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九合一大選與18歲公民權修憲複決觀察
藍綠都支持,反而沒聲量?「18歲公民權」民調不樂觀,965萬張同意票怎麼催?
8月18日傍晚,青民協於西門町進行「用青春寫歷史,11/26投同意」街訪快閃行動,宣傳修憲複決同意下修投票權為18歲。(攝影/陳曉威)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將在年底大選登場的「18歲公民權」投票,是我國首度進到複決階段的修憲案,台灣若要跟上世界民主潮流、保障青年參政權,得先跨越965萬同意票的修憲複決高門檻。但《報導者》取得由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執行、有效樣本高達3,547人的面訪民調,卻發現現階段同意下修投票年齡的民眾不到5成,加上同意者未必票票入匭、地方選舉的投票率比中央級選舉低,此案想過關並不樂觀。

專家學者和藍綠兩大黨的年輕議員皆指出,雖然各政黨都贊成此案,但今年選情冷,「18歲公民權」議題討論度更冷,各黨候選人很難將此案列為優先議題。面對苦戰,民間倡議團體的年輕人抓緊時間宣傳溝通;各政黨的公開喊話能否落實成積極動員,催出地方支持者選票,將是這場修憲之戰的成敗關鍵。

人來人往的捷運西門站6號出口外,20幾個年輕人聚成一團,時間是2022年8月18日,正好倒數100天──倒數的不是大考,而是大選;宣傳的不是社團成果發表會,而是修憲公民複決。

「我用青春寫歷史,1126⋯⋯」沒練過的口號喊得有點混亂,但沒關係,整隊再來一次:「我用青春寫歷史,1126投同意!」握好相機,台灣青年民主協會祕書長李欣為他們留下揮舞手舉牌的身影,在晚間6點18分,快閃行動以數字呼應18歲公民權倡議。

來參與的人群裡,有些彼此已在培訓時見過面。這個暑假,台灣青年民主協會(簡稱青民協)發起「街角巷口X青春縱走」活動,作為關心世代正義、呼籲青年政策主流化的NGO,不只在雙北都會區走跳,他們奔赴台灣許多鄉鎮講解議題,從國際趨勢到權利義務一一論述,為什麼18歲就該擁有參政權。他們也在各地組織志工團,帶夥伴到市場鄰里拿大聲公宣講,向有投票權的「大人」拉票,就像候選人一樣掃街發面紙。只不過上頭不印名字,印的是「這次,挺年輕的」。

這群年輕人知道,為了爭取青年觀點納入政策,讓聲音被系統性聽見,年底得打贏極為困難的一仗。

面對965萬魔王關,地方大選投票率低成隱憂
11月26日登場的九合一大選,不只選人,更將迎來我國史上首度修憲公民複決
過去7次修憲都是由國民大會表決通過,本次「18歲公民權」是首次由全國選舉人進行公民複決。
,決定是否將選舉權年齡從20歲下修至18歲。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12條明訂,《憲法》修正案必須經四分之一立法委員提案,四分之三出席,出席者四分之三同意,並於公告半年後進行公民複決,有效同意票超過選舉人總額半數,才算通過。

今年3月25日,109位立委出席,朝野政黨取得高度共識,以全數同意將18歲公民權修憲案
即「《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增訂第1條之1」條文修正案。
送出立法院,但公民複決門檻才是最大考驗。

中選會日前公布,今年具投票資格的選舉人多達1,930萬人,其中76萬人是首投族。換算選舉人總額二分之一,過關底線便是965萬票。難度有多高?回顧2020年總統大選,「蔡賴配」刷新歷史紀錄拿下817萬票,當時的投票率高達74.9%;這次修憲複決綁的是地方選舉,投票率往往較中央選舉低,2018年地方大選「韓流」席捲加上多達10案公投的帶動效應,也只開出66.1%的投票率,今年要超越實非易事。

Fill 1
8月18日上午,中選會主任委員李進勇張貼2022年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公告。記者會上也正式宣布今年除了9種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外,還將一併進行首次修憲複決。(攝影/陳曉威)
8月18日上午,中選會主任委員李進勇張貼2022年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公告。記者會上也正式宣布今年除了9種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外,還將一併進行首次修憲複決。(攝影/陳曉威)

