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書摘

我是如此勇敢:一段從產後憂鬱復原的旅程
(圖非當事人)(攝影/Photononstop via AFP/Catherine Delahaye)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本書內容可能會觸動某些讀者的敏感神經。生下兒子之前,我從來沒經歷過任何精神問題或疾病,所以我非常清楚精神疾病不長眼睛,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沒人可以保證免疫。受害族群範圍寬廣又多元,我們全都無法置身其外。」

【精選書摘】

本文為《孩子,我好想成為你最好的媽媽:一個母親最希望被聽見的心聲,一段從產後憂鬱復原的旅程》部分書摘,經商周出版授權刊登,文章標題、小標經《報導者》編輯改寫。

蘿拉.杜奎爾(Laura Dockrill)是著有13本兒童及青少年圖書的英國作家兼插畫家,曾榮登《泰晤士報》(The Times)十大文學作家。在歷經緊急剖腹生產、迎來兒子傑特後,蘿拉告訴自己,到家後一切都會沒事,感覺應該要很美好的,但並沒有。「有股外在壓力逼著我應該要對寶寶著迷,而且認為我理當知道要做些什麼。也許是我太天真了,但我相信聽從直覺就對了。結果沒一件事讓我符合直覺⋯⋯我感覺不像人類。我不溫暖、不友善也不惹人愛,沒有母愛、不像女人。」她睡不著、對育兒事務和自己充滿恐懼感,想對家人或醫師求救,但馬上對任何回應都感到懷疑。

傑特出生約3週時,蘿拉在社群媒體貼了一張自己在餐廳中微笑、擦著亮粉色唇膏、舉著香檳的照片;在助產士來訪時,蘿拉會強迫自己扮演如此完美的主婦。貼文6天後,她在家人提議、她也接受的狀態下被送進精神療養院,在那裡度過第一個母親節:「天哪,我究竟做了什麼?我只不過生了個小孩,然後,我就發瘋了⋯⋯。」

歷經吃藥與各式治療近一個月後,蘿拉回到家人身邊,重新適應和孩子獨處。雖然病情也曾復發,她理解到,原來復原不一定是直線前進,也許復原會花上一輩子。這本《孩子,我好想成為你最好的媽媽》,是蘿拉回顧自己從孕期、生產到經歷產後憂鬱最真誠的書寫,包括「生完後可能會發生、但沒人告訴過妳的事;生小孩前我害怕的事;生下孩子後我害怕的事;復原後我害怕的事」。《報導者》選擇摘錄以回顧角度與讀者對話的後記,冀望能提供多一些陪伴,與協助。

Ⅰ.我是如此勇敢,為了寶寶經歷這一切

傑特一歲了。這是天下所有父母的里程碑,感覺挺神奇的。他們活得很好,你也是。

快到他的生日前,我感到焦慮,擔心這個日子會觸發什麼事件,擔心我會失常。這不僅是他的生日,也標誌著我把自己拋下的日子。我發現自己只要一看到電視上任何跟育兒或寶寶有關的事,就馬上開始哭,而且不是只有鼻酸而已,是那種深沉、動物性、喘不過氣來、鼻涕滴滴答答流成一道小河的嚎啕大哭。

而我是個很棒的媽媽。不,我是了不起的媽媽。我沒有失敗,一丁點也沒有,就像喜劇演員兼社運推手漢娜.蓋茲比(Hannah Gadsby)說的,「天下沒有比遭遇挫折後,成功重建自我的女性還強大的了。」我已經向自己證明,我是個堅強勇敢的女人,一如我向來自我期許的那樣。看看我為了我的寶寶經歷過了什麼。眼前和未來還有很多事要做,直到我滿頭白髮為止。但知道不會被自己結束人生的感覺真是太棒了!

