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開京劇「黑箱絕學」──為關老爺勒頭、替王熙鳳吊眉,一生懸命的戲曲箱管師
潘進輝(右)與陳富國(左)正在為老生演員鄒慈愛(中)上冠。箱管為幕後的無名英雄、演員的最佳拍檔。(攝影/林彥廷)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疫情後各劇團紛紛「報復式演出」,傳統戲曲名家新秀傾巢而出,前台鑼鼓喧天、愈炒愈熱。然而戲台背後,國內少數有專任箱管編制的國立傳統劇團國光劇團,近兩年正逢「箱管」的退休潮,老師傅紛紛退下火線,箱管組從以往8人變為現時6人,本由三衣箱負責的靴履內襯,現時交由演員各人自行保管;重要公演時,退休的老師傅仍需回團坐鎮指導。

箱管師傅,是隱身在舞台後的影武者,台上見不著他們的身影、但他們無所不在。《報導者》透過5位箱管師傅的故事,開箱不同戲箱裡的祕密,也一窺傳統戲曲中箱管職人的祕技以及現今面臨的傳承危機。

《挑滑車》、《雁蕩山》、《野豬林》、《長坂坡》⋯⋯台前端出一齣齣人人喝彩的精彩武戲背後,全賴箱管在場邊分秒守候協助。好比《長坂坡・漢津口》,從趙雲變關羽,一進入後台從頭到腳大換裝。箱管們從台邊接住主角,主角洗掉趙雲的俊臉、勾上關羽的紅臉的同時,衣箱則在旁扒靴子、穿布祙、換彩褲、穿厚靴、換戲服。時間只有大約4分半鐘,還包括在後台唱一句西皮導板──這一切最後由盔箱勒上關羽的盔頭、演員掛上髯口、旗把箱遞上青龍偃月刀作結。

演員出台前的安定、身上分寸是否妥當,全靠箱管們一手拿捏。

五箱外加撿場、包頭,七大箱管撐起戲台門面
Fill 1
京劇、勒頭、吊眉、戲曲、箱管師、華智暘
檢場需通曉與戲有關的各種事情,如桌椅擺設的位置,道具的遞送傳接,服裝的更換增減以及舊時的飲場等等,都要傍得嚴絲合縫、恰到好處。(攝影/林彥廷)
箱管
戲曲後台服裝、道具、梳化等幕後部門管理人員統稱。
」是傳統戲曲行業中看不見的脊樑。以往人稱「六哥」、國光劇團退休的資深箱管邱海訓曾提及,「箱」就是裝戲服的木箱,「管」代表管理,「戲箱」乃戲班的命脈所在。

箱管人員站在第一線,是為演員下審美判斷的「造型師」。以往戲曲演出,會將戲班的服裝行頭道具放進戲箱,緊隨戲班南船北馬闖蕩。從事容妝工作多年、現職國光劇團箱管組組長的張美芳打開後台的戲箱,從頭說起:

「京劇後台分工嚴謹,由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盔箱、旗把箱、檢場、容妝共七個部門組成。各箱功能不一。每個箱子各自會裝著不同角色的戲服、道具或配件,各箱都會有一位箱管專責,彼此亦能互相支援。」

不論新編或傳統,箱管須在排練時再三準備,確定一切合乎劇情及人物身分,絕不能出現「岳飛的刀給了關羽耍」等穿越情況。若演員需要「趕場」快速換裝,盡責的箱管更會透過觀察排練,掌握演員上下場的時間感作沙盤推演,規劃好側台快換的區域、次序。

