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總製作人鄭心媚

首部以台海戰爭一觸即發為故事主軸的台劇《零日攻擊》,8月2日起正式在《公視》等平台播映。製作團隊以10集虛構假想故事,呈現台灣面臨中國入侵危機前的亂象與荒謬,以及不同社會背景的人們,在戰爭威脅下的去留難題。透過戲劇警示:真正左右人們在極限狀態下如何選擇的,可能不是國家存亡與統獨立場,而是個人的情感寄託。
製作單位一年前公布17分鐘前導預告片,持續受到國內外高度矚目,累積超過50篇外媒報導,對於本土題材台劇而言相當罕見。另一方面,此劇製作資金因獲得政府文化部門上億元補助投資,引發質疑與爭議。
7月22日的台北首映會上,美國在台協會處長谷立言(Raymond F. Greene)受邀觀影。而在廣島原爆紀念日隔天的8月7日,劇組前往東京舉辦首映記者會,多名日本國會議員,包括日華議員懇談會會長、眾議員古屋圭司等代表,也受邀出席,顯見虛構戲劇的訊息,也受到現實政治人物的關注。
首集播出後,台灣社群媒體上,盛讚與猛烈批評皆有,《零日攻擊》總製作人鄭心媚回應,「謝謝大家收看,不管喜歡或不喜歡,我們都虛心受教。」
(※本文含《零日攻擊》劇透,請斟酌觀看。)
「零日攻擊」(Zero day attack),原為資安術語,指新軟體剛更新時,因尚未經大量測試,產生資安漏洞而遭受駭客攻擊,剛好對應《零日攻擊》影集的虛構世界觀設定:總統大選結束、新舊總統尚未完成交接的政權轉換期,是一國系統最脆弱的時候,也是影片裡中國解放軍攻擊台灣的時間點。
首集〈戰爭或和平〉描述以些微差距驚險當選總統的王明芳(謝怡芬飾),在選後接二連三遭遇危機,被疑似收受紅色資金的同黨大老(游安順飾)威逼公開承認一國兩制,卻在關鍵時刻,與即將卸任的對手黨派總統宋崇仁(陳文彬飾),共同做出驚人的政治決定,並私下指使隨扈又如(鄧九雲飾)進行大膽的祕密行動。
總製作人鄭心媚接受《報導者》專訪表示,總統當選人王明芳代表台灣人的掙扎,一方面不想因戰爭流血,但又擔憂簽了和平協議,會失去民主跟自由,「所以她的台詞說:『根本一點把握都沒有。』」故事進行到最後,變成兩個母親,也就是王明芳與她的隨扈,該如何拯救各自被不同力量挾持的孩子。
兩個母親的艱難選擇,如同台灣人被迫在戰爭或和平當中二選一。「世界上到底有哪個國家要被迫這樣選擇?」鄭心媚質問。
除了表面上的政治、政黨選擇,《零日攻擊》想突顯的是,每一個人所作的選擇,都代表了台灣人未來會過什麼樣的生活。
鄭心媚提及,第1集試片時,很多台灣觀眾反映「看不懂」,「有人覺得王明芳是蔡英文,有人覺得是蔣萬安、有人覺得是蕭美琴,或者盧秀燕,投射不出現實中具體的人物。」相較之下,外國觀眾不會將現實政治人物對號入座,反而沒有觀看障礙,他們看到的是台灣面臨要不要戰爭的掙扎。
「很多外媒不能理解,為什麼台灣人對戰爭無感,社會一片歌舞昇平?這部戲劇是一扇窗,讓國際看到台灣70幾年來,其實沒有一刻不在戰爭的威脅恐嚇下生活。表面上看起來很chill,但實際上,恐懼在每個人的心中。」
鄭心媚曾任16年新聞記者,10年前轉任專業編劇。以二二八事件、1950年代白色恐怖為背景的《燦爛時光》、描繪媒體生態的《鏡子森林》受業界認可,曾獲金鐘獎最佳編劇獎。這回她直球對決兩岸關係與戰爭,藉戲劇提供觀看的方式。
「讓國際社會分辨台灣與中國的不同,是這個作品的『野心』,」鄭心媚說。