真不敢相信自己正在寫這些,而且這樣做居然這麼有幫助。撰寫每個章節時,背後傳來的都是《玩具總動員》(Toy Story)電影配樂,還要一邊閃避尿尿、果汁和牛奶,傑特在我腿上爬來爬去,我一再被換尿布、哄睡打斷,腳趾上還沾著香蕉泥,而寫作讓我覺得越來越輕盈。快要寫到痛苦的部分時,我知道我可以隨時停下來,抓起傑特來抱一下。現在他一歲了,可能還甚至會回抱我,而不是像一坨薯泥、一包沙袋那樣只是癱坐在那裡。

隨著傑特長大,我也一起長大了。有個肥嘟嘟又好笑的可愛臉龐整天賊頭賊腦地偷看你,是值得的生活。他需要我,我也需要他。

流血停了。才剛停,月經就馬上來報到,整個像在問,「呦!親愛的,要不要再來一次啊?」

我幫自己預約了一堂按摩課,在按摩床上偷偷哭。真不敢相信我的身體竟然對我這麼忠實,一路走來經歷了這麼多。從懷孕到把傑特帶到這個世界,以及後來的一切,身體都沒有讓我失望。我從來沒有這麼深愛自己的身體。

有一陣子我很怕刀,但現在可以切洋蔥了。就跟大家一樣。

在公園走路時,我看到我第一個掛號看診的那位全科醫師。她在和朋友喝咖啡,我拍拍她肩膀說抱歉打斷她們。她臉色一變,睜大眼睛。

「我不確定妳還記不記得我,不過⋯⋯」我說。

「記得妳?我根本忘不了妳,我永遠不會忘記那一天!最近好嗎?妳看起來超棒的!」她回答。

「還不錯。我只是想謝謝妳那時打電話來確認我的狀況,謝謝妳這麼專業盡責。」

另一天,我要幫傑特拿藥,決定要勇敢「漂」到之前我很害怕的那間藥局。我緊張地推開店門,所有回憶一湧而上。大茴香的塑膠味、噁心與恐懼灌進鼻腔裡。要是那個對人很有意見的女藥師也在該怎麼辦?但她不在,是另一位新臉孔女藥師。這位藥師人超好,而且毫無來由就幫我打折。

我們到巴黎度假,陽光普照。我們走過一個美麗的廣場,大家坐在各處喝小杯咖啡和葡萄酒。抵達美得誇張的旅館時,我們發現他們不知為何幫我們升等成套房。雨果
作者的伴侶。
、傑特和我在旅館床上跳上跳下。我們出門,到一間有著斑駁危牆、粉筆手寫菜單的完美在地餐廳吃飯。那天晚上,餐廳經理把傑特帶到廚房去見大廚,大廚捏捏他的臉頰,為他準備一碗馬鈴薯泥。我們吃得像國王一樣。

我把所有頭髮剪掉,其實已經想剪好一陣子了,但剛從精神病復原的時候,不會想做些太突然的事,以免大家覺得你又發瘋了。髮型師說,「妳非常勇敢,這個髮型跟妳的個性很搭。」

接著,我的母愛本能來了。傑特和我合作無間,我們彼此了解。我深深看著傑特,對他說:

「對不起,我為這一切發生過的事道歉。以前我沒辦法,但我現在可以誠實地說,我愛你。我真的、真的愛你。試著了解你就像開始認識一個陌生人那樣,我的進度很慢,對不起,但我現在做到了。」

傑特第一次開口說的詞是媽媽。有天,他撞到頭,然後想找的人是我。現在基本上他對我完全死心塌地。

黛西
作者的妹妹,在傑特出生後,和母親常到作者家中幫忙照顧傑特。
懷孕了。所以我並沒有害她一輩子不想生小孩,而且雖然我不太可能再生一個,但我能給她的小孩一樣多的愛。我現在知道要怎麼支持妹妹走過一切了。就算是產後精神病,也沒在怕!

如果你現在正在讀這段文字,表示我有成功鼓起勇氣把書漂去給我的出版社。寫這本書其實是最棒的治療,讓這一切變成一個故事。

伴侶的權利、難關、需求,也應該被看見

大家一直問雨果,「什麼時候回來上班?」都沒人問我!我跟雨果一樣認真工作,賺得跟他一樣多。事實上,就連我發病那段時間,我們兩個還是持續工作、賺錢養家!

