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六現場【獨立書店生與死】

詹正德/大城小鎮,都需要獨立書店
歷史悠久的台中中央書局曾一度結束營業,舊址由上善人文基金會取得原建築物產權,開始「復舊」進行重建工程,2020年1月正式重新開幕。(照片提供/686)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農曆年前從武漢傳散的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使得台灣社會上上下下為了防疫都繃緊了神經,就擔心出現難以控制的狀況,若是再來一次類似和平醫院封院的事件,社會大眾也會更加恐慌;也因此,原本該在年後熱熱鬧鬧開展的台北國際書展,在各方期待的心理壓力下,也就率先叫了暫停──延到5月再辦。

武漢肺炎疫情,衝擊書展、實體書店買氣人潮

台北國際書展是每年出版業的大事,幾乎所有出版社都會為了書展,特別推出他們認為值得讀者注目的新書,同時也為此安排籌劃相關的活動,從講座、簽書會到各種特賣,並且在書展前就已投注了相當多的人力及物力等資源,現在書展延期,所有的規劃都被打亂,很多都要重來,有的要取消,有的要更改,損失是必然的,只是輕重不一;這些情況都讓人感到遺憾,但防疫如同作戰,對多數國人而言這可能重於一切,與其硬著頭皮舉辦結果人潮零落稀疏(先不說是否會引爆大規模感染)、成效有限,不如延後還有機會辦得更加盛大成功(當然得期望疫情在4月得到控制甚至平息)。

說是這樣說,實際上到了5月會怎樣沒有人知道,目前首當其衝的是各實體書店的生意已經受到或多或少的影響,有多少買氣轉到網路書店還很難估算,但是書店的人氣減少則是非常明顯,不少獨立書店店主都在社群網站上談到這些情況,甚至剛從台北善導寺旁搬到立法院後面巷子裡的「左轉有書」,都因此提出「紓困方案」,期望讀者支持。

Fill 1
獨立書店、686、左轉有書
左轉有書新址。(照片提供/686)

「左轉有書」在台北華山這一區已經經營多年,一開始是以「慕哲咖啡」供應餐點飲食,後來劃出一區設置了書櫃成立「左轉有書」,增設了獨立書店後號召力也增加,更經常舉辦各種社會議題的講座,沒想到受到疫情影響如此劇烈。

而此刻文化部也在計畫,是否因應疫情對出版及書店業者提出紓困措施,但截至目前仍還處在徵詢相關人士的意見整合階段,預料接下來會有進一步的政策宣示,也希望會對整體書業有幫助。

只是想到連處於台北市中心地帶的「左轉有書」都會出現這樣的狀況,不免對其他書店也感到憂心起來,特別是新近才成立或開幕的幾家新書店。

台中道路兩端:具歷史深度的「新」書店
Fill 1
獨立書店、686、中央書局
超過90年的歷史,「復舊」之後終於重新開幕的台中中央書局,立刻遇上COVID-19疫情,愛書人不免為之擔心。(照片提供/686)

首先,是同樣處於都會市中心的台中中央書局。中央書局是一間具有悠久歷史的書局,1927年由台灣文化協會成員設立聚會場所「中央俱樂部」,後改為中央書局,創辦人為莊垂勝,股東有林獻堂、林幼春、陳虛谷、張深切、賴和等人,但在戰後國府接收台灣後才搬到隔壁的現址,在中部地區一直是具有重要啟蒙意義的文化據點,每一代中部文化人對它的記憶都不同。藝術家謝里法便曾回憶,日據時期重要畫家郭雪湖、陳澄波、廖繼春、楊三郎等都來開過畫展,李石樵來台中寫生時,買不到顏料也會來找中央書局──當時它是台中最早進口日本顏料的店家。

對作家劉克襄、詹宏志而言,中央書局也是成長時期不可磨滅的重要記憶場所,詹宏志甚至寫過好幾篇散文回憶他與中央書局的結緣事蹟,收錄於其《綠光往事》一書。

1998年中央書局經營困難終至結束營業,這也標誌出1990年代末台中的都市發展重心沿中港路(今台灣大道)向西轉移,而書店做為一地的文化指標,也由中央書局轉移到西邊的東海書苑(1995年成立)。時移事往,又經過廿多年,中央書局舊址由上善人文基金會取得原建築物產權,開始「復舊」,進行重建工程,2019年底終於開始試營運,2020年1月正式重新開幕,超過90年的歷史,如今一開幕就遇上COVID-19疫情,怎不教人憂心忡忡?

