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未停歇的勞權馬拉松

日前一名長榮航空空服員服勤期間中身體不適,落地回台後就醫住院,並在16天後病逝。事後除了檢討機上緊急醫療諮詢及通報流程,更傳出該空服員因害怕請假才選擇抱病上班,臥床期間還在聯繫處理調班請假;甚至在空服員過世後,公司還追討請假證明,引發輿論反彈。事件發酵後,外界才得知原來長榮空服員的出勤管理相當嚴格,只要請錯一天假就有可能會被鎖班表跟扣考績,但長榮航空也堅持表示不會不給假,相關規定都只是「激勵出勤」性質,合乎法規。
《報導者》爬梳勞動裁罰紀錄、長榮管理制度的演變,也比較國內三大國籍航空的選班選假和調換班規定,發現各有不同重點,其中長榮管理規則相對複雜且影響勞工範圍最廣。
工會曾就長榮請假規定提告,但法院卻認定合法。勞工要如何面對「合法但不一定合理」的請假規定?工會在2.4萬人參與的長榮馬拉松現場陳情抗議,但爭議仍未解決,這場勞權馬拉松將持續下去。
10月26日清晨5點,夜幕還高掛,一年一度的長榮航空馬拉松的起點在凱達格蘭大道上,2.4萬名跑者蓄勢待發,只是今年的馬拉松氣氛稍微不同。
20多名長榮空服員們在賽道旁手舉白玫瑰和標語,對著十多公尺外的舞台高喊「生命無價、病假無罪!」,舞台上站著長榮航空總經理孫嘉明、台北市副市長林奕華等人和穿著制服的空服員。活動主持人除了炒熱現場氣氛,還要指揮台上的貴賓合影,「麻煩先幫我們看向左邊的鏡頭⋯⋯」。勞資雙方的聲音隔著賽道分庭抗禮,雙方的麥克風聲音此起彼落、沒有交集。
總經理等人鳴槍後,全馬組跑者率先起跑,不少跑者別上聲援空服員工會的布標並向空服員比讚聲援,甚至還有10公里組跑者直接向工會成員索取白玫瑰,手持鮮花朝終點奔去。直到所有組別的跑者跟舞台上的人都離開後,工會成員才跨越圍欄試圖到舞台上獻花,過程中一度遭保全阻擋,出現一波推擠,不過由於長榮管理層早已前往大佳河濱公園的終點,保全最終任憑工會成員將標語貼在馬拉松背板。
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簡稱空職工)與長榮航空企業工會在馬拉松現場抗議,起因於一名執勤後因病去世的長榮空服員。

然而,真正讓輿論發酵的關鍵並非事務長的人為疏失,外界聚焦討論在為何孫姓空服員在身體狀況明顯不適合執勤時,仍選擇抱病上班?許多長榮空服員紛紛跳出來表示,長榮嚴苛的請假制度讓組員們不敢隨便亂請病假,不合理的公司內規可能才是讓孫姓空服員無法好好休養的原因。
就在孫姓空服員告別式的隔天,長榮甚至還跟「學姊」(指孫姓空服員)追討之前的請假證明以利行政程序,孫姓空服員的家屬看到後氣得回傳死亡證明。跟死者追討請假證明除了顯示長榮內部行政疏失外,更驗證了長榮對組員的差假管理相當嚴格,讓批評長榮的輿論又掀起高峰。
長榮航空在17日召開記者會向家屬道歉並啟動內部調查,也在24日就對外說明已完成調查,但空職工無法接受公司仍未具體回應並承諾檢討請假制度,決定要在長榮馬拉松活動當天直接向長榮董事長跟總經理陳情。在當面陳情失敗後,空職工也宣告將會持續抗爭,10月30日將至勞動部陳情長榮空服員的請假權益問題,更不排除提高抗爭強度到民航局。
飛安主管機關民航局則表示,孫姓空服員服勤的航班派員人數12人,高於民航相關法規規定,一名組員身體不適休息,不會直接涉及飛安問題。民航局會持續督促長榮檢討此事,應就員工關切的議題,秉持善意儘速協商請假與派遣機制。
航空業飛勤組員的工作型態到底與一般工作有什麼不同?《報導者》訪談多名華航、長榮與星宇航空的空服員,空服員除了是輪班制外,不同航班的工作天數、時差也都不同。在每個月固定時間班表出來後,組員才會知道自己下個月什麼時間會留在台灣,哪天又能休假。
各航空公司針對組員選班選假有不同規定,《報導者》整理台灣三家國籍航空的現行制度,發現華航、長榮跟星宇的規範重點跟邏輯都有很大差異。
