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

【投書】從新竹都會區托育資源分布地圖,談少子化津貼迷思
(圖片來源/新竹市社會局網站)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托育政策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減輕新手爸媽的照顧負擔,特別是社會給予媽媽的養育壓力,並藉此讓兒童自幼即有優質的身心健康發展。另一方面,中央與地方政府近年來透過各種公共化托育服務或育兒津貼等福利,期望增加父母生育誘因,提升台灣低迷不振的生育率,因此0~2歲的托育政策與3~6歲的幼教政策,在台灣時常與少子化的議題牽扯在一起。

在中央,今(2018)年5月行政院更進一步推出擴大兒童津貼政策。在地方,台灣各縣市則因產業與經濟發展、中央統籌分配款差異、行政體系架構等因素,以及主政者想法與財政狀況有所不同,而推出各式不一的托育政策。地方政府首長更時常因選舉壓力,加碼托育福利津貼;而若恰巧區域內的生育率增加,更容易做為政治人物的政績指標。

但是,透過加碼托育津貼能否改善少子化,未曾有學者進行嚴謹的關聯分析。這樣的現象,在新竹市又或是大新竹都會區更是容易看見。

大新竹都會區,是過去全台灣少數不需擔心少子化問題的區域,實際上卻有著幼托資源極度不均、母職壓力相當大的現象。這城市有著最高的生育率的漂亮數字,但背後遮掩了什麼?正是地方政府在公共托育政策的怠惰,造成不友善的0~2歲托育環境。這篇文章試著去解析回應這個現象,並討論相關問題。

最高生育率城市,沒有公立托嬰中心
新竹市生育率高,主因為竹科效應。在大新竹都會區的主要人口與家庭型態為青壯年為主的新興核心家庭,也就是年輕的竹科爸媽與剛出生的兒女組成的小家庭。這些家庭特色主要是中產階級、從外縣市移入、親屬多住在外縣市。因此,這些竹科的年輕爸媽可能具有育兒的經濟能力,卻沒有親屬的支持。而當竹科新手爸媽要尋找托育服務,才發現在大新竹都會區竟然沒有公私協力托嬰中心
2012年在政府補助下,由地方政府結合在地資源,以非營利目的、「公辦民營」的公私協力經營方式設置公共托嬰中心。
,只能尋求保母、私立托嬰中心等,甚至在部分地區幾乎可說是沒有選擇。

換言之,生育率高的迷思與所得相對較高的竹科新手爸媽,使得新竹市政府將嬰幼兒照顧責任撒手私有市場或轉嫁給家庭,怠惰0~2歲的公共托育政策,又或認為這在本地是不重要的。

社會政策主要為解決社會問題,社會福利初衷是希望透過資源的再分配,扭轉階級的不流動與各種社會結構上的資源分配不均。新竹市重幼教卻輕托育的失能托育政策,忽略了真正迫切需要的群眾。大新竹都會區的城鄉發展不均,邊陲地帶非中產收入的家長將0~2歲嬰幼兒送托的門檻更是高。一旦這些非中產收入以上的爸媽決定自行育兒,掉入失業風險的可能性大增,經濟收入也更加受限,演變成「贏者全拿、弱者掉入惡性循環」的育兒困境當中。

相較於新北市的公共托育中心、台北市的公共托育家園以及台中市的托育一條龍方案,大新竹都會區0~2歲機構托育服務的市場化、私有化,無任何一間公私協力托嬰中心,私立托嬰中心品質與價格機制不透明,增加年輕爸媽們尋求家戶外托育的門檻,是相當需要被討論的現象。家庭的高送托門檻、育兒壓力不平等地落在女性身上,卻藉市場機制、家長選擇論述粉飾太平。

從4張地圖看托育供需等問題
本文研究團隊透過地理資訊系統,畫出4張新竹市托育服務地點,疊加各村里的人口社會經濟指標,呈現出大新竹地區高度市場化的托育服務分布,並進一步與讀者討論可能的影響。後續分析資料聚焦0~2歲托育服務,分為「領有登記證保母的在宅居家托育」以及「私立托嬰中心的機構托育」兩類,不含3~6歲幼兒園教保服務。根據2016年資料(註1)
研究團隊自行彙整托育人員登記管理資訊系統、縣市政府立案托嬰中心名冊而來。
顯示,新竹市轄內居家托育服務共計718位保母、實際收托1,008名嬰幼兒,機構托育服務共計52間私立托嬰中心、實際收托980名嬰幼兒。
Fill 1
(圖片提供/吳又建、林彥甫、劉豐佾)
(圖片提供/吳又建、林彥甫、劉豐佾)

首先,第一張圖呈現村里總人口密度與托育服務地點的關係,藍色點點代表居家托育服務(即領有登記證保母)位置;紅色圈圈則是機構托育服務地點,也就是私立托嬰中心。紅色圈圈越大,代表這間托嬰中心內可收托的嬰幼兒數量越多。