箱管作為傳統工業,近年遇上青黃不接的困境,資深箱管近兩年亦接連屆齡退休。國光劇團演出不斷,七個部門已合併五組,旗把箱、檢場
在傳統戲曲演出過程中,如果遇到換場需要更換佈景、道具時,由戲曲人物以外、身穿長袍的工作人員上台搬換。以往的檢場職責不僅限於佈置桌椅、扯城擺山,更重要的是輔助演員的表演,製造氣氛。如為需要喝水的演員遞水(飲場)、拋接道具把子等。
更是由一人兼管。中生代箱管與時間競賽,協助有志「轉職」箱管的年輕演員們接班。
國光劇團箱管編組與成員
  • 衣箱:鍾志強(35歲)、郝玉堂(64歲)
  • 盔箱:陳富國(41歲)
  • 旗把箱:華智暘(39歲)
  • 檢場:華智暘(39歲)
  • 容妝:張美芳(組長,57歲)、曹金鳳(63歲)

【註】人員為2023年6月狀況

【盔箱】
演員的祕密,都在「黑哥」潘進輝手上的老繭裡
Fill 1
京劇、勒頭、吊眉、戲曲、箱管師
潘進輝(右)即使退休,重要演出時仍回國光指導後進陳富國(左)。圖為兩人正在協助小生温宇航(中)勒頭。(攝影/林彥廷)
盔箱師傅獨門功:勒頭

盔箱負責管理所有角色頭上戴的盔、冠、巾、帽,還有臉上戴的各式髯口,以及各種裝飾於頭部、臉部的配件,如面牌、翎子、狐狸尾、甩髮等等。盔帽飾品必須能穩妥不掉。盔箱師傅獨門功夫就是幫演員勒頭,鬆緊高低全靠盔箱掌握分寸。

從容妝勒頭、穿什麼戲服、戴什麼髯口(鬍子)冠帽、道具修補等工作,全由箱管一雙雙巧手安排配置。不同演員勒頭的鬆緊度、習慣的把子
也作靶子,又稱刀槍把子,為傳統戲曲演出中所用兵器道具的統稱,有刀、槍、劍、戟、棒、棍、斧、鉞等。
重量、演哪齣戲要穿哪一條彩褲才會心情愉悅⋯⋯這些「袐密」都只有箱管才知道。好比盔頭勒得好不好,乃上台前演員的安全感最後一道防線。

採訪當天,已經退休、人稱「黑哥」的潘進輝特意回團,指導剛從演員轉職成盔箱的陳富國如何修理盔頭。

潘進輝捧著一頂年屆不惑的「獅子盔」,細細拭過盔上的布料,「這一頂是台灣製的。台灣早期也有人做盔頭,可是後來沒有市場,生意不好,沒能(把手藝)傳下來。」1988年解嚴後,兩岸開通,中國因劇種和劇團數量多,南北各地設有戲服廠專供戲曲衣飾冠帽,大批生產下價格相較便宜。台灣自三軍劇團解散、合併成國光劇團後,市面上京劇演出及團體銳減,「後來大家就直接訂大陸的。台灣已經沒有人在做,老師傅都過世了,真的一個都沒有了。」

潘進輝端詳著一頂丞相專用、已經相當「老邁」的冠帽,「現在都已經這個樣子了,修也修不好,要拆下來換整塊布,還要上漆⋯⋯壞掉的地方,我們頂多只能盡力修一下,沒有技術能整頂做起。畢竟我們也是半路出家的。」

Fill 1
京劇、勒頭、吊眉、戲曲、箱管師
盔箱組正在修理翎子,因購買翎子價格愈來愈貴,能修理盡量修理(攝影/林彥廷)
潘進輝本是從「小海光
即為海光劇校,附屬於海光國劇隊(大海光),是三軍最晚成立的一個戲校,位於左營,以「海、青、昌、國、粹」為每期學員命名。
」畢業的演員,專攻丑行,藝名潘海輝。「阿黑小的時候比較瘦弱,長得黑黑的,牙又長得不好,所以我們很愛開他玩笑,叫他『阿黑』。他們是從屏東來學戲的孩子,一開始講國語都不太準確,」當年一同學戲同學的魏海敏回憶。