從民間團體、政黨到學者都不諱言,18歲公民權案要過關並不樂觀。政治大學政治學系教授俞振華分析,就算把地方大選的投票率高估到8成,也要有超過6成多的選民投下同意,「難度非常高,現在連5成都還不到,(想過關)要比我們看到的這個(民調)數字再多20個百分點。」

政大選研中心民調:同意18歲公民權只有42.4%
攤開2021年「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EDS)的數據,這份民調由國科會支持,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簡稱政大選研中心)等多間大學機構執行面訪,蒐集有效樣本數達3,547份,其中也探測民眾對於投票年齡下修
問卷中的問題是:「那麼有人主張把公職人員(包含村里長、民意代表、總統等)選舉的投票年齡從目前的20歲修改為18歲,請問您同不同意這樣的主張?」
的意向。俞振華表示,這是國內目前規模最大
另一份「18歲公民權」投票意向的民調結果,在今年8月23日公布,由壯闊台灣聯盟和山水民調公司合作,民調以電訪方式(撥打家用電話)進行。雖然調查時間較近,但有效樣本數為1,519人,少於TEDS的樣本數。
、方法最嚴謹、可信度最高的資料。

然而,把勾選「非常同意」(5.8%)和「還算同意」(36.6%)的支持者加總起來,也只佔整體的42.4%,連半數都不到。更何況,回答支持也不等於會實際走進投票所。

若檢視不同年齡層的受試者意向,只有18~19歲的組別同意比例過半,佔51.1%。即使如此,他們也無法投票,因《公民投票法》(簡稱《公投法》)雖下修投票年齡到18歲,但修憲案不適用《公投法》,須年滿20歲才有公民複決資格。

直覺上年輕人應該最支持降低投票年齡,為什麼同意程度卻沒有想像中的高?俞振華笑了笑說:

「從權利義務的角度,應然面是絕對沒問題的,18歲應該要可以投票,但(不同意方的年輕人)反對理由都是實然面的,覺得自己還沒辦法決定(投票)。」

俞振華指出的落差,也是倡議團體主張應該下修投票年齡的最主要論點之一。

在《刑法》上,18歲就屬於「完全責任能力」人,假如犯罪,必須承擔完全的刑事責任。而原本規定20歲才算成年的《民法》,明年(2023)起也將與《刑法》同步,未來18歲就具備「完全行為能力」。換句話說,18歲的公民有納稅、服兵役等義務,可自行決定是否發生性行為、締結婚約,可參與「對事表決」的公投,卻沒有「對人投票」的權利。

在青民協的志工培訓時,李欣指著投影片質疑,年輕人要繳稅卻無法參與財政政策、要當兵卻不能對國防政策有意見:

「《公投法》修正之後,18歲的人終於可以決定想要什麼樣的政策,卻沒有辦法選擇執行政策的人,這不是很奇怪嗎?」
冷議題遇上冷選情,中央喊話能落實到地方?
Fill 1
8月11日晚間,蔡英文以民進黨黨主席身分,出席在新北市中和區舉辦的黨內全國首場「18歲公民權」宣講活動,其中有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台少盟)邀集的高中生上台發言。(攝影/陳曉威)
8月11日晚間,蔡英文以民進黨黨主席身分,出席在新北市中和區舉辦的黨內全國首場「18歲公民權」宣講活動,其中有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台少盟)邀集的高中生上台發言。(攝影/陳曉威)
而翻開世界地圖,目前全球約230個國家
該數字持續變動,會因計算方式有所不同。目前若將主權國家、各邦聯組成國、未受國際普遍承認的國家、屬地、海外領土等政治實體皆納入,約230個。
中,只剩11個國家
新加坡、科威特、黎巴嫩、阿曼、薩摩亞、托克勞、東加的投票年齡限制為21歲;巴林、喀麥隆、諾魯、台灣為20歲。
的投票年齡還維持在20歲以上。大多數國家在20世紀將投票年齡下修到18歲,到了21世紀,有些地方已在討論將門檻降到16歲。至於鄰近的東亞諸國,如日本(2015年)、馬來西亞(2019年)、韓國(2020年)也都在近年修法,落實18歲公民權。

然而,台灣社會對此議題卻相當冷漠。

根據壯闊台灣聯盟發布的最新民調,53.3%的民眾不知道年底除了選人,還有「18歲公民權」的複決案要投票。

「它從來都不是一個hot talk,」連專長選舉研究、目前擔任台北市長參選人蔣萬安核心幕僚的俞振華,都差點忘了年底要修憲複決,直到中選會找他開會才想起,可見18歲公民權的討論在台灣有多「冷」。

