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足 PK 國族【上半場】

評論

【中國】大灑幣時代,台灣旅中球員的多空交戰
2017年中國足球協會超級聯賽,廣州恒大淘寶隊獲得總冠軍。(AFP Photo/STR)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中國聯賽的發展受到人為加速的影響太深,瞬間的資金投入讓整個聯賽的體質非常不健康。而台灣的旅中球員,更是在多變的政策下天人交戰。

如今,中國在哪個領域,都有無法被忽視的強烈存在感。儘管足球實力與世界盃決賽圈仍有一段距離,但2018年世足賽從熱身賽開始,中國各地舉辦的相關大型活動數量多達數十場,舉凡各種「產業博覽會」、「論壇」、「峰會」等等不勝枚舉。各項活動出席者除了俱樂部、聯賽、媒體與相關產業的「大老」外,前來亮相站台的更是名氣一個比一個更加響亮的球星,舉凡內斯塔(Alessandro Nesta)、皮爾洛(Andrea Pirlo)等等,出場費7、80萬人民幣起跳是最基本水準。

中國富商也開始大量入主歐洲俱樂部,舉凡英格蘭的南安普頓(Southampton FC)、西布朗(West Bromwich Albion FC)、阿斯頓維拉(Aston Villa FC)、狼隊(Wolverhampton Wanderers FC),義甲的米蘭雙雄
指同在米蘭的兩支義大利甲級足球聯賽球隊:AC米蘭(Associazione Calcio Milan)和國際米蘭(Football Club Internazionale Milano)。
等等,背後均有中資在運作。繼美國商人、西亞富商之後,來自中國的資金,近兩年在世界足壇大幅擴張自己的地盤。

每年夏天,總有歐洲俱樂部舉辦「中國行」,近年來夏天慣例的國際冠軍盃(International Champions Cup, ICC)也有中國站。各個歐洲聯賽與俱樂部開始運作中國特有的社群媒體,各種因此而生的營銷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對於許多中國球迷而言,支持的球隊夏天沒有到訪中國才是件奇怪的事,傳奇球星來出席活動或參加表演賽也是稀鬆平常。這原應是件好事,足球的商業模式越來越多元、市場變得更大,對中國的足球發展與各大俱樂部的經營理應是個雙贏的局面。

但中資在世界足壇各地插旗的作為,中國足球市場的快速膨脹下,真的對中國足球實力的發展有同等的幫助嗎?恐怕沒有。更甚者,或許正是中國的瘋狂金元攻勢導致中國足球實力沒能穩定提升。

中超灑錢挖明星,爽到誰?

近幾年,中國足球協會超級聯賽(簡稱中超)球隊的灑錢風潮,原先只有幾支較有名氣的球隊能下重本,挖來歐洲俱樂部已經過了巔峰的明星球員,如卡希爾(Tim Cahill)、德羅巴(Didier Drogba)等到中超「養老」。現已演變成每支球隊都將自己有限的外援名額使用到淋漓盡致,以中國用語來說,就是「極限操作」。今年升超的大連一方,便網羅尚處在25歲前段的西班牙馬競球員、比利時國腳卡拉斯科(Yannick Carrasco),與他馬競的隊友蓋坦(Nicolás Gaitán),葡萄牙國腳、西漢姆聯中後衛馮特(José Fonte)。他們在原先的球隊都能算得上是主力。

一支甫升級的球隊能強挖西甲豪門的球員,還不是獨有。中超的球隊幾乎都有這樣操作的能力,「浩克」索薩(Givanildo Vieira de Souza)、奧斯卡(Oscar dos Santos Emboaba Júnior)、佩萊(Graziano Pellè),這些球員都是以動輒20~40萬英鎊週薪的天價被挖到中國踢球。教練更是不乏星光,率曼城奪得英超的佩萊格里尼(Pellegrini)、拿過德甲冠軍的老帥馬加特(Felix Magath)、卡佩羅(Fabio Capello)、博阿斯(Andre Villas-Boas)、卡納瓦羅(Fabio Cannavaro)等都是曾出現在中超教練席上的大人物,更不用說中國國家隊主帥里皮(Marcello Lippi)了。

俱樂部認為瘋狂撒錢便能一夕之間與世界豪門比拚,富商認為自己能靠著銀彈征服歐洲足壇;甚至認為能靠著入主歐洲俱樂部的方式,替中國球員打開一道旅歐的大門。

然而,與這些赫赫有名的球員與教練共處,對中國球員的經驗與實力卻沒能有很好的提升,主要因為那些挖角來的大球星名聲過於響亮,導致教練只能圍繞著他們建隊,反而壓迫到中國本土球員的發展。