除了潘進輝外,原任箱管組組長、已退休的邱海訓及其妻吳海倫、還有現職國光劇團二衣箱的郝玉堂(郝邵文之父),全屬「小海光」成員。魏海敏說,「以往在海光,箱管孫叔(孫阿德)和黃阿姨對我們演員很照顧,除了上台也會照顧我們生活。他們看在眼裡,因此成了箱管之後,對演員的照顧也很全面。演出時在趕場,也特別感受到他們對自己的關心。感覺很安全,有熟悉的人在照顧自己。」

潘進輝的「半路出家」,一開始也全靠自己摸索:「自己戲唱得不好,就慢慢向(箱管)老師傅學習⋯⋯尤其台灣真的沒有老師教,其實以前老師傅不太會教我們的。因為當年沒有年齡限制(不用退休),教會我們,他們就真的沒飯吃了,所以我就在旁邊慢慢記。」潘進輝一度想過轉換跑道,不打算留在戲曲界,但恰好劇團缺一位盔箱,他就本著嘗試的心態留在劇團。這一留,便是20幾年。

20幾年鍛鍊出一身功夫外,還有與劇團成員彼此間無法言傳的默契:「勒盔頭的關鍵其實在於每個人的頭形不一樣,喜歡的力度、位置也不同,必須一一去熟悉。」

「主要是不要用蠻力。」對潘進輝而言,勒盔如是,處世亦如是。

箱管人員最大責任,便是協助演員上台前的準備功夫,但也不時要承受演員的壓力。潘進輝一向靦腆寡言,作為愛好和平的天秤座,也跟演員吵過架:「他們一有壓力便找我們麻煩,有一次我實在忍不住,便說:『先生,你可以囉。』我知道演員也是在釋放壓力,可是,難免會覺得不被尊重。」勒盔多年,雙手長滿老繭,是歲月留下來的戰績。潘進輝說:「我也會痛啊,我的手也是肉做的,只是繭長出來,皮又(因為勒盔)被扯掉,如此反反復復而已。」

丑行演員轉行,陳富國接棒資訊化習藝
Fill 1
京劇、勒頭、吊眉、戲曲、箱管師
從演員轉職、新一代盔箱陳富國,手捧著他最喜歡的一頂盔頭。(攝影/林彥廷)

「當年國光到大陸演出時,中國京劇院的(箱管)老師蔣士林在後台看了我半天,他說:『阿黑,你不靈耶!』後來我們逗留了20多天,他便每天告訴我一點(技巧),我回來後再自己研究。」

相較中國戲曲學校擁有相對完整的教學系統,台灣人員與資源相對稀少,箱管至今只能依靠口傳心授。國光盔箱的新一代接班重責,便落在同樣從丑行演員轉職到箱管的陳富國身上。

人稱「阿國」的陳富國畢業於復興實驗劇校及中國文化大學,從2006年開始加入國光劇團,本為劇團裡的年輕「小花臉」。然而演員背詞的重壓使他難以招架,萌生轉換跑道的想法。得知劇團缺少箱管,他便自動請纓,去年(2022年)剛「轉職」跟隨潘進輝學習。

「以往只知道丑行的東西,但現在每個行當都要了解。感覺演員難度係數如果是三顆星的話,現在就是『啪』一下──跳到了五顆星。」

除卻對於盔頭、老戲的知識不足,陳富國自言對裁縫、修改等技術目前還不甚擅長。更重要的是,老師傅如潘進輝等箱管,與劇團成員20幾年的默契,並不能直接複製貼上。「像《徐九經升官記》趕場時要求速度,但我就是會卡住,他們一直以來有一套(工作順序),所有步驟我都要去重新摸索──他們會以為我知道,但其實我不知道!後來就會主動去了解。」

