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World 國際週報》

川普的加薩和平計畫第一關:以哈休兵換俘,在戰爭第783天結束的人質危機
2025年10月13日,在特拉維夫的索拉斯基醫學中心伊齊羅夫醫院,遭囚禁的以色列人質尼姆羅德・柯恩(Nimrod Cohen)從軍用直升機走下停機坪時,揮舞著一面以色列國旗。他自2023年10月7日遭巴勒斯坦武裝分子襲擊後被囚禁於加薩,並於13日作為與哈瑪斯停火協議的一部分獲釋,為當日獲釋的20名倖存人質之一。(攝影/JACK GUEZ/AFP)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在歷經738天的戰火之後,台灣時間10月13日下午4點(當地時間上午11點),以加薩走廊為據點的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瑪斯(Hamas)終於釋放了仍然生還的最後20名以色列人質;作為交換,以色列政府於10月10日起全面凍結加薩軍事行動,並同時從監獄中釋放了1,966名巴勒斯坦人。而在雙方停火與人質交換過程中強勢介入調停的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也於同日飛抵以色列──除了親自見證以哈第一階段停火協議的生效,川普更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國會發表演說,並因「成功營救人質」而受到以色列舉國感謝的英雄式歡迎。

川普主導的以哈停火談判,以一份三階段的「20點和平計畫」為核心,除了第一階段的全面停火與換俘,「加薩去軍事化」與「重建」等兩階段皆留下相當巨大的模糊空間與政治問題。對於巴勒斯坦建國、約旦河西岸與加薩走廊的政治整合也未提出具體願景,因此國際也有聲音質疑川普的計畫恐意圖進一步將加薩與約旦河西岸分裂為兩個政治實體,以色列的擴張與併吞或許也不會因談判而停下腳步。

「這不僅是戰爭的終結,更是恐怖與死亡時代的終結⋯⋯就像現在的美國一樣,這將是以色列的黃金時代,也會是中東的黃金時代。」川普在以色列國會的演說中,相當開心地盛讚美方團隊促成停火的成果,更在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的從旁鼓動下脫稿演出,非常得意地回顧起今年(2025)6月美國與以色列「接棒合作」轟炸伊朗核子設施的戰果。之後,川普也隨即飛往位於紅海沿岸的埃及城市夏姆錫克(Sharm el-Sheikh),參加歐洲各國、土耳其與阿拉伯國家共同參加的「加薩和平高峰會」。

與此同時,以特拉維夫(Tel Aviv)「人質廣場」(過去兩年,以色列人質家屬為了聲援親人的街頭占領帳篷與集會地)也集結了數萬民眾,高聲慶祝「人質回家」、「戰爭終於結束了」。同時,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的高速公路上,以色列遊說團體也緊急購買了大量街頭電子廣告,甚至以「川普就是居魯士大帝再世」為標題,感激川普讓生還的以色列人質平安返鄉。

不過,在以色列國內亦有不同意見對於川普主導的和平計畫表達疑慮。像是極右派的以色列屯墾區部長斯特洛克(Orit Strock)就公開批評川普「被哈瑪斯的虛假和平所矇騙」;兩名以色極左翼政黨「和平與平等民主陣線」(Hadash)的國會議員,也在川普於國會的演講中途鬧場,高舉標語吶喊質疑美國為何不「同時承認巴勒斯坦國」,而被當場逐出議場。

另一方面,在以色列人質獲釋後,將近2,000名巴勒斯坦人也立刻坐上專車離開以色列監獄──儘管其中絕大多數人是2023年戰爭爆發後才被拘捕的加薩平民,但因換俘行動而重見天日的,也有不少被以色列從1990年就關押至今的巴勒斯坦政治犯。因此加薩走廊與約旦河西岸的各大社區,也都出現「迎接親人終於歸來」的慶祝人潮。

783天戰爭過後,以色列歡慶解除人質危機
Fill 1
2025年10月13日,在以色列特拉維夫的「人質廣場」,民眾觀看哈瑪斯釋放以色列人質的現場直播,神情激動。(攝影/Oded Balilty/AP/達志影像)
2025年10月13日,在以色列特拉維夫的「人質廣場」,民眾觀看哈瑪斯釋放以色列人質的現場直播,神情激動。(攝影/Oded Balilty/AP/達志影像)

