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衛八號.任重高飛
用科技實力守護台灣:「福衛八號」升空,有哪些不能言說的國安任務?
2025年7月,「福衛八號」在國家太空中心整測廠房裡緊鑼密鼓地進行多項測試,確保所有元件都能正常運作。(圖片來源/國家太空中心)
2025年7月,「福衛八號」在國家太空中心整測廠房裡緊鑼密鼓地進行多項測試,確保所有元件都能正常運作。(圖片來源/國家太空中心)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台灣發展衛星計畫,主要分成科學酬載、氣象衛星、遙測衛星三大類,其中遙測衛星已從最早的「福爾摩沙衛星二號」(簡稱「福衛二號」),進入還在服役的「福爾摩沙衛星五號」(簡稱「福衛五號」),以及預計在2025年11月20日凌晨2時18分發射的「福爾摩沙衛星八號」(簡稱「福衛八號」),它們除了守護台灣之外,其實還有一項重要的國安任務──總統賴清德在出席「福衛八號」起運至美國的典禮中也提到「國家安全」──靠著長期累積的取像,能進行更多情報研析,甚至解讀解放軍的各種軍事動作。這些工作長期以來「只能做不能說」,《報導者》這次專訪國家太空中心(TASA)談起這項國安任務,並訪問軍事專家分析,未來「福衛八號」搭配其他商用衛星,能幫台灣的國家安全做什麼?

2025年7月,「福衛八號」正在緊鑼密鼓進行各項測試時,《報導者》獲准進入國家太空中心整測廠房採訪。進入前規定所有人員一律換上無塵衣,更得在空氣浴塵室(air shower)以高速噴氣將衣服物品附著的灰塵、靜電清除乾淨,並把手機等通訊產品都要交出鎖在櫃子統一管制才能踏進廠房──「福衛八號」構造有部分設計屬於機密等級,因此管制與晶圓廠類似,衛星資料處理組更是國家資安A級單位。

400公斤重的「福衛八號」第一顆遙測衛星「齊柏林衛星」宛如一台大型照相機,它被送上太空、送進軌道繞行地球後,將對著地表拍攝影像回傳地面。每一顆遙測衛星看似單純的取像任務背後,其實都有不可言說的「國家安全」任務機密。例如今年光復節當天,中國商用衛星公司「長光衛星」特地公布「吉林一號」所拍攝的台灣衛星影像,包括日月潭、台北市、台北港與新竹科學園區等全都一覽無遺,中國主要官媒《央視新聞》《人民日報》等都有報導,後者更是直接描述台灣「每一寸土地都在『吉林一號』太空視角下盡顯生機」,證明擁有遙測衛星不只可以看照土地上的變化,也能在太空軌道上蒐集所想要的地表影像。

根據長光衛星的公開資料,中國自製遙測衛星2015年成功發射第一顆後,目前已經累積141顆在軌道運行,每天可以拍攝全球任一個地點38次。而且這麼多遙測衛星不只可見光
人類眼睛可以看見的電磁波,包括太陽光、室內燈光等,眼睛看不見的電磁波則包括紅外線、X光等。
能取像,還有紅外線鏡頭,可以不受日夜與天候影響,即使被雲層覆蓋也是能透過這方式蒐集影像。
「福八」任務之一:蒐集具戰略性價值的影像
「自主研發(遙測衛星),除了守護台灣國土之外,願景第一條就是國家安全⋯⋯,高解析度的光學遙測能即時的蒐集具有戰略性價值的影像,不需要與其他使用者競爭衛星取像排程。」

「火箭阿伯」、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接受《報導者》專訪時,直指遙測衛星的國安價值。

Fill 1
向來敢言的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認為,國防安全是第一願景,過往只能做不能說,但也該讓國人知道擁有自主遙測衛星有多重要。(攝影/謝佩穎)
向來敢言的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認為,國防安全是第一願景,過往只能做不能說,但也該讓國人知道擁有自主遙測衛星有多重要。(攝影/謝佩穎)
台灣自主遙測衛星「福衛八號」以6+2顆
6顆高解析度光學遙測衛星加上2顆超高解析度光學遙測衛星。
組成星系,相較於目前僅有一顆的「福衛五號」,涵蓋的時間與覆蓋率都會提升。吳宗信表示,遙測繼續不斷進步,以前只要拍到就好,但現在除了拍到,還要能拍得更清晰,甚至造訪上空的間隔更短。

根據國家太空中心提供的資料,「福衛八號」第一顆衛星「齊柏林衛星」,編號FS-8A,自2017年開始規劃,研發費用2億元、造價3億元,屬於「第三期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251億元的其中一部分。