陳富國練習勒盔的手同樣長滿新繭,然而曾經當過演員的他,並不止步於練習,而是推己及人地思考。「明明我知道勒頭很痛,但是勒別人的時候,手上又不得不加大力度──到底要怎麼做,才能比較人性化呢?怎樣可以讓演員沒那麼痛苦,又能達到效果呢?」他甚至參考了身體力學、運動心理學、紡織學等資料,學著像其他行業能夠從科學角度去解決問題。儘管具有難能可貴的研發精神,卻又忍不住自我懷疑:「可是我對傳統的認識太薄弱了,老師們用一輩子去學習和練習。我卻連軟的(盔)都勒不好,還想勒硬的?還想要改革?⋯⋯我也不知道是好還是不好。」

現今國光劇團每逢大型演出,仍會邀請潘進輝回團「坐陣」,協助盔箱與衣箱的工作。儘管年輕的盔箱不時感到沮喪、禁不住質疑自己,老師傅潘進輝卻看著阿國專注工作的背影說:「這都是經驗,他以後會比我棒的。」

【衣箱】
「怪物新人」鍾志強,一人當關萬事通
Fill 1
京劇、勒頭、吊眉、戲曲、箱管師
年輕的鍾志強一人挑起衣箱組大半工作,被稱為「怪物新人」。(攝影/林彥廷)
三個衣箱,分管不同角色服裝

衣箱負責戲班所有服飾管理。當中分為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大衣箱掌管文戲角色所穿的戲服,為戲箱之首。二衣箱放置武戲角色所穿的服飾,例如元帥將軍穿的大靠即屬二衣箱。三衣箱放置太監、皂隸、龍套等次要角色的服飾,同時也管理護領、胖襖、水衣、彩褲、靴鞋等演員貼身用品。

國光劇團原有8位箱管,負責衣箱便有4位。如今只剩2位,除了尚未退休、負責二衣箱的郝玉堂,衣箱之職幾乎全權交予新入任的鍾志強。衣箱不單是負責服裝,還有箱管專門的守護神「喜神
「喜神」,又稱大師哥,為箱管守護神。在京劇舞台上,如果需要嬰兒的角色,不能真抱著娃娃上台表演,多用木雕娃娃來替代真人。該木雕娃娃就是「喜神」,於戲班地位僅次於梨園祖師爺,為戲班吉祥物。表演的時候,根據劇情需要,「喜神」可以配合使用,但是到了台下,則需面朝下、放置於後台顯著位置,便於祭拜供奉。
」,得面朝下天天置於大衣箱中坐鎮,可見衣箱地位之重。張美芳說,除了容妝以外,鍾志強幾乎所有部門的工作都會。

堪稱「怪物新人」的鍾志強自幼進入台灣戲曲學院,原本是京劇系的插班生,後來轉系到客家戲,只因害羞不愛上台,幸得老師介紹他到服裝部門,跟著老師傅們學藝,確認自己想要轉職箱管。比起大部分演員出身、半路出家的箱管人員,鍾志強從國中開始便跟著後台師傅一同工作,前路算是相當明確。快人快語的他卻說:「一度都快要失業了,這個行業一個蘿蔔一個坑,若是沒有前輩退休,你就沒有(就業)位置。」

面對龐大的生存危機,鍾志強不得不把身上的刀全部磨利。融匯貫通的十八般武藝,全靠從以往在民間劇團一點一滴打拼出來:「民間劇團不論是客家戲、歌仔戲,不太可能請到這麼多箱管人員,每個部門都必須懂才能應付演出。」

問及衣箱工作的難處,鍾志強說目前作為年輕人,首先最大的問題就是對傳統認知不足:「不像『老三軍(劇團)』,他們勞軍戲演出量非常龐大,自然就會懂得多。唯一好處是科技發達,兩岸資訊可以互通,能夠參考影片。」

Fill 1
京劇、勒頭、吊眉、戲曲、箱管師
衣箱需在演出後台除了整理戲服外,亦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隨時協助演員穿戴、趕場。(攝影/林彥廷)

鍾志強坦言,「我現在35歲才進到一個相對穩定、有規模及系統的工作環境。年輕人想來學,我都會比較想勸他們轉行,因為傳統箱管沒有市場,畢竟沒有那麼多劇團,總不能跟人家說『你等我退』吧?」目前國光劇團更因人員縮編、人手短缺之故,本由三衣箱負責的靴履內襯,現時交由演員各人自行保管。

