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World 國際週報》

以色列與哈瑪斯(Hamas)持續21個月的加薩戰爭,迄今已造成超過60,000人死亡,但戰火破壞與軍事封鎖卻進一步加劇了加薩的糧食不安全,甚至逼近「饑荒」等級的人道危機。然而,由於以色列政府與聯合國之間在人道救援策略上存在政治衝突與高度不信任,從今年(2025)春天開始,加薩屢屢出現斷糧、餓死,以及圍繞人道物資發放中心的流血衝突,這些殘酷且具爭議性的事件,不僅再次引發以色列與國際社會的政治對立,也牽涉到高度敏感的「加薩戰後處理」問題。
2025年7月23日,加薩北部的沙提難民營(Al-Shati)裡,阿布富爾(Abu Ful)一家七口帶著疲憊而蠟黃的表情,接受了23歲自由攝影記者傑哈德.阿什拉菲(Jehad Alshrafi)的採訪。他的鏡頭對準了一具眼睛凹陷、四肢孱弱、肋骨與脊椎突出、毫無彈性與肌肉的皮膚就像要被瘦骨所穿透的身體──那是阿布富爾家最小的孩子,年僅2歲的亞贊(Yazan Abu Ful)。他因嚴重營養不良,對眼前一切毫無反應,只是低沉而虛弱地喘著氣。
亞贊的健康狀況顯然已面臨生命危險,但在連續21個月激烈戰鬥與全面封鎖的加薩戰爭中,阿布富爾一家早已無計可施。亞贊的父親表示,他帶著瀕死的兒子四處求醫,但每間醫院看到孩子的狀況,只能搖頭說:「這孩子必須多吃點,盡快補充營養。」然而在戰爭封鎖導致的斷糧狀態下,亞贊的爸爸早已走投無路。如同210萬名仍被困在加薩的巴勒斯坦人,他們早已不記得什麼是「吃飽」的感覺。
當天,他們在市場勉強找到兩根茄子,用清水煮爛,當成所謂的「茄子湯」──這就是阿布富爾夫婦、5個虛弱的孩子,以及妻子腹中尚未出生的胎兒,用來撐過接下來幾天的唯一食物。

阿什拉菲拍下的照片,隨著加薩戰況持續惡化,很快登上《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新聞攝影的頭條。亞贊瘦骨嶙峋的背影,再次引爆國際社會對加薩非人道處境的震驚與憤怒。就連一向「無條件力挺以色列」的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也對加薩平民的飢餓慘況表達反感,甚至與國際社會一同對堅持軍事封鎖、聲稱「加薩不存在饑荒危機」的以色列政府施加空前壓力。
由於以色列長期實施邊境封鎖,人口稠密、土壤貧瘠且水資源匱乏的加薩走廊,早在戰爭爆發前,就已是全球糧食安全最不穩定的地區之一。自2023年10月7日戰爭爆發以來,以色列軍隊的陸空攻勢不僅徹底摧毀加薩的民生經濟,基礎設施的破壞與戰區封鎖,更使仰賴國際援助的加薩居民屢陷物資斷補的生存威脅。
然而,真正讓加薩陷入生死邊緣的斷糧危機,卻發生在2025年春季,以色列與哈瑪斯第一波換俘停火協議到期之際,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以「哈瑪斯拒絕擴大釋放人質」為由,下令自3月2日起,全面禁止任何人道救援物資進入加薩──其範圍不僅涵蓋糧食、緊急醫療藥品、燃料等所有民生物資,這也是加薩戰爭爆發以來,以色列軍方第一次頒布「全面封鎖令」。
一開始,全面禁運令雖引發國際輿論對人道問題的批評與譴責,但主流觀點仍認為,這只是以色列為逼迫哈瑪斯重返談判桌所採取的「短期施壓手段」。 沒想到,這道全面封鎖令卻在爭議聲中持續了整整78天。

