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會透明化」是民主發展重要指標,如何讓每位選民都能快速了解各黨派立委完整問政內容,已是選民關心國會議題及監督國會的重要一步。
形式上,立法院從委員會、院會到黨團協商,每一場會議都完整記錄在公報中,選民可以到立法院網站進行查閱。但事實上,立法院公報每年高達500份左右、每份動輒數萬到十幾萬字,如此龐大的海量資料,已成為選民難以跨越的資訊高牆。選民大多只能根據日期或會議名稱索引進行下載查閱,很難以特定關鍵字搜尋,更難以了解議題討論的全貌。
《報導者》耗時一年規劃推出《報導者觀測站》,訓練AI將2020年至今,包括第10屆立委4年任期、以及第11屆立委上任一年的所有立法院會議發言內容,重新分類、摘要,讓立法院所有問政內容不再只是碎片式地出現在即時新聞畫面,或像卷宗般束之高閣乏人問津,更重要的是,讓所有選民都能從自己關心的關鍵字與議題切入,並期待能促進民主對話與實質監督。
《報導者觀測站》將持續更新所有立委最新問政,未來這項民主工程也預定擴及地方議會提案內容,希望從立法院到縣市議會的所有問政內容,都能讓選民更容易近用。
本文將以「電力及能源議題」為例,協助讀者了解如何透過《報導者觀測站》來分析特定議題。
立法院所有會議,包括院會、委員會、黨團協商等,全都會刊登在公報上,過去還會印刷紙本,如今公報數位化,在立法院議事暨公報資訊網中就能查詢已經上網的正式公報,每次的委員會會議紀錄將近百頁、字數約數萬到十幾萬字,鉅細靡遺地忠實記載會議過程與每一個立委質詢與官員答詢的內容。
根據立法院公報處的作業流程,院會紀錄初稿會在下一個工作日出刊、委員會紀錄因為數量龐雜會在10個工作日後出刊;立法院長主持的黨團協商,文字紀錄趕在當天上網,初稿於下一個工作日出刊;假設會議結束時間較晚,上網與出刊會後延一個工作日。但上述只是初稿時間,要彙整成正式公報前還須比對IVOD(議事轉播系統)確認無誤後將正式公報上網。雖然立法院已經開始借助AI轉錄技術,但仍須以人工辨識與比對,通常委員會結束後得耗時兩週以上,甚至一個月的時間,才能看到正式公報(初稿可以在立法院公報處網站查閱),目前公報數位化的格式為PDF與Word兩種,以會議來分類,只能仰賴文件軟體內的檢索功能搜尋議題關鍵字,使用上並不方便。
學術界使用國會公報來進行政治研究,常須仰賴助理人工標籤,而近年生成式AI技術逐漸成熟,已能進行較精準的文本分類與摘要,《報導者》便借重AI技術建構《報導者觀測站》,將2020年至今所有立委開會發言、逾30,000多筆逐字稿分類成455個議題,透過資訊分層與使用流程重構,讓關心國會運作的選民、產官學界、民間組織能依不同面向檢索,獲得完整而多層次的觀察,進而達到開放國會的目標。
近5年的會議內容中,目前立法院已完成第10屆所有會期與本屆第11屆立委前兩會期的整理,剛剛結束的第3會期仍有部分公報尚未完成,待第3會期所有公報刊出後,《報導者》將在1個月內更新至《報導者觀測站》。
《報導者觀測站》以立法院公報逐字稿為核心資料來源,涵蓋院會、委員會與黨團協商等紀錄,不含書面質詢。在完成基本的資料清理跟標準化後,我們以OpenAI開發的GPT-4o與Anthropic所推出的Claude 3.7 Sonnet的API作為主要技術基礎,進行摘要及分類任務。(完整方法論詳見此)
使用《報導者觀測站》,你可以:
1. 在主頁觀察不同屆期/會期的熱門議題

2. 觀察不同屆期/會期,最常討論特定議題的立委有哪些

為了協助讀者理解《報導者觀測站》的操作方法與可達成之效果,《報導者》以近5年備受關注的「電力治理及能源發展議題」切入,自網站撈出9個子議題進行分析。
