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六現場【Long Game】

陳子軒/政治、轉播、運動敘事──亞運之光折射出的台灣運動媒體生態
台灣選手在杭州亞運表現亮眼,圖為2023年10月10日,選手回國後,在國慶日典禮上接受民眾的喝采。(攝影/林彥廷)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杭州亞運在台灣選手超出預期表現下結束了,19金牌、20銀牌、28銅牌的結果,遠超過賽前體育署的預估。在已經夠多的感動及檢討文之外,本篇文章希望能提供另一個觀點──從亞運來看台灣的媒體。

透過媒體看天下,是現代人的視野,但從大型賽會的媒體內容,亦可一窺媒體的樣態。當代媒介匯流,不只是跨平台,甚至是網站與網站之間的界線都已模糊,一般媒體閱聽人難以分辨各媒體頻道的差異,甚至消息來源是專業網站或是轉載的入口網站都難以區辨。

數位匯流時代下,OTT與傳統電視台的版塊變遷

以本屆亞運轉播來說,閱聽人可以透過愛爾達(IPTV)、ELTA TV、Hami Video(OTT)、公視(無線)、緯來(有線)、東森(有線)等頻道收看即時的賽事轉播,這些媒體各自動員旗下頻道,進行大規模的賽事轉播。其中台灣區總代理的愛爾達與關係密切的中華電信Hami Video共計開設16個頻道,其中包括後來加開的兩個全天候電競頻道,而公視有一台與三台、緯來以體育台為主,並不定時加入育樂台、綜合台的同步直播,東森則動員新聞台、財經台、超視等頻道。除了在棚內接收賽事主辦方的訊號之外,這些媒體也再派出自家記者前往杭州,東森派出4組文字攝影、愛爾達3組,緯來、公視也有2組,以獲得來自現場第一手的採訪報導。

據了解,此次亞運賽事收視不若東京奧運,這結果並不意外,一來賽事層級不同,再者,東京奧運的時間,正是COVID-19疫情下大家行動受限,增加了觀眾在家看電視的「天時」,東奧時東森獲得有線頻道的獨家轉播權,此次亞運則有緯來加入。整體來說,25~49歲男性、也就是運動頻道主力觀眾客群,仍舊鎖定緯來的轉播,東森則有新聞頻道區塊的大眾市場優勢。

其他媒體雖然不具賽事轉播的權利,仍可派出採訪團隊前往杭州採訪,但是否為轉播單位、所屬媒體性質等因素,使其獲得授權可進入的範圍也不盡相同。在大型賽會作為媒體商品販售以保護轉播權所有者的權利之餘,也必須兼顧新聞媒體「文化公民權」的實踐,因此像是並無本屆亞運轉播權的TVBS,也派出跨平台高達4組記者前往採訪。

由於亞運還肩負展示區域特色運動的使命,因此賽事繁雜,高達40種運動、482個競賽項目,共計有來自45個國家地區的12,500名運動員參賽;相較之下,東京奧運雖有193國家地區參賽,但也僅有11,321位選手參加33種運動中的339個項目。這麼多的賽程,卻與奧運壓縮在幾乎相同長度的16、17天之中,可以想見賽會籌備的龐雜,以及轉播及採訪人力調度上的難度。愛爾達在東京奧運總共動用9個頻道,杭州亞運卻足足有16個頻道,以此為證。而這類大型賽會也正凸顯愛爾達在數位匯流時代下的優勢,IPTV的MOD平台上,得以向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申請在特定期間內臨時執照的亞運台,OTT的Hami Video與ELTA TV更可盡情發揮,這是傳統無線與有線電視所望塵莫及的。就在有線與無線電視觀眾在各台間轉台卻又遍尋不著想看的賽事時,卻能透過愛爾達家族平台不錯過任何賽事。