在這78天的全面禁運期間,以軍大幅升高對加薩的地面攻勢與空襲強度。與此同時,外部援助全面中斷,向南逃竄的數十萬難民,以及大量在戰火中受傷的平民,更進一步加劇了加薩原已極為嚴峻的人道災難。
例如,原本是加薩地區最大熱食援助供應單位的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orld Food Programme),就在4月26日──也就是全面禁運實施第54天──耗盡所有庫存糧食,被迫中斷援助。此後,因飢餓而絕望的加薩民眾開始出現失控行為,屢屢襲擊早已用盡儲糧的國際援助站,試圖為自己或家人取得果腹的最後一餐。
根據國際饑荒預警機構「糧食安全階段綜合分類」(Integrated Food Security Phase Classification, IPC)於今年5月公布的加薩糧食安全危機報告,在以軍實施全區禁運的封鎖下,仍被困於加薩的210萬人當中,約有92.5萬人(占總人口44%)處於嚴重飢餓的「緊急狀態」(Emergency),另有24.4萬人(12%)則陷入因嚴重營養不良而隨時有生命危險的「饑荒狀態」(Famine)。
報告指出,若加薩地區無法獲得來自外界有效且即時的人道救援與物資運補,到了9月,處於饑荒狀態的人口將倍增至47萬人(22%)以上。加薩的人道災難將全面失控,平民死亡人數更將遭遇倍數成長。
當以色列政府於5月19日宣布「有條件恢復人道援助」時,國際社會一度以為加薩危機有望暫時緩解,但納坦雅胡政府卻進一步推動爭議決策。
在此之前,以色列政府就以「聯合國旗下機構勾結哈瑪斯,默許國際援助物資落入哈瑪斯武裝部隊之手」為由,試圖取消「失能且無效率的聯合國系統」──包括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UNRWA)和世界糧食計劃署等單位──對加薩援助行動的主導地位。更爭議的是,取而代之的援助計畫與資源,將全權交由以色列國防軍指揮協調,並向下授權以色列和美國共同成立的民間公司「加薩人道基金會」(Gaza Humanitarian Fund)接手處理。

在承包加薩糧食救援行動之前,甫於2025年2月成立的「加薩人道基金會」並無任何戰區援助或賑災的人道行動經驗。《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報導,該組織對外雖然以「美國非營利組織」自詡,但實際上是由以色列政府官員、軍官與民間企業領袖主導發起,其目的在於建立一個「可配合以色列政府政策需求的民間企業」,以取代自1948年以色列─巴勒斯坦分治以來,一直由聯合國主導的巴勒斯坦難民支援系統。處於全面戰爭中的加薩,即是這項計畫的第一個試驗地。
聯合國援助系統在巴勒斯坦問題上的參與,一直是令以色列既愛又恨的矛盾存在。就支持觀點而言,聯合國的人道支持一直是穩定約旦河西岸與加薩走廊等巴勒斯坦自治區的穩定力量,其提供的糧食、醫療、教育與基礎建設援助,不僅穩定了社會與經濟的基本運作,而聯合國作為以巴之間的中間角色,也導入了國際資金與政治影響力,從而讓以色列避免直接治理巴人的財政成本與風險。
但反對意見則批評,聯合國的巴人難民系統存在嚴重的效率僵化與政治中立性問題,每年援助預算不斷膨脹,卻使其教育與援助體系逐漸受到巴勒斯坦民族主義運動影響,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助長了巴人的激進化。特別是在2023年10月7日哈瑪斯突襲以色列之後,以色列國內輿論的復仇情緒進一步將矛頭對準聯合國體系,政府也多次與聯合國爆發公開爭執,嚴厲指控其在加薩的援助網路涉嫌聘用、包庇,甚至提供物資給發動攻擊的武裝團體,並配合哈瑪斯展開國際「反以色列」宣傳。
加薩人道基金會與聯合國系統及其他大型人道救援機構的最大差異,在於其與以色列軍隊之間高度密切的合作關係。例如,傳統救援單位在進行物資分配時,通常會優先考量人口密集的城鎮,或最迫切需要馳援的弱勢社群;但加薩人道基金會在加薩設置的物資分配站,則是依照以軍在占領區內的前線基地位置進行部署,實際即是配合以軍在加薩的占領戰略。
相關人士向《紐約時報》透露,以色列起初曾積極尋求與大型國際援助團體,或具聯合國組織經驗的前高層官員合作,但一旦對方聽到「必須配合以軍占領戰略」這項條件,便全數以「違反人道主義原則」、「具高度政治爭議」或「計畫失敗風險過高」為由拒絕參與。因此,在屢屢碰壁後,以色列只得匆促集結一支由退役情報人員與國防承包商組成的美國團隊──即是毫無人道救援經驗的加薩人道基金會──主導這項新的糧食分配行動。
2025年5月19日,以色列政府宣布結束「加薩全面禁運」、恢復有條件人道物資運補後,加薩人道基金會的新團隊隨即大舉入駐加薩,短短10天內便隨以色列占領軍在加薩中南部開設了4座新的人道物資發放中心,但各種災難事件與駭人醜聞卻自此一發不可收拾。

