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COVID-19共存之役
「居隔單拿到沒?」當居家照護、居家隔離行政大塞車,邁向共存有哪些障礙?
設置於新北市政府的COVID-19居家照護關懷中心,由各局處推派聯絡人於現場溝通解決民眾問題。圖為中心內的人員忙碌接聽民眾電話、彼此溝通的工作狀態。(攝影/陳曉威)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面對不斷攀升的確診人數,大幅疫調、匡列隔離的現有防疫模式也被迫要鬆綁調整。從4月1日的104例本土案例到4月26日,單日新增確診者來到6,295例。為了疏散大量確診者可能癱瘓現有的醫療量能,輕症「居家照護」制度緊急在14日於新北市率先上路,至今全台縣市(除了南投縣、金門縣)已全面啟動居家照護。

不過,大規模居家隔離者仍舊消耗龐大的基層防疫人力。從核對隔離者身分、發居家隔離單、啟動電子圍籬⋯⋯,受災區最嚴重的新北市,每天同時有500位人力做居家隔離。如何讓資源順利轉進居家照護、輕重症分流,將是台灣防疫調整的重要挑戰。《報導者》透過採訪居家照護者、前線關懷中心,從確診第一現場看見當事人處境與目前政策執行的落差。

一個月前,台灣確診數維持在每日幾十例COVID-19本土案例,4月1日開始破百後,確診數便屢創新高。面對Omicron的輕症、高傳染力,促使相關部門一改過去防疫策略,確診者不再送防疫旅館、集中檢疫所或醫院,讓輕症或無症狀人一律留在家裡進行「居家照護」,在這期間由政府提供生活上所需的關懷與醫療健康照護。 此波疫情確診人數最多的新北市,率先於4月14日啟動「居家照護」,一週後確診者急遽增加,從14日的150人增加到20日的2,514人。過去新聞上國外每日數千確診、確診在家隔離的狀況,第一次出現在台灣。

新北居家照護專線量4天翻4.5倍,每人每日接上百通電話

板橋的市府大樓一間會議室裡,19個人圍著一張大桌子,每個人盯著螢幕,一手拿話筒拼命講話,另一手忙碌地抄寫筆記,一通電話講好幾分鐘掛斷後,下一通馬上又響。

這裡是新北市居家照護關懷中心,由衛生局、民政局、環保局等各局處調派人力,負責居家照護者的生活關懷,聯繫提供生活物資、垃圾清運、寵物照護等。新北市29個行政區也都有設置關懷中心,在每日上班時間保持約370名人力接聽電話。每日進線電話約從1萬通直跳至4.5萬通
1萬通數據為新北市民政局於4月22日提供。而新北市市長侯友宜於4月25日疫情記者會上表示,每日進線電話數為4.5萬通。
,平均每人一天要接聽至少110通以上的電話。
除了提供生活方面協助外,還成立居家照護者的健康照護服務(如視訊問診、醫療後送)。這部分則由10間責任醫院
原本為7間,後因確診者大增,於4月21日後增加為10間。
負責,像是位於新店的台北慈濟醫院就負責新店、瑞芳、平溪、雙溪、貢寮地區,他們把電腦、電話搬進防疫旅館大廳,桌上牆上放著各種SOP程序圖表。

負責健康照護的台北慈濟醫院護理督導張凱雁表示,每天衛生局會在4個時段送確診名單來後,他們開始分工電話聯繫,根據指揮中心頒發的確診者條件,確認是否符合居家照護條件或要送檢疫所甚至是醫院,以及是否需要視訊問診? 除此之外,他們也要提供基本衛教或是指導下載「新北iCare健康雲」App,「很多長輩不熟網路⋯⋯各式各樣問題都有,像有個沒打疫苗的75歲阿嬤,她想留在家,但按規定就要送檢疫所,」張凱雁說,慈濟醫院調度約10多人在負責居家醫療照護,每人每天平均也要接聽20多通電話。

兒童感染數增多,主推視訊醫療
Fill 1
確診數、居家照護、居家隔離、病毒共存
責任醫院的10多名護理人員,每日輪班打電話記錄、分流居家照護者的隔離和健康情況。(攝影/林雨佑)

台北慈濟醫院副院長、兒科部主治醫師鄭敬楓表示,面對即將到來疫情高峰,已把醫院進行居家照護醫療的場地擴充,以備讓更多護理師與醫師可排班來進行視訊問診。 鄭敬楓也指出,此波Omicron的疫情,兒童感染科病人較過往增多。採訪當天,有位居家照護者緊急上線,他透過視訊問診一位媽媽在居家照顧發燒不退的一歲多嬰兒,媽媽表示嬰兒有三度抽筋現象,早上視訊問診後緊急採用醫院的綠色通道,當天下午就讓嬰兒住進醫院病房,減少居家照護在醫療上的延遲。