電力與能源問題牽涉層面甚廣,在國會殿堂裡更有政治上的攻防,因此《報導者》團隊邀請前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中華經濟研究院高級分析師鄭睿合分別從議題本身來觀察;而政治層面的觀察則邀請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助理教授紀和均、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廖育嶒進行解讀。
依《報導者》AI使用守則,所有新聞內容必經人類審核。《報導者觀測站》由數據團隊完成AI分類與摘要,再由政治、財經、國會線資深記者逐一檢視調整,確保內容嚴謹、準確、清晰。
從過去5年、30,000多筆立委發言資料中,我們彙整了455個議題,其中與電力相關有3個:電力問題、油電價格檢討、台電管理。
「電力問題」在2022年3月是立委相當關注的議題,回頭檢視當時發言內容與新聞時事,興達電廠停機事故引發303南部大停電,立委發言大多集中在電力到底夠不夠、要求經濟部與台電給出說法等,伴隨著台電管理與電價討論的發言量也隨之升高。
另一個高峰則是2024年3月,當時經濟部正值電價審議委員會結束,並決議於同年4月調漲電價,立法院內幾乎是不分黨派對於「油電價格檢討」議題的發言量暴增,因此在兩屆立委任期中,委員對電力的發言出現兩個極端高峰。
鄭睿合觀察,這凸顯了立委的質詢議題有很大比例是跟著時事議題走,但是話題熱度不再,立委的關注程度就會驟降,「但事件的影響可能是持續性的,電網韌性、電價與能源等。」鄭睿合舉例,303大停電讓民代與媒體關注電網韌性與電力問題,但關於電力市場的結構性問題、台電的經營方式、《電業法》修法等議題都需要持續地關注與推動,否則話題熱度一過,制度討論不了了之,無助於改變問題。
紀和均也認為,停電勢必會掀起民怨,也會將這些聲音傳遞給立委辦公室,自然在質詢時成為區域立委關注的議題,尤其是在野黨立委更會把握質詢時間來展現對於民生議題的重視。
而能源發展主題則包含:燃煤與燃氣發電、天然氣建設與儲存、太陽光電發展、風電發展、核能發展、風光電以外再生能源。
從上述6個議題來統計立委發言量,2021年3月藻礁公投成案後,「燃煤與燃氣發電」議題掀起一波討論高峰;整體統計上屆(第10屆)立委的發言量,「太陽光電發展」與「風電發展」討論的熱度明顯高於其他4個議題。
紀和均認為,上一屆是前總統蔡英文連任期間,國家能源政策就是大力推動太陽能光電與離岸風電的再生能源,執政黨立委大力發言力推,加上在野黨對於躉購費率一直很有意見,雙方都在這個議題上交戰,讓發言量遠高於其他議題;此外,民眾黨與時代力量一個從弊案、一個從環保角度出發,也都在這議題上有所著墨。
我們將2022年與2024年這兩個討論電力相關議題高峰的時刻獨立出來製作文字雲,檢視這兩個時段裡,立委發言關注的關鍵字是哪些?「電價」、「停電」、「台電」是其中焦點,2022年在俄烏戰爭影響下,「油價」與「中油」也在這時間點出現;至2024年,「電價」依舊是立委最關注也最常提到的關鍵字,其他包括「漲價」、「能源」、「台電」、「經濟部」等相關詞也一併被高度提及。
對此詹順貴觀察,電價屬於民生議題,在野黨要求凍漲,一方面反映民意,另一方面藍白立委更是在近期合作反對補貼台電,藉此持續給經濟部與台電壓力,考慮核能發電的可能性,因此雖然表面上是提及電價,實際上卻是劍指核能。
詹順貴強調,2024年總統賴清德上台後,民進黨過往非核家園的立場也出現鬆動,讓在野黨以更強的力道質詢能源政策;他認為,在野黨是利用台電虧損議題來逼執政黨慎重考慮核能重啟的可能性。紀和均也認同這樣的觀點,他強調,民眾黨在電力議題上著力很深,甚至提出重啟核三公投,只能說「小黨要生存,議題操作上就得更靈活。」