爸爸有權利請產假,也應該請。這段時間也是屬於爸爸的時間,而且謝天謝地,現在已經不是1950年代了,媽媽可以想要上班,可以有企圖心、想讓自己感覺良好、自主獨立。不想待在家裡也沒問題,好好去做對自己、對家人都好的事就對了。

我們的社會需要多多討論產後健康議題,針對這個主題給予更多支援。男人也會遇到憂鬱、產後與創傷後壓力的問題。生小孩能觸發很多問題。一個女人對醫生說覺得自己有產後憂鬱症,結果被回「就是普通的產後情緒障礙而已,給自己一點時間適應、等它過去就好了」是一回事,但你能想像如果一個男人對別人說「我覺得我可能有產後憂鬱症」,會得到什麼回應嗎?

我看過的書雨果都看了,每次看診他都陪我去,我需要怎麼樣、他就讓我怎麼樣。他讓我怪他、指控他、需要他,他看著我像隻飛蛾撲燈一樣,從每個角度向精神病進攻,再一次次扶我起來。他跟我一起在雨中跑步,陪我哭、陪我整晚不睡,丟掉所有會讓我想起生病的東西,一次又一次傾聽我說話。他讓我半夜哭著搖醒他。他給了我好多好多的時間、空間、愛與關懷。

有好長一段時間,每次他去跑步,我都會想,「喔,他可能再也不會回來了,他搞不好真的就跑了。要是他真的用這種方法離開我咧?」但他每次都會回家,而且從來沒懷疑過我。他超棒。

要是我們兩人情況對調,我真的不確定自己對雨果能不能像他對我這麼棒。以前的我對傑特來說是個威脅,但雨果從來沒讓我為此事難過。我和傑特相處的日子,雨果會信心滿滿地跟我們揮手說再見,他知道我們會安全無事地好好待在家裡。

在我校稿本書的時候,雨果剛從創傷症候群中復原,症狀是連續24小時陷入恐慌。他一直擔任我們之間看門狗的角色,從頭到尾保護我們度過這段發病期,現在我好多了,他也能休息了;但因為之前我們的遭遇,讓他的腦袋和身體還是處在過度分泌腎上腺素的狀態。突然間,換成我要照顧他。

雨果一邊吃傑特的洋芋片,一邊讀到這段,然後對我說,「記得跟大家說我現在已經好多了。」

不對,應該說,他現在再好不過了。他開始做音樂,還報名要跑倫敦馬拉松。我還記得他情況不好的時候曾經對我說,「要是我一輩子都這樣怎麼辦?」好像他沒看過我在家裡晃來晃去、問他同個問題一百萬次似的。別忘了,憂鬱/焦慮症狀會讓人以為,你以後一輩子都是這個樣子。

我的治療師給我一本手帳本,上面有11個問題,我每天回答。第9個問題是:

「目前情況下,你最珍視的願望是什麼?」

我剛開始寫手帳時,每天的回答都是「我沒得憂鬱症」或「我希望自己沒生病」或「我希望這一切從沒發生」。

今天,我的願望是希望雨果、傑特和我都能健健康康、安全快樂。而我們現在就是這樣。換句話說,我最珍視的願望已經成真,而我能要求的,也沒有比這更多了。

Ⅱ.如果妳需要幫助:關於產後疾病的二三事
Fill 1
(攝影/DPA via AFP/Sebastian Gollnow)
(攝影/DPA via AFP/Sebastian Gollnow)

很多人一聽到別人生完小孩後有狀況,反應都是:「這是妳第一胎嗎?」好像妳只是太無法適應這個全新角色,因為應付不來所以才失控。產後疾病不是因為無法應付新生兒或新手育兒不順而起。我就認識一些媽媽,是在第二胎、第三胎、甚至第五胎時出現孕產婦心理疾病。

產後疾病之所以被觸發,並不是因為新生兒到來後的真實生活不符合好萊塢式的浪漫想像,也不是因為忌妒社群媒體上那些「網紅」媽媽美照。沒錯,社群媒體是可能加重焦慮、壓力和自卑感,但人不會因為忌妒而罹患嚴重且罕見的心理疾病。

產後疾病的發作,並不是起於孕期壓力過大和忙碌。任何人都可能因為任何原因而罹患產後疾病。對,壓力是不好,但壓力變大何時對何人來說是好事了?

