虛幻甚至虛偽的烏托邦夢想,名曰「王道樂土」,如今只剩下那些堅固的大理石、鋼筋混凝土建築。我只是為我下一本小說中的一章來進行踏查,拍攝一些資料的同時,意外留下一些歷史或當下的幽靈,或詩。

〈過呼倫貝爾草原去滿洲里〉

和半列車俄羅斯人一起去滿洲里 一閃而過的「成吉思汗」站 一閃而過的中東鐵路橫陳的屍骸

所有的強悍都將在靜雲的陰影中消逝 除了十歲的索菲亞 ──阿廖沙的女兒 亦即一百年後貝加爾湖畔的巫師

她說 只有馬配在此奔跑,任何人和機器都不配 然後她在海拉爾下車 剩下來的人他們都會去赤塔吧 我則要回到兩百年前的赤塔 和那些鴉的幽靈、白樺樹的幽靈一起 點著謀叛者的 凍骨鏈

滿洲里
Fill 1
滿洲里。(攝影/廖偉棠)
滿洲里。(攝影/廖偉棠)
Fill 1
滿洲里。(攝影/廖偉棠)
滿洲里。(攝影/廖偉棠)
Fill 1
滿洲里。(攝影/廖偉棠)
滿洲里。(攝影/廖偉棠)

首先造訪的是北滿最遠處的邊疆,現在已經隸屬內蒙的滿洲里市。它曾經是中東鐵路的滿清邊境終點站,火車再往前開就是西伯利亞,最接近的「大城市」是赤塔。

赤塔是沙俄時期著名的流放地,酷寒陰鬱,反叛沙皇的「十二月黨人」就是流放此處。今天的赤塔如何我不得而知,但滿洲里街頭遊蕩著的俄羅斯人,絕非流放者,他們既不窮途末路,也沒有十二月黨人的覺悟和勇敢。

這些應該是邊境貿易者的壯漢及其妻女,無一不讓我想到電影《艾諾拉》(Anora)裡的俄羅斯族群。也罷,他們的紋身和她們的煙視媚行,眨眼就會淹沒在更大量更喧囂的中國內地旅行團當中,後者是來這個邊境城市尋找異國風情的。

今天的滿洲里是個不夜城,俄餐館前排隊等叫號的遊客均數10人以上。在滿洲里可以看到更多被景觀化放大的俄羅斯刻板印象──那幾座破世界紀錄的大俄羅斯套娃即可說明。其實這個世界紀錄有可疑,因為這些套娃是酒店建築,並非真的可以打開一層層的玩具。

對於我來說,滿洲里的魅力除了在於中東鐵路所遺留的蛛絲馬跡,還在它鄰居紮賚諾爾的猛獁文化,那兒是中國在1980年代陸續發現3具猛獁象化石的地方,所以有以此建設的博物館、公園、巨型雕塑等。但我不是遠古生物考古愛好者,這裡的猛獁象只是讓我想起一部電影──胡波《大象席地而坐》,裡面那些在生活裡被逼得走投無路的人,最後的選擇就是「去滿洲里看大象」。

最後還是在鐵路上回到上個世紀。從滿洲里到哈爾濱的慢車,足足開十幾個小時,途徑紮賚諾爾、海拉爾、牙克石、齊齊哈爾等充滿了滿蒙時代氣息的名字,而硬臥車上各式各樣的漫遊人/慢遊人,依然如賈樟柯《江湖兒女》裡那些乘車客,打扮談吐饒有傳奇性、舊趣味。車廂裡俄語、漢語北方話、蒙語混雜,小規模地復現了「五族共和」的幻象。

Fill 1
滿洲里。(攝影/廖偉棠)
滿洲里。(攝影/廖偉棠)
Fill 1
滿洲里。(攝影/廖偉棠)
滿洲里。(攝影/廖偉棠)
Fill 1
滿洲里。(攝影/廖偉棠)
滿洲里。(攝影/廖偉棠)
瀋陽

瀋陽在滿清時代叫奉天,但現在的瀋陽人更喜歡它更洋氣的英文名字:Mukden,音譯自滿語「穆克登」。我來Mukden的前幾天,正好看了姜文最新電影《你行!你上!》,裡面郎朗小時候生活在瀋陽,瀋陽中山廣場(原浪速廣場)上那個毛澤東像正是姜文式魔幻現實主義鏡頭的中心,毛的招牌「打車」(招計程車)手勢一會向東一會向西,讓郎朗父子在摩托車上找不著北。