從上圖可清楚發現,大新竹都會區托育服務的供給高度集中在人口密度高的地區。在低人口密度的香山區,只有3間托嬰中心,並且都是位屬在香山區的北邊、靠近新竹市北區的地方。這樣的分配,我們很容易可以理解,自由市場中的私立托嬰中心以營利導向,人口多的地方市場大,也因此多座落在這些地區。

Fill 1
(圖片提供/吳又建、林彥甫、劉豐佾)
(圖片提供/吳又建、林彥甫、劉豐佾)

第二張圖呈現的是扶幼比,也就是將每個村里的兒童人口數跟壯年人口數相比,數值越高代表著這一區有相當高比例的幼童。

同樣的,我們可以發現當一個地區將所有的托育負擔交給自由市場決定時,服務地點設置往有盈利的地方跑,也就是育兒市場較大的地區有較多的私立托嬰中心或是保母服務。扶幼比低的寶山鄉,我們可以從地圖中看出完全沒有機構托育服務。使得住在偏遠地區的新手爸媽找尋托育服務時,藍色點點代表的居家托育服務成為唯一選擇,又或是必須舟車勞頓才能夠購買到他們想要的托育服務。

Fill 1
(圖片提供/吳又建、林彥甫、劉豐佾)
接續,研究者套疊村里平均綜合所得總額(註2)
該綜合所得包括:營利、執行業務、薪資、利息、租賃、權利金、自力耕作漁牧林礦、財產交易、競技競賽及機會中獎之獎金或給與、退職所得,以及其他所得。採計納稅義務人本人、配偶,和申報受扶養的親屬,全年所取得以上各類所得的合計,就是綜合所得總額。
,也就是各村里的經濟能力與托育資源之間的關係,我們發現新竹市的托育服務多集中於平均綜合所得總額891~1584千元這個區間,攤列到每月約為74K~132K。竹北市則集中在1584~3268千元這個區段,攤列到每月約為132K~272K。

離竹北市竹科園區越近的區域,平均經濟狀況相當富裕,許多托嬰中心、保母正巧就落在這個區域;但是居住於此的中產階級家庭,職涯年資不長,所得上並不是相對非常富裕,托育服務的需求卻是最高。參考新竹市公告居家機構托育服務收退費基準,居家托育每月托育費全日托為23K~25K,日托為15K~17K,另外副食品費為1,000~1,500元;機構托育含註冊費平均每月費用約為12K~21K。而依新竹縣公告居家機構托育服務收退費基準,竹北市居家托育每月費用全日托為24K,日托為15K,未明示副食品費金額及是否包含其中;機構托育含註冊費平均每月費用約為11K~26K。

新竹市區裡扶幼比高的地區,不少為平均綜合所得總額落在539~891千元區段者,攤列到每月約為44K~74K,托育費用至少占1成5、至多占6成──還是在符合「僅供參考」的收退費基準狀況下。綜合來看,在大新竹都會區擁有新生子女的家庭,托育經濟負擔仍是沉重的。

Fill 1
(圖片提供/吳又建、林彥甫、劉豐佾)

最後一張圖,我們將鐵路、國道以及公車站牌與托育服務進行套疊,主要目的是想知道大眾運輸可否便利家長送托,也就是在空間上,新竹市是否有托育服務的可近性。從上圖可發現,新竹市香山區相較於新竹市另外兩區,托育服務相當匱乏之外,在空間上的托育服務可取得性也是相對低很多。

在過去幾年新竹市政府重幼教輕托育的政策下,從上述4張地圖,我們可以看見一個政府撒手不管托育服務,放行私人資本進入托育照顧市場自由競爭的結果,就是會產生資源和服務不均的分布狀態。就像在人口密集的區域,我們有著各種超商、量販店隨意我們選購幼托商品,但住在較偏遠地區,可能要走好長一段路,才能到一間便利超商或是小雜貨店挑選自己要的商品;而高所得家庭或許有汽車代步,低所得家庭則可能得靠機車將兒女帶到托育地點,也就是資源匱乏家庭嬰幼兒面臨較高的交通安全風險。

最近政府擴大補助的托育照顧津貼可以改善這狀況嗎?很可惜,我們認為答案是無法(註3)。只要托育資源分布狀況持續不公平,對住在托育服務資源多的新手爸媽而言,那是錦上添花;對於新竹市香山區或是其他偏遠地區的新手爸媽,卻苦等不到雪中送炭。

過度開放自由市場的幼托產業,也常讓雇主剝削幼托從業人員的勞動條件,甚至是削價競爭後影響托嬰中心的兒童照顧的品質。因此,政府的手必須適當的伸入這個0~2歲托育市場,一定程度的引導資源配置與管理。除了提供未就業家庭育兒津貼,還必須自行到一般托育服務不願到達的偏遠地區設置托育服務,並設法改善幼托從業人員的低薪與幼托品質。所有家長皆期待一個平價、質優且可取得的托育環境,這無非需要中央與地方政府積極的介入才有可能達成。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