這不代表妳失敗。這不代表妳是個糟糕的媽媽。如果我們能互相聊聊、支持彼此,把這些奇怪的感覺視為常態,透過宣導活動幫助待產家庭做好準備,就能幫助大家解開對產後憂鬱的恐懼,揭開這團神祕的陰影,再也不需要因為汙名而感到害怕或羞恥。

我的全科醫生把我轉介給伊恩.瓊斯(Ian Jones)教授,他是卡地夫大學(University of Cardiff)的精神科醫師,專門研究雙極性病譜疾患(Bipolar Spectrum Disorder,又稱躁鬱症),他特別擅長其中與生產有關的情緒障礙。我很期待和他深入談談我的案例和情況。

關於產後精神病,目前我們所知甚少。這種嚴重、讓人衰弱的精神疾病有可能瞬間發作──在分娩時、剛生完或之後,隨時都可能發作,但目前不知道原因。許多女性先前完全沒有精神病史,卻莫名其妙就患了產後憂鬱症,不過曾經罹患過躁鬱症的女性確實有較高的風險。有些女性回顧人生,可能會發現以前在高壓下曾經「發作」或類似行為有跡可循,但其他很多人,包括我在內,卻不是這樣。

有些專家學者推論,特定因子,比如創傷性的分娩過程等,可能會提高個案罹患產後精神病的機率,但很多女性雖然生產過程極為痛苦,卻也沒因此對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相反地,有些女性生產過程很正常,卻還是得病。

專家推論另一個可能原因,是許多罹患產後精神病者,在分娩的當下或事後,得知她們的寶寶有些地方「不對勁」。但同樣地,有更多女性雖然遇過過類似經驗,但也沒得病。

懷孕或生產期間承受壓力,是另一個可能的常見潛在原因,缺乏睡眠也是,但睡得太少並不會讓一個人得病,不然病患就滿街都是了。同樣地,許多女性表示缺乏睡眠或不想睡覺也是一種病徵。這種狀況沒有明確因果和絕對答案,就是一種神祕難解的病。

只是「那天運氣比較差」

與瓊斯教授會談前,我思考自己是不是壓抑著某些來自童年、尚未處理的深層堆疊內在壓力。會不會我一直以來都處在崩潰邊緣?有沒有可能無論生不生,我都會發作?傑特的出生也許只是一個觸發事件?如果我經歷別的創傷經驗,比如喪親,會不會發作呢?要不是生產過程太煎熬,我還會得病嗎?有什麼我能做的預防措施呢?

我問瓊斯教授,「為什麼是我?」

他的回答是我聽過最棒的:「妳就是那天運氣比較差。」

把這一切寫下來,不僅幫助我釐清事件的先後順序,也讓我把這件事視為已發生過、而不是仍在發生中。我也了解到,我最該做的就是往前看,徹底停止分析自己為何崩潰,因為我永遠追究不出根本原因。

我跟我的心理治療師說,整起事件就像一場惡夢,她說這並不見得是這麼糟糕的事。也許我可以就這麼把它當一場惡夢就好?這滿有幫助的,幫助很大。

另外還有一個焦慮來源:怕再度復發。就像用舌頭舔嘴巴裡的破洞確認會不會痛一樣,我試了一堆有害的排錯實驗,想確認自己絕對不會再次發瘋:我能聽到那個「聲音」嗎?如果用力仔細聽,會不會再聽見呢?如果想得夠用力,妄想會出現嗎?妳覺得自己是在幻想鬼魂,在召喚惡魔,在玩火。但不是的,妳是在消化它,妳正在復原。