轉播單位的政治較勁,「中國台北」VS「台灣」
Fill 1
2023年9月23日晚間在杭州奧體中心體育場開幕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後左)出席觀禮。 (攝影/中央社/鄭清元)
2023年9月23日晚間在杭州奧體中心體育場開幕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後左)出席觀禮。 (攝影/中央社/鄭清元)

以轉播內容來說,賽事轉播全都仰賴大會所供給的訊號,各國頂多只能選取播出何場賽事,對內容如何呈現沒有任何置喙餘地,也因此在中國舉行的運動賽會,台灣往往都需要特別留意他們的小動作。儘管賽場上謹守「奧會模式」,以「中華台北」相稱或「TPE」作為出場序,但場外則放任各媒體稱「中國台北」。中國製播的官方統籌訊號在鏡頭切換上也不時的「偷吃步」,開幕式中,當台灣代表隊進場時,刻意以遠鏡頭處理掌旗官及隊旗,並切到看台上的習近平,與香港、澳門、中國代表隊進場時相同的處理,統味十足。愛爾達則選擇在中國代表隊進場時「碰巧」進廣告,供觀眾解讀箇中意涵。棒球賽台灣與中國之戰結束時,鏡頭還刻意帶到觀眾席「都是自家人」的海報,都是中國透過賽事轉播置入的訊息。

名稱問題,總是台灣在國際賽會中的爭議點,除了政治本身的敏感之外,感受到以政逼商壓力的跨國企業,甚至將其手伸入台灣賽會轉播呈現,使得台灣連在內部轉播的名稱上都綁手綁腳。除了《公視》堅以台灣自稱之外,過往幾屆都以台灣自稱的媒體,也不得不改以「我國」、「中華隊」或「中華台北」混稱,正是台灣承受著來自外部政治與經濟雙重壓力的體現。

所以,還在「運動歸運動,政治歸政治」?

過去兩年,中國先後主辦北京冬奧、成都世大運以及杭州亞運,中國在開、閉幕式的表演已經嫻熟甚至近乎樣板化,大量看似華麗的擴增實境(AR)、LED已經讓大型賽會表演淪為一場「高科技」長輩圖。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開幕表演,利用數位合成的29發巨人腳印煙火、小女孩林妙可唱歌的對嘴風波,還存著虛實、真假之間的論辯,當時,視覺特效藝術總設計蔡國強還親上火線回應西方媒體的質疑,如今,類比美學就在我們渾然不覺的情況下,全然讓位給數位科技。

除了賽事轉播之外,非賽事轉播媒體在本屆亞運中,有令人讚賞的表現。儘管進入場館受到較多限制,開幕式前也傳出《ETtoday》與《自由時報》記者無法獲得採訪證的消息,但媒體數量超過主辦方的管制數量,確實是近年大型賽會面對愈來愈多新媒體下,必須面對的課題。據《ETtoday》的報導,杭州亞運總報名媒體人數有12,000人,實際到杭州採訪的各國媒體,包含陸港澳台約有3,000多人,但總媒體採訪證只有1,679張,包含712張攝影證。在台灣相關單位不願扮演阻擋的壞人下,就把最後一關交給賽事主辦方。

媒介再發達,親臨現場,依舊是見證歷史的重要元素,代位閱聽人雙眼的平面攝影記者,他們所捕捉的定格瞬間,並不因鋪天蓋地的轉播而失色,滑輪溜冰男子3,000公尺接力賽,《聯合報》季相儒記者的終點線前攝影,完美體現運動攝影的價值,精確捕捉黃玉霖最後一伸衝線的瞬間,堪稱本屆亞運的「Taiwan In」時刻。

