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者》攝影工作坊──在地影像扎根計畫

劉千鈺/眾靈集結的港灣──2022基隆中元祭
(攝影/劉千鈺)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雨霧繚繞,跟隨著農曆7月的時程邁入通常靜謐的雨都基隆,燈籠搖曳,氤氳之後的遠方,有鑼鼓聲傳來。

西元1850年間因漳泉械鬥造成基隆地區死傷無數,有志之士建造了老大公廟,由宗親會來輪值普渡化解族群間的鬥爭,基隆中元姓氏輪普的習俗緣起於此。

Fill 1
劉千鈺、港灣、基隆、中元祭、攝影工作坊
(攝影/劉千鈺)

整個中元普渡沿革期間,基隆地區曾陸續發生戰爭或海難,從原先普渡漳泉械鬥的亡靈,後續逐漸多了海祭、法國公墓普渡、供品形式多元的三連桌等。我趁著對於民俗信仰的好奇,探見了基隆中元祭宛如一場盛大城市慶典的一面。

基隆的包容如港灣那般寬闊,接納了許多族群也見證北海岸歷史的轉變。

Fill 1
劉千鈺、港灣、基隆、中元祭
(攝影/劉千鈺)

跟著科儀日程表一日一日地跟過基隆中元祭十幾項科儀,我察覺的並不是原先對於「農曆鬼月」的敬而遠之,反倒看見了人與靈之間、生與亡之際,善意的最大體現、對於亡魂的豐富想像以及人道的體貼,在科儀禮俗乃至供桌上的細節中都展露無遺。偌大的體諒與慈悲,隨著亡魂燈在向晚時刻升起,牽引眾靈,集結在這港灣之地。

農曆7月1日子時一到,燈樓、普渡公燈、引路燈同時亮起,是為「起燈腳」,替亡者照亮一條回鄉沿線。爾後隨著日程荏苒,開龕門、豎燈篙、送燈獻敬,生者在陽世間為亡魂接引生方,抵達一年一度的人間供養,老大公龕兩旁寫著:是男是女同伴宿,相呼相喚共來投。

接下來開燈放彩、迎斗燈遶境,在基隆主普壇開展7月舞鬧的祭儀,煙火、南北管樂音奏請,人、神、魂集結在此,只為圓滿一個月分。其中最廣為人知的發表、放水燈、中元普渡,以及緊接的跳鍾馗、送大士爺,先是發表公告各界普渡開始,然後各姓氏往海上放出家族水燈,除了陸路,也謹記水路而來的祖先,齊聚一堂後便能舉辦豐盛的中元普渡──陰陽兩界的團圓,或許就是此日的意義。鍾馗和大士爺為掌管陰間之職,鍾馗替陽間驅除邪魔後,送請管理鬼魂的大士爺火化升天,帶走眾家好兄弟,地方恢復平靜。

Fill 1
劉千鈺、港灣、基隆、中元祭、攝影工作坊
(攝影/劉千鈺)
Fill 1
劉千鈺、港灣、基隆、中元祭、攝影工作坊
(攝影/劉千鈺)
Fill 1
劉千鈺、港灣、基隆、中元祭、攝影工作坊
(攝影/劉千鈺)
Fill 1
劉千鈺、港灣、基隆、中元祭、攝影工作坊
(攝影/劉千鈺)
Fill 1
劉千鈺、港灣、基隆、中元祭、攝影工作坊
(攝影/劉千鈺)
Fill 1
劉千鈺、港灣、基隆、中元祭、攝影工作坊
(攝影/劉千鈺)
Fill 1
劉千鈺、港灣、基隆、中元祭、攝影工作坊
(攝影/劉千鈺)
Fill 1
劉千鈺、港灣、基隆、中元祭、攝影工作坊
(攝影/劉千鈺)
Fill 1
劉千鈺、港灣、基隆、中元祭、攝影工作坊
(攝影/劉千鈺)
Fill 1
劉千鈺、港灣、基隆、中元祭、攝影工作坊
(攝影/劉千鈺)
Fill 1
劉千鈺、港灣、基隆、中元祭、攝影工作坊
(攝影/劉千鈺)
Fill 1
劉千鈺、港灣、基隆、中元祭、攝影工作坊
(攝影/劉千鈺)
Fill 1
劉千鈺、港灣、基隆、中元祭、攝影工作坊
(攝影/劉千鈺)
Fill 1
劉千鈺、港灣、基隆、中元祭、攝影工作坊
(攝影/劉千鈺)
Fill 1
劉千鈺、港灣、基隆、中元祭、攝影工作坊
(攝影/劉千鈺)

若想更仔細地理解遠道而來的魂靈們,從普渡桌上的祭品能略探一二,其中最有看頭的非主普壇三連桌莫屬:葷桌、素桌、西洋桌。而適逢農曆7月15日也是地官大帝誕辰,可從祭品上是否有插香來分辨是祭神,或是祭鬼的供品──祭神的供桌會高於其他桌子,祭品上沒有插香,桌頭也會擺上五寶:花瓶一對、蠟燭一對、香爐一個,再加上敬天、敬地、敬人的三杯茶。而祭鬼的供品則非常多元,從祭品的類別和細節就能看出主祭者的思考周全,也將祝福和體貼隱含在祭品意義之中。