鄭敬楓呼籲,居家照護者可能出現咳嗽、發燒、頭痛等各種症狀,但出現持續高燒不退,又有哮吼、抽筋等症狀,可經過醫師線上問診後判斷,緊急送醫治療。而大多數兒童其實是輕症,只需要一些藥物,再跟家長告知觀察重點,搭配視訊問診跟藥師到府送藥,大部分都能在家休養,「不會到醫院塞爆急診,這就是視訊看診最大的功能。」

當專線接聽、行政流程趕不上確診人數,民眾只能自力救濟

透過各家醫院連成網絡,讓居家照護制度可因應大規模社區感染時,民眾在家也能獲得醫療的美好設計,在疫情擴散遠超越想像時卻出現了問題,行政流程趕不上翻倍的確診人數,讓許多民眾抱怨防疫專線根本打不進去,形成空有居家照護服務,卻不一定等得到。

住在桃園的小慧(化名),照顧兩名還在念國小的孩童,4月14日出現發燒,疑似在安親班遭到傳染,孩子到醫院進行PCR採檢後雙雙確診;沒想到一起照護的先生竟也出現症狀,但從確診到收到電子居家隔離單通知,又等了兩天多。

一家四口相繼遭到隔離與感染,雖在家居家照護,但面對小孩發燒,她求助衛生單位時,衛生局人員卻委婉地表示:「若有醫療需求可以協助安排視訊問診,但無法保證何時才能排到。」小慧聽完決定自力救濟,不再請衛生局幫忙,「我想說算了,就打給以前常去的藥局,拜託可不可送藥給我,還好藥師很樂意幫忙。」但藥錢也只能先賒帳。至於居家垃圾,雖然環保局也有提供清運服務,但面對總是忙線的電話,她再度放棄尋求服務,垃圾只能先包兩層暫放陽台,等解隔離後再處理。

開單遲到、日期錯誤⋯⋯居隔單亂象橫生
民眾居家隔離期間,會跟電子圍籬
不只居家隔離者,居家檢疫、居家照護者的手機訊號都會被鎖定,一定訊號超出限制區範圍,警政機關會啟動,協尋當事人。
綁在一起,若在隔離期間外出有可能會被依《傳染病防治法》裁罰。而舉凡防疫保險、公司請假、工資補償等申請都以居家隔離單為主,因此居家隔離單無法及時發出、程序混亂,會對民眾生活造成一定影響。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25日表示,感染Omicron病種病毒潛伏期僅2.9天;代表從居家隔離到確診後的居家照護,其實只有一線之隔。以往耗費大批人力進行精準疫調、再匡列進行隔離的防疫政策,要3~4天來執行,已顯得緩不濟急。陳時中指出,4月24日全國有多達8萬7千人居家隔離,其中將近5萬人在雙北市,而大量居隔帶來的塞車混亂,讓8個高風險縣市
疫情確診數較為嚴重的縣市,指揮中心將其列為高風險縣市。4月25日時有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高雄市、花蓮縣、基隆市6個縣市;26日又增加台中市、宜蘭縣2縣市。
人力大喊吃不消。 一名新北市疫調人員透露,每天同時有高達近500位的衛生所(局)的公務人員在執行匡列居家隔離工作,必須先打電話給需隔離者確認身分資料正確無誤後,再發出居家隔離單,然後透過人力設定開啟電子圍籬,這將耗費地方政府非常多的時間與人力。 目前因每日疫調數量大增,遭匡列居家隔離到民眾接到居家隔離單,平均需等4天,已出現有人先收到解隔離單後才收到居隔單,甚至有人一家三口確診,前後共收到12份隔離通知書,隔離日期還兜不起來。
居家隔離、照護者爆量,地方政府籲以篩代隔
Fill 1
確診數、居家照護、居家隔離、病毒共存
多個地方政府呼籲中央以快篩取代隔離。圖為某快篩試劑工廠內部。(攝影/余志偉)

這一波疫情最嚴重的新北市,從4月21日以來每日新增確診數皆破千,到24日已成為今年累積確診案例數破萬的縣市──今年3萬例本土案例的三分之一就在新北市。也因確診人數急遽增加,新北市25日居家隔離人數多達30,577人。