這場持續超過兩年的血腥衝突,起於2023年10月7日。當時,長期遭以色列軍事封鎖於加薩走廊的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瑪斯,突然以「阿克薩洪水行動」(Operation Aqsa Floods)為名發動大規模攻勢,越境突襲以色列南部多座邊境城鎮。短短數小時內,這場突襲便造成超過1,200名以色列軍民喪生──這是自1948年建國以來,以色列單日死傷人數最多的攻擊事件──同時,另有251名以色列公民被哈瑪斯部隊擄回加薩走廊作為人質。

在「阿克薩洪水行動」過後,以色列政府立即動員軍隊,對加薩走廊發動空前規模的陸空聯合攻勢,並陸續擊殺流亡海外的哈瑪斯領導人哈尼亞(Ismail Haniyeh),以及藏身加薩、策劃突襲的主謀辛瓦(Yahya Sinwar),長達兩年的戰爭也造成以平民為主的6萬7,000多名巴勒斯坦人死亡。以色列對加薩實施的封鎖與人道物資禁運,也引發嚴重斷糧危機,最終更讓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於2025年8月正式公告:加薩已有超過50萬人陷入糧食安全最嚴峻等級,隨時可能出現大規模死亡的「飢荒」狀態。

兩年交戰期間,以色列曾多次透過卡達、埃及與美國的外交斡旋,與哈瑪斯達成暫時停火與換俘協議,但雙方談判自今年5月起便陷入嚴重停擺。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與其極右派內閣盟友始終堅持「必須徹底殲滅哈瑪斯的武裝力量」,而哈瑪斯則拒絕在沒有以色列撤軍承諾的情況下釋放人質或解除武裝。與此同時,以色列還另開戰線,先於6月以「阻止核武計畫」為由空襲伊朗核子設施,隨後又於9月對卡達發動空襲,試圖刺殺流亡海外的哈瑪斯高層但未成功。然而,這一連串極具侵略性的戰術行動,卻無助於達成以色列社會對於這場衝突的最大訴求:救回本國人質。

截至10月1日為止,251名以色列人質中,僅有148人平安獲釋,另有55人的遺體被以色列軍隊尋回,而最後20名生還者與28具人質遺體仍掌握在哈瑪斯手中──直到10月8日,川普公開宣布「以色列與哈瑪斯已各自在停火協議上簽字」,以色列的人質危機才終於出現轉機。

「結束以哈戰爭」:川普實現競選承諾與納坦雅胡挽救低民調的共同壓力
Fill 1
2025年10月13日,美國總統川普(左)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國會(Knesset)發表演說前,接受全場起立鼓掌,身旁為以色列國會議長歐哈納(Amir Ohana,中)與總統赫佐格(Isaac Herzog)。(攝影/Evelyn Hockstein/POOL/AFP)
2025年10月13日,美國總統川普(左)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國會(Knesset)發表演說前,接受全場起立鼓掌,身旁為以色列國會議長歐哈納(Amir Ohana,中)與總統赫佐格(Isaac Herzog)。(攝影/Evelyn Hockstein/POOL/AFP)

早在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川普就已多次承諾「如果當選,自己必將結束以巴戰爭」。但在川普就職之後,以色列不僅並未放緩攻勢,反而更大膽而爭議地對伊朗等哈瑪斯後援國發動軍事打擊。

期間,川普一度對四處挑釁中東鄰國的納坦雅胡與停滯的加薩停火談判感到不耐煩,但他卻非常清楚「以色列人質的生死將嚴重影響川普政府在中東的戰略威信」,因此像是白宮的中東問題特使魏科夫(Steve Witkoff)就一直保持著與以色列人質家屬與聲援團體的私下聯繫,川普本人也透過卡達、土耳其和沙烏地阿拉伯等中東盟國,持續向哈瑪斯方面交涉停火與換俘方案。

「與前任總統拜登(Joe Biden)不同,川普展現出能具體而有效地對以色列政府施壓的能力,甚至逼得納坦雅胡簽下停火協議──在某種程度上,這場以哈停火確實是『只有川普才能搞定』的結果。」《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指出,在民主黨執政期間,因大選將至且黨內意見分歧,拜登始終無法有效說服以色列與哈瑪斯停火。

