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時間8月1日上午,美國白宮公布了新一波的全球對等關稅行政命令,其中對台灣的關稅稅率為20%──該數字雖較4月公布的32%低,卻高於已與美國達成關稅協議的日韓(皆為15%)。對此,總統賴清德隨即召開記者會,強調美國公布的對台20%關稅僅為「暫時性稅率」,目前台美關稅談判已完成技術性磋商,僅待仍在與多國同步協商的美方安排總結會議,預計很快就能確定台灣的最終關稅稅率。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也透過白宮新聞稿表示,更新後的對等關稅稅率將於台灣時間8月7日中午12點01分起生效。然而,白宮並未進一步說明美國已與哪些國家達成或即將達成貿易協定,僅強調:後續談判結果,除非經由川普本人正式簽署並對外公布行政命令確認內容,否則各國將持續適用目前這份關稅稅率。
在川普更新行政命令之前,美國已公開與英國(10%)、日本、韓國、歐盟(15%)、菲律賓、印尼(19%)、越南(20%)達成協議並宣布貿易合作的概要;同時,趕上末班車的泰國、柬埔寨和巴基斯坦雖宣布已與美國達成協議,但除了川普公布的19%調整後關稅外,這幾個「壓線協議國」尚未完整公布對美的採購與投資計畫。
在新版的對等關稅下,巴西將以50%的稅率成為全球輸美關稅最高的國家(10%基準對等關稅,加上川普於30日簽署的40%疊加政治懲罰關稅),其次為敘利亞(41%)、緬甸、寮國(40%)與瑞士(39%)。與美國貿易最密切的墨西哥將獲得額外90天的談判緩衝期,但加拿大則被川普公開點名「談判消極」,並被威脅將課以35%的增額關稅。
至於這場全球貿易戰的最大戰場──美國對中國的關稅談判──則另案處理,未被納入這份行政命令。美中雙方目前以「重啟談判」為機會,正處於為期90天、預計於8月12日到期的關稅戰休兵。在此期間,美國對中國商品的關稅暫時維持在30%,中國對美商品則為10%。儘管北京本週已再次向華府提案「延長休兵談判90天」,但川普至今尚未點頭同意。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與民眾黨主席黃國昌等在野黨領袖,今日上午皆批評政府對美談判「嚴重挫敗」、賴政府「謊言被戳破」。
朱立倫以7月31日甫與美國達成協議的韓國為例,指韓方非常積極地「以能源合作為籌碼」向美國爭取產業降稅保障,反觀民進黨政府在因應美國關稅衝擊上的態度過於消極且缺乏透明,台灣政府的慢半拍,現在才開始尋找答案,已經輸了一大截。他認為,「如今美國公布的關稅20%加上匯率損失約12%,仍然是32%的重大成本負擔,」尤其相對日韓的15%,是嚴重的挫敗。
朱立倫並呼籲政府應立即實施立法院通過的「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生國安韌性特別條例」,盡速確認向全民普發現金10,000元,以穩定內需與消費信心。
黃國昌則批評政府「喪事喜辦」,意圖掩蓋對美交涉不順的事實,並質疑政府對美談判流於「黑箱」,缺乏公開透明,連在野黨立委都無從掌握交涉進度與談判條件。
黃國昌強調,賴清德總統說從0%開始談、卓榮泰到黨團拜會時說最低限度稅率不會高於競爭對手,經濟部長郭智輝說不會比日韓差,可以談出一個很好的結果,「結果這些謊言,這些牛皮,一夕之間全部都被戳破了。」產業界正因新台幣持續升值與美國關稅高於日韓競爭對手而面臨極大壓力,他要求內閣應為當前的貿易困境負起政治責任。