就如同國家太空中心官網上公開的「探索太空」五大任務:太空經濟、太空公共基礎建設、國家安全、國際合作、學術研究,其中名列第三項的「國家安全」是「發展太空科技用於情報搜集、地理監視和通訊安全,從而增強台灣的防衛能力和區域穩定。同時,亦有助於提升我國對抗網路攻擊和其他非傳統安全威脅」,說明了台灣投入經費研發與製造遙測衛星,其中一項很少被關注、只能做不能說的任務。

精細影像堆疊,OSINT可解析軍事動作與戰術

最被大眾熟知與常被使用的遙測影像是Google Earth,彙整多家遙測影像的虛擬地球,便於使用者操作,遙測影像藉由資訊科技的進步,變成人人可及的資訊。現年26歲、就讀台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碩士班的溫約瑟,22歲時靠著善用這些公開資訊製作出「解放軍基地與設施地圖」一夕爆紅,他所使用的衛星遙測影像就包括Google Earth、歐盟哥白尼(Copernicus)的哨兵(Sentinel)衛星、微軟Bing Maps與Apple Maps等,加上查證所完成──這樣的技術稱為公開來源情報(Open Source Intelligence, OSINT),美國國家情報總監(Director of National Intelligence, DNI)定義為「專門從公開或商業可用資訊中獲取的情報,目的在解決特定的情報事項或要求」。

Fill 1
台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碩士班學生溫約瑟利用公開資訊製作出「解放軍基地與設施地圖」,圖為他展示善用衛星圖資所整理的解放軍資訊。(攝影/謝佩穎)(本照片拍攝時為鏡中影像,經水平翻轉以便閱讀)
台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碩士班學生溫約瑟利用公開資訊製作出「解放軍基地與設施地圖」,圖為他展示善用衛星圖資所整理的解放軍資訊。(攝影/謝佩穎)(本照片拍攝時為鏡中影像,經水平翻轉以便閱讀)

針對遙測衛星在軍事情報上的用途,溫約瑟接受《報導者》採訪時指出,公開且免費取得的影像都會受到限制,沒有辦法即時取得,只能當作背景來使用,「像是從央視看到解放軍新聞,逐格去解構畫面上的車輛編號,以及演習場域的地形地貌,但必須再搭配遙測影像建構的3D圖,以及過往建立的資料庫,比對確切的演習地點,才能再自製出解放軍基地與設施地圖。」

溫約瑟解釋,相較之下,國家或情報單位能直接取得國家遙測影像,再利用OSINT工作者所整理的車輛與地形地貌資訊,回溯時間檢視是否有拍攝到相關影像,如果有拍到也可以記錄演習場上的車輛、車種等資訊,甚至可以提前準備拍攝想取得的軍事設施地點清晰影像,「能做的事情就更多了!」

長期研究中國軍事的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副教授林穎佑,則是以廣東潮州旁的福建「大埕灣」與「東山島」為例,國防部早已對外公布過這個地點是中國兩棲登陸重要演訓地點,從溫約瑟所製作的地圖中可見,使用公開免費圖資就拍到正在進行的兩棲演訓,兩棲登陸車輛後面激起的白色浪花都看得到,「解析度不足情況下都可以看到,更何況是我國自製的衛星,肯定能做到拍到更仔細的影像。」

林穎佑進一步說明,「福衛八號」陸續發射後自主遙測衛星可組成星系,每天可以經過台灣周邊3次,在白天可以拍照的時間裡面,幾小時就通過一次,只要長期固定拍攝,就能累積足夠的研析資料,提供給軍方情蒐人員,或是軍方人員主動與太空中心合作;未來如果技術更加精進,根據報載國科會主委吳誠文說到希望從現有解析度1公尺
解析度1公尺,影像的網格為實際地面1公尺×1公尺的面積。
挑戰0.7公尺、甚至0.5公尺邁進,能做的分析可以更精細,例如從兩棲登陸車後方激起的白色浪花,可以判斷速度有多快,甚至針對整個演訓的編隊組成研判使用的戰術。林穎佑強調,雖然只是一張照片,但想像如果將同一個地點的照片,依據時間先後次序堆疊,這地方白天的一舉一動都可以一目了然,而且是細緻的研析軍事動作與戰術戰法。
2031年台灣將完成自主遙測衛星星系布建