然而,川普上任後,不僅擁有國會兩院多數的完全執政優勢,他本人更牢牢掌控共和黨與MAGA運動的外交論述,使白宮在外交戰略上取得了更絕對的主導權。尤其當以色列冒險空襲同為美國重要盟邦的卡達、卻未能成功擊殺哈瑪斯高層,反而引發外交孤立之際,這更成為川普向納坦雅胡發怒並趁勢施壓的契機。 以色列輿論則指出,川普對卡達空襲案的強烈不滿,固然讓納坦雅胡承受巨大壓力,但推動以哈停火的關鍵,其實來自以色列國內的政治現實。由於以色列國會將於明年屆滿任期,儘管國家仍處於與哈瑪斯的戰爭狀態,民調持續走低的納坦雅胡卻無法在國會中掌握足夠席次(須達三分之二)以推遲選舉。因此,如何圓滿解決人質危機,並以「勝利者之姿」讓加薩戰爭收場、帶動短期支持率,也成為他盤算解散國會、重啟大選時機的重要關鍵。而此時,川普對停火談判的公開施壓,一方面為納坦雅胡提供結束戰爭的下台階,另一方面也給足了白宮面子,使川普得以實現其「結束以哈戰爭」的競選承諾。

與此同時,彈盡援絕且面臨嚴重飢荒威脅的哈瑪斯,亦沒有延長軍事衝突、或在軍事上驅逐以軍對加薩占領的能力,因此在面對川普停火協議時,哈瑪斯才選擇以退為進,藉由釋放所有仍生還的以色列人質,來交換停火的喘息談判和川普親自擔保的「戰爭結束」。

美方和平計畫以提供巴勒斯坦自決建國之路為目標,但仍缺少關鍵可行性
Fill 1
2025年10月13日,作為哈瑪斯與以色列人質換囚與停火協議的一部分,被釋放的巴勒斯坦囚犯在加薩走廊南部的汗尤尼斯市(Khan Younis)探出巴士窗外接受民眾歡呼。(攝影/Mahmoud Issa/Reuters/達志影像)
2025年10月13日,作為哈瑪斯與以色列人質換囚與停火協議的一部分,被釋放的巴勒斯坦囚犯在加薩走廊南部的汗尤尼斯市(Khan Younis)探出巴士窗外接受民眾歡呼。(攝影/Mahmoud Issa/Reuters/達志影像)

川普主導的以哈停火談判,以一份「20點和平計畫」為核心,內容共分為三大階段。

第一階段為雙方即刻全面停火並交換俘虜──哈瑪斯須釋放所有仍然生還的以色列人質,並交還死者遺體;以色列則同意釋放250名已被定罪的巴勒斯坦重刑犯,以及1,716名在加薩戰爭開打後遭「行政拘留」的巴勒斯坦人(即被以色列政府以預防性理由無限期羈押、卻未被正式起訴或判刑者)。 第二階段為加薩全區「去軍事化」。以哈瑪斯為首的所有加薩武裝派系須全面解除武裝,並拆除地下隧道、兵工廠與防禦工事。其麾下武裝人員可選擇在解除武裝後自願流亡海外,或接受由國際主導的輔導與教育計畫。各派系幹部將被禁止直接或間接參與加薩的重建與未來統治;重建期間的安全,將由一支由各國志願組成、但不隸屬於聯合國維和系統的「國際維穩部隊」(International Stabilization Forces, IFS)負責維持。而以色列對加薩的軍事占領,則將在「去軍事化」任務獲得完全保障後,逐步完成撤軍。 第三階段則為加薩戰後重建。由美國、歐洲與阿拉伯世界共同組成、並由川普擔任主席的「和平委員會」(Board of Peace),將負責監督與管理國際社會提供的加薩重建資源,並設立一個由國際專家與巴勒斯坦技術官僚組成的「加薩過渡政府」,推動地區重建。在此期間,加薩巴勒斯坦居民「不會被強迫離開加薩;希望離開的人可自由離開,也可自由返回」。

