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六現場【Long Game】

隨著新一季NBA的開季,台灣的籃球迷發現了巨大的改變,MOD與行動裝置上的愛爾達已看不到NBA,而由緯來獨家轉播。無獨有偶,鄰近的日本DOCOMO與韓國的Coupang Play(韓國電商酷澎的媒體平台)這些非傳統的串流平台,不僅也都加入的新賽季NBA的轉播,並成為日韓最主要的合作夥伴。Coupang Play取代線性電視SPOTV而成為NBA在韓國的獨家轉播媒體;至於日本,長期合作的衛星頻道WOWOW也僅留有每週兩場的精選賽事轉播。
韓國Coupang Play的「運動包」每月收視費為16,600韓元(約新台幣360元),內容除NBA外,還包括海外足球頂級聯賽(英超、德甲、法甲、西甲等)、F1、國家美式足球聯盟(NFL)等國際賽事。由於DOCOMO是行動通訊業者,他們將NBA置於多種不同通信與內容方案中,旗下影音串流平台Lemino除了NBA之外,也還包括歐冠、拳擊、格鬥等運動轉播,若單純非DOCOMO用戶但想看到NBA轉播,則每月需付1,078日圓(約新台幣217元);至於緯來,在其YouTube頻道推出每月100元就可觀賞NBA的方案(每週約9場現場轉播),但若要觀賞MotoGP在內等其他賽事獨家轉播,每月則需250元。
從上可知,NBA在東亞的轉播型態出現明顯變化,正由「傳統線性電視」向「數位串流」快速轉移。過去,球迷多透過無線電視或有線體育頻道觀看比賽,儘管NBA的媒體策略也因地制宜而有微調,但隨著觀眾習慣與媒體生態系統的轉變,「串流優先」的戰略已經進一步確立。
在美國本土也是如此,儘管有線電視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市場,但是隨著11年770億美元(約新台幣2.4兆元)天價轉播合約自今年(2025)生效,NBA轉播在美國呈現眼花撩亂的型態。
自從中華職棒以各隊分售的方式處理轉播權之後,每個賽季開打前官方都會備製轉播「懶人包」,以讓球迷清楚知道哪些球隊由哪些平台提供轉播;NBA隨著這個賽季的轉播進入新的紀元,美國各媒體也紛紛搶製圖卡,以告知球迷相關訊息。從週一到週日雖然天天都有全國轉播,但觀眾必須在ABC、NBC、ESPN、Peacock、Prime等不同平台間切換,重新適應轉播節奏,已經弄到美國球迷怨聲載道。
收視習慣之外,比起之前有線電視地區運動網、TNT和ESPN都含在單一月費之中,如果在地球隊和全國轉播的比賽一場比賽都不想錯過,新賽季各平台訂閱費加總下來,一年需要880美元(約新台幣27,100元)的代價。儘管如此,NBA深知這是不可逆的趨勢,在利益極大化的驅使下,仍保留線性頻道、同步播出的串流平台,並且引入亞馬遜旗下純串流平台Prime,可謂新舊通包、全方位的轉播權合約,至於真正死忠的球迷,依舊可以以每年109.99美元(約新台幣3,390元)購買官方的NBA League Pass,但僅能觀賞非在地球隊的比賽。
這種「串流優先」的策略不僅限於籃球,其他運動項目也正出現相同的現象。挾著史上最賣座運動電影《F1電影》今年夏天橫掃全球的餘威,蘋果公司與F1公布了5年7億5,000萬美元(約新台幣230.4億元)的轉播合約,在其串流平台Apple TV上在美國境內轉播。平均一年1.5億美元的金額雖然是之前ESPN轉播時期接近兩倍的價錢,但若考量《F1電影》全球票房高達6億2,900萬美元(約新台幣193億元),或是每年總營收逼近4,000億美元(約新台幣122.8兆元)的蘋果公司來說,這價碼實在是九牛一毛,蘋果著眼在最頂尖的運動科技融入這五年的轉播當中,並透過它已經無所不在的行動裝置,將這項在美國仍屬上升期的運動推向另一個境界。

在台灣,運動轉播串流之戰,原本占了先機而且持續領先的愛爾達,在10月下旬的一個星期當中,卻接連在新賽季的NBA與中職冠軍賽兩大賽事中缺席,無疑是愛爾達的挫折。10月17日週五下午3點在社群媒體上宣布了結束自2008年以來NBA的轉播之後,儘管重申握有明年WBC、男子世界盃足球賽(FIFA World Cup)以及名古屋亞運的轉播權,但是股價在消息宣布後的首個交易日依舊下跌了3%。
