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大選觀察

【大選評論】

「新台灣人」陳健民:台灣是成熟民主社會,但擔憂對中共認識不清、對抗意志不明確
2024年1月12日,民進黨於新北市板橋第二運動場舉辦選前之夜造勢晚會。(攝影/楊子磊)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2019年6月香港爆發反送中運動後至今,移居至台灣的港人已有3到4萬,他們其中已有人拿到台灣身分證,首次在台灣投下選票。2014年因「愛與和平佔領中環」的運動、曾在香港入獄326天的「佔中三子」之一的學者陳健民,於2021年到台灣,目前是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客座教授,開有「當代中國社會」等課程,他長期關注並投身中國與香港公民社會運動,幾乎每次台灣大選,他也都會飛來台灣觀選。

2019年的香港區議會選舉時,陳健民在監獄裡投票,他始終記得,那是他最後一次在香港投票。再一次行使公民投票權,陳健民人已在台灣。

2024年1月13日中午,65歲的陳健民首次以台灣公民身分投票,即使心情矛盾,那是他身為新台灣人的責任與義務。陳健民認為,「大家遵守遊戲規則,這就是民主社會,是很不簡單的事。」但他感受,這次選舉結果是一大警鐘,尤其是在對中共的立場上,傳遞給全球的訊息恐怕是台灣不夠穩定、隨時可能擺動,對於和中共曾經交手、看過中共如何處理其人民的許多香港運動者而言,這也是他最擔心的事情。

以下為陳健民以第一人稱受訪紀要:

成熟台灣:大家遵守遊戲規則,這就是民主社會

今天中午左右,我去投票所投票,現場非常順暢有效率,我很快就投完票,幾乎沒什麼機會能觀察到其他人,這種經驗在香港沒可能發生。這是我第一次以台灣人身份投票。上一次以公民身分投票,是2019年的11月24日,那時我在香港監獄坐監,木工工廠共50多名獄友裡,只有6個人去投票。坐監時,工作人員都跟我們講,民主派一定會大敗,市民不支持這場運動(指反送中運動),但我還是去投票。

入監時,我就兩晚沒法睡,一是入監第一晚,二就是那個晚上。凌晨我醒了,一直在聽收音機,等等等等⋯⋯等到結果開出來時,那是沒預料到的結果,我非常興奮,但整個監獄好安靜啊,大家都在睡。隔天,我跟獄友說這個消息,他們滿衝擊的,覺得自己怎麼會活在看起來是真實但其實是虛假的世界裡。在監獄裡,我們看的媒體,只看得到年輕人打警察,看不到警察打人。

以前每次大選,我都會來台灣,到票站看投票、去看動員等等。其實許多人會來台灣觀選,不單是香港的民主派,連親北京派都會來,中國人也會來。台灣作為華人社會走在最前端的民主國家,影響是非常厲害的。我記得陳水扁給打了一槍那次,我看兩邊支持者情緒都很緊張,那時候真的很怕發生什麼事,台灣會不會就政變了?但現在也知道了,即使這樣激烈,天也沒有掉下來,大家遵守遊戲規則,這就是民主社會。我覺得這是很不簡單的事。

台灣社會在這方面相當成熟,對整個華人社會影響非常大。但我一方面也會很感慨,對台灣人來說是理所當然的事,香港人爭取那麼多年、用這麼多的氣力,依然沒辦法爭取到。

香港有特首選舉和區委會選舉,特首選舉是小圈子選舉,我以前是一千多人的選舉委員會裡的1人,可以投票選特首,但每次我都在票上寫幾個字:「反對小圈子選舉」,所以從來都是廢票。區選變化更大,現在連正常參選的機會都不再有,是非常荒謬的狀態。2023年年底的區選投票率只剩27.54%,因為對香港人來說,那已經不是選舉了,大家已經不在乎,因為大家已經不相信這個政府了,也不可能相信這個選舉了。

含淚投票:台灣必須讓世界看到真的看重民主自由人權

今天我在台灣是首投族,但我沒有非常興奮。香港的票我已經沒辦法投,但作為一個台灣人,應該要有責任感去參加投票。拿到投票通知單時,我感覺很矛盾,跟很多在台港人聊這個事情,大家環繞的問題就是兩岸關係。來了台灣要投票,要選政黨時,自然要看他們跟中國的關係。親中的政黨,我是不可能投給他的。要投給他,我為什麼還要走?我留在香港就好了。

當然我說的是國民黨,民眾黨則是立場搖擺不定,看不到核心價值。那麼投給比較抗中的民進黨吧?很多香港人帶著很大的熱情來,嚮往台灣的民主自由而來,卻只有很少的比例能定居能投票。在這樣的情況下投給民進黨,我心裡有非常多的掙扎,也很感慨,民進黨嘴巴上講支持香港,但其實沒有真的做到。就是含淚投票吧。

香港移民可投票的人數不多,過去3年來,有3萬多名港人在台灣獲臨時居留權,但僅5千多人獲得永久居留權。人數雖不至於影響大局,但外媒很關注台灣是不是真的支持香港的民主鬥士,這是台灣很重要的國際形象。台灣在國際上被中共打壓,如果期待更多支持與理解,這些眼光就非常重要,也反映出台灣有多相信民主自由人權。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信號,「要讓全世界看到,台灣真的很看重民主自由人權,所以願意承擔這樣的道德責任」,如果台灣出問題,其他民主國家才會伸出援手。