然而除了第一階段的「停火」與「換俘」得到雙方具體的同意與執行,川普和平計畫裡的「加薩去軍事化」與「重建」卻仍留下相當巨大的模糊空間與政治問題。

以去軍事化為例,以色列方面主張,哈瑪斯在接受停火後,有義務立即且具體地展開解除武裝行動;但哈瑪斯則認為,川普並未在第二階段的和平計畫中提出明確時間表,因此除非「後續談判」能達成具體共識,否則哈瑪斯對「放棄軍事力量」的定義是──必須等到「巴勒斯坦建國成功並獲得國際承認」之後,才會將武裝力量的指揮權交由新成立的巴勒斯坦政府,以實現軍隊的國家化。

同時,在這份「20點和平計畫」中,儘管美方強調其最終目標是「為巴勒斯坦實現自決與建國提供一條可靠的道路」,但川普並未明確說明巴勒斯坦自治政府(Palestinian Authority)在加薩重建中的政治角色,也未就巴勒斯坦正式建國,或約旦河西岸與加薩走廊的政治整合提出具體願景。因此,國際質疑也認為:川普的計畫恐意圖進一步將加薩與約旦河西岸分裂為兩個政治實體──即便加薩可能因重建而重現繁榮,但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違反國際法的屯墾區擴張與國土併吞,並不會因和平談判而停下腳步。

Fill 1
2025年10月12日,巴勒斯坦人沿著拉希德街(al-Rashid Street)向北方的加薩市前進。以色列已從加薩人口稠密地區撤軍,並同意讓更多援助進入這塊約有220萬人口,遭戰火蹂躪的土地。(攝影/Ahmad Salem/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2025年10月12日,巴勒斯坦人沿著拉希德街(al-Rashid Street)向北方的加薩市前進。以色列已從加薩人口稠密地區撤軍,並同意讓更多援助進入這塊約有220萬人口,遭戰火蹂躪的土地。(攝影/Ahmad Salem/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哈瑪斯清算兩大「通敵」豪族,有惡化成大規模戰鬥的風險

除了談判前景的模糊不定之外,加薩在「停火」的穩定也引發各方擔心──自從10月10日以色列簽署的停火協議生效後,以色列在加薩的侵攻部隊就開始大舉後撤,並停止空襲與砲擊在內的一切攻勢;但同一時間,原本窩藏在地道與城鎮廢墟中的哈瑪斯戰士與武裝警察卻迅速重返加薩各地,並尾隨以軍的後撤腳步,重新接收原本被以色列攻占的各大城鎮。

然而重返街頭的哈瑪斯軍警部隊,不僅開始清算留在城鎮裡的「通敵嫌疑者」,在加薩各地也都傳出哈瑪斯部隊與「親以色列的加薩民兵」爆發巷戰衝突的事件。

在攻入加薩之後,過去兩年以色列非常積極地採取「以夷制夷」的爭議戰略,對加薩境內的「反哈瑪斯武裝」提供資金、武器與各種軍事裝備。像是經營走私貿易與組成武裝黑幫的兩大在地豪族──多格穆什家族(Doghmush)和阿布・謝巴布家族(Abu Shebab),都在以色列占領期間與以軍合作甚密。因此當以哈停火協議於10月10日生效後,重返街頭的哈瑪斯部隊也第一時間派兵攻打這兩大家族的據點城鎮,以恢復社會秩序為由要求這些親以勢力「立刻投降」。

事實上,這些涉嫌受以色列資助與暗中軍援的反哈瑪斯勢力並不真的「親以」──例如多格穆什家族過去就曾涉及綁架以色列士兵,其他家族也都與更激進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者、甚至恐怖組織有所牽連,因此就連一向保守與強硬的以色列右翼也都對於這種「以夷制夷」的策略感到有所疑慮。但對此,納坦雅胡政府卻拒絕表示意見,僅強調「讓敵人被更多的敵人包圍,非常符合以色列的安全利益」。

外界擔心,哈瑪斯與地方豪族之間的社區衝突,仍有惡化為更大規模戰鬥的風險。這不僅可能影響國際援助人員重返加薩提供服務與參與重建的安全,也可能使衝突升級為「代理人戰爭」,進而導致脆弱的以哈停火再度破裂;同時,惡化的社會治安與政治不穩,亦可能反過來強化哈瑪斯以武力統治加薩的正當性,最終只會加劇軍閥政治的競爭,讓局勢重回動盪與惡性循環的原點。

