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六現場【獨立書店生與死】

詹正德/何謂獨立書店的「尊嚴」?從台北銅鑼灣書店談起
香港銅鑼灣書店的店主林榮基準備在台灣重啟開店,日前卻遇襲,衣服上的紅漆歷歷。(攝影/楊子磊)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在未來這一個多月台灣書業有兩件值得留意的大事將要發生,其一是前香港銅鑼灣書店的店主林榮基來台灣重啟,透過網路籌資後的台北銅鑼灣書店於今天(25日)正式開幕。

而這天正是林榮基來台滿週年。從2015年的「銅鑼灣書店事件」「反送中運動」,一直以來餘波蕩漾,香港情勢愈趨惡化,至今未息;銅鑼灣書店在台北重啟,大家都會關注還會有什麼新的發展,如果嚴重到牽動中港台,當然是重要的大事。

Fill 1
全球首家24小時營業的書店敦南誠品將在5月底熄燈,走入歷史。(照片提供/詹正德)
全球首家24小時營業的書店敦南誠品將在5月底熄燈,走入歷史。(照片提供/詹正德)

然後是5月底,全球首家24小時營業的書店敦南誠品也將熄燈,走入歷史;而在此之前,還有二家誠品分店宣布結束營業,分別是台南的安平誠品,以及台東故事館的台東誠品。此外,來自日本的蔦屋書店則將進駐高雄大立百貨,同樣也是5月底。這就比較單純是出版業內的連鎖通路版圖的生態消長,而誠品連收3家店是否會繼續惡化?還是有什麼新的發展策略或新布局,這當然也值得注意。

值此疫情好好壞壞起伏不定之際,各行各業或多或少都要開始思考如何調整因應,不論是大型連鎖書店還是獨立書店都一樣得面對衝擊,而從蔦屋書店還在持續拓點的例子來看,並不一定全都是壞消息。

疫情考驗一波波,國內外獨立書店各有動作

只是單就獨立書店來看就真的好消息不多,就算有好消息也多是來自國外:原本傳出歇業危機的舊金山「城市之光」(City Lights)書店,在募資平台上尋求讀者及書友支持,最後吸引到近9,000人慷慨解囊相助,募得款項超過40萬美元。很多知道這家書店過往歷史、及其所象徵的文化意義的讀者(雖然未必去過),都真心為它感到欣慰;但也有不同的聲音認為,有時候獨立書店只要打出悲情牌,就能獲得相當的支持,未必是真的陷入危機。我個人是覺得真假且先不論,這樣的案例彰顯的其實是書店與其支持者的關係,而整個社會(甚至全世界)確實也需要類似的事件來激勵所有書業從業人員。

原本獨立書店就是非常仰賴實體空間的經營以吸引讀者上門的生意,在疫情的影響下,上門的消費者大幅減少,且此危機看來數月之內仍無解除的跡象,因而迫使美國的獨立書店決定集資開設了專屬獨立書店的網路購書及募資的平台「bookshop.org」,幫大家做起網路生意,雖還不到能對抗亞馬遜(Amazon)的地步,但對比同時間亞馬遜宣布以防疫為主、將優先運送民生及防疫物資的做法,讓「bookshop.org」算是找到了一個絕佳的切入時機。

眼光轉回國內,近期文化部又宣布了「藝文紓困2.0」,新增編列37.2億元特別預算,加上首波的15億,總計文化部投入紓困的經費已超過50億元;同時自本月起已開始收件(不知道有多少件是獨立書店投的),且已進行分批審查,相信核定後也會儘速撥款。

雖然文化部已啟動這些紓困措施,但要見到效果恐怕還得再拖上一段時間,而事實上現有的獨立書店已經苦撐了兩、三個月,能做的調整不外乎減少進書、降低營業成本(與房東協商降房租、減少人力等等),或者縮短營業時間甚至暫停營業,也有的開始接受網路訂書;上游主動提供協助給書店的,只有友善書業合作社提供給社員書店延遲給付書款,稱得上是難能可貴了。

在台北市松菸文創園區內的閱樂書店,就於3月24日貼出公告暫停營業,直至4月10日才又宣布恢復營業,雖只停業了18天,但這期間它的讀者都不知道何時會再重開,在心理上總是會有一定影響,畢竟這間閱樂書店曾經是電視劇《巷弄裡的那家書店》及電影《致親愛的孤獨者》的拍攝場景,製作公司夢田文創原先只是將這幢木屋布置陳設為一間書店,但在拍完後就「弄假成真」,真的將它開成一間獨立書店,並且自2014年一直經營至今;去年底閱樂書店在新竹麗池公園又多了一個據點,雖然空間較小,但一樣是古早日式木建築,麗池公園內還有重新規劃開放的新竹動物園,內外環境都非常怡人。夢田文創的負責人蘇麗媚也是紀錄片《書店裡的影像詩》的監製(侯季然導演),為台灣當代的書店影像投入甚多,成果也十分可觀。

位於天母精華地區大馬路旁的學好書房,最近也貼出特賣公告,最鮮明的一句標語是這樣寫的:「這樣你總該來了吧?」感覺得出語氣相當無奈,原因則是店主已經決定將書店轉到網路上經營,在實體書店結束之前辦一場最後的清倉特賣會,而有經驗的讀者都知道,現在的書店生意最好的時候很可能就是結束營業的時候。