但現實中這個毛澤東像四周被日本殖民建築包圍,除了奉天關東軍司令部(現瀋陽總工會),還有大和旅館(現遼寧賓館)、朝鮮銀行、日滿空軍大樓、奉天警察署、橫濱正金銀行等舊址。我和另一個路遇的滿洲國歷史愛好者一樣在奉天關東軍司令部前不得其門而入,地圖上這裡只標註「東洋拓殖株式會社舊址」,友善的保全告訴我們此乃禁地。於是我們就此別過,他去了我已經尋找過的日本駐奉天總領事館,我去了大和旅館。

Fill 1
瀋陽。(攝影/廖偉棠)
瀋陽。(攝影/廖偉棠)
Fill 1
瀋陽。(攝影/廖偉棠)
瀋陽。(攝影/廖偉棠)
Fill 1
瀋陽。(攝影/廖偉棠)
瀋陽。(攝影/廖偉棠)

大和旅館作為滿鐵標配,幾乎有滿鐵驛站的地方都有,但奉天的尤其著名,因為它和滿洲國息息相關。據立在旅館大堂的金屬銘牌介紹:1931年,「九一八事變」在瀋陽爆發後,12月29日,日本軍事參議官南次郎在大和旅館設宴招待日滿權貴,表示日本解決滿蒙問題「牢固的決心」;接著1932年春,又召開各種形式的「建國會議」,直至3月1日,宣布成立「滿洲國」。當年舉行會議的地點,就在今天遼寧賓館的第三餐廳。

Fill 1
瀋陽。(攝影/廖偉棠)
瀋陽。(攝影/廖偉棠)
Fill 1
瀋陽。(攝影/廖偉棠)
瀋陽。(攝影/廖偉棠)
Fill 1
瀋陽。(攝影/廖偉棠)
瀋陽。(攝影/廖偉棠)

不過我更感興趣的是銘牌一角的「祕聞」:「據說在旅館正對中山廣場的那一面,在二樓的某個房間的窗戶上刻有特殊記號,但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看到這個記號,只有通過特殊的方式才能發現。據說這個記號所在的就是滿鐵機構下設的一個特務機構,名叫蜜蜂社。」那是多好的諜戰電影題材。

和我有一樣想法的人,是旋轉樓梯上遍布的旗袍女,她們都在此取景拍她們自己的《川島芳子》吧。這樣的摩登女郎,接下來我還會在張學良故居和長春「偽滿皇宮」遇見。有別於我在瀋陽故宮拍攝到的宮女、格格裝扮者,這些滿洲國風格的女性較為颯爽,也許心中都藏著一個女特務的奇想。

〈張學良故居〉

你在這兒被凝固為 塑像、少帥、領主和冰箱貼 你在此岸和彼岸也都有人 把你作為罪人咒罵 你委屈,魂兒青 夜夜夢回青樓,找母親撒嬌

公平點講 你的愚蠢沒有超過你的人民半分 你的狡黠也沒有超過他們 但最後是他們掏錢 來窺探你的春夢 你的淫逸也沒有超過他們半分

假如瀋陽一直做你的溫柔鄉多好 而不是西安或者台北做英雄冢 不,沒有英雄,只有衣冠 你們仨的衣冠在空中合葬 最後還是你們的人民預支了 未來,給你們的怨靈貼金

長春
Fill 1
長春。(攝影/廖偉棠)
長春。(攝影/廖偉棠)
Fill 1
長春。(攝影/廖偉棠)
長春。(攝影/廖偉棠)
Fill 1
長春。(攝影/廖偉棠)
長春。(攝影/廖偉棠)
Fill 1
長春。(攝影/廖偉棠)
長春。(攝影/廖偉棠)

畢竟曾為「新京」,東北最不避諱自己滿洲國歷史的,就是其故都長春。除卻不可測的懷舊自豪感,我想還因為這是它目前最大的旅遊資源──跟哈爾濱可以炫耀俄羅斯殖民不一樣,日本殖民是忌諱,但滿族畢竟是本國民族,在這個邏輯下,滿洲國的許多相關遺址得到了保存。

首先是偽滿皇宮,它被改為博物館,實際上展出的文物甚少,蜂擁而至的老百姓還是熱衷於窺探末代皇帝的私生活──就像在瀋陽張學良故居最熱鬧的始終是趙四小姐樓。這個皇宮是中國最短命的皇宮但也因此是最年輕的皇宮,一切金碧輝煌和近代化設施都保存如新。

