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六現場【Long Game】

陳子軒/NBA轉播權「壓哨球」,預告了頂級運動轉播大遷徙時代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美國男子職業籃球聯賽(NBA)2022/23賽季在台灣時間在10月19日開打,NBA搬出兩場開幕大戲,東區有七六人戰塞爾提克隊,西區則有湖人與勇士之戰,緯來體育台甚至排開了原本預定的美國職棒大聯盟(MLB)國家聯盟冠軍賽,進行NBA開幕日兩場賽事轉播。這一切看似如常的運動媒體合作,背後卻是幾乎要破局的轉播談判權合約,靠著一記「壓哨logo shot」,讓NBA重返台灣有線電視頻道;但今年無約在身的整個夏天,讓轉播相關宣傳工作停擺,傷害難免。

台灣20多年來首次:NBA開季之際,電視無轉播合約

自從1999年NBA封館的縮水賽季起,緯來體育台就幾乎與NBA轉播畫上等號──緯來體育台當時在每週一 、週四各直播一場NBA球賽,與ESPN、衛視體育台以及中視撐起了一週6天的直播盛況,自此之後,NBA的賽事轉播就常駐台灣人的客廳。20多年來,運動頻道數字跟名稱都換了不少,台視、中視、東風衛視、FOX體育台等等,都曾為NBA在台灣的風行推波助瀾過,但開季之際沒有任何進行中的轉播合約,是台灣進入有線電視年代後難以想像的場景。

NBA轉播的爭議過往也並非沒有發生過。根據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助理教授陳鴻嘉的研究,2002年賽季,緯來曾因價碼問題幾乎放棄NBA的轉播,直到開季後才談妥新約;2008年,當IPTV平台也就是MOD的愛爾達體育台加入NBA轉播的戰局時,緯來也曾因授權內容及選播場次的合約爭議,短暫暫停過NBA的轉播。儘管轉播權的談判表面上仍是供需兩端的價格之戰,但近來一連串發生在運動轉播平台上的爭議,讓人不得不著眼於更大的運動媒體產業的質變。

當然,就算緯來沒有達成這項壓哨協議,NBA也不會真正的消失在台灣,死忠的球迷依舊可以在NBA官網購買「聯盟通行證」(League Pass),一年最低只需要新台幣2,340元,就可以透過網路看到完整的1,230場球季賽,再加上季後賽(如果聯盟端沒有在最後一刻修改使用條款的話)。透過網路串流搭上行動裝置的便利性,讓傳統線性電視的局限性暴露無遺,串流訂戶既可享受行動的便利性,也可透過投射的方式,依舊享受大螢幕的視聽經驗;如果英文不是阻礙,更不需要受限於「湖人台」、「勇士台」,大可自由選擇自己支持球隊的比賽。

NBA為何不再以「推廣市場」讓利台灣?
此次NBA轉播的壓哨球,儘管延續了付費有線電視與職業運動的合作,但背後透露的是更大媒體轉型、甚至是運動組織本身在新媒體浪潮下,主動也好、被動也罷的因應策略。以NBA在美國的全國轉播權利金來說,目前仍是在2016/17賽季與ESPN on ABC
2006年9月,原美國廣播公司的體育轉播部門ABC體育(ABC Sports)和同屬迪士尼公司旗下的ESPN整合,改名為現在的「ESPN on ABC」。
、Turner Sports集團所簽下的9年240億美元、也就是平均每年26億美元的這張合約下。據報導,約滿後,NBA期待的是一筆總值750億美元的超級大約,而這還不包括海外以及各隊的地方轉播權利金。也因此,眾家球員薪資水漲船高,連並非最頂尖的球員,都已動輒簽下平均每年1、2千萬美元的合約。

在此環境下,台灣轉播權的收入,對NBA而言不過是餅乾屑而已,何以雙方在價碼上仍有不可化解的歧見?尤其緯來已經是NBA在台合作超過20年的夥伴了,為何NBA不再以「推廣市場」為名,再給些許讓利?

這種種難以回答的提問,代表著NBA在台灣乃至全球的媒體布局,已經要進展到下一個新媒體的階段了。

NBA向來在媒體市場的嗅覺靈敏,2002年時,就曾開啟一波運動轉播從無線移居到有線付費頻道的浪潮,從迪士尼旗下的ESPN及Turner Sports收下46億美元的轉播權利金,讓過往12年合作的無線頻道NBC徒呼負負。如今,NBA又盤算著再引領另一波的「新」媒體運動移居風潮,而移居之地,顯然就是OTT的串流平台。

轉播巿場爭奪戰,傳統媒體難敵科技巨擘

運動轉播的媒體市場總是必須在轉播權利金的直接收入與擴大市場間取得平衡的,一方面高額付費媒體的權利金是最速成的保證收入,但另一方面,無線電視雖然通常付出較低的權利金,但卻可以開拓較大市場而為運動培養球迷。只著眼於價高者得,稍一不慎,很可能變成「贏家的詛咒」,也就是雖然贏得轉播權,卻造成更大的財務黑洞,反倒傷害了運動發展。德國克許媒體集團(Kirch Media)在1990年代末期與德甲簽訂3.15億歐元的轉播權利金合約,但這筆交易最終卻導致這家付費電視集團於2002年的倒閉,德國政府為了收拾爛攤子,不得不為德甲球隊提供2億歐元的財務擔保基金,以確保其能夠繼續運營。