我聽過有些女性對於自己得病太過羞恥,而決定搬家。很多女性得面對創傷性(有時甚至悲劇性)、讓人難以活下去的經驗。要承認自己曾傷害自己或寶寶,實在不容易。人很容易因此孤立自己、信心全毀,得花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做回原本的那個自己,尤其同時還要適應新手媽媽的身分,真的很難。

我發現放下羞恥、罪惡和羞愧感非常有幫助。這些都是垃圾情緒,對我不好,對傑特當然也不好。

我也發現,敞開心胸好好去談論、解嘲、分享我的病史,也是非常有效的解藥。只要開啟對話就會發現,從各方面來說,妳並不孤單。大家愛妳,妳也不用尋求他人諒解,妳沒做錯任何事,妳對人生有了新的見解。

我後來意識到,大家在醫院說的都是真的,妳真的能好轉,也會好轉。事實是,如果去問任何一位新手媽媽生完小孩後心情如何,多數人都會說她們覺得很怪(無論是好是壞)。所以要診斷出有人的情況比這嚴重,真的很難。

如果去問老一輩的婆婆媽媽,很多人會說,「我們就是不會討論這個。」天哪,我們現在就在開始討論囉!

我產後第一次回家,那是個下雪的春天早晨,那時遇見鄰居,後來她傳訊息給我:

「嗨!親愛的,我想我了解妳現在的遭遇。我還記得生完伊莉娜的時候,覺得自己好像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缺乏睡眠、寶寶對人生帶來的影響衝擊、還有讓人措手不及的恐懼感,把我逼向恐怖的角落。我的建議是找人幫忙半夜餵奶,退一步,寶寶會受到很好的照顧、毫髮無傷的。然後如果需要吃藥,就吃!我那時抗拒不吃,結果受苦將近一年!如果我這是過度反應,請別介意。如果妳想過來聊聊,儘管傳訊息跟我說。很愛妳喔!茱特留。」

現在換我做一樣的事了。

Ⅲ.給每一個人:如何協助新手媽媽

大家想幫忙,但不確定該怎麼幫。我超級無敵幸運擁有這麼多朋友和家人在身邊,但即便如此,有些人、甚至是至親好友、最後都可能是在幫倒忙,讓你的人生更難過。

介入之前,請先理解這是屬於媽媽和寶寶之間的時間。她正在試著站穩腳步、找回她自己,她在試著跟寶寶建立關係,試著馬上愛上她的寶寶,但那些愛的感覺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會出現。她在試著適應家裡的新氣氛,已經精疲力盡、手足無措。她很脆弱,她的身體可能還很痛。她手忙腳亂。她在試著調整、試著要同時把自己當女人又當媽媽。她可能甚至會吼叫、破口大罵或哭泣。但都是因為這一切真的太多了。

首先,不請自來是幫不了忙的,除非人家有請你來。

接著,提供各種引發焦慮、自視高明、沒有必要、品頭論足、沒人想聽的建議/評論/故事,大吐以前自己的育兒經驗談,是幫不了忙的,除非人家主動提問。舉例來說:「我之前照顧我的寶寶的時候不是那樣做的,我是這樣做。」

對,但那是你的寶寶,而這是我的寶寶,你是你,我是我。而且,如果我需要你的建議,我會開口。如果所有一切你之前都做過、都知道,那應該知道這件事到底有多麼難。

但你能幫得上忙。你很重要。所以請把自己當作這位媽媽的史上最佳啦啦隊員,跟著她的直覺走,讓她來為你決定你能怎麼幫她。請記得,她是跟著寶寶的需求走,而你則跟著她的走。

她需要空間,需要支持,需要喘口氣,需要吃飯,需要補充水分,需要盥洗,需要休息。所以,幫她跑趟超市,泡杯茶,洗衣服,幫她的電話充電,做點心,倒垃圾,提醒媽媽她的育兒工作做得真是有夠棒!