星宇雖也跟華航一樣有獎勵點數,不過空服員很難透過全勤、服勤表現優異主動爭取點數,只有支援特定航班等被動情況才有機會增加點數,在選班選假的機會並沒有華航跟長榮那麼「多樣」和複雜;如果想要調整自己的行程,大多數就是透過請假以及跟同事換班。不過,跟長榮不同的是,星宇空服員請特休、病假也不會扣點數或影響選班選假等資格。
除了選班選假的資格與排序外,長榮的調班跟考績同樣也有類似的規定,只要是在特定節日、連假缺勤的話,一扣就會扣很多分。空服員的薪資、津貼項目與計算相當複雜,考績對於實質報酬影響相當大。
立琪(化名)也在長榮擔任空服員10多年,孫姓空服員的經歷差點複製在她身上,只差在她是幸運活下來的那一位。有次她飛歐美長程航班,在外站準備要飛回台灣時,突然發燒到40度,因為害怕臨時請假影響太大,她看了醫生拿藥,塞了好幾顆就上飛機,在空中只要又發燒就再吞藥退燒,一回到台灣就去掛急診住院。還好那時她本來就排好了幾天的休假日,在醫院躺的那幾天都不用再額外請病假,只是一出院隔天就立刻要再上飛機執勤。
因為長榮選班選假、考績規則相當複雜,組員常私下互相詢問確認「哪一天比較可以請假?」,更多人則乾脆不想搞懂規則,目標就只有全勤;沒有全勤,就一定有權益、獎金會被扣掉。
「一般陸地上勞工遇到的各種小病可能還不到需要請假程度,但對空服員來說完全不是這樣,」長榮航空企業工會理事長曲佳雲解釋,空服員會因為「看起來不夠健康」而被迫要缺勤的狀況很多,例如臉上長痘痘但化妝遮不掉、指甲或髮色不對、手腳有包紮傷口、敷藥或是關節痛戴護具等,都很有可能會因為「客人會觀感不佳」而被要求不能執勤──這些規定並沒有明確標準,而是在報到簡報時由事務長做判斷。萬一真的不能服勤時,空服員的請假技巧就很重要,最嚴重甚至可能會被懲戒。
根據長榮已公告明後年(2026~2027)的執勤日期區間,明後年的旺日除了既有特定假日外,更新增所有的星期六和日,只要在3個月內請一天落在週末的臨時特休,就會被鎖班表、扣考績。品璇生氣地問,「請特休參加小孩運動會、鋼琴發表會還會被公司懲罰,是我不應該生小孩嗎?難道我們的人生只剩下配合公司出勤嗎?」
簡單來說,長榮空服員如果沒有保持全勤,選班選假、調班和考績都有很大機會被影響,既會喪失自主排定行程的權利,也會減少很多獎金。

空職工華航分會理事黃慧甄說,過去華航的制度其實跟長榮類似,很多人也會抱病上班就是要拚全勤能選班選假,轉機在於罷工跟COVID-19疫情。
2016年6月華航空服員罷工,當時勞資雙方簽下7項協議,其中包括工會會員專屬的禁搭便車條款,但最後華航並未落實,而遭到空職工提告;雙方纏訟多年後遇到疫情讓全球航空業大蕭條,時任華航董事長謝世謙突然答應工會訴求,才讓涉及選假選班的PBS點數系統實質上路,且工會會員每個月還比非會員多4點,可以多選兩天休假日或兩天航班。這實質的福利也提高了入會率,黃慧甄表示,原本新進空服員只有1成會加入空職工,實施之後9成都會加入,這也讓全部華航空服員目前加入空職工的比例高達9成。
同樣遇過空服員罷工,長榮的管理模式朝向另一種方向演變,從違反勞動法規的公開紀錄可看出端倪。
空職工法律顧問劉冠廷直言,長榮過去會刁難請假,但當勞工開始有意識透過法律救濟後,長榮就不再擋請假,而是制定出另一套更精細的限制及管理規則,讓員工不會「不能請」,只是「不敢請」。
劉冠廷認為,很難從空服員的飛時太高、人力不足去解釋長榮會這麼做的原因。會生成這套精密的管理制度,反而比較跟長榮長期「家父長」管理文化以及極度對立的勞資關係有關。
長榮在設計客艙組員激勵方案時的重點跟希望達到的目的為何?相關規定實施後,是否有效降低請假率並改善人力調度餘裕?空服員選班選假、調班、考績制度之後將怎麼調整?
長榮回應《報導者》,臨時特休牽動多人班表,會讓空服員班表不穩定,公司推出「出勤激勵方案」,鼓勵空服員依班表出勤,讓整體航班運作能更穩定。長榮空服員過去的請假率高出友航,現在的方案實施後確實有提升出勤率,平均每月可減少超過2,000人次待命,釋放更多人力安排休假;針對早班執勤的組員加發津貼後,出勤率也有效提升。

如果請病假產生的負面影響會大到讓勞工不敢請假,這樣的工作規則沒有違法嗎?
