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現場 X 石芳瑜】

石芳瑜/謝謝你們走進書店──書店的舊感情和新希望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我的書店結束營業前,花蓮一家新書店「雨樵懶人」邀請我去談談過往書店經營的歷程。但這樣的題目聽眾有興趣嗎?更何況還是一家結束營業的「失敗」經驗。於是我將題目訂為「書店往事追憶錄」,或許可以帶領大家走一趟台灣(主要是台北)書店發展的小史,涵括了新書店和舊書店,希望能讓更多人喜歡書店、親近書店。儘管事後我才想到,或許對一家新書店來說,他們希望聽我談經營的甘苦,而從中獲得一些經驗和靈感也說不定。

我向來喜歡庶民史,每次從一些老照片或是自身的回憶中,都能徜徉一段美好時光。找出書架上相關的書,我開始一邊準備一邊做起投影片。

Fill 1
分享現場的簡報。(取自雨樵懶人書店粉絲專頁)
分享現場的簡報。(取自雨樵懶人書店粉絲專頁)
舊感情:那些台北書店過往

首先,你知道本町通(現在的重慶南路一段)發展的歷史嗎?這也許要從日治時代說起。

日治時代的圖書事業主要有兩類,一是中文書,二是日文書。所謂的「舊書」指的是那些古文經史子集和章回小說,店家稱為「舊書鋪」。

1920年代左右,台北較有名的舊書鋪主要集中在台人居住的大稻埕地區,例如「苑芳」、「振芳」和「玉芳」等店家。1921年台灣文化協會成立,數家由台人知識分子經營的「新書店」相繼成立,像是:蔣渭水創辦的「文化書局」(1926年)、林獻堂等人開辦的「中央書局」(1927年,台中),以及連雅堂與黃春丞共同創辦的「雅堂書局」(1928,太平町)等。

總督府出版中小學教科書而成立的「台灣書籍株式會社」,以及當時最大的書店「新高堂」則坐落於台北城中區的重慶南路,日治時代稱為本町通。

「新高堂」成立於1898年,最初只是一家販賣文具、書籍、運動用品、樂器的小商號。1915年,配合總督府的市容改造計畫,新高堂拆掉了舊建築,改建成一棟位於重慶南路和衡陽路(榮町通)口的三層樓高仿巴洛克式紅磚建築。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之後,「台灣書籍株式會社」改為「台灣書店」,早年我們所讀的課本即是由「國立編譯館」編製,台灣書店則為總經銷商。至於新高堂則由東方出版社所接收,成為戰後第一家出版社,其出版的亞森.羅蘋系列是許多人的年少回憶。亞森.羅蘋是我的偵探小說啟蒙,而非福爾摩斯,黃色的書皮至今難忘。

到了大學時代,最常去的便是三民書局,主要是陪讀法律的男朋友買法律用教科書。而馬可孛羅麵包前面騎樓的「秋海棠」,則是我們購買藝術電影錄影帶的小天堂。在還沒有版權觀念的那時代,我們買的都是一些畫質不夠清晰的盜版VHS或BETA錄影帶。

至於二手書店,不得不追憶起已經消失的光華商場。80年代我高中時,為了編校刊,必須到這裡找過期雜誌來收集美編用的照片。而水準書局當年也在八德路上。破舊且擁擠的地下室商場,成堆又帶著霉味的舊書刊,其實是我對二手書不怎麼美好的初印象。

提到舊書早期集市就必須要提到牯嶺街。大約是在1954年左右,起初只有6、7人在住宅圍牆外的人行道擺地攤,後來越佔越多,漸漸發展到58家舊書攤的規模。

牯嶺街在50、60年代曾風光一時,主要是因為1949年後,外省籍軍公教人員大規模遷入台北,不少屋舍改建,但隨著韓戰爆發、冷戰延續,部分對台灣較無信心的中上階級開始移民海外,大量清出家中書籍,一些手腳勤快的拾荒者便推著小推車出發了,確實搶救出不少寶貝,包括過期漫畫、教科書、絕版舊書、線裝古籍、古玩字畫,應有盡有。