多年前,鄭心媚聽聞某媒體高層提及中國國台辦實質操控台灣媒體編輯室,讓她非常恐慌,動念以媒體遭「紅色滲透」為主題發想故事,完成劇本《紅手指》。「錯誤資訊慢慢侵入人們生活,利用人性弱點造成認知混亂,讓你懷疑、背棄原來生活的地方,並逼使你交換原有的東西,這就是紅色滲透的本質。」
《紅手指》順利找到合作拍攝的製片公司,但因故未能拍成。過往大多單純執行編劇的鄭心媚意識到,這類政治性題材,必須自己擔綱製作人,籌組有信任感的團隊,才能確保作品的掌控權,避免再度胎死腹中。
於是她重新構想故事,將紅色滲透擴充到對政治、經濟、俗民生活等各領域的影響,2023年初完成劇本大綱,找資金、找導演,正式啟動籌備。因緣際會,認識曾任國安會副祕書長、前中華文化總會祕書長林錦昌。
剛好,林錦昌也對影視有興趣,看到初始企劃嚇住了,「他沒想到是這麼hardcore(硬蕊)的東西,」鄭心媚笑說
有趣的是,鄭心媚一開始的故事設定,是台灣已戰敗、被中國統一,眾人回想失去這塊土地的過程,「但很多人看了都搖頭,說這樣太悲傷了。」林錦昌加入製作團隊後,提供其2008年擔任國安會副祕書長時,模擬中共侵台的「社會兵推」情境,建議劇本的世界觀架構重新調整為「戰爭來臨前的台灣社會」。
「社會兵推」假想解放軍登陸、熱戰開打前,先操作國際法使台灣形成孤島狀態,讓台灣被國際認知為中國的一部分,再利用各式手段,例如金融擠兌、地方選舉滲透、買通宮廟、散布虛假訊息,造成社會內部動亂,最後以平亂名義,順勢接管台灣。

為了讓影集兼顧嚴肅訊息和娛樂性,編導團隊閱讀中國學者何清漣的《紅色滲透》、台灣學者吳介民編著的《吊燈裡的巨蟒》等中國研究著作,也參考美國政治驚悚劇《紙牌屋》(House of Cards)、《黑鏡》(Black Mirror)的運鏡風格。
「我們終究要做一個好看的戲。然後再去深思,戰爭之於每個人是什麼?」鄭心媚身兼編劇統籌,邀集其他8位導演,分配擅長類型,以驚悚、喜劇、奇幻等風格各異、劇情獨立的10個故事,呈現紅色滲透手法。來自各種社會階層的主角們,面臨戰爭開打前「走或不走」的人心惶惶與恐懼。
假訊息與資訊戰,是紅色滲透的重要武器。導演趙暄執導的第4集〈Mind Fuck〉,肖想當網紅賺大錢的智琪(陳妤飾)流量慘淡,被老公看扁、被父母情緒勒索與要錢。絕望中,突然收到身心靈網紅邀約合作,從此墜入被AI情感詐騙的深淵。個人親密關係的危機,竟然提供紅色滲透的破口。

家庭關係也在戰爭逼近時面臨尖銳考驗。知名廣告導演羅景壬執導的第8集〈兩岸分裂家庭〉,呈現中產階級家庭的抉擇難題。曾在上海賺大錢的台商(戴立忍飾)看到戰爭開打在即,想回中國保住財產,但太太(潘慧如飾)曾連署支持社會運動,被列入中共黑名單。一家人被牽連無法登機、帳戶被凍結,該何去何從?
鄭心媚自行擔綱導演的第6集〈金紙〉則以「偽紀錄片」形式,走進高雄漁村家庭。中年金紙店老闆猶豫是否買機票帶女兒去跟中國籍妻子團聚,又被堅決不走的老母糾纏要求盡孝。除了演員「演出」紀錄片被攝者,部分街訪對象為真實中隨機攔截的路人,還記錄了去年(2024)9月初的小琉球迎王船祭典,拍攝手法半虛半實。
「戰爭作為極限狀態,會逼出每一個人的真實價值觀跟人性,」鄭心媚說。
這些故事拼湊出戰爭下的人性切面,帶出《零日攻擊》核心訊息:影響個人選擇的因素,並非抽象的道德或「國家存亡」;心中牽掛的親密他人、家庭成員,甚至是受傷的內在與自我,才是左右選擇的關鍵。
從記者轉行編劇,鄭心媚看到新聞與戲劇在影響力上的差異。她說,自己剛開始跑新聞的時代只有三大報,有時寫了頭版頭,早上出門覺得全世界都在鼓掌。但久了發現實際改變不如預期,寫新聞不免變成「狗吠火車」的失望。
「戲劇影響力可能沒有新聞快跟廣,但深度卻很難估量。」像一顆種子,戲劇能在觀眾心裡慢慢發芽、改變想法。
但戲劇畢竟不是報導,編劇團隊如何在吸引觀眾與現實間取得平衡?
「戲劇要情理之中、意料之外,」鄭心媚說。若要安排「意料之外」的情節,就必須重複確認合理性;但若只局限於情理之中,故事又有淪於說教、無聊的風險,形成劇本發想的挑戰。
第1集〈戰爭或和平〉因場面大、拍攝難度高,貼近現實政治情勢,找導演一波三折。鄭心媚拜託第7集〈海倫仙度師〉導演、曾任電影《賽德克.巴萊》副導的洪伯豪臨時上陣「救火」。
洪伯豪受訪時說,台灣過往較少拍政治、軍事電視劇的經驗,「更何況要拍總統,離我們的生命經驗遙遠。」除了仰賴黑熊學院共同創辦人與立委沈伯洋、國防安全研究院學者蘇紫雲等顧問提供實務經驗,也訪談立委林靜儀等人,了解女性從政經驗;飾演總統候選人王明芳的演員謝怡芬(Janet),觀看大量女性政治人物演講影片,並透過私人關係,向副總統蕭美琴諮詢。