俞振華指出,民調顯示極端同意或反對的人都不多,中庸才是多數;為了跟上國際潮流,各黨都紛紛表態支持18歲公民權,但檯面上沒有明確的「反方」
中選會公告「18歲公民權」意見發表會(辯論會)將於今年11月12日至11月22日間舉行,由立法院擔任正方,反對意見者可依《公投法》第20條設立辦事處參與辯論。
,就炒熱氣氛而言卻未必是好事。

他舉2018年婚姻平權公投為例,「同婚團體或是推廣這個議題的倡議者,他們雖然人少,但是聲音非常強,」強烈對立有助於加溫選情,無論正、反方都會被催出來投票。但如果民間聲音弱,俞振華判斷:

「大部分候選人都不會(對18歲公民權)說反對,會說好、贊成、試試看,但不會是他們的主打。」

民間團體也憂心,如果各政黨不積極動員,就難以跨過965萬票的門檻。

「因為是立院黨團支持(修憲案),那就要回到黨部,再去跟各縣市首長或民意代表說,你要動員,不然就不會過,可是這件事情基本上還沒發生,」青民協理事長張育萌說,站在NGO的角度,當然希望各黨都能積極動員,像去年4項公投一樣到處辦說明會,甚至把場次和參與人數列為績效指標。

至於還沒動起來的原因,不分藍綠民代都回應是受疫情影響,今年選舉開跑得晚,光是初選和提名時程就慢2、3個月。民進黨籍新北市議員戴瑋姍坦言,在她的選區板橋,逛市場買菜的人潮少了一半以上,候選人要接觸選民變得很難,「其實整個選情根本是冷到不行,連縣市首長都熱不起來。」

換到國民黨,也是第二度參選台北市議員的徐巧芯說,選舉幾乎才剛開始,「我們連宣傳自己都還來不及,怎麼可能花時間去宣傳別的議題?」她也提到,基層選舉會遇到的大多都是50歲以上的中高齡支持者,「你說要讓18歲的人投票,其實他們聽了之後會覺得很無感,因為跟他的生活沒什麼關係。」即便面向青年,她認為投票權也不是最優先,反而社會住宅、薪資和交通等議題更有關注度。

徐巧芯以同婚在年輕人間的高支持度做對照:「這樣政治人物被迫或主動表態就有意義跟必要性,可是這個議題(18歲公民權),我看都沒有人在討論。如果有人來問我支不支持,我會告訴他沒問題,我支持,但好像不太會特別再爭取什麼。」

Fill 1
國民黨籍台北市議員徐巧芯對年底複決並不樂觀,指年輕人對投票年齡下修討論度低,而藍營選民則有不少反對聲浪。(攝影/陳曉威)
國民黨籍台北市議員徐巧芯對年底複決並不樂觀,指年輕人對投票年齡下修討論度低,而藍營選民則有不少反對聲浪。(攝影/陳曉威)

回到地方選舉制度的脈絡,縣市議員和各鄉鎮市的民意代表採「複數選區相對多數決制」(SNTV),候選人只要顧好自己的基本盤就能當選。「像我的票源,我相信來自年輕族群比較多,我去談這個事情,別人可能覺得是加分,可是就只是加分,不會是決定性的影響,」戴瑋姍評估,沒有衝突性的議題僅是「背書」,沒辦法衝高選票,要其他候選人為此投入資源宣傳,誘因不大。

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沈有忠解釋,九合一地方選舉和國家層級的議題不易直接連結,「你要談公民權,愈基層的選舉,選民愈不管。他還是管說我認不認識(候選人),有沒有跟他握過手,幫助我家門口路平、燈亮、水溝通,或跑過我的紅、白帖
指婚喪喜慶活動。
。」
要不要動員選民?藍綠各有盤算

長期研究台灣政黨生態的沈有忠認為,兩大黨在18歲公民權這題各有盤算。

「民進黨應該還是會強力動員,就選票結構、選民跟政黨間的支持度來看,如果下降2個年齡層,大概會多60萬選票。首投族投票率保守抓一半就好,假設30萬人去投票,大膽預估6成是投給民進黨,」沈有忠推測,綠營也在為2024總統大選備戰,由於小黨很難有資源推候選人,年輕人集中灌入的票就可能是決定勝敗的關鍵少數。