這裡相比起瀋陽故宮和北京故宮均顯得狹促的空間,因為近代東洋式(明治大正的歐風)的明朗裝飾得到了平衡。但讓人氣悶的是兩個主樓勤民樓和懷遠樓都是圈樓式設計,中間是小正方形的天井,置身其中無法不讓人想到「坐井觀天」四字。想及溥儀的囚徒困境,再想及他的遠祖金國皇帝是怎樣對待北宋二帝的,不禁戚然。日後我在一首叫〈皇帝的勝利日〉的詩開頭寫道:

「他在懷遠樓裡坐井觀天 一如他祖先的囚徒父子 此刻有北宋的鶴前來飛舞 不是作為祥瑞 只是提醒焚琴的時刻 啊,倒數,倒數的速度 英語、日語都不如漢語來得快 來得驚心!他只在做夢時 說滿語,而吞嚥鰻魚的 除了東瀛美食家還有鱷魚/俄語」
Fill 1
長春。(攝影/廖偉棠)
長春。(攝影/廖偉棠)

相較而言真正顯示出新京之新的,還是順天大街(現新民大街)那一系列被稱為「興亞式」的折衷主義宏偉建築:八大部和「地質宮」,看得出這結構是為了未來溥儀站穩腳跟後遷移新「帝宮」做準備,規劃上也遵循「王道樂土」的烏托邦構想,呼應當時新京不亞於(在某些地方還超越)東京的城市建設。不過這個烏托邦不足14年便化為烏有了。

我從最南端的偽滿綜合法衙(今解放軍461醫院)出發,這雖然不屬於八大部,卻是長春最著名的建築,由勒・柯比意(Le Corbusier)的弟子牧野正巳設計建造,曾被義大利建築學會評選為最具浪漫主義色彩的近代建築之一。中世紀城堡加上藏式屋頂加上Art Deco新裝飾風格扣件,兩邊弧形展開極為優雅,又像一把滿滿拉開的弓,在它前面伸延的順天大街就像射向終點帝宮的一枝箭⋯⋯溥儀肯定沒來得及問問漢人的風水師。

一路往北,我造訪了八大部中的4個,恰巧都被改建為同一用途:偽滿治安部(軍事部),現為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偽滿交通部,現為吉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偽滿司法部,現為吉林大學新民校區白求恩醫學部;偽滿國務院,今白求恩醫大基礎樓⋯⋯加上前述偽滿綜合法衙(今解放軍461醫院),這改造彷彿是一個疾病的隱喻,猶如卡夫卡(Franz Kafka)小說《鄉村醫生》裡病人身體上的幻象,一閃便逝。

終點順天廣場,上面的新帝宮在1945年滿洲國滅亡之際只來得及建好了地基,上層是新的朝代所補建,以作為地質博物館,故稱之為「地質宮」,倒也是一個隱喻。奇怪的是廣場上有幾個巨大的雕塑,屬於1980年代中國啟蒙/浪漫主義風格,雙手高舉的裸男象徵了「大寫的人」,直面著新民大街之箭,以及偽滿國務院閃爍的華蓋⋯⋯

Fill 1
長春。(攝影/廖偉棠)
長春。(攝影/廖偉棠)
〈新民大街上〉

新民大街上 離開解放碑下練舞的姐妹們 獨自回家的紅裙老姨 腳踝回憶著革命的愛撫

林蔭裡光膀子乘涼的滿洲國遺老 汗珠如蘭花星紋徽 漸漸滲出八十年的血光 他夢見自己是一隻蚊子,蚊子上將

在亭子裡吹薩克斯的退休老師 銅管的一半纏綿在歷史課本 被撕去的一頁,另一半 在地質宮傾斜迫降,尚未氣絕

新民大街上除了我 都是躑躅在王道樂土的鄭孝胥 在給他的五族、他的兄弟姐妹叫魂

新京少了的只是皇帝 長春多的是醫院

哈爾濱
Fill 1
哈爾濱。(攝影/廖偉棠)
哈爾濱。(攝影/廖偉棠)
Fill 1
哈爾濱。(攝影/廖偉棠)
哈爾濱。(攝影/廖偉棠)
Fill 1
哈爾濱。(攝影/廖偉棠)
哈爾濱。(攝影/廖偉棠)
Fill 1
哈爾濱。(攝影/廖偉棠)
哈爾濱。(攝影/廖偉棠)
Fill 1
哈爾濱。(攝影/廖偉棠)
哈爾濱。(攝影/廖偉棠)
Fill 1
哈爾濱。(攝影/廖偉棠)
哈爾濱。(攝影/廖偉棠)