新北市長侯友宜從22日起三度召開疫情記者會疾呼,希望中央能修改居家隔離規定,改為「居家快篩、自主健康管理」,透過確診者的接觸者自主快篩而不用隔離,陰性仍可以自由出門進行生活必要的採買,藉此降低非確診人數的疫調、追蹤,也可避免衛生體系過度負擔。 行政院在24日的會議上,由行政院長蘇貞昌決定縮短隔離天數、縮小匡列範圍:首度釋放出居家隔離時間改為「3+4」的防疫策略。

直到4月25日,指揮中心再度召開第二次會議,並發布縮短居家隔離期間的新政策。陳時中表示,未來的疫情規模將愈來愈大,需簡化疫調、匡列流程、減輕一線衛生局人力,並將資源轉移到確診者的居家照護上;在經過各縣市首長、指揮中心專家會議後,宣布放寬匡列政策,包括即日起不再公布確診者足跡、限縮接觸者範圍、減少居家隔離天數為3+4天。

簡化匡列4類密切接觸者、居家隔離天數改成「3+4」

居家隔離原本為10+7天,即10天隔離加7天自主健康管理。4月25日指揮中心宣布放寬居隔條件,對象為密切接觸者,隔離天數也縮短為「3+4」。整體來說,簡化的流程有3大項:

  1. 疫調接觸者,從確診者發病日往前推4天改成2天,可大幅減少匡列對象。
  2. 限縮匡列對象,不再匡列相同足跡、旅遊史對象
  3. 居家隔離天數10+7改成3+4

自4月25日起,確診者應自主回報地方衛生局,並以電子方式填寫足跡、接觸者。確診者也須告知學校、機關、公司等單位,再由防疫長或負責人進行造冊,提供衛生局密切接觸者的匡列對象,居隔單也將以電子方式開立。密切接觸者定義也已放寬,是確診者發病日或採檢陽性日前2天,所接觸的同住親友、同班同學、同辦公室或同工作場域,座位九宮格內的密切接觸同事。

這些被匡列的密切接觸者,26日起居家隔離天數則修改為「3+4」天,民眾需在家中一人一室隔離3天,第4天起至第7天,只要當天出門前快篩陰性,就可以出門採買、工作;外出時需全程戴口罩,禁止餐廳內用餐、聚餐、聚會,前往人潮擁擠場所及與不特定人士接觸。此外,考量校園風險仍高,若被匡列者為學生,後4天仍建議不到校上課。目前已經居家隔離超過3天者,自27日解除隔離。

Fill 1
(圖片提供/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圖片提供/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居隔單塞車的根本問題,改3+4就能解決?

針對居家隔離單塞車問題,基隆市長林右昌25日直指,除非中央準備取消居隔者電子圍籬的政策,或者是電子居隔單由中央系統直接發送,否則在確診數與居隔數大增的情形之下,「3+4」居隔單仍會發不出來。 新北市衛生局發言人高詩琪則分析,一名確診者平均會匡列隔離3名親密接觸者,若疫情來到高峰,每日若有1萬名確診者時,在現有3+4政策下,將同時有9萬名民眾遭到隔離,這樣基層防疫人力根本釋放不出來,「我們到底是要服務1萬名確診者,還是服務3萬名的匡列者?」 高詩琪指出,若不能以篩檢代替隔離的情況,電子圍籬的設定在實務上要透過人力設定,每天高達數千筆的資料下,等居隔者資料回報、上傳到設定好,平均就要耗費2天,但居隔天數改成3天,基本上設定好就解除隔離了,根本浪費人力在做這件事。

針對電子圍籬,指揮中心發言人、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接受《報導者》採訪時表示,目前3+4政策下,是否還需要電子圍籬,「目前還在做最後確認中。」陳時中則在26日防疫記者會上表示,還要看民眾在隔離期間違規的情況跟比率來評估,但「(解除電子圍籬)是可以考慮的」。

防疫尚未真正鬆綁,以篩代隔可行嗎?

陳時中在4月25日記者會上坦言,在與各縣市首長會議時,有些​​縣市希望更積極連隔離都取消,在現行疫情考量下,這樣的腳步恐怕有點太快;如果只用快篩而不隔離,第0天(病毒)就進入社區,恐怕對社區衝擊太大,因此目前採居隔3天加自主防疫4天,「未來還會視情況考慮,會逐步往寬鬆方向走,」陳時中說。 台大急診部主治醫師、品質管理中心主任陳世英表示,民眾感染Omicron,一般來說在第3、4天左右,體內病毒量會上升,使用快篩試劑就有機會偵測出來,因此新政策有其學理上的考量。 而仍可能會有一部分的人,沒有症狀、第3天使用快篩也陰性,因此指揮中心也同時要求,第4天之後若需外出持續快篩,以及外出仍須佩戴口罩、禁止群聚等規定,減少漏網之魚讓病毒擴散的可能性。