衣箱的工作不單是「穿好衣服」,最為艱難之處如同盔箱一般,需要長時間磨合、摸清每位演員的習慣。

「大衣最難的工作其實是『傍角』,因為穿戲服的手法大同小異,各部門也可以互相支持、技術上是通用的。最難是摸清楚各個演員的習慣,例如演員喜歡這齣戲用什麼護領、今天想要穿什麼顏色的彩褲⋯⋯他們會有自己的觀念與習慣,大家需要溝通。」

鍾志強也不禁感嘆,台灣的劇團應投放更多資源購置傳統戲服,讓演員也可以有更多選擇。

【旗把箱】
天人交戰幾萬次,由武生轉場的華智暘
Fill 1
京劇、勒頭、吊眉、戲曲、箱管師
從武生轉場的華智暘與他的「特力屋」。(攝影/林彥廷)
旗把箱,兵器專業戶

旗把箱管理舞台上所有的刀槍劍戟長短兵器,以及車船馬旗、桌椅帔等等道具。當中某些兵器需要特別注意,如關羽用的青龍偃月刀,平日以紅布裹住刀頭置放於其中,旁人不可亂動。

相較於盔箱與衣箱的寂靜,國光劇團箱管區有著極為特殊的一角:門前立著迎賓的白板,上面有演員寫著「到此一遊」的可愛簽名;音響裡放著City Pop西洋流行曲、四周井井有條地放滿各式兵器道具,工作案頭上放著一尊現代鋼彈模型──這是現職「旗把箱」華智暘接管工作後、重新打造的工作間。劇團同事戲稱為「特力屋」,只因「旗把箱」的主要工作,便是修理各式道具與刀槍劍戟。

進入國光劇團超過10年、本工老生與武生的華智暘,妻子為同團花旦演員凌嘉臨。他從2022年中開始接手旗把箱工作,彼時上一任旗把箱張起鳴退休在即,華智暘只能在短短兩個月內了解一切職責,且演員的工作還不能放手。相對於同期轉職的陳富國,華智暘的心路歷程可謂一波三折。

「前幾年,因為某次台上忘詞,而被記了兩支申誡。之後狀態每況愈下,後來才萌生『轉旗把(箱)』的想法,」華智暘憶述時雲淡風輕,實質上他自稱在「演員」與「箱管」身分之間「天人交戰了好幾萬次」。只因剛嘗試箱管工作時遇上一連串傳統戲演出,旗把加上檢場,大量工作的陌生感使他萌生退意;加上以往稀少的演出機會忽爾接踵而來,自己想好了演員初步進修計畫──卻又被告知行政程序已上報,明年將會調任箱管。大起大落之間,身體以大病一個多禮拜來告知他無法適應。

Fill 1
京劇、勒頭、吊眉、戲曲、箱管師、華智暘
華智暘於演出後台修理道具中。若演出時道具出現突發狀況,旗把箱必須馬上修理。(攝影/林彥廷)

「我自己也很害怕,很怕做不好,也最怕人生二選一了!我會猶豫,是不是根本沒想好?」劇團工作最終塵埃落定,他便埋首旗把箱及檢場的工作。甫上任,便重新管理規劃旗把箱的空間,將所有道具重新歸納整理,且天天加班到晚上11、2點修補道具。