但別喧賓奪主。不要代替她做。別讓她懷疑自己。請退一步。看一個人首次嘗試做一件你已經做過上千次的事,可能會很崩潰──我個人就很無法忍受站在雨果背後看他弄晚餐,實在很難克制自己別指揮他該怎樣。但我就直接走出廚房,做點其他事,我就在附近,但並不是像股臭味一樣在他旁邊盤旋不去。結果呢?他廚藝愈來愈好了!

支持她,關心她,但是不要讓她喘不過氣來;她有你的電話,準備回答問題,但請讓她喘口氣。

如果這位媽媽已經深受產後憂鬱所苦,想理解他們,最好的辦法就是坐下來陪她,握住她的手,告訴她一切都會過去。

  • 鼓勵她需要的話就去看醫生。
  • 傾聽。認同。安撫。
  • 別要求她做任何事。
  • 保持耐心──你自己不好時希望人家怎麼對待你,就這麼對待她,溫柔地鼓勵她去梳洗、呼吸新鮮空氣、吃飯或喝水,但別擺出哄騙小孩的語調。保持簡單就好。
  • 簡化決策過程──別讓她無法招架。
  • 盡可能代替她做行政管理和家務工作。
  • 更換寢具,讓室內流通新鮮空氣。
  • 溫柔地跟朋友和家人解釋發生什麼事。
  • 別讓她感到內疚。
  • 別說「開心點吧!」
  • 別指揮她該如何感覺。
  • 提醒她目前做得很好。
  • 告訴她你愛她,提醒她自己是有人愛的。
  • 提醒她避開擁擠場所/難搞的人/高強度電視節目/新聞。
  • 提醒她別急,需要多久時間才能恢復就多久,而且她並沒有讓任何人失望。
  • 好好慶祝任何微小進展。
  • 請她告訴你現在感覺如何,如果你覺得擔心,請尋求專業協助與支持,別猶豫。
【附註】

諮商心理師楊雅筑在本書推薦序中寫道:

如果讀者在這本書裡看見了自己,不需要感到害怕和羞恥,願意尋求資源其實是相當勇敢的,產後經歷到情緒低落的情況其實相當普遍;人生經歷如此劇烈的變化,會受到情緒波動和困擾是相當自然的反應。依據台灣衛福部國健署資料顯示,約有3成至8成的女性會經驗到產後的情緒低落;國內研究也發現台灣北部地區有高達42.6%的婦女曾出現產後憂鬱症狀。

如果妳自產後開始出現以下項目(含)5項以上、幾乎每天且持續時間超過2週以上,甚至影響妳的生活、家庭,建議妳尋求專業醫療資源的協助:

  • 心情低落
  • 對事情明顯提不起興趣
  • 體重減輕或增加
  • 睡不著或睡得更多
  • 動作變慢或因不安而做更多事
  • 疲累或失去活力
  • 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或有罪惡感
  • 思考變慢或無法專心
  • 出現想要傷害自己的想法
  • 害怕傷害小孩
  • 焦慮

以上資訊僅為協助妳初步了解自我身心適應牆況,並不代表妳確切的身心狀況判斷,有相關症狀請就近尋求各大醫療院所協助⋯⋯如各醫療院所婦產科、小兒科、身心科等,或是各縣市衛生局均設有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當我們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通常預後都是相當良好的。

(行政院衛生署安心專線0800-788-995,提供24小時免費心理諮詢服務)

孩子,我好想成為你最好的媽媽_商周出版
《孩子,我好想成為你最好的媽媽:一個母親最希望被聽見的心聲,一段從產後憂鬱復原的旅程》,蘿拉.杜奎爾(Laura Dockrill)著,簡萓靚譯,商周出版
索引
Ⅰ.我是如此勇敢,為了寶寶經歷這一切
Ⅱ.如果妳需要幫助:關於產後疾病的二三事
Ⅲ.給每一個人:如何協助新手媽媽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