不是每個人都能依約回家,以哈仍在拉扯的「死者交換」爭議
Fill 1
2025年10月13日,在以色列占領的約旦河西岸雷馬拉市(Ramallah),一名依據以色列與哈瑪斯換囚、停火協議獲釋的巴勒斯坦囚犯抵達雷馬拉文化中心後,與一名男孩相擁。(攝影/Zain JAAFAR/AFP)
2025年10月13日,在以色列占領的約旦河西岸雷馬拉市(Ramallah),一名依據以色列與哈瑪斯換囚、停火協議獲釋的巴勒斯坦囚犯抵達雷馬拉文化中心後,與一名男孩相擁。(攝影/Zain JAAFAR/AFP)

換俘行動的順利,雖然讓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社會各自為「眼前的和平」鬆了一口氣。但當生還人質個別返鄉與久違的家人相聚時,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社會的另一個談判重點——死者遺體交換──卻仍引發爭議。

在10月13日的換俘行動中,雖然生還的20名以色列人質依約獲釋,但在剩餘28名死亡人質的交還行動中,哈瑪斯卻只送回了其中4人的遺體,也未說明其他24人的下落。

根據川普的「20點和平計畫」,哈瑪斯必須送回手上的「所有以色列公民遺體」,而每收回1具以色列人遺體,以方就必須送回15名巴人遺體作為交換。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指出,控制與交換遺體一直是以巴衝突中最敏感與禁忌的政治問題。哈瑪斯或其他巴人武裝派系,過往一直會在衝突中奪取以軍陣亡將士遺體作為談判籌碼,以換回以色列監獄中還活著的巴人囚犯。以色列軍隊也會蒐集並儲存至少1,500具陣亡巴人戰士的遺體,一方面可能是要分析擊殺成果究竟消滅了哪些重要幹部,並藉由生物資料建檔,蒐集哈瑪斯武裝派系的招募與人事結構族譜,或者只是為了祕密下葬以阻止巴人「烈士悼念」的政治宣傳。

針對哈瑪斯未能交還所有死亡人質遺體,人質家屬們也第一時間表達失望與憤怒,甚至質疑哈瑪斯仍有「拿以色列遺體討價還價」的意圖。但另一部分意見則認為,由於過去兩年以色列軍隊的狂轟濫炸,許多可能埋有人質遺體的臨時墳墓或地下墓穴已難以挖掘,因此哈瑪斯很可能不是「拒絕交還遺體」,而是根本無法掌握遺體的具體位置。

對此,一部分的以色列右翼團體也再次表達停戰的失望,他們非常擔心以哈之間的換俘行動,將製造出「下一個辛瓦」──因為在成為哈瑪斯領導人並策劃2023年10月7日攻擊之前,辛瓦曾被以色列逮捕並坐牢22年,直到2011年才因當時的以哈換俘行動而獲釋回到加薩。在以色列監獄之中,辛瓦不僅學會了流利的希伯來語,也在獄中廣植人脈、甚至摸透以色列國安系統對巴人的監控與分析邏輯。

因此在停火協議生效之後,以色列陣亡將士遺族的代表團體「英雄論壇」(Gvura Forum)也積極提出警告,質疑短暫的停火恐怕將讓以色列社會過去兩年的犧牲迅速歸零,並主張「以色列必須立即繼續打擊哈瑪斯及其領導人,直至其被徹底殲滅為止」。

深度求真 眾聲同行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今年是《報導者》成立十週年,請支持我們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度過下一個十年的挑戰。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我們十歲了!
我們十歲了!

謝謝你關注《報導者》,自2015年9月,我們靠社會大眾的贊助走到了今天。

邀請你點進十週年線上策展,了解我們如何和讀者一起走過這10年。

報導者的十年

我們十歲了!

謝謝你關注《報導者》,自2015年9月,我們靠社會大眾的贊助走到了今天。邀請你點進十週年線上策展,了解我們如何和讀者一起走過這10年。

報導者的十年

報導者十歲了!

看見改變

報導者十歲了!
報導者十歲了!

看見改變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