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六現場【獨立書店生與死】

詹正德/誠品連收6書店,二手書店是書業最後堡壘?
二手書店是出版產業鏈的一環,而且是書籍流通的最後一個節點,可說是書業的最後一個堡壘,維繫著最後一群藏書家與愛書人。圖為彰化鹿港的「書集喜室」。(照片提供/詹正德)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5月的書業大事莫過於誠品敦南店將於月底結束營業,由於此舉並非出於疫情影響,誠品不僅安排了許多活動,也宣布由信義店接替敦南店成為24小時營業的書店。或許是敦南店收店的相關活動訊息聲量太大,蓋過了月底還有另外2家誠品也要收店的消息:一是高雄醫學院店,另一則是台北的士林店。歷數今年上半年誠品總共將收掉6家書店,除了上述所提的3家店之外,3月底先收掉了台南安平店,4月底再收掉誠品台東故事館,然後6月底大直的實踐店也要結束營業。

6家誠品收店的原因可能各有不同,但對書業影響較大之處還是通路生態的改變。比如士林店及大直實踐店收掉之後,台北市圓山、大直以北的書店只剩下天母的金石堂及紀伊國屋書店,士林的墊腳石書店及胡思二手書店,僅存幾家傳統書店還維持著一定新書數量的,也只有社子的大成堂書店。

愛書人的最後堡壘
Fill 1
位於士林的胡思二手書店。(照片提供/詹正德)
位於士林的胡思二手書店。(照片提供/詹正德)

特別需要一提的是胡思二手書店,他們的南西店上個月也才剛收掉,而且是從公館搬過去幾個月而已,代表受到疫情影響的不只是賣新書的書店,二手書店也一樣受到影響,只是二手書店相對一般販售新書的獨立書店而言聲量效果較低── 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後者的消失被視為較大的文化危機,但這不表示前者的經營沒有遭遇困難。

重點是從整個書業環境來看,二手書店也是這個產業鏈的一環,而且是書籍流通的最後一個節點,可以說是書業的最後一個堡壘,維繫著最後一群藏書家與愛書人;要知道紙本書在現代這個網路發達的資訊社會中之所以逐漸居於劣勢,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紙本書佔空間。

一般愛書人買書總還是會有個限度,這個限度不見得是經濟因素(飯可以不吃,書不能不買)或生理因素(年紀增長眼力退化),卻常常是他的藏書空間,一旦空間緊迫到一個地步,若不釋出一些舊書,就沒法再買進新書,那些必須釋出的舊書,也不可能就統統丟棄給回收業者,加上若有藏書家搬遷或者身故,許多仍具收藏價值的舊書更是其他藏書家所追尋的標的,在這些時候,二手書店就成為舊書釋出的最佳管道。

二手書店的興衰,往往也就反映了書業整體的興衰。

有藏書家,斯有二手書市場
Fill 1
桃園的二手書店「老派購物學」。(照片提供/詹正德)
桃園的二手書店「老派購物學」。(照片提供/詹正德)

藏書家傅月庵在其所著之《蠹魚頭的舊書店地圖》一書中曾言道:「『舊書』依附『新書』而生,從新書到舊書,時間是一大因素,更深入來看,『藏書』往往是造成舊書價值的先決條件。先要有人肯藏書,新書才會變成舊書;也要有人肯藏好書,舊書散出,才會有人接手收購。有需要自然產生供給,『舊書買賣』一旦而生,市場熱絡,攤商雲集,於是有了『舊書街』。」

然而曾幾何時,現今台北的舊書街已經沒有了,只剩下幾間老字號的二手書店勉力撐持,諸如:松林書局、人文書舍、古原軒、古今書廊、小高的店、阿維的書店等都還在,百城堂幾乎已不開門營業;茉莉二手書店在北中南外加一間影音館已有5家分店(二手書店一樣有空間限度的問題,規模較大者會開分店);舊香居則是先弄了個藝廊的展覽空間,然後又另開了間無人書店,女主人卡密的創意及想法真是源源不絕,活力滿滿;自淡江大學水源路開店起家的「竹風書苑」,近年來除淡水外,又在台北、宜蘭、中壢總共開了5家店,在Facebook上看到這間書店的年輕老闆似乎總是到處去收書,成百上千本地收,令人很是擔心,一來是擔心他的身體是否吃得消,二來則是如果釋出家內藏書的人愈來愈多,但是年輕的藏書家卻愈來愈少,這樣書業的未來還是不會看好。

台北以外的二手書店也有許多很精采或者很有特色的,但無法一一親臨訪視,只能舉出數間個人覺得值得一探的,桃園的「老派購物學」光看這名字就頗有趣,女店主之前在二手書店業內已浸淫許久,去年偶然得知桃園力行路上一家二手書店有意頂讓,於是接手過來,改了店名及門面,店頭設計令人一新耳目,店內空間及藏書量都夠,書癡們可以逛很久;力行路上不遠處還有另一家較傳統的「鯤元二手書店」,如果這一區能形成桃園市的舊書街,就太美了。

