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六現場【Long Game】

陳子軒/蹭「卡」錯了嗎?運動員的多元身分認同與策略
台美混血的卡洛爾(Corbin Carroll)(左二)在2023美國職棒世界大賽上,代表亞利桑那響尾蛇隊出賽。(攝影/Rob Tringali/MLB Photos via Getty Images)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從今年(2023)初的世界棒球經典賽(WBC)開始,台裔美籍的卡洛爾(Corbin Carroll)就獲得台灣媒體與球迷的關注,隨著亞利桑那響尾蛇隊打入世界大賽,「卡仔」的身手與身分認同再度獲得了台灣球迷的討論。他史無前例地在新人賽季就有25轟50盜壘以上的成績,力量與速度兼具的全能身手,不管任何球隊有他加盟,絕對都是令人稱羨的戰力。

一篇韓裔美籍記者對「台灣裔球員」的報導
Fill 1
卡洛爾在大聯盟的新人賽季就創下25轟、50盜的佳績,不只場上的優異表現,他的「台裔美國人」身分也引發討論。(攝影/Elsa/Getty Images via AFP)
卡洛爾在大聯盟的新人賽季就創下25轟、50盜的佳績,不只場上的優異表現,他的「台裔美國人」身分也引發討論。(攝影/Elsa/Getty Images via AFP)

世界大賽開打前,一篇來自MLB大聯盟官網標題為〈卡洛爾在突破性的賽季中完成更多里程碑〉(Carroll ticking off more milestones in breakout campaign)的文章,受到國內多家媒體的引述,文中第二段就提到,他「據信(believed)是第一位在世界大賽中登場的台裔美國人」。這篇報導用語寫的保守,用了「據信」兩字,就是因為美國作為移民社會,有著太豐富多元的種族融合,更何況大聯盟自1903年就展開兩聯盟的世界大賽,100多年的歷史,誰能保證之前登場的數千位球員中沒有帶有一絲台灣血統的球員獻技過呢?

在這篇廣為流傳的報導下面,一些球迷留下「不要再蹭了!」的心聲,認為這又是台灣媒體硬要與卡洛爾「裝熟」的傑作。但這些報導確實為翻譯自大聯盟官網文章,因此也有運動新聞小編不甘受辱,索性跟球迷直嗆說這是翻譯自大聯盟官網的文章,難道「大聯盟也要亂蹭」嗎?

在進入下一層討論之前,其實認識大聯盟官網這篇報導作者的背景,也有助於這議題的討論。

文章作者朴道亨(音譯,Doh-Hyoung Park)在自己的Instagram帳號個人簡介欄寫著:「韓國出生、明尼蘇達長大、灣區造就。打倒加州大學。」(Korea born, Minnesota raised, Bay Area built. Beat Cal.)短短一行字,正道出了他成長經驗的多元經驗。朴道亨在史丹福大學時攻讀化工,最後卻成為大聯盟明尼蘇達雙城隊的隨隊記者,自介的最後一句,正是史丹福大學校友對於世仇加州大學的「嗆聲」,顯示出他在畢業後,仍透過運動忠於母校;透過前面幾句,則不難理解他對於同樣具有東亞血統的卡洛爾會用此角度切入的動機。

所以,這確實並非台灣記者、外電編譯、小編刻意蹭出來的一篇文章,甚至是一篇出自於與卡洛爾有相似背景記者的報導。但台灣讀者的留言,正反映了這個時代台灣讀者對於新聞媒體的不信任,以及對於國族身分認同相對單一的期待。

林書豪難以言喻的身分認同
Fill 1
林書豪效力於NBA紐約尼克隊期間,再球場上炫風般的表現,掀起一陣林來瘋(Linsanity),亦引出台灣球迷對台裔運動員的矛盾情感。(攝影/Chris Trotman/Getty Images)
林書豪效力於NBA紐約尼克隊期間,再球場上炫風般的表現,掀起一陣林來瘋(Linsanity),亦引出台灣球迷對台裔運動員的矛盾情感。(攝影/Chris Trotman/Getty Images)

