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書摘

沒有做不到的出版,也就沒有出版做不到的──台灣獨立出版、小誌創作的嘉年華時代
台灣獨立出版能見度之所以打開,每年台北國際書展上,獨立出版聯盟組成的「讀字」系列展場功不可沒。圖為2023年台北國際書展,由獨立出版聯盟、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讀力公民行動主辦的「讀字工地」展場。(攝影/陳曉威)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精選書摘】

本文為《出版島讀:臺灣人文出版的百年江湖》部分章節書摘,經時報文化授權刊登,文內小標經《報導者》編輯所改寫。

「有字有江湖,出版即戰力。台灣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報刊圖書出版,又是如何打思想戰?」《出版島讀》經由16篇專文、6篇特寫,回顧清領至日治、冷戰前期、冷戰後期,以及1990年代《著作權法》修訂以來等4個歷史階段的出版江湖風雨,嘗試導讀人文出版在這座島嶼從禁錮到開拓的故事。

本文作者郭正偉曾任基本書坊副總編輯,也是前讀字書店店長,他在文中細數特色各異、百花齊放的獨立出版社與小誌創作,並從趨勢談及它們如何在書籍印刷量與賣量大幅減少的時代,開拓出引領新時代的出版光景。

在傳統出版的危機之下轉生

2015年5月20日,獨立出版聯盟舉行成立大會,召開第一次理事監事會議,全體會員總計35名;至2022年為止,台北國際書展「獨立出版聯盟」攤位上架過的獨立出版單位,已逾50組。與一般協會或組織召集會員、明訂規章等制式會議不同,獨立出版聯盟的社員大會更像台灣各式小型出版的創意大觀,理解每一種出版類型的誕生跟發展企圖,見證一場獨立出版嘉年華,如何讓台灣的閱讀與創作逐步轉生。

界定「何謂獨立出版」的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有趣的悖論。獨立出版聯盟在組織章程中,將會員資格分類成個人、團體與贊助會員,其中,個人會員與團體會員的資格界定如下:

  1. 個人會員:凡贊同本會宗旨、年滿20歲,熱心公益,認同獨立出版聯盟內容和發展,且現任(或曾任)獨立出版社的編輯、行銷、美術設計、印務、發行等專業人員。
  2. 團體會員:凡贊同本會宗旨之台灣獨立出版社,編制5人以下,非大型出版集團,若遇特殊狀況,召開理事會討論並決定。

入會作為獨立出版聯盟的出版社限制,只有「編制5人以下,且非大型出版集團一員」。相對彈性的會員/獨立出版界定,更像是一種在找尋出版同類夥伴的聲明;畢竟獨立/小型出版,廣義認知上,就是具備更私我化自由彈性的出版模式。引用獨立出版聯盟章程為「獨立出版」定義,絕對稍嫌粗暴,它是其中一種定義的參考,但不是唯一的方式。這也是定義何謂「獨立出版」成為「有趣悖論」的原因:總會有更新的模式被發展,無法按規則定義;比如說,不具實體化的網路出版社,其實也可稱為獨立出版。

上世紀台灣出版解嚴後面臨第一波轉型與轉生契機,接著走入科技迅疾發展的網路時代,讓出版必須再次因應與變身。在書籍印刷量與賣量大幅減少的時代,創作者與傳統出版社之間,不再僅是誰仰望誰的成就,而更接近一種對等、需要互相信賴的「合作」關係。傳統出版社試圖新陳代謝跟上時代思維,為出版社找到接軌未來的營運模式;創作人則開始學著為自己作品辯護,並擁有更多出版社選擇,再無須執著某些「名牌」出版社迷思。

這些種種適應與調整,鬆綁了過往人們對出版事業的想像,加上印刷產業因應網路世代需求的更新,數位印刷、少量印刷技術的純熟發展,擁有自己出版夢的出版人,憑藉少量資金便可以製作心中理想的出版品;曾經不受出版社青睞的創作者們,有機會自己出版。抱持著既然沒有舞台就自己創造舞台的信念,做自己理想的出版方式。曾經被排擠於大數美學外的出版、創作邊緣人,因為傳統出版面臨的發展危機,反而得到自由,轉生成引領新時代的出版概念。

