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之疫──新型冠狀病毒風暴

圖文故事

罩住疾病的2公克之重:Made In Taiwan口罩,是這樣送到你手上的
一名戴著口罩的高鐵站務人員。(攝影/余志偉)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今天(4月29日)是台灣對抗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第101天。101天,你領到了幾片國家隊日夜趕工做出來的MIT醫療用口罩?

1片僅有2公克的口罩,幫台灣承受住101日的疫情考驗,也給了社會大眾心理的安全感,甚至成為台灣能提供國際援助的餘力。但薄薄的口罩,從化學小分子、不織布料、成形,到運送、發放,成為你臉上安心的防護,是經過無數雙手與專業識能和心意。《報導者》以影像完整記錄一片口罩誕生的過程,向這次防疫火線上的每一個口罩無名英雄,致意。

「每天忙著分裝口罩不算什麼,只希望大家在這次疫情中都能健康就好,」 台北萬芳醫院的綠杏萬芳藥局蘇藥師說。

台灣,現在每天以1,600萬片的速度生產出印上Made In Taiwan字樣的醫療用口罩。薄薄的口罩,一點都不簡單,總共由6種材料組成,從塑膠粒到不織布、組合並加上鼻樑條耳帶,各有各的專業技術;由工廠製成、再由國軍官兵們協助分裝,綠衣天使們辛苦地搬上貨車配送抵達藥局,全國6,000多家健保藥局,政府每日雖微薄補貼藥局800元到1200元,但藥師們得集中心力,每天花幾小時細心分裝,每一雙手負擔的任務不同,但同心協力串聯起此次堅強的口罩國家隊連線。

對他們而言,珍惜每一片得來不易的口罩,就是給他們最大的鼓勵。

Fill 1
可用來生產熔噴不織布的PP聚丙烯,為口罩重要原料。(攝影/吳逸驊)
可用來生產熔噴不織布的PP聚丙烯,為口罩重要原料。(攝影/吳逸驊)
Fill 1
熔噴不織布經機器噴出成型。(攝影/吳逸驊)
熔噴不織布經機器噴出成型。(攝影/吳逸驊)
Fill 1
熔噴不織布捲成筒後的成品。(攝影/吳逸驊)
熔噴不織布捲成筒後的成品。(攝影/吳逸驊)
Fill 1
紡黏不織布、熔噴不織布與纖維不織布在國家隊機台上疊合。(攝影/楊子磊)
紡黏不織布、熔噴不織布與纖維不織布在國家隊機台上疊合。(攝影/楊子磊)
Fill 1
布料折疊後以超音波黏著,並裁切成口罩大小。(攝影/楊子磊)
布料折疊後以超音波黏著,並裁切成口罩大小。(攝影/楊子磊)
Fill 1
口罩打上耳帶後包上邊條,逐漸成形。(攝影/楊子磊)
口罩打上耳帶後包上邊條,逐漸成形。(攝影/楊子磊)
Fill 1
完成的口罩被清點後,放入塑膠袋中。(攝影/楊子磊)
完成的口罩被清點後,放入塑膠袋中。(攝影/楊子磊)
Fill 1
國防部的官兵來到口罩廠,協助口罩封裝。(攝影/楊子磊)
國防部的官兵來到口罩廠,協助口罩封裝。(攝影/楊子磊)
Fill 1
口罩裝箱後集中存放,等待郵務士收貨。(攝影/楊子磊)
口罩裝箱後集中存放,等待郵務士收貨。(攝影/楊子磊)
Fill 1
在警察監督下,郵務士將口罩搬運上車。(攝影/楊子磊)
在警察監督下,郵務士將口罩搬運上車。(攝影/楊子磊)
Fill 1
郵務士將口罩送至合作的健保藥局。(攝影/吳逸驊)
Fill 1
藥師將口罩分裝至紙袋中。(攝影/吳逸驊)
Fill 1
民眾前往藥局,憑健保卡購買口罩。(攝影/吳逸驊)
民眾前往藥局,憑健保卡購買口罩。(攝影/吳逸驊)
Fill 1
一位戴著口罩的市民行經台北街頭。經此一「疫」,口罩或將成為全世界的日常。(攝影/陳曉威)
一位戴著口罩的市民行經台北街頭。經此一「疫」,口罩或將成為全世界的日常。(攝影/陳曉威)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