作為台灣最資深的運動頻道,緯來投入串流的步伐確實是晚了,目前握有NBA、MLB、中華職棒、職籃TPBL、職排以及各大棒球國際賽轉播權,還有WNBA、東超籃球以及MotoGP在內的賽車獨家轉播,但NBA無疑是近期布局中最重要一著棋,儘管今年不再授權LINE TODAY串流轉播NBA賽事,但是目前寄居於YouTube和Twitch的串流型態並非長久之計,雖然建置與維護成本較低,但是欠缺品牌辨識、廣告收入與平台分潤、甚至訂戶使用習慣仍由這些平台掌握等不利因素,因此可以想像這是過渡時期的「輕量版OTT」(OTT Lite),其成熟度與飽經大賽轉播洗禮的愛爾達不可相提並論,不過在此階段,低成本試行亦可能成為轉型的過渡策略,在有限風險下測試市場反應與觀眾習慣。
況且,目前在網路上仍是接近傳統線性轉播的「頻道」模式,遇到前一場比賽超時時,像是雷霆隊新賽季前兩場都打兩度延長,接續的勇士隊比賽都無法完整播出,缺乏「平台」可以應變的彈性,仍是這種型態不足之處。但也正是季初這兩場加班的比賽,促使緯來立刻宣布,未來將更符合串流平台的彈性,在YouTube上都會完整直播賽事,跳脫線性頻道的限制。其競爭對手之一的DAZN,則保有國際運動媒體集團團體作戰的優勢,今年夏天的國際足總俱樂部世界盃(FIFA Club World Cup)、西甲等賽事,都在母公司全球戰略布局下,完成轉播的任務,但卻在棒球迷最在意的中華職棒轉播品質為球迷所詬病,也讓其無法充分展現國際集團的優勢,但也在棒球季結束後,推出每月不到100元的促銷方案,因應緯來的競爭。博斯與MOMOTV則是附掛於LiTV、中華電信Hami Video的電視運動館等套裝服務下,仍是種「串流版線性電視」的過渡概念。
不論上述運動媒體目前處於什麼樣的階段,台灣運動轉播從「頻道」走向「平台」的轉型,已是必然且發生中的趨勢。2026年WBC在日本由Netflix取得獨家轉播權,為向來以地上波為主的日本運動轉播投下震撼彈,這筆合約估計總值達到150億日圓(約新台幣30億元),為2023年WBC轉播權利金的5倍之譜,甚至有串流媒體時代的「黑船」事件之稱。如果運動媒體市場規模如此龐大的日本都感受到無遠弗屆的國際串流平台的威力,台灣這個小池塘未來更加難以承受。
緯來的NBA獨家轉播,只是這串流之戰必經的「分」的階段,在美國,雖然由ESPN、福斯及華納探索集團共同成立的運動串流平台Venu Sports胎死腹中,但各家串流平台間的整合是不變的方向,在單一平台就能看到大部分主流運動比賽,仍是消費者需求明確存在的方向。串流取代線性頻道,是「分散」的過程,而「整合」則是下一階段的「再集中」,兩者並非對立,而是這生態系統演化的連續階段。
在串流時代下,全球觀眾已出現「訂閱疲勞」(subscription fatigue),戲劇如此,運動迷更希望不用為每一個聯盟或賽事單獨訂閱,頻道與內容整合僅是其一而已,未來會是「觀眾在哪,我們就去哪」的型態,也就是運動媒體生態系統的終極整合。現在,才只是這場串流之戰的序曲而已。
運動,是一種文明的演進,在規範與框架之下,將野性的競爭與衝突升華為力與美的技藝。
運動,也是一種經濟的刺激,隨著農業社會、工業社會、資本巿場發展,串接庶民消費與高端精品。
運動,更是國族主義與個人主義的交鋒,在集體榮光共感底下,不斷思辯競技最核心的精神與意義。
運動的社會性,與社會的運動性,是一場永恆的「長盤制」(Long Game),人類的愛恨情仇,喧囂歡愉,當代價值,將天荒地老戰鬥與論證下去。
Long Game,《報導者》的運動專欄,由研究專長為運動社會學、流行文化與媒體觀察的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教授、美國職棒MLB球評陳子軒執筆。
深度求真 眾聲同行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今年是《報導者》成立十週年,請支持我們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度過下一個十年的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