什麼都能玩的獨立出版實驗
Fill 1
擁有出版夢的出版人、曾經不受出版社青睞的創作者們,在印刷技術純熟發展的網路時代,可以以較低門檻做自己理想的出版方式,為自己創造舞台。(攝影/陳曉威)
擁有出版夢的出版人、曾經不受出版社青睞的創作者們,在印刷技術純熟發展的網路時代,可以以較低門檻做自己理想的出版方式,為自己創造舞台。(攝影/陳曉威)
當讀者已然進化,有新時代的閱讀需求,創作或出版是否該有新的發展思考?蘇拾平
資深出版人,現任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大雁目前旗下有如果出版、橡實出版、漫遊者文化、本事出版等多家出版社,是期許能「支撐成熟編輯人獨當一面、有利中小品牌生存發展的書業基地」。
曾經指出「如果讀者只集中在大眾或實用題材,則閱讀社會才剛萌芽;如果讀者愈主動、愈多元、愈小眾,閱讀社群的成熟度愈高,對出版經營的挑戰性愈高。」千禧年後的出版產業,開始走向「大型集團化」與「微型個人化」兩端。

多數的獨立出版人,都有自己心中最想出版的那本書,作為成立出版社的契機。2002年,顏擇雅獨力創辦「雅言文化」,鎖定翻譯書出版,包含有《世界是平的-把握這個趨勢,在21世紀才有競爭力》(2005)《正義:一場思辨之旅》(2008)等暢銷書,將原本冷門的知識打造為時下顯學。2004年,黃俊隆創立的「自轉星球文創」則帶動部落格出版風潮,如彎彎《可不可以不要上班:彎彎塗鴉日記》(2005)、羞昂《宅女小紅的胯下界日記》(2009)等圖文書。

而獨立出版聯盟的成立,來自「一人出版社」「逗點文創結社」「南方家園出版社」三位草創元老。以一卡皮箱走遍天下賣書的一人出版社,成立於2009年,社長劉霽的出版計畫,與現下出版「每月固定出版書量」思維完全不同,一人出版社沒有必需的出版書量,「作品完成、滿意再出版」慢活式出版。特別的是,不僅是寫作者採版稅制分帳,譯者同樣可以選書推薦,繼而選擇以版稅分帳或一次買斷,以彈性的分潤模式保障創作者對其創作的連結。台美人林韜的長篇小說《咿咿咿》(2010),是譯者沈意卿主動推薦合作的成功案例。

不斷對出版進行實驗與社群理解的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陳夏民,則以新時代熱鬧的網路思維,翻轉傳統純文學的行銷。2010年,逗點文創結社針對尚無名氣的新生代詩人們,祭出團體行銷「詩,三連發」計畫,出版枚綠金《聖謐林》、鄭聿《玩具刀》、王離《遷徙家屋》三本新人詩集;面對網路社群,則以電子書先行、紙本書後發的銷售模式,實驗市場接受度。

成立於2008年的南方家園出版社,總編輯劉子華則放眼全球化世界,引領讀者切入台灣國際教育養成中鮮少關注的議題,出版包括《總統先生》與《大使先生》等拉美文學與《一封好長的信》《夢遊的大地》等非洲文學,藉以看見相關歷史沿革與發展;也有如《香蕉戰爭與公平貿易》等譯作,為公民社會提供理念實踐的彈藥。