國家隊仍遭血洗

多數中國球迷最渴望的,便是中國在足球「產業」的地位一躍千里的同時,「國足」也能與世界級的國家隊平起平坐。

然而,今年,中國足協盛大地舉辦了第二屆的「中國盃」,邀請烏拉圭、威爾斯、捷克國家隊造訪中國,亟欲對世界展現銀狐里皮(Marcello Lippi)調教下的新中國隊實力。沒想到,兩回合面對威爾斯與捷克,分別被6-0與4-1血洗。

顏面掃地的完敗,完全體現中國隊與世界強權間的差距。

中國網民與網路媒體不斷追憶2002年韓國日本世界盃期間的中國隊,那時中國國內聯賽的職業水平遠遠不如現在,但卻誕生了孫繼海、范志毅等等的旅歐球員。這些球員的拚勁與精神讓中國球迷至今仍然懷念,歸根究底來說,中國本土球員間的精神力薄弱,還是與中超聯賽普遍圍繞外援的戰術體系脫不了關係。

再加上中國足協一再推出匪夷所思的政策,如今年要求球員不得露出刺青;聯賽球員登錄等相關辦法也朝令夕改,中國球迷儘管仍看愛中超,但對國家隊的球員卻是「笑罵」看待的成分更多些。

比起中國本土足球員,台灣西進球員的處境與際遇,受聯賽大灑錢和「國家政策」的擺盪更為劇烈。

台灣球員從內援到外援

足球運動除了場上的技戰術較勁、聯賽盃賽榮譽的爭奪外,球員的轉會更是焦點。作為一個足球員,就是想要在從小支持的世界頂尖聯賽,找到自己的舞台發光發熱。

但在中超的瘋狂灑錢後,改變了選項,天價薪資讓眾多球員難以拒絕,許多球員的生涯目標從歐洲或出身地的頂級聯賽,轉移到了中國。對於難有進軍歐洲聯賽機會的台灣球員而言,「西進中國」是無可避免的選項,而今卻更形艱困。

目前旅中的4名台灣球員包括效力於浙江綠城的陳柏良、青島黃海的殷亞吉以及北京北控燕京的溫智豪、陳浩瑋,但都在甲級聯賽打拼,是2013年12月陳柏良加盟上海申花以來,第一次沒有台灣球員在中超聯賽奮鬥。在中國足協一再更動「港澳台球員」政策下,台灣球員在中國各級聯賽的生存環境,看似廣闊卻又狹隘,很難有人能看得清。

台灣國腳們在中國的發展狀況,若姑且不論球員之間本身資質的差異,就從整體的發展環境來談,分成好幾個階段,明顯的原因是跟中國足協的「港澳台」球員政策有關。

第一批旅中參與職業聯賽的球員是當時加盟北京八喜(北京北控前身)的陳浩瑋,以及深圳紅鑽的陳柏良。當時,中國足協將台灣球員視為「內援」,按照中國球員的轉會規定、註冊規定進行,同一時期前往中國尋求發展的還有溫智豪、柯昱廷、吳俊青、陳威全等等。

2015年有了重大的轉彎。當年世界盃亞洲區會外賽中,中國隊主客場均與香港隊互交白卷,中國輿論將其歸咎於香港隊的歸化球員在體能條件上優於中國選手,當時包括上海申花在內的幾家俱樂部陣中都有香港籍的非裔歸化球員,其他大小球隊也都有意羅致港籍球員;此時期,前往中超與中甲的台灣球員與香港球員合計將近有20人。卻有中國本土年輕球員認為,這些「內援」球員,對於中國球員自身的發展環境而言,是個潛在的威脅。

在此之前,中國足協乃至中超球隊、球迷,並不認為香港隊歸化球員會對中國足球構成威脅,在中港踢出兩場0-0後,眾多俱樂部開始關注這些香港球員。俱樂部態度的轉變,讓中國足協開始正視這個問題,為阻止香港歸化球員往中超發展,祭出「通殺」式的政策,就是將港澳台球員一併視為「外援」。

事實上,這樣的政策其實是回歸「正常」。

不論是在國際足球總會(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Football Association, FIFA )或是亞洲足球聯盟(Asian Football Confederation, AFC)等,台灣與香港、澳門的會員身分都是與中國平等的。中國球隊要參加亞冠或是AFC其他級別的賽事時,台港澳球員的身分就是外援。中超原先對於球隊引入外援的規定是這樣的,一支球隊最多可以引進5名外援,其中1名必須要是「亞外」,就是註冊在AFC會員國的球員。上場的球員則是最多4名外援,同樣是按照「3+1」(1名AFC會員國外援+3名其他地區外援)。

新的政策將港澳台球員一併視為亞洲外援,原意是要避免「由俱樂部端」操作的球員歸化,即球隊鎖定了一名外援,助其取得香港籍後再納入球隊。其實這樣的規定對於香港本土球員來說是有利的,它避免這些歸化球員在香港國家隊或是之後回到港超俱樂部與港籍球員搶位置。