2012年2月,面對著相似背景的林書豪,台灣也曾經集體經歷過這段「欲迎還拒」的精神分裂時期,從哈佛大學時期的「台裔美籍」球員,到林來瘋(Linsanity)爆紅時期的「台灣之光」,我們看見台灣在面對這些既是我們、又不是我們的台裔運動員的矛盾情感,深怕自己一廂情願的熱臉貼了冷屁股,所以初期展現自我節制、猶疑,等到外在客觀時機成熟,再奮力擁抱的過程。

2012年2月,林書豪在紐約尼克隊爆紅,一開始的台灣媒體與網友也對於這樣一位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感到遲疑──林書豪在哈佛時期台灣媒體雖有零星報導,但他畢竟與「台南出生、北體長大、紐約造就」的王建民那樣土生土長的與有榮焉有所落差,媒體對於林書豪情感投射仍有懷疑與卻步,直到現任《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北京分社社長、時任香港特派員的柏凱斯(Keith Bradsher)在2012年2月15日的報導才得到緩解。該文透過阿媽朱阿麵女士的視角,將林書豪與台灣這塊土地連結起來,對台灣來說,無疑是來自美國權威媒體的認證,自此之後,台灣媒體就更放手擁抱他與台灣的連結,緯來體育台的NBA轉播,也一路聚焦在林書豪所效力的球隊。

林書豪成為台灣的認同投射,一路從舊金山、紐約、休士頓、洛杉磯、夏洛特、布魯克林、亞特蘭大而終於多倫多的NBA台灣之(沾)光;9年NBA生涯後,他在COVID-19疫情下選擇到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CBA),甚至說出「回中國打球像回家」之語,映射出台、中關係的尷尬與緊張;最終來到台灣,去年隻手幾乎將高雄鋼鐵人帶入季後賽的神奇,到本賽季和弟弟林書緯同隊的團圓大戲,讓台灣與林書豪這兩條平行線終於有了真正的交集。但即便如此,就算是在疫情期間正式取得台灣護照,但還是鮮少聽到林書豪公開談到台灣的深刻認同,這一切也許是有跡可循的。

2012年底,就在尼克時期的「林來瘋」漸淡之際,《運動畫刊》(Sports Illustrated)一篇由華裔作家亞伯特.陳所撰寫的〈林書豪的政治化〉(The Politicization of Jeremy Lin)一文,記述了林書豪對自己身分認同的說法:「我有在中國出生長大的曾祖父母和祖父母;我的父母在台灣出生長大;我在美國出生長大。我是誰?這背後有很多的歷史。」(I have great-grandparents and grandparents who were born and raised in China. My parents were born and raised in Taiwan. And I was born and raised in America. There's a lot of history behind who I am.)

如同韓裔身分引領朴道亨撰寫卡洛爾的報導一樣,相信背景的相似也是亞伯特.陳單刀切入林書豪身分認同核心的原因。當今的身分認同是多元、動態、甚至不穩定的,林書豪的生命歷程,也不代表卡洛爾也會經歷──比起林書豪,「卡仔」甚至都還沒有中文名字呢!距離林來瘋11年,台灣球迷對於攀親帶故的論述敵意更深,甚至連大聯盟官網的報導都無法平息「蹭」之名。

多元身分,既是資產、也是包袱

每個人的身分認同,不需要為其他人負責,但是身為運動員,在這個不是我族、就是他類的二分運動場上,他們不言明的模糊,也許是他們刻意的策略,也許是他們仍在探索。身為球迷的我們也必須理解,血緣已不再是身分認同的唯一投射線索,2023年的世界棒球經典賽,努特巴(Lars Nootbaar)艾德曼(Thomas Hyunsu Edman)雖然分別代表日韓出賽,但讓他們做出這樣選擇的背後,還有一層文化認同的牽引,也許才是我們討論這些「非純正本土」運動員時更重要的細節。