一人出版、逗點文創、南方家園三家出版社進而更以前所未聞的方式,跨出版社合作了「午夜巴黎計畫」。該計畫緣起於伍迪艾倫《午夜巴黎》電影中,惺惺相惜的兩位作家海明威與費茲傑羅。在2012年至2015年間啟動的「午夜巴黎計畫」,有一人出版社的劉霽翻譯出版《冬之夢》《富家子》《夜未央》等費茲傑羅小說三書;逗點文創的陳夏民翻譯出版《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我們的時代》《太陽依舊升起》等海明威小說三書,以及南方家園出版《穿越世紀的情書:寫給巴黎藝術家的21封信》《危險的友誼──超譯費茲傑羅&海明威》。三家出版社將8本書設計得像是同一個書系,互相拉抬曝光,也互相競爭銷量。此外,三家並跨領域異業結合展覽、咖啡包、文創商品等,進行一連串新鮮出版行銷規劃,幾乎什麼都可以嘗試、什麼都可以玩。不僅實踐自己的出版目標,也透過出版連結議題,展示小型/獨立出版對社會影響力。

百花齊放的嘉年華時代

台灣獨立出版能見度之所以打開,或造成討論、關注熱度,不免要提到每年台北國際書展上,獨立出版聯盟組成的「讀字」系列展場的成功。昂貴場租對小型出版社來說,參展絕對是賠本生意;但透過出版聯盟組織,結合各獨立出版社的資金與創意能力,就成為獨一無二的出版有機體,不僅增加買氣,更提升能見度。2011年從「讀字去旅行」開始的「讀字攤位」,每年都有不同的主題,例如「讀字車站」、「讀字小宇宙」、「讀字部落」、「讀字小酒館」、「讀字辦桌」,年年以書本作為另一個世界的入口,創造嶄新體驗。

Fill 1
2023年台北國際書展上,獨立出版聯盟的「讀字工地」展場也安排了多場出版者、作者與讀者交流的講座活動。(攝影/陳曉威)
2023年台北國際書展上,獨立出版聯盟的「讀字工地」展場也安排了多場出版者、作者與讀者交流的講座活動。(攝影/陳曉威)

擺攤,一向是獨立出版社與傳統出版社最大的區別,出版總編、社長、編輯等,透過擺攤與讀者直接面對面,接受直球問題對決,更能從讀者的分享與需求中,獲得出版方向思考。讀者則從圖書市集上認識眾多獨立出版社,並找到所需。

例如由詩人鴻鴻打造的出版社「黑眼睛文化」,成立於2006年,從鴻鴻的詩集《土製炸彈》起步,曾出版《衛生紙+》雜誌(2008~2016)刊載詩作與劇本,除了以詩作為出版核心,另有日本比較文學作家四方田犬彥《革命青春:高校1968》《高達的女人們》等系列八書。由小小書房店主虹風擔任總編輯的「小寫出版」,成立於2011年,小小書房與小寫出版兩相結合,是為閱讀品味的延伸推廣。「奇異果文創」成立於2013年,由社會學者劉定綱和詩人廖之韻共同創辦,藉由純文學、詩集、動漫、網路文學等全方位出版,全力推動台流(台灣娛樂),2018年起以高中課本改革作為出版方向。

由設計師組成的「留守番工作室」BL文化
Boy's love的縮寫,描寫男性間戀愛的創作類型。
為出版主軸,選輯包括台灣、中國與歐美等各地BL文化作品,培養出數量龐大的死忠讀者。「五花鹽出版社」在2015年發行以在地視角看台灣的雜誌《五花鹽》,總編輯吳建興試圖透過出版,讓這塊島嶼上的故事能被留下。「超展開策画」的柏雅婷,懷抱對漫畫的熱情成立子品牌「黑白文化」,以自身藝文專案管理、展覽策劃與執行、文化資產轉譯開發的專長,將出版社能做之事無限延伸。「註異文庫」的總編輯李霈群,除了發展議題如亞斯伯格、開放式關係等,也透過網路發掘許多新世代年輕作家。

一人式出版社所見更多,包括以精緻畫冊《松風》打響名號的「奇果文創工業」、歡迎各式藝術實驗作品的「島座放送」、主打台灣自製奇幻與推理作品的「海穹文化」,以及專注於想為「寫故事的人」出版作品的「松鼠文化」