賴清德總統於早上11點30分在總統府召開臨時記者會進行說明,出席者包括副總統蕭美琴、行政院長卓榮泰、總統府祕書長潘孟安、國家安全會議祕書長吳釗燮、行政院祕書長龔明鑫、政務委員楊珍妮。 賴總統在臨時記者會上強調,台美談判到目前為止,雖然已經獲致階段性成果,由32%調降為20%,但「20%從一開始就不是台灣談判的目標」,我方希望在後續的談判當中爭取台灣更有利、更合理的稅率,這部分美國政府也表達意願跟台灣進行談判,我方談判的過程已經完成了技術性的磋商,但是因為最終的總結會議還沒有進行,所以並沒有得到最終的稅率,這也是暫時性關稅的由來。 對於在野黨的「黑箱談判」等質疑,賴清德表示,台美磋商過程是比照國際慣例進行,雙方交涉內容簽有保密協議,此次談判國家很多,大家都遵守國際經貿談判慣例,簽有保密協定,在沒有做出總結會議、確定最後稅率之前,雙方不得公布談判細節,台灣也不例外。 賴清德並指出,我方已多次向美方說明,台美談判結果最終必須經過立法院同意,「因為台灣是民主的國家、法治的社會,我們必須向國會負責,也必須要向社會負責。」協商結果出爐後,「攸關國會的部分,一定會向國會報告,並且取得國會同意,」政府將完整向國會與社會說明協議內容及因應產業衝擊的支援措施,並呼籲在野陣營應給談判團隊更多支持與鼓勵。 賴清德多次強調,政府對美的4大談判原則是「維護國家利益、守護產業利益、守護國民健康、確保糧食安全」,台美目前的談判溝通穩定,我方在等待美國安排關稅總結會議的同時,也持續在就深化台美供應鏈合作及兩週後要公布的232晶片產業調查等問題,為台灣爭取最好的結果。

美國《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與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都認為新版的對等關稅命令「重新點燃了全球貿易戰」。因為雖然更新版的對等關稅命令緩解了市場的不確定性,但川普政府不僅沒有緩和與加拿大、墨西哥等重要鄰國的貿易衝突,更新的稅率更進一步凸顯了美國與印度、巴西等「金磚大國」的政治摩擦。
取得「15%優惠稅率」的日本和韓國,也對自身的談判結果與川普的新版關稅表達不滿。雖然韓國成功避開了更高的輸美汽車關稅,並與日本一樣,爭取到美方承諾的「半導體與藥品關稅最惠國待遇」,但韓國綜合股價指數在8月1日仍因經濟前景悲觀大跌3.69%。
日本與韓國媒體普遍指出,與川普交涉關稅協議的最大拉鋸焦點,除了汽車與農產品市場之外,主要集中在「對美投資的金額規模」。《朝日新聞》報導,日本談判團原本提出的對美投資合作規模僅為1,000億美元,但在短時間內大幅加碼,最終以高達5,500億美元的鉅額投資承諾作收;韓國談判團則坦言,「韓方雖然後發,卻因此有機會非常仔細研究日本先行的對美談判策略」,並在此基礎上加碼,最後以3,500億美元的投資規模──包括1,500億美元的韓美合作造船基金與2,000億美元的對美投資基金──說服川普同意降低稅率。
韓國方面認為,雖然首爾搶在最後一刻與華府達成關稅協議,從而避免市場因不確定性而動盪,並以擋下美國不斷施壓、韓國業界卻極為反彈的擴大美國牛肉與稻米進口為重大談判勝利(雖然韓國沒有開放美國30月齡牛的進口,不過從2021年開始,韓國就是全世界美牛進口額最高的頭號市場)。但韓國企業原本因為《韓美自由貿易協定》而掌握的稅率優勢,卻反而因為川普對等關稅而被正式架空,因此韓國輿論在鬆一口氣的同時,仍對川普關稅協定抱有「短多長空」或「飲鴆止渴」的不滿。
此外,日韓兩國雖然都承諾將以鉅額資金投資美國,但對內皆強調,這些數千億美元的對美投資,主要將透過政府擔保與貸款等金融操作方式「協助民間企業赴美合作」,僅有極小部分為政府補貼或直接注資。雙方目前也尚未就具體的投資計畫與時間表達成協議。不過,美方則表示,未來與日韓的投資合作績效「每一季都將由白宮直接評估兌現進度」,若投資成果未達預期,將不排除重升關稅作為懲罰。

針對20%新關稅,國內各大工商團體今日也陸續發表回應。全國商業總會理事長許舒博指出,「60分,但是要進行補考。」他曾表示,若關稅超過20%,政府應向國人道歉,但結果剛好壓線在20%。許舒博指出,要「補考」是因政府表示這是暫時性的關稅,代表政府對於20%的結果也不滿意,但能不能降到15%左右,還得看談判的籌碼有多少,「到底我們要拿什麼去換?也是大家關心的。」
