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屆金馬獎系列報導

《左撇子女孩》是旅美台灣導演鄒時擎勢如破竹的個人執導首部作品,在國際影展接連斬獲重要獎項,並代表台灣角逐2026年奧斯卡獎最佳國際電影獎。長期合作拍檔、奧斯卡最佳導演西恩.貝克(Sean Baker)擔任共同編劇並操刀剪輯,明快的運鏡與剪接,把一齣融合台灣夜市、單親家庭、重男輕女緊箍咒的普世通俗劇,拍成一支深情凝視個人成長過程的萬花筒。結尾意外大轉折、忍無可忍的祕密揭曉,讓家庭裡的長年壓抑,得以宣洩與和解。
放在心裡25年的故事,疫情期間在台灣僅用35天就拍攝完成,驚人效率仰賴多年經驗與決策力。台灣上映首週,有觀眾在映後座談問老搭檔對她的影響?鄒時擎自信地回應:「如果沒有Sean,我今天不會拍電影;而Sean如果沒有我,他也不會是今天的Sean。」
入圍第62屆金馬獎獎項:最佳劇情片、男配角(黃鐙輝)、女配角(蔡淑臻、葉子綺)、新導演(鄒時擎)、新演員(馬士媛)、原著劇本(鄒時擎、Sean Baker)、攝影(陳克勤、高子皓)、剪輯(Sean Baker)
一個媽媽和兩個女兒搬回台北開啟新生活,媽媽忙於夜市麵攤,姊姊跑去賣檳榔,妹妹穿梭在人來人往的夜市大街小巷。古板的外公告訴左撇子的小孫女,用左手就等於在幫魔鬼辦事,懵懂的孩子遂在真實與謊言間迷走,直到揭開不為人知的家庭祕密。台裔旅美導演鄒時擎個人導演長片首作,重返故土,攝下寫實在地日常,與奧斯卡得主西恩貝克聯合編劇,蔡淑臻、馬士媛、葉子綺靈動演出三女三色。
鄒時擎
導演、編劇、製片。曾與西恩貝克共同執導《外賣》,並擔任他的製片人,合作作品包括《夜晚還年輕》、《歡迎光臨奇幻城堡》等。《左撇子女孩》為其首部個人編導長片,入選2025年坎城影展影評人週、多倫多影展、釜山影展等,並代表台灣角逐第98屆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
馬士媛
演員、模特兒,曾參與若干廣告與MV演出。被導演鄒時擎在Instagram上發掘,參與《左撇子女孩》,是她首度在電影擔任主要演員,入圍金馬獎最佳新演員獎。
在美國求學、從事影像工作20多年,鄒時擎沒有另外取英文名字,一直使用華語姓名拼音,Shih-Chin Tsou。不識中文的人,很難正確發出兩個上揚二聲加一個舌尖前音「鄒」。台灣以外,她的名字有各種腔調,總是有些滑稽。
「其實是剛到美國念書時,很怕被老師點起來發言,有學長跟我說,如果妳名字用中文拼音,教授念不出來,就不太會點妳了!」鄒時擎露出頑皮的笑容。
名字是出生時的算命師給的。長一歲的哥哥取名「時筠」,她叫「時擎」,刻意男生配軟字,女生配硬字。長大後媽媽曾試圖帶她改名,算命老師一看,說這個名字命會很苦。鄒時擎調侃自己,「其實也滿準,一部片子拍25年才拍出來。」
獨特姓名終究沒改,別無分號,好處是失聯多年的同學只要上網搜尋,馬上就能尋到本尊。她人如其名,像一具時間鍛鍊的耐用引擎,一步步實踐電影夢。