根據加薩衛生部統計,在行動展開後的兩個月內,各種群眾踩踏與槍擊事件,已造成超過1,000名加薩平民死於物資發放中心前──而導致這場失控局面的原因,國際普遍認為,是由以色列軍方與加薩人道基金會主導的發糧行動中,充斥著各種業餘或惡意設計的致命瑕疵。
成千上萬的加薩饑民往往天未亮便在發放中心外排隊,但由於物資數量嚴重不足,加上發放通知不透明,只要現場稍有風吹草動,飢餓又疲憊的群眾便可能為了搶領物資而盲目地集體衝鋒。然而,現場的以色列軍隊與武裝保全人員普遍缺乏群眾控制經驗,彼此之間也幾乎沒有指揮與協調機制,導致現場推擠失控的狀況一再重演,甚至「以色列軍隊以阻擋群眾為由朝人群開火」造成的大量死傷,也成了殘酷卻無人阻止的瘋狂日常。
14歲的加薩少年札伊丹(Abed Zaydan)向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敘述了他在加薩人道基金會發放中心的恐怖經驗:6月3日清晨,家中已斷糧將近一週的札伊丹與母親、姊姊一同徒步摸黑走了8個小時,才抵達發放中心。但就在黑夜中擠滿人群的現場,突然傳來戰車的引擎聲與連串槍響,許多人當場中彈倒地,倖存者只能驚恐地趴伏在沙地裡。不知道過了多久,當太陽終於升起、眾人以為「衝突已經過去」而準備起身時,遠方的狙擊手卻又發動新一波射擊,札伊丹親眼目睹母親的頭顱被子彈貫穿。「我太害怕了,於是轉身逃跑,」札伊丹悔恨而自責地說,他不僅沒能領到任何補給,還膽怯地拋下了中彈倒地的母親。
26歲的醫技士傑哈德(Jihad)也曾在南部的發放中心遭遇過類似場景,「有一次,我在趕路排隊時遭遇不明槍擊,身旁一名男子當場被擊斃,噴出的內臟濺了我一身血。另一次,我好不容易拿到一盒物資,卻在剛離開發放中心時被一群持械土匪搶走。」傑哈德表示,這只是他5次排隊經驗中的其中兩次,每一次他都冒著生命危險前往分配點,「但我沒有一次真的成功把食物帶回家,最後我寧可放棄。」 外界批評,以色列軍方在設置人道配給點時,並未將平民安全與人道需求作為優先考量,反而帶有極為明顯且具爭議性的戰略意圖。