Fill 1
劉千鈺、港灣、基隆、中元祭、攝影工作坊
方桌、五寶、三杯茶。(攝影/劉千鈺)
Fill 1
劉千鈺、港灣、基隆、中元祭、攝影工作坊
擺放在最前的器物桌,臉盆、毛巾、牙刷甚至化妝品或香菸,讓路途遙遠的各路好兄弟們能夠梳洗一番。(攝影/劉千鈺)
Fill 1
劉千鈺、港灣、基隆、中元祭、攝影工作坊
基隆特色中元祭糕點「 必桃」與「摩荷 」。必桃指台語「裂開的壽桃」,有向往生者祝壽之意;摩荷則取自佛經讀音,為「 重生 」之意。(攝影/劉千鈺)
Fill 1
劉千鈺、港灣、基隆、中元祭、攝影工作坊
山珍海味及平安韭花:薑為山珍、鹽巴意為海味,韭菜花形似觀音滴水,為求平安用途。(攝影/劉千鈺)
Fill 1
劉千鈺、港灣、基隆、中元祭、攝影工作坊
祭祀清法戰爭或美軍駐在時期去世的外國亡魂用的西洋食物。(攝影/劉千鈺)
Fill 1
劉千鈺、港灣、基隆、中元祭、攝影工作坊
「囡仔普」給小孩準備的玩具和糖果。(攝影/劉千鈺)
Fill 1
劉千鈺、港灣、基隆、中元祭、攝影工作坊
桌尾的空心菜湯,有「無心留你」的意思,意指希望來吃飯的好兄弟吃完可以速速離去。(攝影/劉千鈺)
Fill 1
劉千鈺、港灣、基隆、中元祭、攝影工作坊
基隆市區隨處可見金紙店的龍鳳船。(攝影/劉千鈺)

慶讚中元、廣催普渡,便是希望透過普渡,讓無形界能夠「安境」,有形界也能「人和」。龍船、鳳船是乘載無形幽冥眾生引渡西方的舟楫,熊熊烈焰燃燒的也許不僅僅是地方傳統禮俗的記憶,也將眾生靈們的吆喝與祈禱揉進一艘艘紙紮船,航向彼岸的靈界,一起守護著這方雨都。 農曆8月1日午時,老大公廟多留一日,直至8月才關上龕門,眾志成城,圓滿了陰陽兩界的一期一會。

Fill 1
劉千鈺、港灣、基隆、中元祭、攝影工作坊
農曆8月1日功德圓滿後會殺豬公謝老大公,於廟前辦桌宴客。(攝影/劉千鈺)

基隆中元祭於每年農曆7月鑼鼓喧天,引路燈在昏黃時刻升起,接引先人、無主魂、所有逝去的生靈。每年此時,在這眾靈集結的港灣有著極大的善意與理解,轉化為接引生方的祝福,也構築冥陽兩利的溫暖。 我試著以鏡頭去理解、找尋、拼湊,卻依舊感覺答案遙遠又撲朔迷離:也許一直在對信仰提問、或者問著何謂信仰?尚可確信的是,遠方的鑼鼓喧天、紅晃晃的燈籠、能朗朗哼唱的嗩吶節奏⋯⋯,已經是對於島嶼、對於台灣和自身,根深柢固的記憶。

【攝影工作坊心得】用時間釀造一幅影像的意義

工作坊最主要的內容對我來說就是不斷地去到現場,實踐畫面。在每一場科儀之間穿梭、在道路上為了跟上遶境奔跑的時候,我不停自問我在找什麼?將自己放進現場卻又偶爾抽離地解讀,答案很模糊。

我在台南的老家對面曾經是一個宮廟,生活場域裡也處處有廟,可以說是在廟宇和各種祭祀場合的童年;但這些在我長大離家之後、宮遷址之後,生活裡的敲鑼打鼓聲漸漸消逝。

我也許是在沿著記憶找尋那些慶典的背後由來,所以我在各種現場裡不斷地找,愈找愈慌張地發現我知道的愈少,但至少我手裡能擁有的影像,對我來說就是一種證明和解答。

不再需要單一絢爛的吸睛畫面或是追求社群極大值,反而相信一幅畫面的力量,經得起時間塵封的釀造,等待意義的產生。這些是在工作坊裡每週不斷地跟老師討論,觀看老師們的攝影作品後得到的註解。

所以我很慶幸能因為工作坊的推力有這樣的開端,也是我第一次從頭到尾地跟完一整個月分的科儀行程,第一次以影像書寫一場城市慶典,第一次從影像的觀點去剖析一個傳統文化背後的意涵。這讓我感覺有根,也對攝影有了很多不同的理解。

謝謝工作坊裡一直陪伴的創作導師謝三泰與黃建亮老師,也要非常謝謝偉哥,因為有這樣的機會一起斟酌每一幀畫面的意義和細節,是於我來說不常接觸到的執著,也是非常大的學習。謝謝工作坊裡的同學!能夠有一群人一起各自有題地創作,在出社會之後是極為稀有的經驗,特別感謝岳軒和哲安,甚至有陪我一起到基隆拍攝。

還有拍攝期間的提供各種資訊的基隆友人,小麥、Ray、阿丹與一尾,以及協助文史收集時遇見的雷成壇李戊己道長和謝源張老師。謝謝生於台南、謝謝基隆。

【歡迎影像專題投稿及提案】 請來信[email protected] ,若經採用將給予稿費或專案執行費。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