獨挑大梁當導演的首作《左撇子女孩》,主角都取台灣女生常見的「菜市場名」。鄒時擎想說一個普遍的當代台灣女性故事:單親媽媽淑芬帶著兩個女兒宜安、宜靜,從台東搬回台北,在夜市擺麵攤謀生。
母女三人表面上平凡生活,底下伏流洶湧:淑芬心軟幫助前夫、陷入經濟困窘;想獨立又叛逆的宜安故意去檳榔攤打工,遇上渣男糾纏;5歲的宜靜習慣用左手,被外公斥責制止,恐嚇左手是「魔鬼手」,受委屈的她,展開夜市大冒險。
「魔鬼手」這個創作核心隱喻,來自鄒時擎成長親歷。
青春期的鄒時擎叛逆,功課好卻會翹課去看電影。爸爸是退伍軍人轉任教官,管教威嚴,媽媽避免她跟爸爸衝突加劇,把她送出家獨自外宿。
讀蘭陽女中時,媽媽付錢給外公外婆,讓鄒時擎去吃飯,「我不是吃免費的啊,可是吃完飯我必須洗所有人的碗,但我哥不用,他什麼事都不用做,吃完就可以走了。」哥哥跑出去玩不見人影,外公罵她,「啊,妳哥又去哪裡了?」「莫名其妙啊,我哥跑出去,為什麼罵我?」
她記得小時候是左撇子,很早就被幼稚園老師糾正改成使用右手,「但其實我的手、身體還記得。拿菜刀、剪刀,到現在拿麥克風和酒杯,都是用左手。」高中時在外公家無意識用左手拿菜刀,被罵:「不能用左手,那是魔鬼的手!」鄒時擎在自傳裡這樣寫:
「我的成長背景不戲劇化,也沒有大起大落,卻總有一股深切的壓抑感,像潛水時耳膜被擠壓的那種靜默。」
身而為人,不允許接受「本來的自己」,必須努力改正、迎合大人。回想覺得不嚴重,但是記了一輩子,原來這是成長創傷。
訪談時她說得更直接:
「我想要把女性在成長路上被壓抑、不能『做自己』這件事情講出來。這非常『爽』!」
追問鄒時擎,電影中哪一段情節最爽?滔滔不絕的她停下來想了好一會兒,「戲裡宜安幫宜靜出氣,頂嘴外公『哪有什麼魔鬼手』,就是這一段吧!」寫劇本拍電影,讓角色幫她做到當年沒機會做的事。

除了自身往事,淑芬母女的壓抑和困境,也取材田野調查,或融合周遭親友經歷。
2010年鄒時擎與創作搭檔西恩.貝克(Sean Baker)回台勘景,走遍大台北各處夜市。在通化街夜市遇到一位活潑的混血小女孩,熟門熟路地在夜市到處穿梭,自在身影吸引兩人注意,一路跟她到媽媽工作的麵攤。
小女孩的母親是單親媽媽,50年歷史的家族麵攤只傳男不傳女,她辛苦工作只能賺時薪,幫家裡兄弟打工。遇上這對母女,讓鄒時擎決定選擇通化夜市為電影場景,拍下籌資的第一支預告片。
淑芬母女的部分遭遇,還來自鄒時擎另一個好朋友的故事:父親債留家裡、自行跑路,母親獨立帶小孩辛苦還債。晚年生病的父親,回來重尋家庭的愛,母親即使怨懟,還是盡心照顧,而對父親心懷怨恨的朋友姊姊,堅決不願去醫院探望父親。
鄒時擎說,離家25年,家鄉當然變了很多,但從親友聽來的八卦流言發現,還是有人遵守破舊的父權陋習,重男輕女傳統仍如影隨形:
「傳統要求女性刻苦耐勞、嫁雞隨雞,這種奇怪觀念其實存在很多角落,只是大家不講破。」
壓抑的家庭總有祕密,《左撇子女孩》爆炸性的結局即是說破祕密、隔天日常生活照舊,靈感來自英國導演麥克.李(Mike Leigh)的電影《祕密與謊言》(Secrets & Lies)。「把祕密說出來,其實非常療癒,大家都會鬆一口氣。」
片中女性在父權文化束縛下,都有負責任與反抗的雙重面向,迷人複雜。相較之下,男性角色,從外公、淑芬前夫、檳榔攤渣男老闆、受寵的淑芬小弟,似乎只具單一面貌與角色功能性。鄒時擎說,劇本並非刻意醜化男性,但這確實就是她從小認識的男性樣貌。
電影談家庭壓抑,然而拍戲過程,鄒時擎的媽媽和哥哥幫助甚多。戲裡外公、外婆住的老公寓,是媽媽朋友出借,檳榔攤、國標舞廳也是朋友家人牽線找到,哥哥贊助包下檳榔攤旁邊的海產店部分桌位協助拍攝。至於揭曉家庭祕密的關鍵壽宴,一桌桌賓客都是媽媽的朋友友情演出。
問鄒時擎,哥哥和媽媽對電影有沒有回饋?「沒有耶,他們沒說什麼。」或許家人的感受,都在行動裡了。