民進黨青年世代、28歲就當上議員的戴瑋姍則表示,「我們的選民本身就支持,所以不能說這是黨意,而是民意造成黨有這樣的決策,它還是一個基層認為好的東西,黨才推得動。」她認為18歲公民權的宣傳不必急著開跑,只要候選人在文宣上附註宣傳,就有機會過關,重點是先讓選情熱起來,唯有選戰打到位,才能催出泛綠選票讓複決過關。

Fill 1
民進黨籍新北市議員戴瑋姍表示今年地方選情冷,要衝出複決高票,得先炒熱氣氛,提高支持者的投票意願。(攝影/陳曉威)
民進黨籍新北市議員戴瑋姍表示今年地方選情冷,要衝出複決高票,得先炒熱氣氛,提高支持者的投票意願。(攝影/陳曉威)

根據政大選研中心民調,2020年大選時投給民進黨、時代力量、台灣基進的選民,確實對18歲公民權的支持度較高,皆超過5成。反觀,投給國民黨者較不樂見降低參政年齡,有64.7%的選民反對;投給台灣民眾黨的選民,反對比例也過半。

徐巧芯觀察,不少藍營支持者認為就是民進黨在操作議題,他們擔心一旦修憲通過,年輕人的票都會跑到綠營去,「實際上年輕人支持哪一個政黨都是有可能的,可能民進黨多一點、國民黨少一點,但不至於說太壓倒性的勝利。」

除了擔心新增選票的流向,徐巧芯懷疑藍營選民對18歲公民權的支持度可能比民調顯示的更低。「民調有時候會有虛假現象,這個議題有很多人表面上說會支持、會投票,可是剩他一個人的時候,反而會改另外一邊,」她解釋,現在整體趨勢和輿論都認為年輕人該有投票權,有時候長輩是被迫接受,「但他心裡並不情願,這也是必須注意的事。」

回到候選人個人的選舉策略,徐巧芯坦言宣傳18歲公民權確實吃力不討好,還可能扣分;但反對者在黨內是被說服的一方,目前黨中央已定調支持,就算有候選人持不同意見,也希望他們不要「反動員」,「主要理由是我們也不想要加深世代對立。」

「現在國民黨面對的最大障礙在於,如果被基本盤綁架,淺藍就跑光;如果要擁抱淺藍,深藍就會生氣,所以能不表態就不表態,」沈有忠分析,「(政治)板塊一直在推移,今天激怒了年輕人,就算(修憲)沒有過,再等2年他們還是會進來,老的選民總是會走。」他認為要把目光放遠,國民黨才有機會再爭取到青年的青睞。

沈有忠也提醒執政黨應負起社會溝通責任,不該把修憲複決純粹當成動員工具,「像不分區立委應該到大學、社區裡去宣講,義務性去做,讓選民知道這是公民責任,不是為了選舉才要來。」

反對18歲公民權複決案的理由有哪些?
Fill 1
8月19日傍晚,青民協在板橋區舉辦培力工作坊,年輕的志工們一同前往湳雅夜市掃街,趁民眾用餐時宣傳18歲公民權議題。(攝影/陳曉威)
8月19日傍晚,青民協在板橋區舉辦培力工作坊,年輕的志工們一同前往湳雅夜市掃街,趁民眾用餐時宣傳18歲公民權議題。(攝影/陳曉威)

溝通的前提是理解,反對18歲公民權的理由有哪些?常見的質疑除了「年輕人不懂政治、無法獨立做決定」外,還有「反對公投綁大選」、「政治力介入校園」的疑慮,以及「年輕人投票率低」。

徐巧芯提到,有不少藍營支持者在意「程序不正義」,明明去年公投結果是不能綁大選,為什麼今年修憲就可以,民進黨是不是雙重標準?且民進黨佔國會多數,國民黨想推什麼法案都機會渺茫,「只有民進黨可以,其他政黨都不可以,國民黨選民就覺得不想要陪你玩這一齣,(雖然)對年輕人很不好意思,但是他也有自己的理由。」

