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時間8月7日中午12點01分,美國對台灣的20%「暫時性對等關稅」正式生效。未再推遲關稅上路的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更表示,將於下週宣布半導體晶片關稅,對那些尚未在美國建廠、投資或承諾擴產的科技大廠,加徵高達100%的晶片關稅。國際主流媒體大多認為,川普透露的半導體關稅範圍比想像中更為寬鬆,《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更稱可望因投資亞利桑納廠而得到豁免的台積電,不僅有機會繼續目前以台灣為最大基地的生產模式,更將成為川普半導體關稅的「最大獲利者」。
儘管以半導體、顯卡、伺服器為主,占台灣出口美國產值7成的資通訊產品,目前還須等待美國232條款的關稅調查結果而不受制暫時性關稅影響,但台灣農產品和工具機、模具、塑膠製品、電子材料等傳統產業,則可能因20%稅率而遭遇巨大的出口壓力。
「現在是午夜!數十億美元的關稅正源源不絕地流進美國!」川普在對等關稅全球生效的幾分鐘後,便在社群平台Truth Social連續發文慶祝;但與此同時,像是法國《世界報》(Le Monde)等國際媒體,卻多以「自由貿易時代的結束」來敘述川普開啟的全球新局。
「我們將對晶片和半導體徵收非常高的關稅⋯⋯稅率大概是100%,」在對等關稅正式生效的幾個小時後,川普也藉著蘋果公司(Apple)執行長庫克(Tim Cook)訪問白宮並宣布擴大投資美國1,000億美元的機會,對外表示自己的半導體關稅計畫,「但好消息是:如果你們已在美國設廠,或已承諾在美國建廠,那就不會被課稅。」
川普表示,半導體關稅的豁免範圍將以投資承諾為主要依據,暫時不會針對企業的投資上限、生產進度或就業創造等具體表現進行評估,「如果你還在建廠,就不用被課稅⋯⋯但如果你反悔,或投資承諾不如預期,那就得回頭把該繳的稅金全部吐回來。」
《紐約時報》和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都認為,雖然100%的半導體關稅數字驚人,但川普透露的豁免範圍與條件,似乎比外界預期更為寬鬆。因此,除了蘋果、輝達(NVIDIA)、美光科技(Micron Technology)等近期已宣布鉅額對美投資的大型企業外,積極在亞利桑那設廠、並多次被川普點名為「投資典範」的台積電,也可望避開高額關稅,甚至有機會繼續維持目前以台灣為主的生產布局而成為最大贏家。
川普對半導體關稅的談話在台灣時間7日清晨5點左右宣布,隨即刺激今日開盤的台股上揚,尤其台積電大漲55元,達1,180元創歷史新高。然而川普在白宮記者會裡,並未進一步說明針對半導體關稅的232條款調查進度,以及其「大概100%關稅」的說法,是否有關8月即將公布的232條款調查結果。

儘管在川普對等關稅生效前夕,包括台灣、瑞士、加拿大等多個尚未與美方達成協議、卻已面臨高額關稅衝擊的國家,皆積極試圖在7日稅率生效前加快與美方談判,但白宮方面似乎不急著達成「壓線協議」。
例如,被加徵39%關稅的瑞士,其總統凱勒蘇特(Karin Keller-Sutter)雖親自趕赴華府,仍無法與川普會面,甚至連美方高層貿易官員也未能接觸,最終無功而返;此外,作為美國第10大貿易夥伴的印度,更被白宮指控「搶購俄羅斯石油、間接助燃俄烏戰爭」,而遭川普追加另外25%、合計最高達50%的懲罰性關稅。
川普表示,他將很快對購買俄羅斯石油的其他國家實施更高的關稅制裁,其中包括目前正處於關稅休兵談判期(直至8月12日)的中國,「都非常可能」被加徵懲罰性關稅。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估算,2024年度俄羅斯平均每天出口約850萬桶原油,其中約3成流向中國,另有3成輸往印度。自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中國與印度便積極搶購俄羅斯能源。以石油為例,過去3年,中國從俄國的原油進口量已成長1倍,印度的採購量更暴增逾10倍。
另一方面,像是日本與韓國等已與美國達成關稅協議的國家,也並未因此感到完全安心。以日本為例,對於美方遲遲未讓日美汽車優惠關稅正式生效感到焦慮,而日本談判代表則持續為美方公文中的各種爭議「筆誤細節」而疲於奔命──例如日本對等關稅稅率應為「最高15%」,但美方文件卻寫成「現有稅率最高再加15%」──並急忙向白宮交涉釐清。
儘管台灣與美國的談判還未達成最後協議,但以目前台灣20%暫時性關稅、日韓15%關稅的情境分析,傳統產業、農產品是深受衝擊的對象。
昨日(6日),行政院祕書長龔明鑫召開記者會說明,具體指出目前受衝擊的業者,包含製造業部門的工具機、塑膠產業,以及農業部門的蝴蝶蘭、鬼頭刀等產品。另外,根據經濟部未公開的「川普實施對等關稅對我國產業影響研析」,則將四大產業列為最亮紅燈的產業。
依經濟部評估,這四大「亮紅燈」的產業,分別為2024年銷美106億元的工具機(占全年產值10.6%)、模具28億元(4.9%)、塑膠製品472億元(11.8%),與電子材料729億元(9.3%)。由於這4項產業在美國市場的主要競爭對手是日本,以目前台灣、日本輸美對等關稅有5%差距來看,將侵蝕台灣產業的價格競爭力。