「福衛八號」是台灣第一個自製的衛星星系,計畫總共要研發6顆原始解析度1公尺的光學遙測衛星,以及2顆原始解析度小於1公尺的超高解析度光學遙測衛星,2025年11月發射第一顆後,預計每年發射至少一顆,至2031年完成6顆衛星的星系布建。解析度方面,前2顆是解析度1公尺,後面4顆將朝0.7公尺努力,2顆超高解析度則是朝0.5公尺挑戰。

完成衛星星系後,讓每天可以通過台灣上方的衛星次數變多。「福衛五號」目前只能每兩天通過台灣1次,如果「福衛八號」星系完成,每天可以通過台灣3次,再訪率提高,可以拍到台灣或其他區域的機會就增加。

資料來源:國家太空中心(TASA)

溫約瑟打開他整理的「解放軍基地與設施地圖」指出,目前所知解放軍兩棲登陸演訓的地點只有9個,光憑著中國官媒影像與免費遙測影像就能比對出來,如果有更精細的影像,肯定能做到更多軍情研判。

解放軍也知道台灣有衛星,難道不會盡量掩蔽嗎?林穎佑解釋,掩蔽只是一時的,出動訓練就會見光,除非是偷襲才會選在晚上,平時演訓為了確保安全還是會以白天、且風平浪靜的時候為主,避免訓練過程出現變數或意外;意即解放軍平日雖可透過掩體將軍事裝備隱藏,但訓練過程就沒辦法,這也是為什麼美國或中國這麼重視遙測衛星的原因,這些功能在軍事上無可取代。

「當然遙測也不是毫無缺點,畢竟影像沒有聲音,還是得輔助電子監聽以及情報蒐集,才能整合成完整的立體網絡,」林穎佑說。

Fill 1
溫約瑟與長期研究中國軍事的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副教授林穎佑(左)一起檢視公開衛星照片,能清楚看到中國福建省東山島上的軍事設施。(攝影/謝佩穎)(本照片拍攝時為鏡中影像,經水平翻轉以便閱讀)
溫約瑟與長期研究中國軍事的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副教授林穎佑(左)一起檢視公開衛星照片,能清楚看到中國福建省東山島上的軍事設施。(攝影/謝佩穎)(本照片拍攝時為鏡中影像,經水平翻轉以便閱讀)
為什麼花錢也買不到「需要的情蒐」?

國家太空中心公布「齊柏林衛星」光學解析度可拍攝到距離地面近達1公尺的影像,國科會主委吳誠文在起運典禮上表示,「前兩顆衛星會是同樣的解析度,接下來的衛星將朝解析度70公分甚至50公分邁進,利用科技實力守護台灣。」

但也有聲音質疑,既然衛星發射都仰賴馬斯克(Elon Musk)旗下美國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的火箭,為什麼不連同遙測影像都跟美國購買就好?況且美國衛星技術也比台灣自主研發的更先進?吳宗信說明,每一顆衛星每天要做什麼事都需要排程,從地面下指令讓遙測衛星來執行,當經過的地點有很多事情要做的時候,就得依照優先順序,若只依靠跟美國購買遙測影像,「台灣要情蒐的影像有比美國(自己的)重要嗎?」吳宗信指出:「我們願意多花多少錢將排序往前挪?愈精細的影像要價愈貴,甚至關乎國家安全的重要事項,通常都是各國自製衛星的第一要務,購買方即使出再多錢都不見得能擠進去。」

「戰略目標不同,想拍的內容也不同,」林穎佑指出,解放軍的「東風系列」編碼邏輯第一個數字是射程,第二個數字是型號,所以東風15或東風16是短程飛彈,東風21或26則是中程飛彈,東風34、東風41或最新的東風61則是長程飛彈;大致上區分是2開頭打到關島,3或4打到美國西岸,6可以打到紐約,問題在於不同距離的飛彈不會部署在同一個地方。溫約瑟補充,現階段解放軍對於長程飛彈的部署都深在內陸,反觀因為東風15或16射程短,基地會設置在距離沿海較近的位置。

林穎佑進一步解釋,「當我國想要關注東風15或16的部署時,會與美國首要關注長程飛彈截然不同,優先順序怎麼安排?美國衛星當然會以他們自己的需求為主,這就是現實。如果台灣能擁有遙測衛星影像,那與美國進行情報交換就能做到互補效果,」他指出,「我們的優勢是在第一島鏈,距離解放軍很近,取得的資訊也跟美國很不一樣,應該是要互補而不是競爭;他幫我們看照其他部分,我們提供他們近海的研析資訊。」