對此,中選會說明,修憲複決的規定寫在《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1條第1項
中華民國自由地區選舉人於立法院提出《憲法》修正案、領土變更案,經公告半年,應於3個月內投票複決,不適用《憲法》第4條、第174條之規定。
,既然《憲法》本有規定,就不受《公投法》
《公民投票法》第23條:「公民投票日定於8月第4個星期六,自中華民國110年起,每2年舉行一次。」
的限制。中選會主委李進勇也指出,此次九合一大選與修憲複決一起投票的理由,包含選務籌備時間和能量尚可負荷、朝野有高度共識、減少疫情期間群聚等。

還有不少人質疑,18歲就要談投票,是否會讓政治力介入校園,執政黨掌握國家機器,對年輕人洗腦更順手?

李欣對此指出,確實日、韓討論修法時,也有人表達類似主張,但解方應是提出配套,且學生的政治光譜其實很多元。雙北高中職學生權益陣線理事長邱奕翔表示,新課綱增加更多公共議題思辨空間,學生也會多方搜尋資料做專題研究,不會只是跟從老師的意見,有時候還會反過來對話、說服老師。

此外,有了投票權,年輕人真的會出來投票嗎?從鄰近的日本來看,20~29歲的年輕人,2019年的投票率比總體平均低了將近19%;至於18~20歲族群的投票率,2016年剛開放(18歲公民權)時有46%,隔年就下降到40%。回到台灣,35歲以下的青年,從2008年以來的幾次總統大選,投票率都不超過6成,直到2020年終於突破7成。

為了鼓勵和協助年輕人投票,青民協過去曾推出「返鄉列車」,張育萌認為,青年未必不想投票,而是因就學或工作地點不在戶籍地,考量各項成本後常常只能放棄。面對青年不關心政治的質疑,曾投入學生自治的戴瑋姍認為,應該是先給權利:

「你沒給他這個機會之前,就不干他的事情,他不會想去了解討論。給他權利反而會讓他有義務要參與,好公民是需要教育的。」
台版「自由之夏」:對話、培力、行動,在各地造浪的青年們
Fill 1
青民協將掃街宣傳看成是培力的一環,希望讓參與者從中長出主體性。無論在行動前或活動結束後,夥伴們都會聚集互相分享心得,提出可精進之處,並為彼此打氣。(攝影/陳曉威)
青民協將掃街宣傳看成是培力的一環,希望讓參與者從中長出主體性。無論在行動前或活動結束後,夥伴們都會聚集互相分享心得,提出可精進之處,並為彼此打氣。(攝影/陳曉威)

立法院表決通過修憲案那天,數百位聲援者在議場外見證,雖是期中考週,仍有高中生從屏東、高雄等地搭夜車北上參與。議事槌落下瞬間,眾人哭成一片。

前一天,青民協的成員們在辦公室忙到凌晨2、3點,準備兩套劇本:修憲案通過的話,發拉炮給大家慶祝;沒過的話,在跑票立委的頭像上註明「歷史罪人」。「結果我們看板放在前面,拉炮放在後面帳篷,」李欣忍不住笑了,老實說,沒料到會這麼快迎來歷史時刻。

其實,說快也不快。她和張育萌開始關注18歲公民權時還是高中生,如今都25歲了,張育萌說,「這其實是大家的本命題。」

自2018年成軍以來,青民協到台灣各地蹲點培力,「像李欣是高雄人,我是新竹人,覺得離開台北很重要,活動都會堅持不只辦在台北,也希望給年輕人一些主體性,」張育萌說,只要有學生想發起組織,就盡力支持陪伴。過程中他們有挫折也有希望,2018年公投的結果澆了同溫層一大桶冷水,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卻可以看見台灣學生的聲援行動遍地開花。

有政黨人士說青民協很能動員學生,張育萌是這麼想的:

「我們一直覺得風平浪靜的時候要造浪,可是浪真的起來的時候,你要準備好,才能站到浪尖。這個浪尖不一定是青民協要站,我們時時刻刻跟年輕人說,總會有個機會,你可以站到舞台上。」

李欣附和,「真的是衝浪的心情,浪大會怕,但才衝得上去。」

靠著一次次的社會運動和重大事件,年輕人得以鍛鍊勇氣和信心。政治學有所謂「政治效能感」(political efficacy)的概念,指個人感覺自己的行動能對政治過程產生影響的程度。沈有忠分析,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之後,年輕人的政治效能感確實提升了,「他們會發現,其實一場街頭佔領,確實可以讓一個政策停下來,而且是這麼重要的政策(指兩岸服貿協議)。」且細看民調,會發現政治效能感較高的群體,更支持18歲公民權的實施。