最後又回到哈爾濱。哈爾濱是離滿洲國最遠的離心城市,相較東洋,它更喜歡俄羅斯、猶太等歐洲style。何況作為遠東第一殖民城市,它比長春、瀋陽它們更早更快地靠攏了現代文明,或曰摩登時代。

所以,哈爾濱人反感自己被日本占領的歷史──日本在這裡最為殘暴,因為日本與俄羅斯的世仇,也因為長春等更多順民,哈爾濱/黑龍江則更多馬匪、山賊、抗日組織,滿洲國之前的滿鐵開拓時代就已經很令日本人頭痛。朝鮮義士安重根選擇在哈爾濱車站刺殺伊藤博文,也許還有俄羅斯人的默許和哈爾濱人的精神支持在。

哈爾濱是中國最親蘇親俄的城市,至今還是。這幾年哈爾濱極力推廣旅遊,為自己改了暱稱「爾濱」,把中央大街一帶的俄羅斯建築、教堂等都更加觀光化,塞滿了啃紅腸與大列巴麵包、喝格瓦斯啤酒吃馬迭爾冰糕的內地遊客,幾乎所有商店都標榜自己賣的是最正宗的俄國貨,俄羅斯國旗處處可見。這令我百感交集,20多年前,我愛上這個城市,多少是因為自己熱愛俄羅斯文化藝術,但經過3年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戰爭,我已經對今天的俄羅斯毫無好感,更不想自己的消費有一絲一毫有助於俄羅斯的經濟。

也許只有哈爾濱的歷史能匹配文學中的苦難,就像只有俄羅斯的苦難能夠救贖俄羅斯。但我20年前拍攝的哈爾濱道外那些曾為妓女居住的圈樓、蕭紅的商市街,要不凋敝如流放地,要麼被改造稱「中華巴洛克」景點⋯⋯只有夜幕低垂之後,松花江水輕拍的浪聲中,我能想起蕭紅、遲子建她們那個寂寞、淒冷又悸動著怒憤的哈爾濱。

「⋯⋯忘了,最後補充一句: 道外桃花巷是我最愛流連的地方, 三層青樓搭建暖暖風光。 通緝令如白鬼打墻。 知否雪屑吹去,我便是那昨日之人? 嗐,不要追問此信誰寫,你又是誰。 一條鐵路我白天修起, 黑夜便有人來將它偷去。」

那是我20多年前在哈爾濱寫的第一首關於它的詩的最後一段,那首詩叫〈東北流人信稿〉,如果是今天,我會叫它〈滿洲流人記〉。

Fill 1
哈爾濱。(攝影/廖偉棠)
哈爾濱。(攝影/廖偉棠)
廖偉棠

香港詩人、作家、攝影師。

曾出版詩集《八尺雪意》、《半簿鬼語》、《春盞》、《櫻桃與金剛》、《一切閃耀都不會熄滅》、《半夜待雪喊我》、《劫後書》等十餘種,散文集《衣錦夜行》、《有情枝》、《有托邦索隱》,小說集《末日練習》,評論集「異托邦指南」系列,攝影集《孤獨的中國》、《巴黎無題劇照》、《尋找倉央嘉措》、《微暗行星》等。

【歡迎影像專題投稿及提案】 請來信[email protected],若經採用將給予稿費或專案執行費。

深度求真 眾聲同行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今年是《報導者》成立十週年,請支持我們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度過下一個十年的挑戰。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我們十歲了!
我們十歲了!

謝謝你關注《報導者》,自2015年9月,我們靠社會大眾的贊助走到了今天。

邀請你點進十週年線上策展,了解我們如何和讀者一起走過這10年。

報導者的十年

我們十歲了!

謝謝你關注《報導者》,自2015年9月,我們靠社會大眾的贊助走到了今天。邀請你點進十週年線上策展,了解我們如何和讀者一起走過這10年。

報導者的十年

報導者十歲了!

看見改變

報導者十歲了!
報導者十歲了!

看見改變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