根據過去的訴訟判例來看,確實沒有違法。
雖然法官認為,基於「勞資互惠」原則,鼓勵願配合「班表排定前」即提早申請特休之空服員,給予優先選班選假、調班獎勵,「此乃為被告(長榮航空)經營管理、人力調度運用之必要」,因此對於「班表排定後」申請特休者,公司取消其選班選假、調班資格,「並無違反勞基法第71條之規定,亦無違反工作規則之利益變更禁止原則」,但長榮去年(2024)發生因把「產假、陪產假/產檢假、家庭照顧假跟生理假」納入選班選假、調班資格範圍內而被裁罰;勞動局去年依照《性別工作平等法》對長榮裁罰就有7次。
「合法但不合理」,是長榮空服員普遍被問到對公司規定的看法。空職工10月15日到立法院前就訴求《勞基法》修法,希望禁止雇主因為勞工請一定天數的病假、特休跟天災假而遭受不利待遇,且主管機關應該明定不利待遇樣態,避免雇主無限擴張管理權限。
是否需要修法?勞動部部長洪申翰15日時在立法院表示「勞工生病卻硬撐著不休息,從職場健康的角度,是不該被制度性鼓勵的」,不過在實務上,病假的樣態很多,跟被認知成為不利對待的樣態也很多,勞動部願意做綜合評估;如果概括性入法,可能會造成部分雇主,反而從嚴審查勞工病假的事由、程序和證明,這需要再細緻討論。
勞動部在10月17日召集民航局及6家國籍航空業者就航空業勞工請假制度討論,達成4點共識,包括業者應以維護員工身心健康原則,改善考核及排班規範;病假、生理假不應列入考績考核範圍;應建立讓員工不恐懼、友善的請假制度;更積極落實空勤組員疲勞風險管理原則,若有變更工時規範將本於誠信跟工會協商。
勞動部與國籍航空業者的共識尚無約束力,將來如何保障空服員在請假上的權益,仍是相當大的問號。
空職工常務理事林昱嘉在長榮任職15年,經歷過各種勞權保障還未成熟的事情,像是特休要一年前提出申請不然會被刁難、生理假需要自費100元到特定診所去取得醫師證明才能請;還曾聽說有人在颱風天淹水還要搭著橡皮艇划出家門,只是為了要進公司上班。
林昱嘉和趙婕歡在2019年長榮空服員罷工時就擔任工會幹部,這幾年來推動公司勞權進步促成制度改革,她們都剛好都是當事人。
林昱嘉的兩個小孩都跟長榮勞動爭議有關。罷工隔年第一胎兒子出生,她依法請育嬰留停後,發現自己職務津貼被公司吃掉,她和幾位同事一起向公司提告,最後每人成功拿回6、7萬的津貼,公司才更改規定,但第二波更多人的職務津貼仍在訴訟中;第二胎女兒的育嬰留停結束後返回職場,她依照《性工法》規定提出,育有3歲以下子女得請求每日減少工作1小時,公司雖同意但她卻被取消全勤資格,最後也向勞動局檢舉成功。
在原本長榮的規定中,「產假、陪產假/產檢假、家庭照顧假跟生理假」都被納入會影響選班選假、調班資格的假別。去年趙婕歡因請了生理假被取消調班資格後,向勞動局檢舉,最後被認定此舉違反《性工法》第21條第2項,長榮才將這些假別從原本的範圍移除。趙婕歡無奈道:「我們工會幹部自己遇到了還敢去申訴,但不知道在我之前還有多少人跟我一樣,卻只能自己吞下來。」
林昱嘉和趙婕歡兩人本來是工會推派要在凱道獻花陳情的代表,後來公司沒有派人接受陳情,工會臨時決定要來到長榮馬拉松的終點大佳河濱公園,最後雖然仍沒能成功,但工會會員們分工把白玫瑰花發送給抵達終點的跑者。一位林先生就說,自己也是勞工,看到長榮空服員的新聞很有同感,認為沒有一個勞工應該因為請病假而被懲罰,才會全程別上空服員工會聲援的布標表達支持。
「他們(指馬拉松跑者)已經抵達終點了,但我們爭取勞權離終點還有不少距離⋯⋯我已經起跑了,但我不是孤獨的跑者,現在我們有一群人一起跑,一定能跑得更遠。」馬拉松活動結束後,林昱嘉看著跑者們有感而發地說。
深度求真 眾聲同行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今年是《報導者》成立十週年,請支持我們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度過下一個十年的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