此外,陳世英提醒,接下來每日確診個案數愈來愈多,單日可能破萬人,相關匡列者也會增加,當社區盛行率高,快篩陽性幾乎就等同於PCR陽性,即陽性預測率很高,因此前端最重要的仍是快篩的整備、分流,包括誰要篩檢、篩檢陰性後要如何讓民眾快速回到社區?都需要更明確的訂定。

專家建議1:隔離不是為了清零,篩檢是為了分流跟妥善照顧
Fill 1
確診數、居家照護、居家隔離、病毒共存
與病毒共存不是放棄抗疫,而是要建立人民自主運作的體系。(攝影/陳曉威)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詹長權認為,Omicron病毒株的特性就是輕症、居家化,對應政策核心是要設計安全、有效的居家隔離、檢疫、照護
居家檢疫者指的是從國外入境的人;居家隔離者指的是因跟確診者有密切接觸,而由衛生單位開出居家隔離單的人;居家照護者指的是在家休養的輕症確診者,且不符合指揮中心訂定需送檢疫所或醫院的高風險類別。
的體系,廣泛且即時的快篩檢測又是重中之重。他多次強調「篩檢目的是為了分流跟照護,並不是為了要確認個案數」,愈早篩檢,症狀愈輕、也愈容易照護。

居家隔離人數不斷攀新高,行政能量緊迫。詹長權指出,台灣現行政策仍是從公共衛生防治傳染病的思考,例如確診後由警政機關設置電子圍籬。但面對大規模社區感染,現在應是「公衛退場、醫療進場」的時刻。他認為,可以用對付一般感冒的常態化思維來對待Omicron病毒株輕症,健保署出面將其納入健保給付體系,由各地基層診所提供醫療,確診者後續的情況就能透過健保系統回饋到衛生局、衛生所,「我們本來就有不錯的基層醫療人力,應該善用台灣基層醫療的優勢。」

詹長權強調,與病毒共存是以人為核心,必須建立人民自主運作的體系。現在居家隔離的目的不是清零,而是要確保確診者能被妥善的照顧。他指出,台北市宣布國、高中生一週(4月25~29日)全部改為遠距上課,代表仍停留在清零思維,必須徹底拋棄。

由基層診所擔起視訊醫療任務,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也認同。他指出,可由衛生局或是醫師公會統籌規劃,居家照護者家中若有兒童有不適症狀,可歸就近診所視訊看診,並納入健保給付,提高診所的看診誘因,這樣也可以緩解醫學中心的醫療量能。

專家建議2:防疫從中央走向個人,政府應建立陽性率地區即時系統

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臨床教授李建璋表示,過去清零時代的防疫責任是政府從上到下一條鞭,疫調、匡列、隔離,現在則是與病毒共存時代,防疫責任應從中央轉移到地方、由地方轉移到個人,但重要前提是政府必須有好的好配套,包括給足公費快篩試劑、建立陽性率地區資訊即時系統,以及明確的確診後隔離和照護流程。

李建璋指出,台灣現在常用的確診數是落後指標,快篩陽性率才是領先指標。美國走向與病毒共存的條件之一,就是建立起完整的陽性率地區即時資訊系統,小到以郵遞區號層級,再根據當地的陽性率與醫療量能負荷狀況分級,讓民眾預警當地的警報等級,以建議該採取什麼樣的活動。

他舉例,因為疫苗無法完全避免被感染、主要防範重症,美國哈佛大學的師生現在每週快篩一次,公費試劑上會有條碼,快篩結果必須掃條碼上傳,並綁定學生證,沒有篩檢或是陽性就進不去校園;若是陽性,校方會提供隔離宿舍隔離5天,待陰性解隔離後仍須配戴口罩至10天。校方每週會公布校園內各區的陽性率是多少,「一般可接受的低密度陽性率是3%,超過3%就會提高該地區的防疫措施,像限制集會活動⋯⋯,大家都可以上網查哪區陽性率多少,比較高的就避免過去,」李建璋補充。 然而,台灣現在除了社區篩檢站和醫院PCR檢驗外,並沒有要求快篩結果無論陽性或陰性都必須回報,若沒有建立這個機制,陽性率資訊系統就建立不起來,也難以做到真正的共存。

「若要更多自由,就要精準隔離」,李建璋強調,在與病毒共存時代,舊有的管制手段與強制性的電子圍籬終究要退場,快篩成為每一個人的責任,但政府也該給足資訊跟工具,做好準備。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