在素人網紅崛起的時代,大型賽會依舊是他們尚難跨越的障礙,主要是他們與官方賽會組織的關係尚不穩固,也沒有過往採訪的作品,在門禁管控森嚴的國際大型賽會,尚難有所發揮。另一方面,台灣資深運動媒體人所創立的自媒體包括WOWSight和Vamos Sports,是葉士弘、楊育欣、李家梵、徐裴翊、陳怡鵑等人,累積自身多年的採訪經驗與實績的心血結晶,從還在「十年寒窗」時期的運動員就與他們相濡以沫,因此這些平台上一篇篇精彩的報導,都是競技現場與革命情感時空交織而成;一個個永恆的瞬間,都是數十年的累積,運動員如此,媒體人亦然。但短期賽事的熱度,也不乏寫手利用網路資源拼湊出灑狗血式的文章,或是政治談話性節目常客蹭亞運棒球熱度蹭到露餡,淪為網路迷因的笑柄。

運動敘事的刀刃兩面,「奇聞軼事」應搭配「警示標語」
Fill 1
杭州亞運於2023年10月8日閉幕式,台灣代表隊由白天剛奪金的空手道女將谷筱霜(中)擔任掌旗官。(攝影/中央社/鄭清元)
杭州亞運於2023年10月8日閉幕式,台灣代表隊由白天剛奪金的空手道女將谷筱霜(中)擔任掌旗官。(攝影/中央社/鄭清元)

最後,當我們聚焦在台灣的運動員是多麼苦出身、熬出頭的,當然帶給閱聽人激勵,從點閱率、社群媒體分享的趨勢來看,這也確實是運動員勵志的社會功能,但從社會學的角度,我們也該避免「見樹不見林」之憾。在一個個成功的林郁婷、楊勇緯、郭婞淳的背後,有數以倍計的失敗、放棄與不知名的運動員,他們可能有著相似的背景,相同的夢想,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結果。

因此,這些一舉成名的故事,其實更像是運動場域裡的「奇聞軼事」(anecdote),而非常態,但我們是不是一味地透過這些讓我們感覺良好的報導,間接鼓吹他們朝運動、朝獎牌如此「低成功率」的道路走下去?連珍羚的堅持與最終的回報固然令人動容,但奇聞軼事是需要搭配「警示標語」使用的,否則在我們旁觀者「喊燒」、「沾光」、加上政府便宜行事的奪牌重賞之下,可能讓弱勢的一群人,被引向更邊緣的方向走去。

在此引用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林文蘭副教授,在探討台灣原住民在棒壇「過度代表」的研究中的一句話:

「社會不平等的常態需取得正當性才能維繫,維繫的關鍵在於如何確保輸家和劣勢者對既有體制保持忠誠。」

運動的種種價值適巧完美呼應統治者的目的,當我們失去環視周遭結構的能力,只聚焦在服從、吃苦、從無怨言的少數成功運動員,正好強化了上位者的敘事需求。每當大型國際運動賽會舉行,這些藉著運動翻身、階級流動的勵志故事加速流傳著,但運動不該是他們生涯唯一出路甚或賭注,更多失敗的運動員,我們有什麼方式能接住、導引他們?

在流量勝過一切的媒體時代,這不討喜的角度看似是奢求了,尤其還是邊緣的運動媒體,但身為閱聽人的我們,至少先從了解運動媒體生態開始,別讓劣幣驅逐良幣,才有一步步朝向改變的可能。

【Long Game】專欄介紹

運動,是一種文明的演進,在規範與框架之下,將野性的競爭與衝突升華為力與美的技藝。

運動,也是一種經濟的刺激,隨著農業社會、工業社會、資本巿場發展,串接庶民消費與高端精品。

運動,更是國族主義與個人主義的交鋒,在集體榮光共感底下,不斷思辯競技最核心的精神與意義。

運動的社會性,與社會的運動性,是一場永恆的「長盤制」(Long Game),人類的愛恨情仇,喧囂歡愉,當代價值,將天荒地老戰鬥與論證下去。

Long Game,《報導者》的運動專欄,由研究專長為運動社會學、流行文化與媒體觀察的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教授、美國職棒MLB球評陳子軒執筆。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