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訂閱
贊助
最新
深度專題
國際兩岸
人權司法
政治社會
醫療健康
環境永續
經濟產業
文化生活
教育校園
贊助
登入
home
首頁
schedule
最新
bookmark
我的書籤
menu
選單
#山思而行
Fill 1
評論
連志展/小苗一定要長成一棵大樹嗎?
播種、發芽、茁壯⋯⋯,這是我們習慣地對植物的期待,若樹苗不按照期許長成頂天立地的大樹,我們難免或失望或憤怒。連志展以此譬喻教育,以山林多變的林相提醒,學習放下、接納生命各種面貌⋯⋯
2021.5.21
教育
登山健行
山思而行
Fill 1
評論
連志展/野地的剎那,千年共一瞬
「時間就是金錢」金句下,人們努力有效率地運用時間,然而在千年蘊藏的山林裡,「趕時間」則可能錯過真正寶貴的時刻。
2021.3.26
登山健行
山思而行
Fill 1
評論
呂忠翰、張元植/8千公尺最終章:關於K2冬攀,我們想說的是⋯⋯
K2是全球公認攀登難度最高的山峰,1月16日,10名尼泊爾登山家組成的聯合團隊成功解鎖K2冬攀,讓2021年成為攀登史的重要標記。曾挑戰K2的呂忠翰和張元植,怎麼看待這場歷史性的攀登?
2021.2.26
體育
教育
尼泊爾
登山健行
山思而行
Fill 1
評論
連志展/讓山,成為一所學校
讓山成為一所學校,帶著我們的孩子,走進這個寬闊的野地教育空間之中,不為考試,也不為生存,而是為了學習看見生命中本質的美好。
2021.1.22
教育
登山健行
山思而行
Fill 1
評論
張元植/探險性格之養成
15歲的青少年可以做什麼?在歐美,許多青少年即開始展開校園外的登山探險,作者在國中時就完成單車環島的挑戰…
2020.12.25
教育
實驗教育
家庭
社會觀察
山思而行
Fill 1
評論
張元植/ 速度的意義
近年台灣登山界出現越野跑的嘗試,將6~7天的登山路程,縮短至1日完成。但爬山,為什麼要爬得這麼快?張元植分享他在山林奔跑的體悟。
2020.11.20
登山健行
山思而行
Fill 1
評論
張元植/茅廁頓開
台灣去年宣示山林開放,但要命的是,台灣登山客對於「排泄物」處理,從20年前就沒什麼正確認知。高山地區不如人們想像,可以「自然分解」一切。排泄物、衛生紙,正大量汙染土地、水源,扭轉山林風景。
2020.10.16
環境
登山健行
山思而行
公衛
Fill 1
評論
呂忠翰/撐起下一代的勇氣
我最近思考:我們過往的經驗,可能不再會是未來的下一步。如何能有意識的覺醒,建立戶外探險的重要性,重新看待自由的價值,並給予支持的機會,不讓過往經驗嚇唬自己,培養孩子「具有感染力的陪伴能力」?
2020.9.18
教育
山思而行
Fill 1
評論
張元植/登山,不是說走就走的旅行
若要問在登山中學到了什麼?我想是面對危險的態度。「探險」和無謀的「冒險」不同,具備見識、明瞭風險、做足準備,有膽識的冒險者,才能真正成為一名探險者。
2020.8.14
教育
觀光
登山健行
山思而行
Fill 1
評論
呂忠翰/阿拉斯加之死
電影《阿拉斯加之死》(Into the Wild)拍出了主角為了尋找自我,在荒野中的廢棄巴士獨處4個月的旅程。反思台灣的家庭教育,我們有給孩子走入自然、獨自探險,並思考自己的機會嗎?
2020.7.10
教育
登山健行
家庭
山思而行
1
2
pagedown
瞭解更多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