對於國安,吳宗信更是罕見願意多談,他舉例:「更精細的遙測衛星可以拍到油槽上方陰影,而陰影的深淺可以利用三維分析出油槽是滿油還是空槽,長期關注下,在敵方戰備時就能預先研判。」在國防安全上,遙測衛星可以做的情蒐工作還有很多。

下一步:國安單位衛星影像的理解能力亟需「升級」
Fill 1
中央大學太空遙測中心接收站一隅,「福衛五號」正在傳送訊號。左為中央大學資源衛星接收站主持人曾國欣。(攝影/謝佩穎)
中央大學太空遙測中心接收站一隅,「福衛五號」正在傳送訊號。左為中央大學資源衛星接收站主持人曾國欣。(攝影/謝佩穎)

除了國家太空中心之外,早在1993年成立的中央大學太空遙測中心(CSRSR)也會接受衛星影像,目前可以接受除了自主的「福衛五號」之外,還能還可接收法國SPOT-6/7、及Pléiades 1A/1B的光學遙測影像。

中大遙測中心與這兩個商用衛星簽約,衛星通過以桃園中壢中央大學所在位置為中心點,在半徑3,000公里範圍的影像都擁有主導權,東至關島、西到中國甘肅、北到日本北海道,南至南海,可以依據排程控制衛星取像角度進行任務。

中大資源衛星接收站主持人曾國欣指出,正因為涵蓋南海,中大承接政府委託進行南海島礁的監測,超過200個島礁的所有歷史影像都有。例如備受關注的南砂群島永暑礁,從開始填海造陸、原本上面有挖坑,到埋起來後變成其他設施或是空地,以及從沒有飛機跑道到建出跑道,甚至長度的改變都有做長期的監測;甚至可以做到海洋顏色深淺分析,再利用技術判讀港口的深度變化。

曾國欣說明,上述就是影像的加值服務,以前傳輸技術較慢,能取得一張照片已非常不易,但隨著傳輸與接收技術的發展,地面站接收衛星影像變得快速,慢慢衍生出「衛星資訊服務」──簡單說,就是利用影像融合的技術,將影像做各種應用,利用顏色判別海水深淺就是一個例子。

此外,以前只是久久才拍一張照片,可能只會拍到一艘船;隨著衛星提高繞行的密度,傳回地面接收站不只是一張照片,而是持續性的累積多張照片,藉由影像的推疊,可以知道港口裡面的潛艇什麼時候消失、什麼時候回來?曾國欣說:「像是航空母艦這麼大的目標,只要天氣好都拍得到,甚至可以藉由影像畫出路徑,從哪邊開出去,繞多大一圈之後再回來,這些都是透過影像能告訴我們的進階資訊。」

只是,除了科學與遙測技術進步之外,情蒐與研析能力也得同步提升。林穎佑建議,不管是軍方或國安單位,都要提升衛星影像的理解能力,畢竟拍下的影像畫面有點像是「瞎子摸象」、摸到一面牆,情蒐人員要有足夠能力去解析,才能拼出可能是一隻大象,這些都需要透過不斷地訓練,甚至與科研單位共同合作才能做到,「目前我們軍方對於這方面仍是比較保守,積極度是比較不夠的。」

曾國欣強調,很多人質疑為什麼需要花大錢自製遙測星系?就是要提高衛星再訪的頻率,推疊更多影像,能分析與知道的東西會愈多。他說,中大遙測中心已經做好接收的準備,就等「福衛八號」第一顆「齊柏林衛星」傳回影像。

Fill 1
除了坐落新竹的國家太空中心之外,位於桃園中壢的中央大學資源衛星接收站頂樓也有接收天線,亦為「福衛五號」的接收站。(攝影/謝佩穎)
除了坐落新竹的國家太空中心之外,位於桃園中壢的中央大學資源衛星接收站頂樓也有接收天線,亦為「福衛五號」的接收站。(攝影/謝佩穎)

深度求真 眾聲同行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今年是《報導者》成立十週年,請支持我們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度過下一個十年的挑戰。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我們十歲了!
我們十歲了!

謝謝你關注《報導者》,自2015年9月,我們靠社會大眾的贊助走到了今天。

邀請你點進十週年線上策展,了解我們如何和讀者一起走過這10年。

報導者的十年

我們十歲了!

謝謝你關注《報導者》,自2015年9月,我們靠社會大眾的贊助走到了今天。邀請你點進十週年線上策展,了解我們如何和讀者一起走過這10年。

報導者的十年

報導者十歲了!

看見改變

報導者十歲了!
報導者十歲了!

看見改變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