1996年,英國付費電視天空衛視(BSkyB)與橄欖球超級聯盟(Super League)簽下5年8,700萬英鎊的優渥合約,取代原先無線公共電視BBC的轉播,然而在需要付費訂閱的情況下,英國橄欖球迷並不買單,超級聯盟的觀眾數從每場平均250萬人,暴跌到3.6萬人。如此一來,即便收到權利金的面子,但球迷流失卻重創了橄欖球這項運動的裡子,迫使天空衛視與超級聯盟重新議約,將雙方的傷害降至最低。

但是21世紀的今天,媒體的生態以及職業運動全球化的深入,已與20年前大不相同,權衡之下,北美職業運動對於無線、有線乃至IPTV等傳統線性電視,其實已經做出清楚的表態──儘管無線或有線電視目前仍是最終大賽的平台,但是球季賽、甚至季後賽,只要能切割與分裝出來的新媒體轉播權,都將以極大化利潤為目標。

MLB今年陸續與Apple TV+、YouTubeTV、Peacock等串流平台開拓這片藍海新天地,3家平台分別推出週五晚間、每週精選和週日早場等分裝的內容。另一方面,Amazon從今年起,以12年1,300億美元,簽下國家美式足球聯盟(NFL)每週四晚間獨家的美式足球賽,平均下來,一「場」比賽的轉播權利金就高達6,700萬美元,更是令人咋舌,顯見這些科技巨擘們口袋之深,連傳統媒體大集團都難以望其項背。所費不貲,就代表Amazon對於NFL的信心十分強大,前4場賽事轉播平均達到1,130萬觀眾,雖然仍稍低於預期的1,250萬,但假以收視習慣的調適期過後,後勁依舊可期。

頂級運動轉播大舉遷徙到OTT平台已是不可擋的趨勢,各大聯盟媒體主事單位深怕落人後,紛紛以匆促到令人難以想像的速度轉進。Apple TV+今年的MLB轉播就像是一台看似華麗、卻尚未完成試車就上路的次世代跑車,4月初以年均8,500萬美元買下大聯盟週五精選賽事獨家轉播權時,一開始甚至宣布這些賽事是全球獨家轉播,導致台灣轉播單位以及MLB.TV海外訂戶措手不及,但朝令夕改,旋即又恢復了海外觀眾的收視權益。同樣的爭議,在今年季後賽開打前,又再重複上演,首輪外卡賽開打前兩天,MLB.TV不明所以地突然修改用戶協議,宣布其海外訂戶今年將無法看到季後賽,此舉當然引發眾怒;但之後MLB.TV又緊急修正其立場,相關原委MLB官方迄今未給出相關的說明。

但從這些徵兆,都已嗅出風雨欲來之勢,未來OTT主導運動話語權是必然,線性電視轉型的緩衝期已經進入倒數讀秒階段了。

一個「NBA即媒體」的超級獨佔時代可能不遠

台灣向來「悲壯」、「做功德」的電視運動轉播,如今面臨更大挑戰──不僅是線性電視不可免地逐漸被邊緣化,更有來自外國頂級職業運動聯盟的直接擴張,面對強勢商品的高姿態,趕在最後一刻才談妥的現實也不難理解。畢竟真正殘酷的是,對於這些職業運動聯盟來說,他們著眼的已經不是為了手拿遙控器的世代,而是打造進佔串流世代的產品了,此次有線頻道NBA轉播的續命,只是延緩了不可避免的未來。

這樣的未來並不難預見,NBA「聯盟通行證」目前雖僅提供英文轉播,但是對於熟悉NBA的球迷而言已經不是太大的障礙,甚至可以當作練習英文的管道。甚至傳播科技如Spalk這家公司所開發的「虛擬評述錄音室」(Virtual Commentary Studio)技術已經成熟,未來任何人都可以擔任主播或球評的角色,提供中文轉播,並不困難;更何況透過OTT,不再限於線性電視的主副兩聲道,要多少語言、有多少風格都不再受限。最極端的發展是,NBA乃至任何職業賽事,只要一念之間,就可以輕易收回所有下放的轉播權利,如同薩諾斯的彈指瞬間,所有中介的媒介灰飛煙滅,「NBA即媒體」的超級獨佔體,目前雖然僅是個末日寓言,但卻真實得令人恐懼。

線性電視運動轉播為王的年代已逐漸逝去,如今雖仍有龍袍在身,但已是步履蹣跚、鼻息孱弱的老宿,OTT不再是潛伏的旁出系族,而是已經拿著大刀準備逼宮的新正統。OTT,如同其全名Over The Top所揭示的,隨時可以對你來記過頂傳球,尤其台灣運動線性頻道還面臨更大的挑戰,除了頂級賽事的強勢姿態之外,還有各式「盒子」與網路侵權串流。邁向OTT的時代,愛爾達在與中華電信的合作下,從IPTV延續到OTT的腳步最為明快,Eleven Sports在與OTT起家的DAZN併購之後,勢必也將有更多布局,緯來則僅以內容提供者的角色與其他串流平台合作。

運動媒體的未來,取決於踏入未來的時機。未來,已來。

【Long Game】專欄介紹

運動,是一種文明的演進,在規範與框架之下,將野性的競爭與衝突升華為力與美的技藝。

運動,也是一種經濟的刺激,隨著農業社會、工業社會、資本巿場發展,串接庶民消費與高端精品。

運動,更是國族主義與個人主義的交鋒,在集體榮光共感底下,不斷思辯競技最核心的精神與意義。

運動的社會性,與社會的運動性,是一場永恆的「長盤制」(Long Game),人類的愛恨情仇,喧囂歡愉,當代價值,將天荒地老戰鬥與論證下去。

Long Game,《報導者》的運動專欄,由研究專長為運動社會學、流行文化與媒體觀察的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教授、美國職棒MLB球評陳子軒執筆。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