學好書房成立於2017年,原係一間二手書店,店主是「學好閱讀」這間補習班的創辦人,由於教學的主要內容是閱讀寫作、口語表達,於是也就開了這樣一間書店,可以說是有心人。近期他還加入友善書業合作社,打算也陳售一些新書,孰料沒多久就遇上COVID-19肆虐全球,受此疫情影響,如今連實體書店都不再經營了(可能書店及本業都受影響?)令人惋惜。

生意會有影響,但「尊嚴」不會動搖

疫情影響如此,可也有幾乎不受影響的,這裡說的不是生意或營業額,而是獨立書店的內在性格:該推的書照推、該幹的活兒照幹,來客多少不大影響店主的表情,本來想做怎樣的事就盡力去做,不想妥協的時候也絕不妥協,特別是這些並不全然受制於店主的想法或意願,還包括店主與來者的互動、書店內外的環境及氛圍等等。

當一間書店本身有明顯的性格形成後,可以說這書店已具有某種主體性了,有時店主本人都不一定能違拗它,如果硬是要違拗,則必然損折書店的性格,店主如果夠了解自己書店,一定不會做出這樣的事。以上這些看來好像很玄,但凡開過書店的人大概都能明瞭,這種所謂「獨立書店的尊嚴」,要維護它,未必會受到疫情或其他外在因素干擾,甚至後者有時正好可做為前者的試煉。

Fill 1
疫情會影響生意,但不會無法影響書店的內在性格,每個步入花蓮時光書店的人都能感受安定感。(照片提供/詹正德)
疫情會影響生意,但不會無法影響書店的內在性格,每個步入花蓮時光書店的人都能感受安定感。(照片提供/詹正德)

這樣的灑脫及率性,我在花東的書店特別能感受到,譬如花蓮時光書店,這書店幾乎是店如其名,一踏進去就會立刻感到某種「時光的作用」,整個人的身心靈都會特別敏感於此,彷彿浸泡於時光之中,一切都變得靜謐而神祕起來,甚至生出再有十萬火急的事也動搖不了分毫的那種安定感。

至於雨樵懶人書店則是最適合雨天前來,靜靜待上一下午,聽著雨聲翻著書頁,或者不翻,都一樣隨性愜意,要體會或感受花蓮這地方的情調,到這些書店最合適不過,當然還是會有些許差異,也所以不要只去一家,別忘記花蓮還有孩好書屋以及舊書鋪子,如果還能夠在「花蓮日日」或者「文學河岸民宿」住上一晚,就更美好了,這兩處民宿都是能將閱讀及文學融入日常生活的空間,雖然不是書店,性格上卻都很接近。

Fill 1
台東獨立書店「書粥」一角。(照片提供/詹正德)
台東獨立書店「書粥」一角。(照片提供/詹正德)

而在3月的某個陰天午後,我來到長濱的「書粥」,剛好有位女歌手抱著吉他在自彈自唱,店內空間不大,7、8人即坐滿,外面還有個市集,擺了幾個攤位,有人來逛市集,有人來聽演唱,看來這裡已是長濱最「熱鬧」的地方,而每個人感覺都很自在。這場演唱活動是女歌手與聽眾以「一個故事一首歌」的方式互相交換,聽眾說出自己的一個故事,她就即興編出歌詞唱出一首關於那故事的歌,非常有趣也很有意思。這樣的活動也正突顯出「書粥」的獨立性格。

店主高耀威
《正興聞》的總編輯。
雖然人在台南,但是他以「打工換宿」的方式招徠了一位又一位不同的店長幫他顧店,書店則提供住宿房間,既省下人工、又能讓書店充滿不同活力,而且不斷吸引人前來,容我武斷地說一句:
會來的人多是懂得生活的人,因為這樣的方式就是會吸引到這樣的人。
期許銅鑼灣書店,能在台灣延續尊嚴

別看我把這些書店形容得多麼詩情畫意,其實不同的書店有不同的性格,每間書店都需要喜愛它的讀者的深入閱讀,我曾說過「書需要被閱讀,書店也是」,意即在此。

我相信台北的銅鑼灣書店也會是一間個性鮮明的書店,除了林榮基本身從香港來到台灣的這段經歷之外,在截稿前竟又發生有人搶先註冊「銅鑼灣書店」的店名,並發律師函要求林不得使用,這種事已經夠誇張了,孰料不過隔天,居然更有人尾隨林榮基並且潑他一身紅漆

接連兩個事件都帶有阻撓及恐嚇意味,雖然從事潑漆惡行的3名嫌犯很快落網,但台灣的民主也已蒙受一定程度的破壞,也讓人對「銅鑼灣書店」的未來感到憂心,不過林榮基終究未出惡聲,他雖遭潑漆卻維持了自己的尊嚴,這些年他能一路挺過來非常不容易,接下來只能期許台灣的讀者與他產生良好的互動,讓銅鑼灣書店在台灣可以成為一間有尊嚴、有自我堅持又能帶給讀者知識及樂趣的書店。

Fill 1
林榮基透過網路籌資後的台北銅鑼灣書店於4月25日正式開幕。(照片提供/詹正德)
林榮基透過網路籌資後的台北銅鑼灣書店於4月25日正式開幕。(照片提供/詹正德)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