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大罷免潮

【學者評論】

紀和均:執政黨必須面對人民不滿;陳方隅:民意已清楚接受分裂政府
2025年4月26日,中國國民黨於於凱達格蘭大道舉辦「戰獨裁站出來」活動,邀請重要黨公職人員共同呼籲支持者對黨籍立委的罷免案投下不同意票,現場同時也擺設罷免民進黨籍立委的連署攤位。(攝影/楊子磊)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第二波大罷免投票落幕,7位國民黨立委罷免案全遭否決,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助理教授紀和均、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陳方隅都認為,投票結果並不令人意外。紀和均指出,總統和執政黨要如何面對人民不滿,將是後續觀察重點,他並強調大罷免是兵疲馬困的選舉,沒有誰是贏家;陳方隅表示,民意已清楚表達「接受分裂政府(分立政府)」,未來觀察重點是府院黨如何強化橫向溝通,以及罷團公民力量走向何方。

以下是紀和均、陳方隅受訪紀要,皆以第一人稱呈現:

中興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所助理教授紀和均:

今天7席國民黨立委的罷免案,本來在連署過程中就是比較難成案的選區,甚至是在最後一刻才補件完成,罷免難度本來就比726第一波投票的24席還要高,加上之前24比0一面倒後,罷團氣勢大受打擊,不管是政論節目還是媒體能見度,近兩週都明顯減少,投票率下降是必然,今天結果7比0是完全合乎預期。

726前夕,執政黨有一種要把分立政府變成一致政府的企圖心,用力激發選民出來投票,從投票率接近60%可以看出端倪;但受到726大失敗後,翻轉分立政府幾乎是不可能任務,今天客觀上得要罷掉6席才有機會,甚至還要補選全上,也讓執政黨在動員上顯得意興闌珊,大家都只是在走程序,如同籃球比賽進入垃圾時間在等待時間走完。

整體而言,這次罷免我會用三個正當性來分析,任期正當性、行為正當性與道德正當性。當執政黨試圖透過罷免來論述在野黨立委不符合上述三個正當性,透過憲法賦予的罷免權來改變,但當兩波罷免合計31比0這麼懸殊的結果擺在眼前,雖然總統任期的正當性不會有問題,但行為正當性與道德正當性卻可能出現反噬效果,成為人民對於總統或執政黨不滿的理由,執政黨要怎麼因應與面對民意的不滿,這恐怕會是後續觀察的重點。

必須要提醒執政黨,過去一年多以來,面對國會多數的在野黨,執政黨採取動不動就釋憲。從這次罷免的結果看來,民意已經充分表達反對意見。

Fill 1
2024年5月17日,立院朝野雙方因《立法院職權行使法》修法爆發激烈衝突。(攝影/楊子磊)
2024年5月17日,立院朝野雙方因《立法院職權行使法》修法爆發激烈衝突。(攝影/楊子磊)

對於後續政局,從行政院剛提出的明年度總預算中,對於軍人調薪、警消退休金、地方補助款等問題,執政黨在面對726大失敗後依舊故我,不願與在野黨妥協,朝野未來是否有機會坐下來好好談,我抱持較悲觀的態度。

此外,31比0等於是給在野黨第二次的民意授權,在野黨在國會這樣做,這是民眾希望、也是民眾想要的,我認為在野黨將會展現更強勢的態度,而球將回到行政權,是否要在政策上多跟在野黨討論與溝通,恐怕是執政黨得認真思考的問題。

最後則是要對於31+1(新竹市長高虹安罷免案)的大罷免表達反對意見,雖然憲法有賦予罷免權,但我認為這是對於單一民意代表的強烈不同意,當罷免是無一倖免全面展開下,這已經與原意不符,而且對於這些立法委員來說,等於是在短時間內選了兩次,這完全是一場兵疲馬困的選舉,沒有誰是贏家。

東吳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

823第二波罷免結果並沒有太意外,選後國會結構沒有改變,整體就是回歸去年大選結束後的情況。但因為並非選舉而是罷免,也很難解釋成民意肯定誰或是否定誰,只能說民意清楚地表達,接受分裂政府(分立政府)。

過去立法院審查法案都有妥協、交換的空間,但現在都沒有。藍白兩黨之前在國會屢屢引發爭議,除了弱化委員會審法案功能,所有法案都拖到三讀投票才定案外,甚至還凍結憲法法庭,引發憲政失衡。現在國民黨立委罷免案全數不通過後,確定接下來兩年多內都無法再提出罷免案,想必本屆剩餘的會期,藍白兩黨的作為只會更變本加厲。

未來的重點會是在民進黨這邊。當在野黨沒有打算要溝通,執政黨就要有清楚的議程設定。但從這陣子來看,民進黨在回應在野提出議題的速度都很慢、也很糟糕,尤其行政部門給人很一種「佛系」的感覺。現金普發到底是要發還是不發?要不要釋憲或覆議?行政部門沒有清楚定調,給人拖拖拉拉的感覺。另外像是文化部被質疑亂發補助,或教育部被說砍學校電費補助時,也都沒有看到行政體系很快地回應,只有靠黨團或個別立委單點回應。

民進黨需要重新整合府院黨的橫向溝通,調整回應議題的速度。現在所有議題進展都很快,如果執政黨無法回應的話,民意對政府的不滿就會快速累積。賴清德不能忘記自己是總統外,也是民進黨黨主席。

Fill 1
學者認為推動大罷免的公民力量值得關注,過去這一年是公民運動能量大於民進黨,現在仍看不出來兩股力量是要分進合擊或是要如何整合。圖為罷團「拔羅波」於投票前夕、8月22日舉行「選前之YA」活動。(攝影/黃世澤)
學者認為推動大罷免的公民力量值得關注,過去這一年是公民運動能量大於民進黨,現在仍看不出來兩股力量是要分進合擊或是要如何整合。圖為罷團「拔羅波」於投票前夕、8月22日舉行「選前之YA」活動。(攝影/黃世澤)

另一個後續值得關注的重點是這一年推動大罷免的公民力量,這次有很多素人積極地投入大罷免,10年前也曾有罷免運動,當時罷免也沒有成功,但被提罷免的立委後來都沒有再成功連任。但球還是回到執政黨。過去這一年是公民運動能量大於民進黨,現在仍看不出來兩股力量是要分進合擊或是要如何整合,比較能回答這問題的還是民進黨。

台灣近一年來歷經史上第一次的大罷免,最後雖然沒有任何一席成功,但若要說從中能學到什麼,就是公民參政不是只有選舉投票而已,要好好善用自己的參與政治權利。而不管是執政黨還是在野黨都要體會到,權力不是無限上綱,很多人其實是很在乎程序正義跟憲政體制。

索引
中興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所助理教授紀和均:
東吳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