對他而言,旗把與檢場就猶如偶像天團的「門面擔當」,除了演員、戲服,觀眾的視覺重點便是把子道具、桌圍椅帔。「我盡可能多準備便多準備,將危險降到最低。」為了確保把子道具能讓演員稱心如意,華智暘會在演出前便反覆觀看演出錄影,在三次響排
傳統戲曲在排戲的最後階段,配合樂器,加入音效所作的排練。響排時除了演員不化妝著戲服外,一切都與正式演出時無異。
之內與所有演員核對過道具。
「如果(道具)不行或不通過我的審美,那我就要修理,時間允許我就能修繕整理的較為完整;反之,若時間不允許的話,則要思考如何以最有效率的方法修理。然後就得思考管理,如何保存歸置。我覺得現有空間,還有很大彈性讓我發揮。及後財產如何保存?怎麼拿取?動線規劃?維修施作環境規劃?未來延展?⋯⋯。」

華智暘以現代管理的邏輯與視角,穿透眼前從三軍時期遺留下來的旗把道具。現在他不單修復道具,甚至還開始自製道具。

問及華智暘是否仍然戀棧舞台、會否不甘心,他坦言仍有上台演出的衝動,但是他目前想得更「貪心」:希望自己能加強美術,水彩、油畫、素描等技術外,還想學國畫、書法、木工、雕塑、縫紉,甚至更新穎的技術如3D列印。「希望每個部門都壯大,當劇團強壯的後盾。」華智暘本在演員的雄心壯志,一股腦地傾注到把子道具裡,猶如在故宮修文物的修復師,對物有情。

【包頭】
對鏡貼出上善若水,張美芳妝容手藝從沏茶學起
Fill 1
京劇、勒頭、吊眉、戲曲、箱管師、張美芳
國光劇團現任箱管組組長張美芳,將每齣戲的造型頭套「視如己出」。(攝影/林彥廷)
包頭,為旦角最後定裝

戲曲當中旦角演員一般會自己完成妝容,髮型、頭飾等設計則由包頭老師負責。包頭的技術主要根據原本造型,再從角色的身分、性格及表演程式、戲分等規則,去替演員完成梳髮與裝扮頭飾。

面對大環境不停變動、經費與人員同步縮編之際,加上資深箱管退休、人手短缺,新一代箱管走馬上任,作為箱管組組長,張美芳只好一路陪伴協助。「面對時代的變遷,好像也沒甚麼辦法,我覺得只能一直推著往前走。」張美芳能夠了解年輕人心情,只因同屬演員出身、轉職箱管數十年,自有一套上善若水的心法。

「包頭」需負責演員「吊眉
戲曲演員眼尾需以勒頭帶向上吊起,令眼睛更為有神。
」到包上大頭或古妝頭,兼具造型、髮型技術與設計於一身,最重要的便是靈活,活用「勒、吊、纏、繞、插」等手法,為演員打造出最亮麗的臉型與造型。以榆樹皮製成的刨花浸出汁液,將一束束頭髮(片子)梳出七個小彎貼在演員額上,左右兩側以兩片大柳鬢勾出臉型,一切都講究圓潤平衡之道。

沉穩柔韌、身穿圍裙為標誌的張美芳,畢業於大鵬劇校、本工老旦,日漸發現自己個性害羞、不喜歡上台,便接受老師推薦到後台當學徒。「我是從國中開始便隨著大鵬(劇團)後台的張大爺(張金培)學習,他讓我從沏茶學起,其他(工作)只能在旁邊看。直到後來遇到宋敬海老師,他才開始教我,我才慢慢學起來。」三軍劇團解散後,張美芳便順理成章進入國光劇團,繼續擔任容妝之職。「以往學的都是傳統(手法),不太懂新編戲的設計,起初是找外面的老師幫助梳,後來團長說如果經常需要設計造型的話,為甚麼不乾脆去學一下呢?容妝一直是我的興趣,可說是學對行了,於是我便到處去找老師學。」

張美芳說,「包頭」最為困難的便是根據每個演員的條件,設計造型、以及梳髮髻的手法,全數基於個人的審美與技術──且全是獨門武功,鮮有外傳。當年台灣並無專授戲曲造型的老師,張美芳便利用工餘時間,連續三年到中國尋訪名師。「後來遇到北京著名設計師王桂蓉老師,她會傳統包頭,更會梳古裝頭。我便每年利用半個月的時間,到北京去跟她學習,她教了我很多竅門與手法。」

