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者》攝影工作坊──在地影像扎根計畫

陳孟薇/在坔的邊緣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第一次踏上南布袋鹽田濕地是因為工作的關係,帶著一群志工到濕地的核心區種下一排樹。那條在核心區中央筆直的土石路,很久以前是運送鹽巴的小火車行經的軌道;放眼望去像海一樣、好像沒有盡頭的水面,曾經是廣袤的鹽田。站在濕地中央的那個當下,是我認識這鹽分地帶的起點,原來台灣的天日曬鹽,曾經有過一段蓬勃發展的歲月。

那時看著鹽田濕地,想著生活在此的人曾經如此的倚賴這片土地,因為產業消失、土地又回復自然的樣貌,甚至因為人為干擾過,生態反而變得更多樣豐富,那種大自然隨著時間回復的平衡充滿生機,美得很是令人驚嘆和感動。

海水漲潮流往陸地,再經由水門引入周圍的魚塭。過去,曬好的鹽會透過小竹筏,順著水道轉舶至外海的大輪船,連接通往日本的航道。如今社區居民仍是依水而生,釣客則像鷺鷥一樣,一年四季都徘徊在這水岸邊,等待野生的、上不了餐廳的南洋鯽仔、肥美的虱目魚及草蝦上鉤進網。鹹鹹帶著點腥味的海風吹來,一幕幕的漁村及濕地景色,都蘊藏著過去鹽田的脈絡紋理,在來回不斷的漲退潮中,繼續孕育著這水陸交界的大小生命。

直到近年,隨著社會需求及能源政策的推動,大面積的光電板進駐了濕地及滯洪池,沿海的土地從曬鹽轉為種電。無人管理的荒廢鹽灘,被圍成了私人用地;圍籬擋不住飛羽,水鳥站上光電板停棲;這看似是為了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找到一條平衡的路,卻又對當地的生態造成了不同的影響與破壞。

透過這一連串水陸交界的土地和生命樣貌,希望能訴說這沒有盡頭的時間軸線上,人和自然環境的關係。這片土地隨著集體社會的需求、或是政治目的而改變,土地、甚或是整個自然環境對於當代人類的價值是什麼?人類是如何看待這片土地及依靠其生存的生命?如果人為介入的影響,與自然本身的力量終會回到一個平衡,我們期待那個平衡會是什麼樣子呢?

Fill 1
陳孟薇、攝影工作坊
Fill 1
陳孟薇、攝影工作坊
Fill 1
陳孟薇、攝影工作坊
Fill 1
陳孟薇、攝影工作坊
Fill 1
陳孟薇、攝影工作坊
Fill 1
陳孟薇、攝影工作坊
Fill 1
陳孟薇、攝影工作坊
Fill 1
陳孟薇、攝影工作坊
Fill 1
陳孟薇、攝影工作坊
Fill 1
陳孟薇、攝影工作坊
Fill 1
陳孟薇、攝影工作坊
Fill 1
陳孟薇、攝影工作坊
Fill 1
陳孟薇、攝影工作坊
攝影工作坊心得

在開始之前從沒想過,弄清楚自己想說什麼會是這麼困難的一步。不同於以往單純的用直覺按下快門,從發想到完成一個攝影專題,很像走了一段重新認識攝影以及練習看清楚自己的路。在思考攝影的專題時,不斷透過提問尋找什麼是自己真正在乎的核心;在與同學和老師們討論專題時,釐清自己的想法和脈絡;在每次拿著相機走進田野時,放掉預想好的畫面,練習實地的觀察和發現;在反覆挑選出一張張照片,新增、排序、刪除,最後終於能編輯成一個系列後,確知了這就是我想說的故事。

短暫3個多月的工作坊,透過攝影建構了自己對於土地樣貌的理解,以及對於自我的認識。一開始想藉由參與工作坊學習如何跳脫既有框架,去看見攝影的不同面向;走過之後,除了深入地去感受影像思考這件事,覺得更重要及有趣的獲得,是讓自己真實的走進田野,經歷了這些迷失、反芻及重新組織的過程。

謝謝《報導者》打開了一個很棒的空間,也謝謝每一位老師的指導和陪伴,讓許多同樣喜歡攝影的人能在這裡交流激盪,再各自延伸。

【歡迎影像專題投稿及提案】請來信[email protected],若經採用將給予稿費或專案執行費。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