但對台灣球員,卻是腹背受箝制。

許多原先就在中國俱樂部發展的台灣球員,因為這一政策,必須與其他亞洲國家球員競爭,許多人也因此遭到解約。如陳柏良這樣實力受到認可的,是在2016年1月1日新政策生效前先簽下新約,確保未來能繼續為俱樂部效力不受影響。

2017年,中國足協再次推出了與外援有關的政策,這次,同樣是為了保障中國本土球員的生存空間,強制規定單場比賽中,中國籍青年球員(U23)的出場人數必須與外援的出場人數相同;也縮減了外援的人數限制,從原本的3+1變為3名。

一變再變的球員政策

2018年初最新的進展,中國足協則是針對香港、澳門與台灣籍的選手又再次放寬規定:每一個中超與中甲的俱樂部,均可以註冊一名港澳台球員,不佔用外援名額。同樣的,若是在2016年1月1日前簽約的球員,則不受這些規定影響。

但最近的球員「籍別」認定,2015年前大量引入港籍球員階段的定義則有所不同。新規定中,不佔外援名額的球員,必須是首次註冊足協便在香港、澳門與台灣。

舉例來說,曾經在對台灣的比賽中進球的香港隊後衛法圖斯(Festus Baise),是出生在奈及利亞的迦納人,但沒有在迦納足協登記過,首次註冊便是在香港,仍然可以算是中超「內援」,繼續擔任貴州恆豐隊的隊長。台灣女婿朱恩樂,雖由土耳其歸化台灣,曾在土耳其註冊的他,因為簽約日期是在2015年,仍然可算內援,不過由於梅州客家隊簽下了一名香港球員徐宏杰,俱樂部選擇與朱恩樂解約。其他的國腳們,陳浩瑋與溫智豪均是在2015年完成簽約,今年溫智豪的合約已經到了最後一年。陳柏良則是在2015年底簽了長約。事實上,當球隊決定簽下新的港澳台球員時,這些原有球員就可能被迫被球隊放棄,所謂放寬規定,事實上卻是把名額限縮到了一名。

這一切政策的根本因素,都源自中超的「大灑幣」時代。中國聯賽的發展受到人為加速的影響太深,瞬間的資金投入讓整個聯賽的體質非常不健康。為了尋求短時間內的戰績提升,俱樂部只把眼光放在歐洲有點知名度的球員上,圍繞著他們建隊與執行戰術。導致中超聯賽充滿著名聲響亮的球員,整體水平卻不見得比鄰近的亞洲國家,日本、韓國、泰國的聯賽水平高。而建隊策略的扭曲,導致中國隊的實力的提升情況與中超的聯賽發展速度不成正比,才會出現如轉會要付兩次「手續費」、強制規定U23球員上場等等,種種不符合一般足球常理的政策。

培養球迷是一切的開始

目前,4名在中國甲級聯賽球隊的台灣球員,都能打上主力,有更多上場時間。有比國內強度更高的聯賽磨練當然是好事,只是我們仍然要擔心,往後的路是越來越窄。

在幾名新政上路前簽約的球員合約到期後,能否繼續留在中國?若要使用「內援」身分加盟,還要面臨到來自香港的球員競爭。儘管台灣2017年在FIFA的世界排名中超越香港,但相信所有人都明白,那不能百分之百展現出兩國的實力。香港擁有比台灣更完整的聯賽,更廣大的球迷群眾。更何況, 如同在香港踢球的中國籍球員白鶴所言,香港有許多球隊的「洋面孔」首次註冊都是在香港。若中超中甲俱樂部有心挖掘,肯定還是能找到吸引他們的香港籍球員。屆時,原先簽約的台灣國腳們地位便會受到威脅。

但一再對中國足協抱持期望,是不切實際的。最終,一個國家的足球實力還是與國內聯賽的水平相關。

台灣不可能如同中超這般大灑幣。但是中國的聯賽炒作仍然有值得學習之處,這兩年來,不論是球隊官方也好,或是熱中足球的媒體等,開始運用社群媒體推助。這是第一步,就算是只看歐洲足球的球迷,如果到了台電對大同的比賽當天,也能順手點進Facebook的連結看了直播,都會對台灣足球產生助益。只要看過台灣的小選手們踢球,會發現其實台灣也有很多有潛力的小選手,只是,我們國內聯賽具不具備讓球員從能力值50成長到潛力值80的環境?或是只有能力值70的球員能旅外發展成長到80?自己穩定的聯賽體制是發展的必要條件,而球迷是這一切的最重要因素。

儘管許多人,包含台灣的足協與國家隊教練團部分成員在內,都表示過希望中國足協能全面開放台灣球員為內援等等的,可是當球員的名字在大螢幕上出現,顯示的是「中国台湾」時,相信國腳們的內心依然有無法言明的交戰與掙扎。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