日美混血的努特巴9歲的時候,就曾在擁有田中將大齋藤佑樹等名將的日本青棒國家隊訪美比賽中擔任日本隊的球僮,甚至邀請他們到家中作客,也因此埋下跟母親祖國連結的種子,才有今年WBC期間聞名的「轉胡椒罐」加油手勢;至於艾德曼,母親在韓國出生,選擇為韓國出賽,中間名「賢洙」(Hyunsu)就已留下了線索。有趣的是,他的太太克莉絲汀(Kristen)是日裔美國人,他還開玩笑道,禁止太太在日韓大戰時為日本加油。國族身分的多元性遇上非敵即友二分的運動場,總免不了產生些許扞格與被迫的選擇。

國際運動賽場上,國族身分認定漸趨彈性與寬鬆,大聯盟主導的WBC更是如此,陳用彩(Bruce Chen)先後代表過巴拿馬與中國、「A羅」(Alex Rodriguez)代表美國與多明尼加、史卓曼(Marcus Stroman)先後在2017年與2023年的WBC代表美國與波多黎各。世界盃足球的賽場上,更先後有博阿騰兄弟(Jérôme Boateng〔德國〕and Kevin-Prince Boateng〔迦納〕)、威廉斯兄弟(Inaki Williams〔迦納〕and Nico Williams〔西班牙〕)各自為不同國家隊效力的例子。

2022年NBA選秀狀元班切洛(Paolo Banchero)還「背棄」了原先許諾的義大利,在今年世界盃中選擇代表美國,引起義大利籃協批評。凡此類似的案例只會愈來愈多,這些運動員大可悠游其間,甚至成為世界公民,但我們必須理解,多元的身分固然是資產,卻也背負著更多的包袱,任何人的多元身分絕非問題所在,是當今運動的規則,迫使他們做出選擇。

Fill 1
美籍義大利裔的籃球員班切洛(Paolo Banchero)(中),今年選擇以美國代表隊的身分出賽世界盃籃球賽。(攝影/Photo by Ezra Acayan/Getty Images)
美籍義大利裔的籃球員班切洛(Paolo Banchero)(中),今年選擇以美國代表隊的身分出賽世界盃籃球賽。(攝影/Photo by Ezra Acayan/Getty Images)
真的有所謂「正港」台灣人嗎?

誰才可以代表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客製化的一把尺,「土生土長」、「正港」這些詞語多隱含了對於正統與純粹的期待,但台灣又何嘗不是一個漸趨多元的移民社會。什麼才是真正「正港」的台灣?或是,我們是否曾經真正純粹過?

台灣棒球代表隊若有卡洛爾的加入,無疑是所有球迷所樂見的,戰力提升不在話下,但是他對於這個土地、這個球隊有什麼情感?儘管在受訪中提到他曾在13歲時與母親來到花蓮、台北遊覽,但除此之外呢?我們是否能以文化與情感來說服他?隨著他在大聯盟的表現日趨耀眼,召募的難度也許更高,但如果他是如此強大的戰力,本身也以台灣身分為傲,那麼蹭一下,甚至更積極的召募又何妨?

【Long Game】專欄介紹

運動,是一種文明的演進,在規範與框架之下,將野性的競爭與衝突升華為力與美的技藝。

運動,也是一種經濟的刺激,隨著農業社會、工業社會、資本巿場發展,串接庶民消費與高端精品。

運動,更是國族主義與個人主義的交鋒,在集體榮光共感底下,不斷思辯競技最核心的精神與意義。

運動的社會性,與社會的運動性,是一場永恆的「長盤制」(Long Game),人類的愛恨情仇,喧囂歡愉,當代價值,將天荒地老戰鬥與論證下去。

Long Game,《報導者》的運動專欄,由研究專長為運動社會學、流行文化與媒體觀察的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教授、美國職棒MLB球評陳子軒執筆。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