說來有趣,近廿年來做為台中獨立書店龍頭的東海書苑,也曾因應都市發展及書店營運需求而先後搬遷過兩次──先搬到朝馬台灣大道上,遇上台中難得的大淹水,之後搬到台中美術館附近,一直苦於買書的人不夠;兩年前再次「搬遷」回到朝馬的台灣大道上,只是這回卻是將店名改叫「邊譜」,然後到2019年4月才終於讓「東海書苑」走入歷史。如今邊譜與中央書局分踞台灣大道兩端同時發光,這兩間新書店背後此起彼落的歷史頗耐人尋味。

Fill 1
獨立書店、邊譜、686
前身為「台中獨立書店龍頭」東海書苑的邊譜。(照片提供/686)
苗栗山海連線:家鄉怎麼可以沒書店?在地子弟自己開

當然近幾年台中的獨立書店比起10年前已是精采許多,相對而言,台中北邊的苗栗則是有滿長時間都沒有新的獨立書店,直到前兩年才一下冒出兩家:苗栗市的日榮本屋以及苑裡鎮的掀冊店。

兩家書店都是苗栗在地子弟感於家鄉竟無書店,於是奮力開設並汲汲經營。這樣的故事很吸引人,通常也只有在地子弟才有一定的熟悉度且勇於投入時間精力(更好說法是投入身家性命),讓家鄉的舊土地有機會開出新苗與新蕊,透過書店的長期耕耘,日久必能培養出一定的閱讀人口。要不計代價、不求收益做這樣的事,肯定不會是財團資本家的目的,獨立書店自己人來開不假外求,怎麼想都沒有不支持的理由。

Fill 1
獨立書店、686、日榮本屋
前身為藥房的日榮本屋,主要陳售文史哲等人文書籍,有一區童書繪本,還有一櫃老闆私藏的電影書。(照片提供/686)

日榮本屋位於苗栗市火車站及客運總站附近,地理位置不錯,老建築也保留一定的時代風味。書店的前身是「日榮藥房」,等於是沿用之前店名,只是將藥房改為書店,如此保留歷史的方式也非常好。而店主原本念的是電影,店內還有一櫃自己的私藏,幾乎都是電影類書,但店內主要陳售的還是文史哲等人文書籍,考量社區特性書籍調性不會太硬,甚至還有一區童書繪本。書店自2018年底成立以來經常舉辦各類活動,平時也供應飲料糕點,頗獲好評。苗栗能有一間這樣的獨立書店,真的不敢再希求更多。

掀冊店則是在苗栗縣南,靠海線的苑裡。苑裡是苗栗縣南人口最多的鎮,卻已經十多年沒有書店。2014年一群返鄉學子、在地年輕人為了「反瘋車」運動而集結在一起,成立了組織「苑裡掀海風」,並且編輯、發行同名紙本刊物,宣揚以在地環境發展及社運議題為主的理念;後來覺得與其靠發行刊物,不如集資成立一間獨立書店,或許更能長久,發聲也更有力道。他們的想法沒錯,2018年中,掀冊店成立,店內有足夠空間陳列相關書籍,舉辦活動,甚至在地的有機農產品,讓他們的理念及行動得到更多支撐。其實店址原就是「苑裡掀海風」的基地,只是改成書店來經營。

苗栗市有台鐵山線經過,苑裡則是海線,兩地市鎮型態相去不遠(苗栗市人口數到9萬,苑裡不到5萬),兩間書店都離火車站不遠,交通便利。如果每個市鎮都有一間代表書店,這兩間書店都會是在地的驕傲吧!

Fill 1
獨立書店、686、苑裡掀冊店
十多年沒書店的苗栗縣苑裡鎮,2018年由一群返鄉學子、在地年輕人集資成立了「掀冊店」,透過相關書籍宣揚在地環境發展及社運議題,也販售有機農產品。(照片提供/686)
網路書店買不到的在地生活感

最後要介紹桃園龍潭的晴耕雨讀小書院,這間成立於2013年的書店,2019年因搬遷而停業了幾個月,日前才重新開幕。新址離舊店不遠,只是地址是從平鎮搬到龍潭,而從前是租屋,現在搬回到自己的家屋,經過兩年多的動手改造,終於把自家的老屋改建為書店,而且是店主與家人親力親為,小自招牌、告示,到店內門窗、桌椅、書架,甚至店外的草坪、植樹、溝渠、停車場,全部自己來!手作精神的極致也不過如此吧?店內所有舊桌椅及書櫃所需木料都是撿拾別人丟棄不要的舊物,再重新拆卸改造而成,這間完全由店主一家自力建造的書店,耗費兩年時間(同時間他們還要經營舊店)完成,實在太令人敬佩,然而新書店費了這麼大的功夫才弄好,卻得在COVID-19疫情逐漸擴大之時硬著頭皮開張,這不是在開玩笑嗎?

Fill 1
獨立書店、686、晴耕雨讀
由店主一家自力建造的晴耕雨讀小書院。(照片提供/686)

所幸晴耕雨讀小書院地處偏鄉,四周不是荒地就是農田,非密閉的曠野應較不易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就算進到書店內,也不會有如百貨公司日常人潮洶湧的情況,只要恪守防疫的幾項做法(戴口罩、勤洗手等),能恬靜而舒適地享受這種田園耕讀的生活氛圍,也就足夠了吧!

從都會區到偏遠鄉村,不論大城小鎮其實都很需要獨立書店,當然從規模、型態到功能都會有很大不同,但就是這些因地制宜的不同,才顯示其需要,這些都不是網路書店所能夠提供的。雖然可能會因疫情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打擊,但我相信那只是一時的,一旦疫情得到控制甚或平息下去,狀況就能得到改善並且恢復,只希望這個過程不要拉得太長就萬幸啦!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