面對時代給予任務,高中生也動起來。台灣高中職學生自治聯盟與青民協合作,在北、中、南三地舉辦互動式論壇,用營隊的方式帶隊員認識18歲公民權的議題,經由角色模擬互動,練習讓自己成為一顆發聲的種子。張育萌說,其實大家都知道街頭演講的目的不是為了說服人,「是讓他變成一個有戰鬥力的人。」

借用候選人場子打廣告、參加里民活動跟鄰居聊天、去市場攤位噓寒問暖⋯⋯凡此種種,不僅是自我改造的過程,也是打破大人們的既定印象,「原來年輕人是願意挺身而出的,並不是我們想像中,對於議題很陌生或是很冷漠的狀態,」李欣在培力時告訴來參與的夥伴,不必擔憂是否還沒準備好,光選擇站出來就是一股力量。

Fill 1
全台各地,青民協都舉辦過志工培力工作坊。圖為在新北市一間咖啡廳舉辦的行前說明,由青民協理事長張育萌(站者)和祕書長李欣輪流上場主講,包括18歲公民權議題論述、地方選戰脈絡,以及說服民眾支持的策略。(攝影/陳曉威)
全台各地,青民協都舉辦過志工培力工作坊。圖為在新北市一間咖啡廳舉辦的行前說明,由青民協理事長張育萌(站者)和祕書長李欣輪流上場主講,包括18歲公民權議題論述、地方選戰脈絡,以及說服民眾支持的策略。(攝影/陳曉威)

同樣在夏天,讓人不禁聯想美國1960年代的「自由之夏」(Freedom Summer),大學生跑到密西西比州替非裔美人爭取投票權,促成全國對黑人權益的省思和關注。處境雖無法完全類比,但台灣的年輕人們也正發起自己的「自由之夏」,藉由18歲投票權的議題,想讓大眾看見青年的處境。

回望來時路,張育萌說,大家也是慢慢才摸索出「世代正義」的核心概念。

「青年這個角色終究會脫離,重要的是我們怎麼為下一代著想?比如你是一個長輩,你沒辦法想到下一代想要什麼,那怎麼辦?就跟他討論,所以要把門打開,18歲公民權就是這扇門。」
以信念做燃料,未完待續的行動

前路未明,要是年底修憲複決沒通過怎麼辦?

「這群人還沒滿18歲,未來有30年行動的可能性,大家做運動是要比氣長,不要把一切壓在一次(投票)。」

張育萌說,「漫長的等待也好、行動的累積也好,每次一點點你看不到改變,可是它終究會發生,我們要一起守到發生的那一刻。」

從國中就參與社會運動,張育萌還曾因為參加反核遊行,被爸爸說「你要出去,就不要回來了」。當青民協理事長,繳稅單寄到家裡,他說只是幫同學掛名,蒙混過關,但其實爸媽都偷偷關注兒子的動向。受訪那天,張育萌穿著上個月拿到的新襯衫,是回家時媽媽塞給他的,原來媽媽看他上政論節目,衣服手肘處破了個洞。

「她說平常就算了,至少上電視穿得體面一點,不然你講什麼議題,大家都以為你是在談受虐,還以為是受虐青年現身說法,」張育萌不禁大笑。

這群年輕人相信,他們的努力有一天會被認可,不同意見的人有機會能說服彼此。即使進入社會之後,還是要這麼相信。而走過的路從不會白費,也許就像電影《藍色大門》裡的那句青春又雋永的經典台詞:「留下什麼,我們就成為什麼樣的大人。」

Fill 1
圖為青民協辦公室的天台。為了社會議題倡議,李欣(左)與張育萌(右)曾在樓下熬過許多個夜,但他們相信年底複決不會是最後一戰,要讓青年的聲音被聽見,還有好一段路要走。(攝影/陳曉威)
圖為青民協辦公室的天台。為了社會議題倡議,李欣(左)與張育萌(右)曾在樓下熬過許多個夜,但他們相信年底複決不會是最後一戰,要讓青年的聲音被聽見,還有好一段路要走。(攝影/陳曉威)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