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者》攝影工作坊──在地影像紮根計畫

林彥廷/嘉鄉:塭港寄情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牡蠣養殖在台灣西部發展已有百餘年歷史。這組影像紀錄了嘉義東石塭港地區,沿岸牡蠣養殖的生活樣貌。一籃一籃被採收的牡蠣,背後代表的不只是表面秤斤秤兩的收入,更代表養殖人一生的心血以及對家庭、生活的使命實踐。希望透過這樣的紀錄提供另一個細緻的觀看角度,讓觀看影像的人對當地的社會結構、發展脈絡產生更多想像。

當這座島上大部分的人都進入夢鄉時,東石海邊的人們已經準備要開始這一天。3點半起床燒香,4點穿上膠鞋出門。5點鐘不到,已駕船出海。每一個清晨,雲林嘉義外海的外傘頂洲,柴油引擎的聲音迴盪,劃破了天際。一艘又一艘的竹筏,承擔著一家一家的生計。他們在海上拼搏,駛向海上的那塊田地。逢年過節我們餐桌上的那些生蚵,就是這樣子拼來的。海平面上一座座的蚵棚,看似矗立在海上,卻時而隨波搖曳,似乎也象徵了人們與海洋微妙的關係,好似征服,卻也好似崇敬。

每一年的春夏秋冬,每一天的晨昏,每一個崗位上的每一個人,都承襲了經年累月的生活智慧。無論是父子合力的海上作業、長子在市場販賣的擺攤流程、家中成員一同進行的剖蚵處理、街坊鄰居互相支援的蚵殼清運,乃至產季外的修繕作業,都有一套完整的流程,彷彿構成了一個循環網路,讓此地的發展得以生生不息。

Fill 1
林彥廷、嘉義、東石、塭港、蚵
Fill 1
林彥廷、嘉義、東石、蚵、塭港
Fill 1
林彥廷、嘉義、東石、蚵、塭港
Fill 1
林彥廷、嘉義、東石、蚵、塭港
Fill 1
林彥廷、嘉義、東石、蚵、塭港
Fill 1
林彥廷、嘉義、東石、蚵、塭港
Fill 1
林彥廷、嘉義、東石、蚵、塭港
Fill 1
林彥廷、嘉義、東石、蚵、塭港
Fill 1
林彥廷、嘉義、東石、蚵、塭港
Fill 1
林彥廷、嘉義、東石、蚵、塭港
Fill 1
林彥廷、嘉義、東石、蚵、塭港
Fill 1
林彥廷、嘉義、東石、蚵、塭港
Fill 1
林彥廷、嘉義、東石、蚵、塭港
Fill 1
林彥廷、嘉義、東石、蚵、塭港
Fill 1
林彥廷、嘉義、東石、蚵、塭港
Fill 1
林彥廷、嘉義、東石、蚵、塭港
Fill 1
林彥廷、嘉義、東石、蚵、塭港
Fill 1
林彥廷、嘉義、東石、蚵、塭港
Fill 1
林彥廷、嘉義、東石、蚵、塭港
Fill 1
林彥廷、嘉義、東石、蚵、塭港
攝影工作坊心得

經歷了工作坊完整的洗禮,我開始懂得用系統性思考的方式執行一個攝影專題故事,用影像的語言表達心中要傳遞的訊息。文字是我們從小到大最熟悉的表達方式,因此要刻意訓練使用一個我們看似熟悉卻又無法駕輕就熟的影像語言,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想像一張更好的照片」:如果要好好經營一張照片,我們必須時常問自己,究竟為什麼要拍攝這個主題?如果這一個畫面能夠被大多數的攝影工作者所駕馭,那麼這一個影像是否可以脫穎而出?同時我們也更要思考,當未來重回此地時,是否有新的方法可以表達同一件事情?

「影像的減法」: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慣性,我總習慣使用廣角鏡頭將所有的物件放入畫面,擺好擺滿。看似包山包海的畫面似乎面面俱到,但是作為一種鏡頭語言,這其實是不精準的畫面。原來攝影是將減法極致發揮。

「時間的掌握」:執行專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雖然工作坊的學習作為一個自我成長的歷程,不應該預設終點,但是大部分的人容易在這其中迷失自己,忽略了專案執行的截稿時間,而導致無法收尾。時間的掌握絕非易事,各行各業的專案皆是如此:選擇合適的題目開始執行,並適時收尾。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