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故事〉

唐佐欣/生命幫助生命,動物與人的「相癒、相育」
新北市樂利國小特教班的心輔犬課程。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你有想過,動物不只是「毛小孩」、經濟動物,而是生理、心理的老師嗎?

「動物輔助治療」(animal-assited treatment)與「動物輔助教育」(animal-assited education)是由相關背景的專業人員介入,有計劃地將動物納入服務、課程,改善個案的身心狀況,或者藉由與動物的互動,使個案擁有自我覺察情緒的能力。在台灣,儘管動物輔助治療、教育的制度並不完備,許多人仍然秉持「生命幫助生命」的理念,摸索出另類、本土的「動物療癒、教育」實踐。我們來到不同的現場,看見動輔師、訓練師為特殊族群與動物們之間,搭建起一座座教育與療癒的橋樑。

Fill 1
唐佐欣、生命、動物、輔助治療
Fill 1
唐佐欣、生命、動物、輔助治療
Fill 1
唐佐欣、生命、動物、輔助治療
Fill 1
唐佐欣、生命、動物、輔助治療
Fill 1
唐佐欣、生命、動物、輔助治療
Fill 1
唐佐欣、生命、動物、輔助治療
Fill 1
唐佐欣、生命、動物、輔助治療

在特教班的教室,學童們在「台灣心輔犬培育團隊」的創辦人Angel老師與皓羽教練的引導下,學習如何與「心輔犬」互動:不能踢腿、尖叫、一直瞪著牠、突然站起來⋯⋯。看似簡單的動作,對於患有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學童來說,都需要一段反覆犯錯、修正的過程。一堂一堂與狗互動的課程,孩子被允許有犯錯的空間,並從中學習情緒覺察、衝動控制,降低對新事物的緊張感等等。除了情緒控管,在孩童復健過程中納入心輔犬的參與,也有意想不到的改變。過去利用助行器復健,一段40分鐘的路程,孩子總是邊走邊哭。不過,只要變成「帶戚風(心輔犬名字)去散步!」原本漫長的復健,就成了有趣的遊戲,小朋友也會因為期待下次的散步,在課間努力復健。

「我們希望被社會看做『有問題』的雙方,是能夠互相療癒的。」

Angel說,這是他們從事動物輔助教育的初衷。

以流浪犬隻作為心輔犬的來源,是團隊的堅持,「我們希望流浪狗被社會看見,所以特別找一些不被喜歡的花色,也嘗試讓心輔犬保留個性,而不是為了服務個案被壓抑,」Angel說,其實特殊族群容易緊張、敏感的特性,跟流浪狗很相像。由於流浪狗在街頭、收容所的經歷,容易對人產生不信任、懼怕,在特殊情境中也會因為觸發過去的創傷感到緊張,難以像由品種犬訓練出的工作犬一樣完全忍耐、服從;因此,培訓過程中,團隊培養與狗的信賴關係,也細心觀察每隻狗的性格、專長,讓牠們發揮自己適合的課程;狗也在課程中,獲得人的陪伴、玩耍與社會化。

Fill 1
唐佐欣、生命、動物、輔助治療
Fill 1
唐佐欣、生命、動物、輔助治療
Fill 1
唐佐欣、生命、動物、輔助治療
Fill 1
唐佐欣、生命、動物、輔助治療
Fill 1
唐佐欣、生命、動物、輔助治療
Fill 1
唐佐欣、生命、動物、輔助治療

最為人熟知的狗之外,也有馬跟雞的課程。位於桃園龍潭的希望馬場是台灣第一座引進馬術治療的中心,服務對象包括腦性麻痺、多發性硬化症、自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等。在學校體育課只能坐冷板凳的孩童,在馬場有專屬的馬匹與馬教練,也讓這堂由馬老師帶領的「體育課」,孩童一待便超過6年,還在這裡舉辦畢業典禮。

「只要小孩跟馬在一起,表情變比較多,還會笑!」餵食、觸摸、照顧、騎乘,在家長眼裡,這些細微的變化反映了很大進步。孩子不像去醫療院所一樣逃避、抗拒復健療程,馬匹獨特卻溫暖的律動,讓他們願意一次一次跨上馬背騎乘。

「療癒雞」計畫則是由花蓮壽豐的黎明向陽園所發起。原本只是在院內推行的「綠自然照顧」(green care),讓身心障礙院生從事農藝、雞隻照顧等活動,讓原本被視為有缺陷的個案成為照顧者、生產者。看見與動物互動所發揮的成效,督導廖守恩決定將不再年輕卻親人的母雞培育為療癒雞,並將服務推行到東部的其他機構與日照中心。

雞是許多長者的共同回憶,在課堂現場,原本寡言的長者都紛紛說起小時候餵雞、取蛋的回憶,也分享各自的養雞門道。廖守恩說,長者最擔憂的就是遭家人嫌棄沒用,或是感到自己被遺棄。藉由餵食、擁抱雞隻,以及從事關於雞的團體活動,包括羽毛拓印、蛋殼種菜、雞隻繪畫等,增加肢體互動與口語表達能力,也降低難以透過藥物治療的孤獨與無用感。

Fill 1
唐佐欣、生命、動物、輔助治療
Fill 1
唐佐欣、生命、動物、輔助治療
Fill 1
唐佐欣、生命、動物、輔助治療
Fill 1
唐佐欣、生命、動物、輔助治療
Fill 1
唐佐欣、生命、動物、輔助治療
Fill 1
唐佐欣、生命、動物、輔助治療
Fill 1
唐佐欣、生命、動物、輔助治療

動物療癒人心的力量,英國的倫理哲學家伯納德・威廉士(Bernard Williams)譬喻得很生動:

「世界上沒有一位心理醫師,會像小狗一樣舔你的臉!」

結合專業訓練與教程設計,以及社會對於非藥物療法的接納,動物療癒的實踐逐漸在台灣發展。正在生長的園地,也因為動輔師、訓練師的耕耘,讓更多有需要的對象與動物互相陪伴、教育,帶來更多生命相遇的可能。

【歡迎影像專題投稿及提案】 請來信[email protected],若經採用將給予稿費或專案執行費。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