為了第1集投開票所的爆炸案,鄭心媚特地打電話問中選會:「如果選舉當天,投票所爆炸了,會怎麼處理?能不能繼續選舉?」中選會的人愣住了,說沒有想過有這種情況會發生。最後結論是,依照《憲法》,選舉不能停,還是要繼續投完、開票,只是可能視情況延遲時間。「因為權力有期限,總統若無法順利交接,民主體制就垮了。」
除此之外,劇中許多一閃即逝的場景,即便觀眾不一定能準確注意,也需要確保合理性。例如,政治人物接受媒體採訪時,媒體位置如何安排?總統出席公開活動的隨扈人數和編制有制式規範,劇組如何在合理性與成本之間拿捏?這些都得花力氣研究、考證。
現實中,兩岸政治張力持續升高,《零日攻擊》未演先轟動。正式播映兩天前,中國國防部發言人張曉剛在記者會批評該劇「販賣戰爭焦慮」;在立法院,有立委質疑政府以高額公帑補助拍攝特定政治立場的影劇作品。
針對批評,鄭心媚坦言「覺得很委屈。」她說,同期申請文化部補助的劇組,頂多交兩集劇本與企劃書,但《零日攻擊》在申請階段就提供完整劇本、拍了前導片,準備充足,「我們也是黑潮計畫中最快拍完的作品。」
要達成充足準備,需要前期資金到位。鄭心媚說,一開始籌資並不順利,曾接觸一些潛在投資者,多數認為故事有趣,也一定有國際市場,「但是他們不敢投(資),可能有其他顧慮,例如有生意在中國。」
經友人與林錦昌多方牽線,鄭心媚認識曹興誠並試圖說服其出資,即便雙方政治理念相契,仍花費不少唇舌,「我承諾曹先生,如果最後拿不到政府輔導金(指文化部補助),就全額退還他的資金。」
藉由曹興誠所投資的2,000萬元,劇組另外籌資2,000萬,以總計4,000萬的「第一桶金」,進行國際演員簽約、團隊籌組等前置工作,拍攝17分鐘前導片。除了藉此順利拿到政府補助,也吸引大量駐台外國記者目光,國際媒體採訪邀約不斷。
針對該劇引發的補助與資金爭議,文化產業政策學者、台灣藝術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劉俊裕受訪指出,《零日攻擊》內容由創作團隊自主發想,並非政府主導,劇集獲得文化部補助與文策院投資,程序合乎制度,若以題材涉及政治為由質疑其正當性,恐怕是傷害創作自由。
他提及,政治與戰爭,例如越戰、兩伊戰爭等,已是歐美主流影劇常見題材。若有創作者想拍攝跟《零日攻擊》政治立場設定相左的題材(例如假想中共收復台灣、兩岸統一),只要提案具可行性,亦可向政府申請補助。換句話說,題材本身不應該是左右補助與否的主要理由,重點仍是製作品質與未來市場性是否可受公評、是否值得以政府預算支持。
劉俊裕強調,文化內容的好壞,不免涉及主觀意見與偏好,難有完全客觀的標準。文化政策也是與時俱進,反映當時的文化價值。
《零日攻擊》補助引發的爭議,劉俊裕認為,問題不在於拍攝者或作品,而是文化政策的目標缺乏完整論述。匯聚台流是「補助」,國發基金屬於「投資」,兩者應為不同政策目標──補助的精神,是扶植完成市場競爭力較弱的小眾內容,不一定要求作品回本;投資則期待有潛力的作品能在市場獲益。
《零日攻擊》既有內容補助,又有投資挹注,「比較容易讓外界覺得,文化政策的經費資源運用上,好像不是那麼和諧對稱。」若政策缺乏清楚論述,就容易引發對資源分配正當性的質疑。
「離開」還是「留下」,是《零日攻擊》各集主角的選擇困境,此劇的演員與幕後團隊,也已做出有風險的職業生涯選擇。
仔細看片尾幕後名單,攝影、燈光、美術、錄音、造型、場務,超過一半工作人員明顯使用化名。鄭心媚說,部分幕後人員仍承接中國方面的工作,擔心因政治立場而違約,不得已必須使用化名參與。
是否顧慮職涯政治風險?洪伯豪說:「這樣的題材只有我們能拍。」對他而言,最在意的是珍惜台灣自由的創作環境,且不只是口頭表態,「要有人願意直接嘗試拍這樣的題材。」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