在規範之外,召喚讀者的新時代出版模式
Fill 1
新時代的出版模式如獨立出版或小誌創作,翻轉現有出版思維,用更平實的眼光看待自我的選擇與讀者的需求。(攝影/陳曉威)
新時代的出版模式如獨立出版或小誌創作,翻轉現有出版思維,用更平實的眼光看待自我的選擇與讀者的需求。(攝影/陳曉威)
討論小型/獨立出版,也勢必提起個人出版的一種形式:「小誌」(zine)。依據路熙和簡妙如
路熙,《小誌指南》(台北:毒草,2021)。
簡妙如,〈醒醒吧!台灣龐克小誌及小誌文化政治〉,《現代美術學報》第42期,2021年12月,頁154-196。
的觀察,台灣在日治時期與戒嚴時期,就有類似小誌的地下刊物,千禧年後正式引進國際龐克樂迷小誌文化,2010年開始發展為多元多樣的小誌次文化。小誌的風格,逐漸從過去的政治性和反抗色彩,轉向藝術家書籍化和商業化。不過,隨著2013年「小誌/獨立刊物市集」(Not Big Issue)和2016年大型藝術書刊市集「草率季」(Taipei Art Book Fair)的舉辦,吸引數百位國內外創作者的參與,小誌仍具有全球反抗政治跨國串連的潛力。

如果以紙本化或實體化的小誌為討論對象,小誌出版與獨立出版其實沒有明顯界線,頂多區分模式在於上架通路方式的不同。出版社作為出版,原則會分為編輯、經銷與通路三點的合作。編輯通常是社內本身執行,與經銷、通路的合作則連動書的印量與發行模式。小誌製作則往往因數量有限,無法配合經銷;由自己擺攤、詢店寄售,沒有所謂「規範」,內容、發表形式、數量等,全部來自創作者本身自由意志;可能是創作者獨立手工創作,也可以搭配書籍設計師,或甚至產品設計師。辛苦可見,卻最直接從市場與讀者的角度得到作品心得。

以上架過台北國際書展獨立出版聯盟攤位的小誌為例,常見詩人自製少量印刷的限量詩籍,如莊東橋、德尉、陳昭淵等,往往在完售後成為詩迷們的市場珍品。三貓俱樂部的家貓漫畫作品,從內容到包裝、周邊全都由創作者一手包辦,讓品牌概念完整傳達。詩人崔香蘭,與知名設計師顏伯駿合作,獨立製作自己的詩集,也進而出版了攝影作品。旅日藝術家陳威廷,則將自己的展覽作品集結成冊,以限量紙本作品方式推出。小誌創作者們,除了擺攤銷售,普遍最常合作的寄售對象,就是獨立書店與咖啡店,透過調性相似的客群選擇,召喚關注相同議題或文化的讀者。

小型出版、獨立出版,或小誌創作,這些代表新時代的出版模式並非全來自於「年紀」或「世代」的區分,而是對翻轉現有出版思維,踏出第一步改變的可能,用更平實的眼光去看待自我的選擇、讀者的需求。

這些進行中的實驗與嘗試,儘管看來百花齊放,讓現今台灣出版模式生氣勃勃,彷彿出版嘉年華,但無人能夠保證誰會成功,或怎麼樣算是成功。不過,獨立出版重新建立起讀者與出版者之間的關聯,進而理解每一種創作存在的原因與位置。如果有一種閱讀體驗影響了你某部分生命經驗,儘管可能是他人無法理解、視為垃圾之物,其實無妨;而獨立出版很多時候,其實是在外人這樣兩相立論相斥意見中,自顧自活下去的一種存在。

《出版島讀:臺灣人文出版的百年江湖》,張俐璇主編,時報出版
《出版島讀:臺灣人文出版的百年江湖》,張俐璇主編,時報出版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