Fill 1
京劇、勒頭、吊眉、戲曲、箱管師
包頭師傅需要熟悉不同演員的臉型與習慣,以便調整出最佳的造型。(攝影/林彥廷)

國光劇團現今大部分新編作品造型,均由容妝部門一手包辦。例如經典大戲《王熙鳳大鬧寧國府》等「半傳統」、彰顯出人物氣勢與特徵的作品,或是張美芳自己較為滿意的《三個人兒兩盞燈》、以婉約嫻靜之唐風為特點等作品,均是苦心學藝、匠心獨運的成果。

設計難不到張美芳,倒是繁瑣陌生的行政工作成為她一度灰心的原因。「前兩年既要處理後台工作,還要兼顧行政工作──真的快瘋了。每次演出需要購買道具、服裝,都必須經過長時討論、開會、發公文、招標等行政流程,但因為是演員出身,書寫公文對我來說就相對困難。」近年劇團演出不綴,雖為市場再度振興之兆,然而在人員編制不足之時,一檔接一檔的演出無疑對張美芳而言壓力大增,但個性圓融的她,卻從未為此有過多的擔憂或大動肝火。

以往戲班裡的包頭老師,可說是「兇猛」非常:張美芳憶述兒時一位武旦同學曾經因為包頭時喊「痛」,沒料到包頭老師更為用力,結果簪子刺破頭皮、鮮血直流──以顯示他作為箱管,權操演員外觀「生死」的大令。

「『圓』在我人生中滿重要的。但求『圓滿解決』,盡我努力做好一件事。」

傳統藝術講究「圓」與「對襯」,張美芳指的「圓」除卻是戲曲美學的根本,也是如同太極一樣,以調和、圓滿事情為先。

唯一能吹亂張美芳的「圓」、打亂她步調的,便是時代變遷的急切,「這也提醒我們不能像以前一樣,大家都在進步,互相會用更多時間溝通協調,才能成就出一齣戲。」令張美芳感到欣慰的是女兒能夠在路上結伴同行。張美芳女兒何怡嫺目前為台北新劇團之容妝,繼承母親手藝之餘,偶爾也會到國光劇團幫忙,分擔母親的重擔。

「其實壓力很大,畢竟跟大家(已退休的箱管)相處了20幾年,彼此有默契、有心照不宣的工作流程,互相都很習慣了。」面對新人事、新作風,新入職的年輕人,有自己行事的準則與流程,對張美芳而言,也是另一種學習。「大家都在磨合適應當中,他們也真的非常用心了。」張美芳嘗試以她的圓潤承接時代的浪潮,潤物無聲地照顧著年輕的箱管人。

戲曲家的箱管人
Fill 1
京劇、勒頭、吊眉、戲曲、箱管師
新一代箱管走馬上任,正值新舊融合之際,張美芳望以圓潤承接時代的浪潮。從左到右為陳富國、華智暘、張美芳、鍾志強。(攝影/林彥廷)

戲曲幕後的箱管,也許就像《舞伎家的料理人》裡的「料理人」季代。台前的舞伎燦然生輝,她雖無法成為舞伎,卻成為照料大家的料理人,相對之下似是平庸樸實的存在。事實上,儘管季代並不適合在幕前擔任舞伎,卻能在真實面對自己時,以勇氣併發出與眾不同的光芒:她能以最普通的食材,做出一桌佳餚,為舞伎們送上最溫暖的料理。

誠如箱管們以最為樸實的雙手照料著演員,作為堅實的後盾,陪伴、守護著劇團中因為夢想而有著革命情誼的「家人」,為了各自夢想志趣互相扶持,在行業中找到專屬於己身的快樂,與獨一無二的光芒。

索引
五箱外加撿場、包頭,七大箱管撐起戲台門面
【盔箱】
【衣箱】
【旗把箱】
【包頭】
戲曲家的箱管人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