在以色列政府於3月下令全面禁止國際援助進入加薩之前,由聯合國系統主導的國際人道救援網絡,曾在加薩境內設有約400個常態性物資發送點,這些配給站分布於各個社區,不僅有社區網絡的協助,也能針對慢性病藥品、嬰幼兒營養品與急重症傷患的需求,進行更為精準且高效率的補給。
但當資源集中至加薩人道基金會手中後,該組織設立的發送點僅有4座──其中3座集中於加薩西南沿海,另一座位於中部,人口稠密、戰況最為慘烈的加薩北部則完全沒有設立任何分配點。
然而這樣的配給設計,導致大量饑民必須長途跋涉,才能在短暫的開放時段內抵達物資發送點。整個過程不僅極度耗損體力,供不應求的物資也常在開站數分鐘內即被一掃而空。即使僥倖領到救援品,途中仍得冒著遭遇搶劫的風險,才能把救命食糧帶回家。於是,最終能成功搶到物資的,多是體能較佳的在地成年男性,甚至是專門攔路搶劫的地方黑幫,而真正身處饑荒邊緣、虛弱無力、且居住偏遠的老弱婦孺,反而更被這套援助體系排除在外。
另一方面,加薩人道基金會雖聲稱在行動初期兩個月內向加薩地區發送了8,900萬份餐食,但實際內容物多為生米、麵粉等需加熱烹煮的非即食食品。然而,在當前燃料極度短缺、糧食危機加劇的條件下,瓦斯幾近斷供、可燃木材難尋、乾淨水源亦極度匱乏,使得這些食品難以轉化為民眾能即時攝取的營養,大幅削弱了援助饑民的救急功能。
更糟的是,發送點每日開放時間不僅毫無固定規律,公告方式更僅限於透過Facebook發布當日開站與物資發放完畢的訊息。在當前加薩全區普遍面臨電力中斷與電信癱瘓的情況下,要求饑民隨時上網查閱公告,根本與當地實際情況脫節。於是發放現場時常因錯誤訊息與口耳相傳的謠言,引發群眾恐慌與推擠,造成嚴重踩踏事件,而以色列軍方誤判現場情勢、對人群開火的無端慘劇,更因此一再重演。

隨著糧食分配站的混亂擴大,加薩饑民搶食、被群眾推擠致死、或在排隊人龍中無端遭到射殺的故事與新聞畫面,也再次激起國際輿論對以軍政策的譴責聲浪──尤其是在7月20日,加薩各地竟在一天之內有93人因爭奪糧食援助而死亡。每日近百人死於人道救援中心前的慘況,進一步逼使多國政府對以色列發出極為嚴肅且嚴重的外交警告。其中,國內出現強烈挺巴聲浪的法國,已準備在9月舉行的聯合國大會中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英國也宣布將準備跟進法國路線,除非「以色列在加薩完全停火」並放棄實質吞併巴勒斯坦的政策意圖。
「以色列才沒有故意渴殺加薩,那裡也沒有發生飢餓情況。我們在戰爭期間持續允許人道援助進入加薩──否則,加薩人早就不存在了,」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國際譴責壓力,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依舊堅定地否認加薩有饑荒,更提出各種強硬的辯駁論述。
納坦雅胡政府強調,自5月19日解除對加薩的全面禁運以來,以色列並未限制聯合國或其他人道援助組織進行物資運輸。儘管目前的主要分發工作由加薩人道基金會負責,包括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在內的國際機構,仍有少量援助物資持續進入加薩地區。換言之,以色列主張目前加薩補給網路嚴重不足的原因,並非源自以色列對物資的阻斷,而在於聯合國本身在協調行動上「刻意的消極態度」。
聯合國方面強調,以色列軍方對於國際人道運補行動有著非常嚴格且不合理的限制,也一直以各種理由騷擾、拒絕擔保援助車隊進入加薩的安全;但以色列軍方則反稱,聯合國在加薩的運補網路有嚴重的貪腐與安全疑慮,並公開指控「許多聯合國物資都被哈瑪斯徵用搶走,根本沒分到饑民手裡」,並再次強調「加薩不存在饑荒,這全是哈瑪斯擺拍的造假行動」。
以色列更提出反擊意見,質疑近期大量加薩「飢民照片」存在誤導國際輿論之嫌,特別是媒體對「骨瘦如柴嬰幼兒」的影像呈現,經常忽略個案本身的醫療背景與真實情況。例如,有批評者質疑《法新社》(AFP)近日刊登的一張瀕死幼童的嚴重營養不良照,但該名孩童實際上患有腦性麻痺與嚴重遺傳疾病,而攝影僅特寫這名重症兒童的虛弱狀態,涉嫌刻意強化情緒性譴責與片面敘述,進而間接配合哈瑪斯輿論戰的操作。
然而,相關質疑所忽略的另一層事實是,以色列政府早已全面禁止國際媒體進入加薩採訪,對內也以「軍情保密」或「維持社會穩定」為由設下諸多報導限制;同時,大型饑荒現場的判斷與專業監控,確實多以5歲以下嬰幼兒與重大疾病患者作為「指標依據」──因為相較於成年人,嬰幼兒雖所需營養較少,但由於發育中的身體進食頻繁、代謝更快,營養不良的外顯徵狀(如哭鬧、生病、生理衰竭)也更為明顯。因此,以色列方面動輒指控國際媒體「造假新聞」的尖銳攻擊,反而進一步引發各方質疑與不滿。