後來因為牯嶺街人行道及排水工程定案,1973年58家舊書攤集體遷徙至光華商場。牯嶺街的舊書店便逐漸減少,至今只剩下少數幾家,如松林書局。

而光華橋在2006年1月29日拆除後,舊光華商場正式走入歷史,但如今的光華新天地裡,仍有少數幾家舊書店。

至於全台書店密度最高的溫羅汀,因為緊鄰台大,新書店始終不少,戒嚴時期有些賣禁書的書攤,都曾餵養我的少女時光。茉莉二手書店也在2002年搬遷至此且擴大展店,之後胡思、雅博客等二手書店先後來此開店,新舊書店齊聚,包括我的永楽座

「永楽座」在2011年於泰順街一處咖啡館的地下室創立,後來又兩次搬遷,我曾在離溫州街不遠的巷子裡,度過多年美好的書店時光,一直到2017年末搬至大安國宅,2019年3月,將近8年的書店生涯正式畫下句點。

新希望:醫生與患者的共同夢想

講到這裡時,投影片上出現我不同時期的書店的照片,不由得連我自己都開始懷念,即使那是才剛發生不久的事。

而人生中還有許多我無緣到訪的書店,比如1952年成立的文星書店,由蕭孟能所創辦,1968年就被勒令停業。但因為李敖曾擔任《文星》雜誌的總編輯,這家書店和雜誌都赫赫有名。

有意思的是當我提到文星、東方出版社等書店時,台下一位白頭髮的老先生居然都能比我更快地說出創辦人的名字,並將其出身、與黨國的關係說得一清二楚。甚至告訴我:文星書局更有名的其實是它們的《文星叢刊》,而不是《文星》雜誌呢。

當然,當我說到金石堂、誠品,這兩家分別於1983年和1989年創立的連鎖書店,還有國際學舍的書展以及後來世貿的台北國際書展,這些屬於我的時代回憶,還是我知道的多一些。

總之這是一場令人難忘,且台上台下互有增長的小演講。

Fill 1
雨樵懶人書店。(攝影/石芳瑜)
雨樵懶人書店。(攝影/石芳瑜)

當我打出最後一張投影片:「謝謝你們走進書店」,我看到書店老闆的臉上有一種感動的表情。我真心謝謝這天來聽講座的朋友,因為人數不算多,而且幾乎都是老闆的朋友啊。

講座開始前,我問書店負責人吳女士:書店為何命名「雨樵懶人」?吳女士指一指她的先生,說:「你問他吧。」

她先生姓李,原來是慈濟和台大醫院的血液腫瘤科醫師,而這個店名是紀念他一位已逝的病人,因為開書店是這位病人的心願。而吳女士則接著說:「我先生也喜歡讀書,只是工作關係沒太多時間,所以開書店也是他的心願。」

啊,聽起來這家書店是一個溫柔又美好的夢想。因為書店剛開一年,女主人很認真辦活動,時常辦一些繪本讀書會,也努力邀請一些講者來書店演講。那天結束之後,他們還給我一份不算少的講師費,我說:「人來這麼少,你們太破費了。」於是抽出了一些錢還給老闆,但也足夠我的車馬費和一些準備時間的工錢了。

奇妙的是,聽眾中那位愛好讀書且對歷史瞭解甚多的老先生,想開車帶我逛一逛花蓮,我和他多聊了一會兒,才知道因為這家書店是李醫師還有他那位病人的夢想,老闆甚至抱著每個月賠2萬元的想法來試試看。至於他,因為和李醫師熟識,感佩他的為人,所以沒事就來買書,參加活動當志工。

原來是抱著每個月賠一點的想法來開店的啊!說起來我當年根本沒這麼浪漫、天真,雖然幾年下來我不免覺得自己幸運,因為先生當牙醫,所以衣食無虞,才能讓我發發夢、開了一家書店。但是開店初期的時光,我可是常常哀叫生意慘淡啊。

我真心希望這些書店能夠經營得更順利,讓他們的夢想可以燃燒久一點。有些人像我一樣從書店的舞台上走下來,有一些人走上去,即使終有一天會離開,而我仍要說一句:「謝謝你們走進書店。」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