中華民國工業總會(簡稱工總)今日也發聲明指出,20%的關稅水準在區域中段,雖然並非最不利,但略高於東南亞國家,更明顯高於日韓,我國出口將會面臨不小挑戰,已明顯感受到競爭對手的壓力,尤其是半導體、資通訊、機械、汽車零組件與車用電子等重點產業受關稅影響最為明顯。加上匯率因素,工總指出,對以出口為主的製造業尤具挑戰性,部分產業已有接單遲緩乃至取消現象。
工總建議,政府應提供出口轉型補助與營運貸款,同時協助業者強化美國地區倉儲、交付、售後服務機制,提升回應能力,減緩短期衝擊。
新關稅公布後,也讓台灣股市震盪,開盤一度下跌374點,最後收盤時小跌108.14點。台新金控首席經濟學家李鎮宇認為,雖然開盤大跌,但盤中跌勢收斂。
他認為,今年各界普遍「低估了台灣的經濟成長率」,若台灣第三、四季的成長率依主計總處估計只有1%,而台灣第二季經濟成長率約8%,「那麼台股應該會處於崩跌狀態,但台股其實還相當強,」李鎮宇分析,台灣對美國出口大宗主要還是半導體與伺服器,但觀察美國的科技巨頭資本支出,「其實不會有停止拉貨的效應,還是按照資本支出,每一季、每一季固定在拉貨。」
但像是工具機與塑化等產業受關稅影響較大,李鎮宇則建議,政府應再提供比較好的優惠條件提振傳統產業,讓台灣整體今年的經濟成長率「有機會上修」。
另一方面,在與美國談判的結果中,作為台灣產業競爭對手的日本和韓國都得到了白宮「半導體關稅最惠國待遇」的承諾,李鎮宇亦期待台灣的半導體在未來的關稅調整中也能獲得「最低關稅」待遇,「只要是我們能夠在半導體這個地方守住,我覺得這個談判會是一個成功的談判。」

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海外研究員江旻諺認為,美方預定兩週後公告的232晶片產業調查結果,攸關半導體關稅,將會是關注重點。依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統計,台灣出口美國的貿易數額,有75%到80%屬於232條款可能涵蓋的範圍,包括半導體以及半導體周邊的AI伺服器、顯示卡,乃至於更周邊的電路板或是網通零件等項目,「從國家整體產業的觀點來看,232確實影響範圍會比較大。」
江旻諺指出,雖然還不確定半導體關稅是否可能談到最惠國待遇,但就晶片的先進製程而言,美國對台灣的依賴仍是很大,「美方基於這樣的考慮,可能不會墊高太多關稅的成本。」即便有關稅,成本也很有可能會被轉嫁到美國的廠商。但另一方面,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海外研究員何明彥補充,基於美國製造業回流的政策方向,半導體關稅還是有可能課得比對等關稅高,「變數真的很大。」
在成熟製程的部分,「有非常明確來自於中國的壓力,」江旻諺指出,中國藉由政府補貼或政府投資的方式去擴充產能,讓價格變低,如果台美之間在成熟製程晶片的供應,因為關稅而受到干擾,反而讓中國的廠商趁虛而入,或者讓中國反而取得更多優勢的時候,「我相信這並不符合美國和台灣的利益。」
而台灣目前受對等關稅衝擊的產業約20%,多是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傳統產業。江旻諺認為,這些產業的發展路徑相對比較弱勢,因此行政院所提出的補助方案和韌性特別條例等措施,就是重要的政策方向。
此外,當前美中關稅寬限期擬再延90天,台灣在應對美中地緣政治與貿易格局變化時,江旻諺認為,中國不太可能對美國釋放實質善意,包括開放國內市場或新的貿易安排,也不太可能採取對美緩和的姿態,在這種情況下,川普難以與中國達成一個「好的協議」,若是如此,台灣是否受到連動影響,也值得密切觀察。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