這次有超過400名外媒記者來到台灣採訪,這是近年來特別多的一次,邀約我的外媒採訪也一大堆。在香港反送中運動、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爭之後,國際上覺得台灣身處非常危險的狀況,所以全球媒體都會關注台灣人透過選舉傳遞出來的訊息,究竟台灣人如何研判現在的危機?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會採取哪種態度對待中國?全世界都很關注這次的台灣總統大選,特別是華人社會。

台灣過於「內向」?對國際關係、區域觀察和中共野心警惕不足

但我來台灣一段時間了,感覺到台灣有一種過於安逸的氣氛,台灣也非常「內向」,對全球問題的敏感度很低,好比中國因素劇烈地影響台灣,但台灣關注中國程度也不夠。我來台灣的大學教書,開的課是當代中國,我沒有想到會是一個香港人來教這門課,因為本土大學關於中國的課程其實不多。整體的感覺是,一般人生活很安定、沒有危機感,也缺乏國際視野與區域觀察。

開票這個晚上,我們家的客廳都是香港和台灣朋友,雖然民進黨保住總統,但國會席次無法過半,整個氣氛其實滿緊繃的,我們沒辦法開心。來台灣的香港人,主要有兩群,一班是因為中共打壓香港離開,不可能接受親中政黨。另一班是參與過運動的手足,他們的擔心更大,在選前就擔心如果政黨輪替,自己曾經交給台灣政府的資料,會不會被過給中共。雖然我認為即使是國民黨執政,這個狀況也不至於會發生。

Fill 1
2024年1月13日,在柯文哲競選總部前靜候大選結果的年輕群眾。(攝影/楊子磊)
2024年1月13日,在柯文哲競選總部前靜候大選結果的年輕群眾。(攝影/楊子磊)

但這次選舉結果對民進黨來說是一大警鐘。選前之夜我到民進黨和民眾黨的動員晚會現場,民眾黨支持者多數是40歲以下的年輕人,那景象好像我20年前來到台灣觀選時看到的民進黨晚會現場。但整個選舉過程,柯文哲差一點就會跟國民黨合作,說明民眾黨沒有抗中的意志。

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後,2020年民進黨贏得大選、國會過半,但不到5年,香港議題已經不是重要的問題。我不是因為來自香港所以這麼說,而是從香港問題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共會如何處理他的人民,會如何打壓自由民主,這是最重要的部分。新一代年輕人看小紅書、看抖音,但不見得理解中共政權是不會跟你談什麼仁慈的,台灣人必須對中共的統戰和極權統治的本質保持警惕。

民進黨自己要檢討,一來是在香港移民問題上確實沒有處理得很好,許多香港人是非常失望的。但從全球視野觀察,這幾年的台灣執政黨表現其實不差,從疫情控制到經濟發展,比起全球狀況,台灣都算處理得不錯的。那為什麼說民進黨需要檢討?以執政來看,先不談給年輕人的機會是否足夠,對人民的溝通顯然也不夠。

依據選舉結果,民進黨雖然保住總統,但在國會落敗,加上民眾黨成為國會裡的關鍵少數,民眾黨與國民黨的合作機會也高,台灣將走向分立政府,大約會帶來很多麻煩,好比備戰需求預算能否在立法院過關,都會是問題。或者牽涉到意識形態的問題,民進黨都必須要做好準備。我認為,民進黨的行政表現不會太差,但真的必須跟選民溝通,否則一樣無法得到民意支持。

在兩岸關係與國際上,習近平講得很清楚,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必要的條件是統一台灣,這是他必然想處理的部分。但經過香港事件後,中共也很清楚了,統戰是沒有用的,人心終究不會回來,中共在等一個機會,同時計算收回台灣的成本。也因此,台灣與美國保持關係非常重要,過去幾年,蕭美琴在此發揮很大的功能,也需要繼續鞏固這個部分。

執政黨必須檢討、重建跟年輕世代的溝通

在香港反送中之後,全球都在調整對華政策,許多國家對中共保持警惕,也感覺台灣是最危險的地方。全世界都在看台灣,但這次選舉結果,台灣傳遞出來的訊息是,「台灣很不穩定,隨時會擺動到另一端」,這也可能影響全球的對華政策。以台灣的選舉制度觀察,很難有三個政黨,最後還是會到兩黨制,總有一個黨要慢慢過去。目前看起來,民眾黨沒有核心價值、立場隨意擺動,但年輕人未必可以感覺到。

這很值得台灣去反思,代表現在的政治勢力怎麼換,都沒有辦法解決年輕人的問題,藍綠都要對此有危機感。我們不能責怪年輕人沒有足夠的警覺,年輕人心裡有很多不滿,這要怪執政黨,過去8年,他們從初中到大學、或從大學到出社會,如果有什麼不滿,一定是執政黨要面對的問題。這也是民進黨需要檢討的部分,除了對外維持對美與國際關係,對內必須積極思考如何跟年輕世代溝通。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