幾名被派駐加薩人道基金會、協助安全防守的以色列軍人,也透過媒體強調:加薩人道基金會的原本設計,是欲憑以軍駐軍基地作為「隔離哈瑪斯武裝部隊取得糧食」的屏障,但被派去現場的部隊大多都是預備役人員,「我們有戰鬥經驗,但沒有人知道群眾控制訓練──我們是步兵,應該打恐怖分子,不是管理暴民。」
該名士兵表示,發送場的衝突場面並不總是群眾混亂,有時甚至出現明顯的策動跡象,許多衝突事件「令人吃驚地」準確發生在物資卡車抵達並清點的時刻,前哨戰的士兵經常遭到上千饑民四面包圍,但他也坦承:負責監督物資發放的以軍,根本無力冷靜判斷或控制現場的混亂局勢。
「每天有數千名平民湧入發送區,有人步行來、有人開車、騎機車,甚至騎馬衝進來。他們背著大袋子,沒有人排隊,也沒有人指揮,現場就是各種踩踏與混亂。他們互相推擠、砍人、丟沙子,有時甚至會踩踏弱者⋯⋯我們試著維持秩序,但這套系統從一開始就已經崩潰了。」
儘管在國際壓力下,以色列政府已於7月27日宣布將規劃「每日休兵」,好讓國際人道救援物資能安全進入加薩,「但這麼做不是因為加薩真的有饑荒,而是要澄清局勢、遏止造謠言論誤導國際社會,」納坦雅胡表示。
根據糧食安全階段綜合分類在7月29日發布的加薩缺糧警報,「最嚴重的饑荒情況正在加薩走廊上演」。報告指出,儘管聯合國目前已恢復部分人道行動,但運補規模依然嚴重不足──根據估算,為滿足加薩210萬人口的基本糧食需求,每月光是主食(米與麵粉,不含蔬菜與肉類等新鮮食物)就至少需要6.2萬公噸。但即使以色列已於5月中旬解除禁運,目前外界運往加薩的糧食總量仍不到其最低需求的6成。
報告指出,目前加薩市等人口集中區,兒童嚴重營養不良的比率已經超過三分之一,黑市裡的糧食價格也飆漲至戰前的56倍,各種跡象都顯示加薩走廊即將爆發大規模的饑荒危機,除非以色列和哈瑪斯能立刻停火並開放大規模的人道救援物資進入,否則饑荒爆發之後的平民死亡率將飆升至正常狀態的4倍,加薩目前累積超過60,000人的死亡數字,更將以倍數方式驟升。
雖然國際社會仍在就以哈停火問題激烈交鋒,但加薩走廊內的飢餓危機卻仍在一分一秒地倒數計時,而在記錄阿布富爾一家的絕望故事後,與《美聯社》持續特約合作的阿什沙菲仍繼續在各地的糧食中心外記錄加薩的飢餓日常。

7月25日,阿什沙菲因為一張加薩市社區廚房饑民討食的照片,登上《美聯社》攝影部的幕後故事專訪。「在這張照片中,人們向前推擠,只為替家人爭取一頓飯,喊叫聲、淚水與絕望交織成一片,」阿什沙菲表示,「在加薩擔任攝影記者,意味著我的生活與我所記錄的現實如出一轍──沒有安全、危機四伏,隨時面臨死亡威脅。即使不在現場,也沒有休息或恢復的空間。這裡的生活令人精疲力竭,飢餓、恐懼、失落與匱乏滲透在每一個層面。」
「但新聞攝影擁有獨特的力量,能夠傳達人類的故事,並激發有意義的改變,」阿什沙菲說,「所以我才會努力捕捉那些超越破壞與流離失所的瞬間,展現人們如何在最艱難的條件下,仍堅持不懈。」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