在紐約就讀新學院(The New School)時,鄒時擎在剪輯室的轉檔機器前,認識稍長幾歲的西恩.貝克,因為對電影的品味、想法相近,展開合作生涯。聽聞「魔鬼手」的童年故事,西恩.貝克鼓勵鄒時擎發展劇本,並動念合作拍成電影。

兩人早從2001年就開始發想《左撇子女孩》,但計畫數度因資金擱置。期間鄒時擎與西恩.貝克合作了5部長片、1部短片,從兩人共同包辦編導、攝影、製片、剪輯的首部長片《外賣》(Take Out),到6人劇組、3支iPHONE拍出的《夜晚還年輕》(Tangerine),低預算、小劇組的拍片模式,讓鄒時擎練就集編導製片、攝影剪輯,甚至服裝設計、道具管理一把抓的扎實功夫,有時還視情況客串演出。
兩人秉持「逗馬宣言」(Dogme 95),主張拍電影不搭景、不刻意打光、不用特效與過度後製,強調拍攝的現場與當下,讓演員自然融入場景。
共導長片首作《外賣》,開拍前在紐約中國餐館蹲點3個月,累積田野觀察,會說中文的鄒時擎負責跟來往餐館的客人、員工打點關係,最後以類紀錄片手法,描繪紐約911事件後,非法中國移民打工生活的一天,全片只花費3,000美元。低限拍片方式與精神,延續到後面每一部合作作品,包括《左撇子女孩》。
在夜市拍電影,場景條件所需,選擇iPhone作為拍攝工具。鄒時擎解釋,iPhone的影像質感是「有人味的不完美」,能夠捕捉夜市的活力與日常感;而不具侵略性、拘束性的鏡頭,也讓不封街清場的拍戲方式得以順利實行。
鄒時擎回憶,開拍第一天拍攝夜市麵攤場景,因現場工作人員太多、吸引路人圍觀、提問,影響拍攝,導致畫面無法使用。隔天她決定縮減現場劇組人數,並要求工作人員避免衣著全黑,盡量看起來像是來逛夜市的人。
熟悉西恩.貝克電影的觀眾可以在《左撇子女孩》辨識出這對創作搭檔的招牌電影語言,例如手持拍攝造成的不穩定畫面、環境自然光造成的凌亂與粗糙,以及反映人物內心震盪的動態剪輯。「把故事置於核心,其他的東西都是次要,一切為角色服務,」鄒時擎說。
放在心裡25年的故事,疫情期間在台灣僅用35天就拍攝完成,驚人效率仰賴多年經驗與決策力。台灣上映首週,有觀眾在映後座談問老搭檔對她的影響?鄒時擎自信地回應:
「如果沒有Sean,我今天不會拍電影;而Sean如果沒有我,他也不會是今天的Sean。」
扎實技藝之外,善於等待、辨認適合時機,更是創作者的必備能力。2001年開始發想劇本;2010年回台灣田調一個月,拍了第一個版本片段,開始找資金;2012年參與金馬創投卻無緣完成。直到2022年,申請到文化部長片輔導金、獲得國際投資者出資,才得以開拍。
鄒時擎說,2000年代初期,一部全中文發音的亞洲題材電影,很難受投資人青睞,但近年隨著韓片《寄生上流》拿到奧斯卡最佳影片,亞洲電影受到國際影壇重視,美國觀眾也愈來愈能接受配字幕看外語電影。文化接受度改變,助攻《左撇子女孩》有利條件。
「我把25年來學到的東西都用在這部電影了。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天時地利人和,才會發生。」
命中注定的還有演員。扮演母女3人的蔡淑臻、馬士媛和葉子綺,加上夜市暖男黃鐙輝,全部入圍金馬獎演技獎項,證明鄒時擎精準的選角眼光。「演員找對了,電影就會準確,成功一半了。」開拍前,她把選角照片寄給遠在美國的西恩.貝克,讓他盲猜演員與角色的搭配,結果全部命中,顯示兩人默契。
除了演出經驗已相當豐富的蔡淑臻、黃鐙輝,最驚喜的選角,是現年僅25歲的新演員馬士媛。鄒時擎用「#台灣女孩」在Instagram上滑到她的帳號與照片,馬上私訊詢問演出意願,跟西恩.貝克找到《歡迎光臨奇幻城堡》的女主角過程如出一轍。
「我跟她(馬士媛)說,劇本中她會有兩場比較情慾的戲,她居然說:『好期待喔!』從來沒有遇過演員是這樣子的。果然是找對了!」鄒時擎的朋友看完電影,第一個反應則是「馬士媛好像年輕版本的鄒時擎」。「我去比對一下自己年輕的照片,『哇,真的有像。』」
接受採訪時,馬士媛大方展示左手上臂內側,一個長條形的刺青,「我朋友說,很像一根屌。」這樣直言不諱的率直,演活戲中「宜安」彆扭與坦蕩兼具的矛盾,反抗社會賦予「性」的汙名與羞恥感。
馬士媛說,接到鄒時擎邀約演出電影之前,處於剛滿20歲的迷惘期,對自己的未來生涯舉棋不定。大學念平面設計,她愛彈貝斯,當過模特兒、也拍廣告和MV,還曾經想當刺青師,「但都覺得沒有做很順啊,也想要探索自己到底喜歡什麼,然後機會(拍電影)就來了,想說不然全力以赴試看看。」
「宜安」桀驁不馴的眼神,她演來渾然天成,馬士媛以自身處境同理她:
「敢愛敢恨、但有點彆扭,就是被壓抑的很嚴重,但也想要從縫隙中求生的一個勇敢女子,會用脫序行為刷存在感。」
電影拍完,人生還迷惘嗎?馬士媛說,現在很確定自己想當演員,新的課題是如何在更多選項中做決定。