廖育嶒從政治角度觀察指出,國民黨想要重返執政,主打電價、停電等民生議題,最容易得分,也會令選民最有感,愈打對執政黨來說會愈不利,所以在2022年以及2024年談論電力議題高峰時,以民生議題為主。
談到電價,紀和均認為,從政治角度來觀察,電價審議委員會早已無法獨立運作,從前總統陳水扁執政後期的油電凍漲一路至今,集結專家與學者的委員會最後仍需要政治決定,但只要漲價就推給委員會,要凍漲都是政治人物自行宣布,讓這個議題充滿高度的政治性,也影響到立法院對這議題的討論,立委會善用電價議題來展現自己對此事的關注,甚至可以影響政策來當作問政成績。
依據《報導者觀測站》內容進階分析各黨立委們在電力治理的三大議題發言占比,可發現「電力議題」都是藍綠白的主軸,占比接近5成;其中,國民黨對於「油電價格檢討」議題發言占比為33%,比第二名的民進黨高出10個百分點。
廖育嶒表示,國民黨是在野黨,黨籍立委爭相在質詢中爭取鎂光燈,因此會傾向將電力問題與缺電、電價上漲等民生議題掛鉤,以此作為攻擊執政黨的策略。
相較之下,第10屆的時代力量在這3個議題的發言比例差異較大,並以「台電管理」為主。細究「台電管理」議題,可發現上屆時代力量黨團中,主要針對此議題的發言者是環保運動背景出身的陳椒華。她幾度表示將提案刪減台電購煤預算,以落實減煤、減碳政策。
詹順貴分析,由於綠營是執政黨,會更加聚焦供電穩定,因此才使用儲能設施、區塊鏈等詞彙。過去單一電網會面臨「一個地方供電出問題,就產生連鎖效應」的大規模跳電事故,因此台電近年盡可能推動電網各自獨立。而部分地名如高雄、南部等詞彙也反映南部多為綠營執政縣市,加上近年停電事故頻傳,才讓這些成為民進黨立委在電力問題上的特色詞彙。
國民黨立委的特色詞彙則包含「蔡英文」、「民進黨」、「下台」、「道歉」等,認為台灣缺電問題沒有解決,也相對應地提出核能重啟的可能性。鄭睿合說,國民黨目前是最大在野黨,長期以來對能源跟電力市場的關注度比較多,加上他們擁核的立場本身就與民進黨互為對立,因此在質詢時,會傾向對執政黨現行的能源轉型路徑提出質疑,並要求執政黨為大規模停電、台電虧損的問題肩負起某種程度的責任。
民眾黨立委詞彙量較其他兩黨少許多,特色詞彙有如「防爆」、「鑄鐵」、「金屬」、「球化率」等。我們透過關鍵字搜尋《報導者觀測站》後,發現這些關鍵字都圍繞在台電發電廠、能源企業周邊弊案,例如陳昭姿在2024年12月的質詢中指出,台電大林電廠使用不合格防爆電氣管配件,金屬中心檢測報告顯示多項產品石墨球化率未達標準,質疑台電指定抽測項目有異常。「九州」一詞則為張啓楷要求台電應如日本九州電力公司一樣,在供電可靠度統計中納入颱風、地震等重大停電事件。
「電力問題」、「太陽光電發展」在本屆皆以民眾黨立委的發言量為最多,我們也分析在此議題上,跨屆民眾黨立委使用的詞彙有何不同。在「電力問題」方面,上屆立委(張其祿、蔡壁如等)更關注電網韌性與儲能建設發展,詹順貴指出,上屆蔡壁如有位出身環團的幕僚,她在這議題上有所發揮並不令人意外;本屆民眾黨則更關注台電虧損與綠能弊案。
「太陽光電發展」主題上,民眾黨關注能源轉型的方式與進程,因此轉型、減碳、農業都是第10屆立委的關鍵字;本屆則更關注台電虧損,以及綠能弊案,「台鹽綠能」、「聯合再生」、「檢調」都是民眾黨立委發言時常使用的關鍵字。 廖育嶒分析,本屆民眾黨立委的能源議題關注取向之所以出現變化,不只是因為黨內人事異動,也源自於民眾黨在2024年柯文哲參選總統時,有提出明確的能源策略,支持發展核能,這也使得他們更容易與國民黨合作,與執政黨分庭抗禮。
在《報導者觀測站》的議題頁中,我們將立委發言次數降冪排列,讀者能夠一眼看出誰最常針對此議題發言。若關注特定立委對該議題的發言,亦可點選立委姓名欄右側的按鈕,篩選出你感興趣的立委發言。

