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毫無疑問,AI正在重塑我們的資訊生態系統!與其嗟嘆AI所可能帶來的負面衝擊,不如以行動矯治它所可能產生的破壞作用。因此,台灣所有公共媒體在九一記者節這天齊聚一堂,向社會共同宣示:攜手啟動可信資訊AI聊天機器人的建置計畫。
從AI日益成為改變資訊生態系統遊戲規則的科技開始,新聞媒體便再次陷 入科技變遷的衝擊漩渦之中。如同近30年來各種新興數位科技的出現,新聞工作者一方面感受到新科技的威力,必須聞科技而起舞;另方面則察覺科技的負面潛能,以致往往談科技而「色變」。以後者而言,AI系統蘊含的價值觀差異,以及環繞AI生成訊息所產生的道德問題,可謂最新註腳。
實則,2022年底,以平地一聲雷之姿,推出ChatGPT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程式的OpenAI執行長阿特曼(Sam Altman),對於AI科技即曾如此形容:「我們正站在一個美麗新世界的門檻上。這是一個令人興奮但又不穩的地方。」
2、3年來的發展確實顯示,AI科技,特別是生成式AI技術,正快速且劇烈地改變人類的生活世界。它不只給我們帶來難以預測的正面潛能,也同時給我們帶來難以估量的負面挑戰。許多調查顯示,AI科技若未能善用之,將對人類的資訊生態系統造成巨大衝擊。
顯然,在生成式AI工具日益普及應用的此刻,我們有必要正視AI傳播劣質訊息、不實訊息的威脅,並且採取「破解不實」與「推播真實」雙管齊下的策略。加上生成式AI工具多以大量簡體中文資料作為訓練材料,尤須加速整合繁體中文可信資料,積極開發主權AI。
在上述背景之下,台灣所有公共媒體決定聯手開發提供可信資訊的AI聊天機器人,希望透過自然語言互動,回應大眾有關正確新聞資訊的需求,並滿足閱聽眾在新科技環境下的使用者體驗。
透過這個可信資訊的AI聊天機器人,我們期望達到3個目的:
- 提升可信資訊傳播力,促進數位資訊生態系統的健全化;
- 加速公共媒體數位轉型,彰顯公共服務新聞的標竿功能;
- 發揮AI科技的正面潛能,創造科技應用的示範效應。

若干國外媒體已經展開類似的開發計畫,例如瑞典報紙《Aftonbladet》於2024年5月針對該年6月的歐盟選舉,推出AI聊天機器人Valkompisen(意為選舉夥伴)。Valkompisen的答案取自《Aftonbladet》記者與開發人員創建的資料庫,自5月推出到7月,計回答超過15萬個有關歐盟選舉的問題,超過原先預期。《Aftonbladet》副發行人肖裡(Martin Schori)表示,「它基於官方、可靠的來源(以及我們向各方提出的問題的答案),並且被指示不要編造或填寫資訊。」
瑞典公共廣播電台《Swedish Radio》在2025年3月推出瑞典媒體產業中首個對話式新聞搜尋的服務,大眾可以提出新聞相關問題,並獲得包含清晰來源和原始出版物連結的摘要式解答,資料庫則涵蓋該廣播電台自2020年10月至今的所有新聞。專案負責人卡倫(Sofia Wadensjö Karén)表示,此一新聞搜尋服務得益於與歐洲廣電聯盟(EBU)的合作,計有約30個EBU會員相互分享新聞,而所有內容皆透過AI翻譯。此項合作也包括AI技術的聯合研發,因為技術獨立性對公共媒體至關重要,必須致力於開發自主的技術解決方案。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於2024年3月推出「Ask FT」的新型生成式AI聊天機器人,與ChatGPT、Copilot或 Gemini類似,使用者可以針對他們想知道的資訊內容提問,「Ask FT」會提供摘要和關鍵文章。重要的是,「Ask FT」所提供的答案係來自《金融時報》數十年發布的訊息,而非其他不明或難以解釋的來源。它會在答案中以括號內的數字對應它從中提取資訊的《金融時報》文章,並將這些文章的擷取段落及全文連結列在答案下方。目前這項服務只提供《金融時報》專業版(FT Professional)的付費訂戶使用。
美國《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於2024年7月先行實驗性推出「Climate Answers」AI聊天機器人,接著於同年11月推出「Ask The Post AI」聊天機器人。「Ask The Post AI」同樣是以大型語言模型為基礎所建置而成,但其所給出的答案僅依據《華盛頓郵報》自家從2016年以來所發布的新聞文章。它會在答案下方提供用於生成答案的華郵文章連結,以及它從中提取資訊的相關片段。為了維護品牌的嚴謹度,「Ask The Post AI」對於無法找到足夠相關性資料的提問,將不會提供答案。
上述這些國外的AI聊天機器人開發計畫分屬商業與公共媒體,它們的行動具體顯示,以AI工具作為資訊來源已經日趨普及,如何透過AI工具讓閱聽大眾能夠更快速、更便利的獲得正確、有用的資訊,係屬可行且必須要走的路。何況,台灣資訊生態正面臨良莠不齊、真假難辨的困境,若能結合公共媒體的可信資訊,為社會大眾提供優質的AI資訊工具,將是我們的責任與利基所在。
此一可信資訊AI聊天機器人的建置計畫,將結合公廣集團(含公視、華視、客台、台語台等)、中央通訊社、中央廣播電台、原住民族電視台等公共媒體的新聞資料庫,以及政府、NGO等可授權的可信資料,開發供社會大眾免費使用的大眾版聊天機器人,以及供專業工作者使用的專業版聊天機器人。目前規劃以2026年底為完成目標,所有合作的公共媒體將共組工作小組,全力推動這項具引導及指標功能的AI轉型計畫。
面對AI科技的狂潮,即使身為Al應用的重要開創者,OpenAI執行長阿特曼亦坦承:「人類仍是未來的建築師,而非天上的某個通用人工智慧。」(People remain the architects of the future, not one AGI in the sky.)誠然,科技應役於人, 而非人役於科技。
同樣的,公共媒體雖無拒絕AI科技的能力,卻有導引新科技良善使用的責任。現任 《BBC》總裁戴維(Tim Davie)今年5月即公開宣示:「我們希望透過新科技改造《BBC》。我們希望在英國創造一個全新的世界級 AI 驅動的創新中心⋯⋯這一切都是為了支持我們的公共服務使命──永不放棄編輯監督。」
AI是改變媒體生態遊戲規則的科技,必須面對它、迎向它,更必須導引它、善用它,讓AI發揮正面潛能,為人類帶來更好的文明。作為「追求美好的力量」(a force for good),台灣的公共媒體期許在AI科技應用上扮演導航角色,而創建一個提供可信資訊的AI聊天機器人,正是我們實現這項使命的共同心願。
2025年9月1日,是台灣公共媒體的重要日子,期盼也將是台灣媒體發展史的重要時刻。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