鄒時擎認為最難選角的「宜靜」,是片中名符其實的「左撇子女孩」,由今年僅9歲的葉子綺飾演。拍戲前她已經累積多年廣告、表演經驗,第一次擔任電影主要演員,表現驚豔,在日本太鼓音樂的襯托下,穿梭夜市,片尾爆炸性結局段落,更在不知實情下即興演出。拍戲時她的父母親陪在旁邊,也入鏡客串演出麵攤客人。
片中還有一位獨特的素「人」演員──拍攝時年僅1歲的狐獴「Pepper」,在片中一連串魔鬼手荒謬戲碼中占據關鍵角色。鄒時擎拿出手機,展示小學三年級養過的一隻寵物猴「咕咕」:「我一個姨丈以前喜歡養奇怪的動物,買到這隻,毛被染金像金絲猴。然後養一養姨丈就不想養了,送給我們。」
為了重現童年回憶,原先想用猴子演員,但礙動物保育法令,猴子表演憑證取得困難,後來是內湖的獸醫朋友出借所飼養的狐獴替代,順勢調整角色。靈活調皮的Pepper多數時候很不受控,只有導演掌握了收服訣竅。「在片場,牠只聽我的話!」鄒時擎笑說。
狐獴旺盛的生命力,讓鄒時擎有感而發,在拍片筆記中寫下與電影精神的連結:
「與其控制,不如相信;與其馴服,不如等待彼此自然靠近。」

在獨立電影領域多年、養成全方位能力後,回到創作初衷、拍出半自傳電影,鄒時擎是否有給台灣影像創作者的建議?
「『有靈魂』的故事才吸引人、可以跟觀眾連結。靈魂可以來自自己,也可以從朋友家人身上發現特別的故事。」鄒時擎說:「有靈魂的故事,首先要感動自己、才能讓別人感動。」
她透露,下一個跟台灣有關的故事,可能關於在台移工,源頭同樣來自家庭與親友經驗。不過眾多發想中的計畫哪一個會先成形,也要看機緣而定。
在美國20多年,第一次回到家鄉台灣拍電影、發表作品,對她而言意義重大,「這是一個台灣在地的故事,我最在意台灣觀眾的反應,希望觀眾看完之後喜歡與肯定,才是拍這部電影最有意義的地方。」
片尾工作人員清單上,她終於不再只是身兼多職的Shih-Chin Tsou,而是台灣觀眾可以正確發音的「導演鄒時擎」。等待多年,終於彼此靠近了。
深度求真 眾聲同行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今年是《報導者》成立十週年,請支持我們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度過下一個十年的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