在再生能源議題上,上屆會期中,民進黨立委如蘇治芬、趙天麟、邱志偉、林岱樺等中南部立委討論熱烈。在第10屆的120位立委(含補選)中,蘇治芬是最常質詢再生能源發展的人,在子議題的光電與風電發展中,其發言量也超過其他人。紀和均認為,蘇治芬在雲林縣的選區是海線,光電、離岸風電許多案場都在她的選區,也被視為改變選區產業結構的解方;除了蘇治芬之外,高雄海線的邱志偉亦是如此,而他們的發言量也排名前段班。不過,彰化是離岸風電的大縣,但彰化縣立委卻消失在排行榜中,這現象較令人意外。
本屆立委至今只過了一年多任期,民眾黨的黃國昌與張啓楷已在光電議題發言上並列第一。鄭睿合表示,由於黃國昌是法律背景出身,因此追查弊案是他的專業與專長;張啓楷在發言取向上有跟黃國昌做出分工,透過數據論述來觀察台電虧損與電價調漲議題。
除了觀察立委的發言狀況,讀者也可以透過右欄的相關文章,觀察《報導者》記者在過去對該議題的耕耘,例如「油電價格檢討」上,《報導者》以完整的數據整理跟分析,協助讀者更深入了解這個議題的脈絡與爭點。

讀者也可以透過搜尋立委姓名,進一步了解該立委最關注的主題範疇,並在專屬頁面中瀏覽其於相關議題的發言摘要,藉此快速掌握立委在該議題上的立場與觀點。

舉例來說,蘇治芬是上屆的雲林縣立委,因此她最關心的主題是「雲林地方發展」,再來是「再生能源發展」,由於再生能源發展向來是立法院的熱門議題,討論面向眾多,因此《報導者觀測站》將此議題拆分為「太陽光電發展」、「風電發展」、「風光電以外再生能源」等子議題。
《報導者觀測站》個人頁面亦提供立委的重要背景資訊,其中有兩項特別值得關注。
第一,該立委所屬的委員會。立法院運作採「委員會中心主義」,委員會分工往往決定了立委的專責領域與主要守備範圍,因此其質詢與發言主題,通常也會受到所屬委員會的高度影響。 廖育嶒指出,蘇治芬所在的經濟委員會,主要質詢的對象包含經濟部及其主管之國營事業,因此經濟委員會的立委往往在水、電、油等民生議題著墨較多,同理其他黨團立委也是如此。
第二,該立委擔任「主提案人」的法案通過數。立委的影響力不僅體現在質詢表現,更取決於他所主導推動的修法成果。此指標僅計算由該立委親自主提並獲得通過的法案,避免納入單純為湊人數的連署提案,藉此更真實地反映其在立法工作上的實質投入與政策關注。
蘇治芬在第10屆主提的法案共75案,包含《農業法》、《電業法》、《天然氣事業法》等,其中有32案三讀通過,其中包含《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再生水資源發展條例》。
但廖育嶒說明,現況立法院連提案都可能有不只一人的情形,這是民間組織進行國會評鑑後所產生的變化,多位立委聯合提案,每位立委都能拿到一些分數,雖然有些黨團對於國會評鑑方式不以為然,但立委辦公室仍會盡量達到基本分數,避免成績過於難看。
若希望觀察立委完整質詢內容,讀者可以點擊「閱讀全文」,觀察立委的質詢對象、會議名稱、該文其他相關主題。有時立委會接續前面其他立委的話題延伸質詢,因此若在閱讀全文時需要了解會議先前的脈絡,亦可點擊右上角按鈕切換至前後質詢。 此外,由於立法院會議原始名稱與事由相當冗長,因此本網站的全文頁面標題有經人工調整精簡,點擊連結到IVOD系統原始影片,讀者可以看到完整會議名稱與會議相關資料,理解完整脈絡。
過往針對立委問政的工具多半以量化數據為主,《報導者觀測站》是少數嘗試深入處理立法院會議逐字稿,並提供質化分析的平台。不論是關心國會運作的選民、產官學界或民間組織,《報導者觀測站》都是可靠的議題搜尋與分析工具。
《報導者觀測站》未來將會在立法院每個會期結束、所有公報均刊出後,進行整個會期的資料更新,並不定期推出針對該屆或該會期立委問政的深度分析報導,協助讀者深入理解國會事務與議題討論進程。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