跨越城鄉,老字號與新店頭各有雅趣
Fill 1
位於彰化鹿港龍山寺附近的二手書店「書集喜室」。(照片提供/詹正德)
位於彰化鹿港龍山寺附近的二手書店「書集喜室」。(照片提供/詹正德)

台中的「梓書房」進入開業第六年,搬過一次家,算是還年輕的新書店,店內也有陳售部分新書,常舉辦活動,可說是以新書獨立書店的方式在經營二手書店;店內前後有二進,中間有個小庭院,格局頗特別,二位店主養了幾隻貓,別具雅趣。台中市除了舊城區還有幾間傳統二手書店外,東海大學附近還有一間以文史哲舊書為主的「午後書房」,也已經營有年了。

往南來到彰化鹿港,這個文化古鎮沒有一間書店實在難以想像,幸好有一間「書集喜室」,同樣也是以二手書為主、兼賣部分特定出版社的新書,在一級古蹟鹿港龍山寺附近,店內空間布置得十分雅緻,恰正符合鹿港古鎮的氛圍。由於是日本時代的老洋房改建,後院還保留有天窗、水井及防空洞,空間本身就很值得細讀了,店內的舊書、古籍等也都經過精選,是一間可以待很久也逛不膩的書店。

一般的二手書店因為要經常收書,有時一收就收進來上千本,所以要嘛空間很大,要嘛就開好幾間分店,雲林斗六的「哲美系二手書店」卻是走小而美路線,店內空間僅3.6坪,幾乎可以說是全台最小的書店了,書店座落的地點在斗六公民會館
原為「行啟紀念館」,1926年日治時期為紀念裕仁太子行啟台灣而建, 2011年建築活化後改名為「斗六公民會館」。
前,周邊好幾幢都是紅磚式建築,本來是閒置的警察宿舍,後來這一區大概都做了老舊建築更新,而且走文創路線,只是沒想到居然一幢還隔成兩間,而哲美系有機會進駐其中一間。空間如此小,陳列的書籍必然得精挑再精挑,所幸二位年輕店主對書有熱情,不耽勞煩,勤於推書賣書,應也累積了不少書友。

雖然新舊書店都是台北市較多,但我覺得台南也是一個舊書店的大本營,幾間老字號如府城舊冊店、金萬字、墨林等都還在,「草祭二手書店」則因為易主而改為一間保留原藏書的民宿,「城南舊肆」一度停業,但去年初又重新開業。許多二手書店的店主除了書以外,還很喜歡一些老東西,布置放在店裡一來有展示作用,二來也增加店內的文化氛圍,「老派購物學」及「書集喜室」就是如此;「林檎二手書室」的老東西更多,台日、中西、新舊等各種元素拼貼並置,雜而不亂,自成一格,融合得很自然又有況味,這也是舊書店與新書店的一種區別。

台南最新的一家二手書店是「春山外古書店」,是原草祭及墨林二手書店的店主到漁光島上開設的。把店開在離市區這麼遠的地方,卻將書店裡裡外外布置打點得頗為高潔雅致,一間書店的樣貌往往反映出店主的性格及品味,春山外有點避世孤僻,卻也明擺著不趨附流俗,值得有心的讀者尋幽探訪。

Fill 1
台南的二手書店「春山外古書店」。(照片提供/詹正德)
台南的二手書店「春山外古書店」。(照片提供/詹正德)

屏東的「小陽。日栽書屋也」開了好些年,賦予日式老房子新生命,而其所在的勝利新村周邊前後已有4、5間獨立書店,可望成為一個獨立書店的新聚落,日後有機會再深入介紹。

當書店逐漸消失,如何留下閱讀文化?

至於東部,宜蘭的舊書櫃、旅二手概念書店,花蓮的時光二手書店、舊書鋪子,台東的晃晃書店及成功漁港的眺港二手書店等等,加上澎湖、金門、馬祖,甚至綠島等若有書店也多是二手書店;在新書發行管道縮減、販售新書的書店消失的時代,二手書店還能維繫著一定的閱讀人口,接續著各個地方的文化命脈,保存了一定的底氣,如果這個時代真的走向一個不再出版紙本書的未來,那麼終有一天所有的新書書店都將消失,而唯一留存的實體書店將只會是二手書店。

實體書店的挑戰愈形艱難已是難以扭轉的事實,但網路書店也不一定安穩,在PChome、momo等大型電商都相繼加入書籍販售的行列之後,可以想見未來可能會有更激烈的價格廝殺,我們已經奄奄一息的書業是否經得起這樣一殺再殺,恐怕是比作者版稅10%是否合理還更艱難的問題,而新上任的文化部長準備好面對這些問題了嗎?

【獨立書店生與死】專欄介紹

獨立書店已是台灣重要的文化景觀,不少人前仆後繼打造各式小而美的書屋;然而,一間間獨立書店走入歷史,卻又彰顯非主流文化生態的困境。無論如何,獨立書店已是觀察台灣文化活力的重要指標。

「獨立書店生與死」專欄邀請前「有河book」書店店主、友善書業合作社前理事主席詹正德執筆,未來每月一篇在週末與讀者相見。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