8月1日上午,關稅方案出爐後,台灣工具機暨零組件工業同業公會隨即發聲明表示,加徵輸美關稅對工具機產業影響甚鉅,「20%關稅將重創價格優勢,特別對中階機型,與中小業者衝擊更深,恐引發市場流失與轉單效應。」
台灣區模具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張和明則向《報導者》表示,「現在整個情況,都不是那麼明朗,大家都還在觀望,」在這兩、三個月期間,會員的訂單情況確實不好。他拿出數據說明,今年(2025)5月出口值衰退5.4%,而若全年相比,2024年模具出口全球的產值相較2023年,衰退10.07%,產業景氣已低迷多年。
但張和明對此喊話「不要悲觀」。他認為,模具產業要「收起來」的業者,多不具競爭力,「有些接單不順利,然後年紀也大了,乾脆就收起來了。」而業者也必須趁此波關稅大戰,趕緊升級轉型、增加附加價值。
若比較模具業的競爭對手,張和明分析,台灣高階模具的競爭者是日本,若台灣關稅是20%,而日本為15%,台灣確實處於不利地位;至於中低階的模具競爭者則是中國,但中國的模具面臨高達55%的關稅,35%的價差對台灣來說,就是一個機會,「台灣的製程品質和可靠度都比較好。」
他舉汽車模具為例,「前幾年我們在台灣是很辛苦,但是慢慢有發現美國的廠商開始來找台灣了,尤其這1~3週,」原因正是中國的關稅高達55%。
傳產業者面臨20%關稅的挑戰,「升級轉型」是一致共識。長期研究台灣經濟的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指出,「傳統產業的二次升級轉型,包括租稅優惠、補助、輔導,甚至主權基金進來,這時候才能化危機為轉機。」
不過,王健全認為,「這一波(關稅)對傳統產業非常凶險,」傳產業者不只受到關稅衝擊,還有其他多重壓力的疊加,包括大約2022年起中國產品的傾銷、日幣貶值、台幣升值等,「關稅一加起來,現在還要數位轉型、綠能轉型,投資成本很高、訂單又不確定,最後(業者)就不要投資了,」屆時恐怕預見中小企業的倒閉潮。
而企業若要到美國設廠迴避關稅衝擊,或移往其他關稅較低的國家,對中小型傳產業者也是艱鉅挑戰。王健全指出,能到美國設廠得有四大條件,「第一個毛利率要高,第二個是自動化程度要高,第三個要有產業群聚,第四個是要有客戶的要求。」台灣比較可能移動的產業,包括 半導體、高階汽車零組件、高階工具機、伺服器等。
至於毛利率較低的傳產類別,王健全認為,即便業者考慮往關稅較低的國家移動,但考量當地勞工、產業群聚、電力等因素,成本疊加下來,「很多他們沒辦法移動。」
以台灣模具業為例,張和明也說,「模具廠商因為規模比較小,比較沒有辦法外移,所以都留在台灣,」業者只能在既有基礎上再精進,像中部光學產業聚落,有大立光電、玉晶光電等產業龍頭帶領,模具廠升級轉型就比較容易。
台灣工具機暨零組件工業同業公會則建議業者,降低對北美市場依賴,積極拓展印度、東協、歐洲等潛力市場。像是印度正推動進口替代與製造業擴張,東協在汽車與電子產業持續投資升級,歐洲如波蘭、捷克等新興工業國也具備設點潛力與合作空間。
王健全建議,政府應積極推動科技與傳產的結合。他強調,像是人工智慧(AI)、5G、自動化與機器人技術,都是提升傳產效率與競爭力的重要利器,否則傳產就會很辛苦。
只是,對於中小企業而言,轉型仍舊艱鉅。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也在全球模具產業趨勢的簡報中,指出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台灣模具產業課題,像是在數位轉型投入上有資金、人才的限制,導致數位化及智慧化程度偏低與導入速度緩慢,以及因經營成本高漲、傳統產業人才磁吸力不足、且內需規模不大,造成高精密機械設備投資不易、高值產品研發量能有限。

深受對等關稅影響的4大傳產企業家數約1.3萬家,但占台灣出口美國的金額不到1成。事實上,台灣出口美國的產品,超過7成為顯卡、伺服器、半導體等資通訊產品,為美國232條款調查範圍,未受20%對等關稅影響,政府至今仍就232條款與對等關稅一併談判當中。
此際,台灣出口美國將面臨的實質衝擊,還存在許多變數。中國與美國的貿易戰休兵預計8月12日到期,關稅也尚未正式定奪,將影響電子零組件、扣件、水五金、手工具、通訊等與中國競爭激烈的產業。
而工具機、模具、塑膠製品與電子材料等產業,日本為台灣在美國市場的主要競爭對手。而目前台灣的「暫時性關稅」20%是否可能再下調、對齊日本,政府也還在談判中。
至於攸關半導體關稅的232條款,更將影響台灣高科技產業的出口。針對川普表示半導體將課徵100%關稅,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副總談判代表顏慧欣今日在行政院會後記者會表示,可能還是有待最後正式的行政命令,且半導體232條款所課徵的範圍,可能會涉及到半導體最後的終端產品,也有可能涉及到半導體中間組裝的設備或是零組件,都必須等待美國政府公布正式行政命令後,才能界定最終適用範圍。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